化學家們及其貢獻,包括諾貝爾獎的創立者

2021-01-08 清北學友

【諾貝爾】(Alfred Nobel,1833~1896)瑞典的化學家和發明家。1833年10月21日生於斯德哥爾摩。他父親是機械製造商、地雷發明家,這對諾貝爾的早期成長有很大影響。他在少年時就幫助其父搞水雷,17歲到美國留學,專攻化學。1863年回到斯德哥爾摩,開始從事改進硝化甘油的試驗,幾經失敗,1867年9月3日在進行炸藥實驗時發生大爆炸,致使其父被炸殘,其弟奧斯加被炸死。他冒著生命的危險,終於在1867年發明了安全的烈性炸藥。1868年瑞典科學會獎給他父子「雷特斯泰特」獎。1875年他還發明了用硝化甘油和火藥棉製成的強大威力的膠狀炸藥,1888年他又發明了混和無煙炸藥,除了炸藥和火器技術外,他在化學等領域還有許多發明,他在各國取得300多項發明專利權。諾貝爾一生勤奮,有著無窮的創造力,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獻給了科學事業,終生獨身,他在臨終前留下遺囑,將其遺產的一部分共920萬美金作為基金,以其利息作為獎金(設物理、化學、生理與醫學、文學、和平五種獎金)褒獎那些「曾賦予人類最大利益的人。」從1901年開始,每年在諾貝爾逝世日(12月10日),頒發各項諾貝爾獎金。

【門捷列夫】(АлександрМихайовицЬутлеров,1834~1907)俄國化學家。1834年2月7日生於西伯利亞的託波爾斯克。1857年畢業於彼得堡師範學院,並獲得金質獎章。曾在敖得隆中學任教,1859年獲碩士學位,1859年到1861年到國外搞科學研究,1861年回國獲博士學位,並應聘任彼得堡工業學院化學教授,後任彼得堡大學教授。他的主要貢獻是比較全面和細緻地發現和表述了元素的周期律,並預言一些當時尚未發現的元素及其主要性質。另外他還提出了溶液的水化理論,他的研究為建立溶液理論奠定了基礎。1860年他發現了氣體的臨界溫度。他在發現元素周期律方面獲得的偉大成就,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尊敬,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等十多個外國科學學會的會員,以及劍橋大學等許多國家高等學府的名譽博士稱號。他的著作有《化學原理》等。

德謨克利特】(Demokritos約前460~前370)古希臘哲學家,唯物論者。他認為宇宙由真空(「虛空」)和原子組成。認為原子有無限的數目,原子是最微小、堅固不可入和不可分的物質粒子;原子不但有不同的大小,並有不同的質量。他認為原子在性質上相同,但外觀不同;原子在不停地運動著,是永遠不變不滅的。世界萬物是由原子不斷運動和碰撞所致。這種「原子論」直到19世紀初才被近代的科學的原子論所代替。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約前384~前322)古希臘哲學家和思想家。他是柏拉圖的學生,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留下了很多關於自然科學與哲學,特別是關於邏輯和辯證法的著作。他提出萬物由四種元素——土、水、氣、火所組成,這四種元素是永恆的,不能從無到有、也不能從有到無。他還認為四元素都具有能被人感覺的兩兩對立的性質:水包括冷和溼的性質、火包括幹和熱的性質、氣包括熱和溼的性質、土包括溼和幹的性質。從而推論世界萬物的多樣性全由這四種性質(冷、熱、幹、溼)以不同比例結合而產生,元素就是由這些原始性質成對地配合而成的。他的元素—性質學說成了鍊金術的指導思想。他在歷史上的影響最大。

【波義耳】(Robert Boyle,1627~1691)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1659年用實驗闡明氣壓升降原理,並發現著名的氣體定律,他在化學方面將當時習用的定性試驗歸納為一個系統,初次引入化學分析的名稱,開始了分析化學的研究。1661年寫了《懷疑派化學家》一書,批判了點金術士的唯心主義「元素」觀,將元素的定義為未能分解的物質,使化學開始在科學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對破除迷信和提倡科學精神起了很大的作用。恩格斯指出「波義耳把化學確立為科學」。

【羅蒙諾索夫】(МихаилВасилъевичЛомоносов,1711~1765)俄國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唯物主義者。他提出了物質和運動守恆的概念,還做了在化學反應中質量守恆的實驗。他反對當時的燃素說。1748年創建了俄國的第一個化學實驗室,1755年創辦莫斯科大學。他對發展俄國的文化教育事業有很大貢獻。在認識論上,他反對把分析和綜合、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對立起來,並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他成功地制出了具有高度藝術水平的彩色玻璃和用這玻璃做的鑲嵌畫。著有《論固體和液體》、《論化學的效應》、《真實物理化學概論》、《論地層》、《關於冷和熱的原因探討》等書。

【卡文迪許】(Henry Cavendish,1731~1810)英國化學家和物理學家。1731年生於法國的尼斯,是英國貴族的後裔。1749~1753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學習,他生活樸素,不喜社交,性格孤獨,終身未婚。1798年用扭秤驗證了萬有引力定律,還確定了引力常數和地球的平均密度。他在化學方面的主要成就有:研究氫氣的製取和性質;研究空氣的組成並發現其中有約1/130的不知名的不活動氣體(即以後發現的惰性氣體);用氫氧通電化合成水,發現水的組成;水銀集氣法也是從他開始使用的。

【普利斯特裡】(Joseph Priestley,1733~1804)英國化學家、唯物主義的哲學家。他酷愛實驗,1766年偶遇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並受其啟發,立志於科學事業。他用水槽、汞槽收集氣體,並研究它們的性質,陸續發現氨、氯化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一氧化氮等氣體。1774年他還獨立地發現了氧氣,是化學上的一項重要貢獻,但他堅持燃素說,把氧稱為「脫燃素的空氣」。在哲學上,認為大腦是「思維的部位」,人和自然界都服從於必然的客觀規律,但並不因而否認人的主觀努力作用。他的唯物主義具有自然神論的色彩。晚年因同情和贊助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受到迫害而移居北美。主要著作有《電史學》、《各種氣體的實驗與觀察》、《從水中產生氣體的實驗》等。

【柏格曼】(Torbern Bergman,1735~1784)瑞典分析化學家和礦物學家。他預言過鎢、鉬元素的存在,並試圖提取錳,還作了有關碲的實驗。在他所著的《理化大綱》等書中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化學分析知識。他與舍勒是密友。他善於引導學生,如佐罕·甘英發現了錳、埃爾姆發現了鉬、得魯雅爾兄弟發現鎢都曾受過他的啟示。

【舍勒】(Karl Wilhelm  Scheele,1742~1786)瑞典化學家。他具有驚人的記憶力,知識淵博。舍勒獨立發現了氯氣、氧氣、氨、氯化氫等氣體,還研究和記述了錳和鋇的性質。他也發現了砷酸、氫氟酸、鉬酸等,並對普魯士藍、硫化氫、砷化氫、氫氰酸、亞砷酸銅等進行過研究。銀鹽的感光性也是他發現的。他首創的分離甘油和乳酸、草酸等有機酸的方法至今還沿用著。著有《論空氣與火》等書。

【拉瓦錫】(Antoine Laurent Laroisier,1743~1794)法國化學家。1772年開始研究硫、磷及金屬的燃燒問題,證明物質燃燒和動物呼吸都屬於空氣中氧所參與的氧化作用,他證明氧氣是一種新元素,提出了燃燒的氧化學說,給錯誤的燃素說以致命的打擊,從而使化學變化的研究工作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極大地推動了化學的發展。1783年他寫成《對於燃素之回顧》,確立了質量守恆原理,建立了初步的反應方程式,天平從此在化學研究中廣泛應用,他還開始了有機定量分析。1787年,在他領導下同另外三位法國化學家擬訂了化合物的第一個合理命名法,1789年寫成的《化學基本教程》中提出了第一個元素分類表,但書中仍認為無機元素中包括「熱素」和「光素」。法國大革命時期,因他曾任封建王朝的包稅官,參與封建王朝的橫徵暴斂,並為之出謀劃策,1794年5月8日被處死刑。他的著作有《理化大綱》、《化學紀錄》等。

【道爾頓】(John Daltion,1766~1844)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1766年生於昆布蘭的織布工人家庭裡,他長期任小學教師。他對氣象頗感興趣,自1787年起每天都紀錄氣象資料,由於對氣象的喜好,引導他去研究氣體的性質,於1801年發表了「氣體分壓定律」,又導出混和氣體中某氣體的溶解度與它的分壓成正比的規律。1803年他又發現了「倍比定律」,並引入元素相對原子量的新概念,編制了有十四種元素的原子量表,他選定氫是最輕的元素作為原子質量的標準。他還編了元素符號,並將符號結合起來代表化合物,他是使用元素符號的創始人。1808年發表的《化學哲學的新系統》中,提出了原子的科學假說「原子論」。恩格斯稱他為「近代化學之父」,並指出「化學中的新時代是隨著原子論開始的」。道爾頓曾任曼徹斯特學院的數學和自然哲學教師,後由牛津大學授予博士學位。

【亨利】(Willian Henry,1755~1836)英國化學家。他著有許多有關化學的書籍。他曾發現了氣體被液體(包括溶液)吸收時,其溶解的量與氣體的壓強成正比,這就是「亨利定律」。

【阿佛加德羅】(Amedeo Avogadro,1776~1856)義大利物理學家和化學家。1776年8月9日生於都靈市。出身於律師家庭,他20歲時獲法學博士,以後致力於數學、物理學研究,1820年被聘為都靈大學物理教授。他提出分子的概念,以及原子與分子區別的概念。1811年在《物理雜誌》上發表了「阿佛加德羅假說」。他還根據氣體的密度測定了分子的相對質量。由於他的論點不易理解,以致這些假說在當時沒有得到大家的贊同,後來經過康尼查羅的實驗論證,直到1860年才獲得普遍的公認。阿佛加德羅「假說」發展成「阿佛加德羅定律」。

【蓋呂薩克】(Joseph  Louis  Gay-Lussac,1778~1850)法國化學家。1778年12月6日生於利摩日附近的聖·雷奧納爾,19歲時入高級工藝專門學校學習。曾任法國高級工藝專門學校和植物園的化學教授。他曾和泰那爾合作,不利用電解而制出金屬鉀(用鐵在高溫下還原苛性鉀),還用鉀跟硼酸反應製得硼。他還製得純淨的氫氟酸、無水氫氰酸、氰等。1808年6月在宣讀他用鉀處理硼酸的論文時,當場表演實驗,因爆炸而受傷,但他仍堅持不懈地工作。於1809年宣布發現了氣體化合的體積定律。另外他認為酸有氫酸和氧酸兩種。他著有《物理化學之研究》等書,並撰寫有148篇論文。

【戴維】(Sir Humphry Davy,1778~1829)英國化學家。他性格活潑、富於感情、喜歡社交活動。他在15歲時脫離學校生活。致力於自學,在當醫藥學徒時,自學化學,並用酒杯、菸斗等代替化學儀器做化學實驗。20歲時任氣學研究所監督,不久發現笑氣的麻醉性,他測定了N2O、NO、NO2的質量組成。他在1801年受聘為英國皇家化學學院擔任化學助教和實驗指導等職,開始了電化學的研究,是電化學創始人之一。曾用電解法製取元素鉀、鈉、鈣、鍶、鋇、鎂等,考察了鹼金屬和鹼土金屬的性質。還獨立地發現元素硼。氯是舍勒發現的,但把他當成化合物,戴維通過實驗確定氯為一種元素。按照拉瓦錫的觀點,酸中必須含氧元素,他通過大量實驗證明酸的主要成分是氫而不是氧。此外,他還發明了礦工所用的安全燈。1829年在日內瓦病故、終年51歲。

【貝採裡烏斯】

(J

ns Jakob Berzelias,1779~1848)瑞典化學家。1779年8月20日生於瑞典韋斐松答村,22歲獲烏布薩拉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任斯德哥爾摩醫學院教授。他發展了原子論,並以氧原子為標準測定了四十多種元素的相對原子量,他還提出現代元素符號並排出原子量表(1811~1826年)。他發現硒、釷、矽、鈰、鋯等許多元素。開始引用了「有機化學」概念以區別「無機化學」。但錯誤地用「生命力」解釋有機物的生成。他提出「二元論的電化基團學說」(1812年)和「同分異構」現象(1830年)。著有《化學教程》、《動物的化學》、《化學總論》、《礦物學新系統》等書,從1821~1848年編輯出版《物理化學進展年報》等。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生於鐵匠之家,少年時期在一家圖書裝訂店當學徒。他通過實驗在許多方面都有所貢獻。1831年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從而確定了電磁感應的基本定律,這是現代電工學的基礎。他還發現,當時認為是各種不同形態的電,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1833~1834年發現電解定律(也稱法拉第電解定律),這是電荷不連續性最早的有力證據。他曾著文論述能量的轉換,指出能的統一性和多樣性。他在研究電場和磁場時,發現了磁致旋光效應(稱法拉第效應)。在化學方面,他研究了氯,製得了液態氯,發現了四氯乙烷和六氯乙烷,特別在1825年發現了苯,對有機化學的發展起了較大的作用。他用實驗方法研究氣體的擴散和若干氣體的液化,並研究合金鋼的性質,創製出多種光學玻璃的新品種。

【維勒】

(Friedrich W

hler,1800~1882)德國化學家。1800年7月31日生於法蘭克福附近的埃歇海姆村。少年起就愛好收集礦物、錢幣,喜愛油畫、刻蝕、化學實驗等,曾獲數學獎金。1823年獲外科和產科博士學位。其後專攻化學,曾受業於貝採裡烏斯和格美林。他在事業上卓有成就,還熱心於社會福利事業。他在1827年發現鋁,1828年發現鈹,他分離過硼、矽、釔。1824年合成出草酸,還發現過矽烷。1828年由無機物氰酸銨合成尿素,從而打破了生命力學說的束縛,指明了有機化學的合成方向。他死於1882年10月9日,按其遺囑,喪事從簡,只在墓上放一石碑記其姓名。他的重要著作有《無機化學的基礎》、《有機化學的基礎》和《化學分析中的實際練習》等。

【杜馬】(Jean Baptiste Andre Dumas,1800~1884)法國化學家。曾任法國的阿西尼姆和索爾本大學教授。他創造了蒸氣密度的測定法、氮的燃燒定量分析法。他的主要貢獻是在有機化學的理論發展上,例如1834年他研究石蠟氯化之後提出了「取代」的概念;他從煤焦油中分離出蒽,他還證明乙醇中有乙基,有助於「基團理論」的建立;他又發現乙酸中的氫被氯取代後,基本性質未變,這樣就導致了1839年化學類型學說的建立;他在研究脂肪醇後,又發展了同系列的概念。

【巴拉爾德】

(Antoine Jé

me Balard,1802~1876)法國化學家和藥學家。1802年9月30日生於蒙特培利埃,家境貧窮,曾在藥學專業學校當實驗室助手。1824年他發現了溴元素,因而被巴黎大學和法蘭西大學聘為教授。他還發現並鑑定了次氯酸,改進了從海水中提取各種鹽類的工藝方法。

【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德國化學家。1826年起先後長期擔任吉森和明興兩大學教授,最先建立高等學校化學實驗室。他在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是當時的有機化學和農業化學權威,享有很高的威望。他發現了氰酸銀和雷酸銀的異構現象;改進有機物中碳、氫元素的定量分析法;創製三氯乙醛和氯仿;研究了發酵和腐敗的化學原理;他把化學應用到農業生產上,提出植物的礦質營養學說,成為農業化學的奠基人之一。他還證實食物在體內氧化產生熱和能。他的論文多達318篇,專著有《有機化學對農業及生理學上的應用》、《食物化學》等。他主編的德國《化學學報》是影響最大的刊物之一。

【格雷阿姆】(Thomas Graham,1805~1869)英國化學家。發現了氣體擴散定律,即不同氣體的擴散速度與氣體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他還研究膠體溶液與真溶液的區別,對膠體化學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他在《水是鹽的成分》一文中指出,硫酸銅含的五個分子結晶水中,其中有一個分子結晶水不象其餘四個水分子那樣容易失去。他的著作有《化學大綱》、《關於氣體擴散的定律》、《關於氣體分子的移動》等。

【本生】(Robert Wilnelm Bunsen,1811~1899)德國化學家。1811年生於戈丁根。他在19歲時獲哲學博士學位。他曾以步行為主,用了三年時間,遠遊各地進行地質、礦山、工廠、學校的科學考察。他從事化學研究和化學教學達55年之久,直到78歲才從海得爾堡大學退休。他是基團學說的擁護者。研究範圍涉及電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等方面,在光化學領域內貢獻較大。利用他和基爾霍夫所創立的光譜化學分析法,在礦泉中發現銫(1860年)和銣(1861年)兩元素。他還是碘定量分析的創始人,並對光化學作用、冰島的噴泉、二甲胂基等進行研究。他研製和改進的儀器設備有:本生燈(煤氣燈)、本生電池、油斑光度計、各種量熱器、節溫器、定高水浴、過濾泵等。他在實驗中,敢於接觸極毒和易於爆炸的物質,發現新鮮的氫氧化鐵可以解砷毒。本生為人謙遜,性格開朗,他畢生致力於科學事業,以「總是沒有功夫」為由終身未娶。1899年8月16日逝世,終年88歲。

【熱拉爾】(Charles Gerhardt,1816~1856)法國化學家。1843年建議改革原子量系統,並提出把分子量定為該物質在氣態時與2克氫氣同體積時的質量。他在進行有機物分類時,認識到「同系物」的存在。1853年他在取代反應的基礎上,提出了「類型論」,把當時已知的有機化合物分別納入水、氯化氫、氨、氫四種基本類型。這四種母體化合物中的氫被各種基取代,可得到各種有機化合物。

【武爾茲】(Charles Adolphe Wurtz,1817~1884)法國有機化學家。曾任巴黎大學教授。他在長期從事研究工作中,先後發現次磷酸、三氯氧磷、胺類、烴類、乙二醇、環氧乙烷,以及醛還原成醇和醇醛縮合等反應。1855年發現將滷代烷和金屬納作用製備烴類的合成方法(武爾茲反應)。他的重要著作有《純粹和應用化學辭典》、《化學哲學講義》和《原子學說》等。

【霍夫曼】(August Wilhelm Hofmann,1818~1892)德國有機化學家。他是李比希的學生。1845年起任英國皇家化學學院教授二十年。1864年返回德國,任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教授。他在1868年創建了德國化學會。他還是德國染料化學的創始人之一。他研究的題材廣泛,自甲醛和異腈類化合物,到苯胺和它的衍生物均有所涉及,他還從煤焦油中制出許多染料中間體或染料的苯胺衍生物,如鹼性品紅和苯胺鹽等。他在化學理論上也有所建樹,如提出有機物分類裡的「氨類型」;在絡合物方面提出了「霍夫曼銨鹽理論」。他的著作有《近世普通化學》等。

【基爾霍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1824~1887)德國物理化學家。曾任柏林大學和海得爾貝格大學教授。他在1859年根據熱平衡原理導出物體對電磁輻射的發射本領與吸收係數成正比的定律(基爾霍夫定律)。他還解釋了太陽光譜裡的暗線(夫勞和費線)出現的原因,他與本生共同發明了分光鏡,並用它發現了銫和銣,共同創立了光譜分析化學。1858年他提出了計算同一反應在不同溫度下的焓變的基爾霍夫定律。

【康尼查羅】(Stanislao Cannizzaro,1826~1910)義大利化學家。他在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上都有一定的貢獻。在有機化學方面,他發現芳香醛跟鹼反應而轉變成相應的醇和酸(康尼查羅反應)。在無機化學上,他應用了阿佛加德羅假說和杜隆—珀蒂定律來測定分子量和原子量。1860年他在《化學哲學課程大綱》裡,把原子—分子的理論整理成一個協調的系統,並和有關的實驗方法相貫通,他提出的有關原子量和分子量的正確概念,深得化學家們的讚許和承認,從而結束了長期存在的原子量、分子量等概念上的混亂局面,為化學的進一步發展掃除了許多障礙。

【布特列洛夫】(Aπekcaндp Mиxaйπoвиц Ъyтлepoв,1828~1886)俄國化學家。1828年生於喀山省的契斯託波爾市。曾在喀山大學學習,並留校任教。1861年他在「德國自然科學家和醫生代表大會」上做了《論物質的化學結構》的報告,強調了化學結構的概念,他指出有機化合物的化學性質與它的化學結構之間有一定的依賴關係,因此可以由其結構推測性質;也可依據其性質和反應來推測結構。是他首先提出了有關有機物的結構理論。在此理論基礎上他合成了叔丁醇、異丁烯、烏洛託品和某些糖類化合物,並發現了異丁烯的聚合反應。他的理論與實踐對有機化學的發展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1864年寫了《有機化學通論導言》,書中根據有機物的分子結構對有機物進行了分類。

【凱庫勒】(Friedrich August Kekule,1829~1896)德國有機化學家,1857年他提出「原子數」(即原子價)的概念,指出化合物分子是由不同原子結合而成,與某一個原子相化合的其它元素的原子或基的數目,取決於各成分的親合力值(即原子價)。他還提到了氫、鉀、氯、溴是一價的;氧、硫是二價的;氮、磷、砷是三價的;碳是四價的。1865年他提出苯分子為環狀結構的論說。這些對有機化學的研究和發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的著作有《有機化學教程》等。

【邁爾】(Julius Lothar Meyer,1830~1895)德國化學家。1830年8月19日生於奧頓堡大公國的瓦勒爾。1854年在武茲堡大學獲醫學博士。由於他對科學的興趣大於行醫,所以他又向本生和基爾霍夫學習理化。1858年在布雷斯勞大學教物理和化學。1876年任圖賓根大學化學教授,曾兼任校長。他在1864年寫的《近代化學理論》一書中論及元素的性質跟原子量的關係,在書中刊出一個《六元素表》。1869年他把當時已知的56種元素按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排列,表明原子量跟原子體系的關係,並把這些元素分為族和副族。他還繪出原子量與原子體積的關係曲線;元素的熔點、揮發性、屬性、脆性和電化性等的周期性,提出了原子量和元素的物理性質間的周期性關係的論述。邁爾提出的周期律偏重於原子量和物理性質之間的關係,而同年門捷列夫提出的周期律則比較全面、細緻。此外他還發現了血紅蛋白對氧的親和力,並研究了呼吸生理學。邁爾死於1895年4月11日。著作主要有《近代化學理論》、《元素的自然系統》、《血液中的氣體》等。

【紐蘭茲】(John  Aloxander Beiua Newlands,1837~1898)英國化學家。1837年生於色稜克。19歲在英國皇家化學學院學習,是霍夫曼的學生。曾任女子醫學校校長和倫敦學院的化學教授。1864年他發現把元素按原子量遞增順序排列時,每隔八元素就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重複出現的現象,即所稱的「八音律」,但當時未被人們承認還受到嘲笑。後來周期律被門捷列夫和邁爾發現了,這時才引起英國對紐蘭茲的重視,1887年獎給他戴維獎章以表彰他的功績。

【馬可尼可夫】(ВладимирВасилъевицМарков-ников,1888~1904)俄國有機化學家。1861年畢業於喀山大學。他受布特列洛夫化學結構理論的影響,1869年發表了「分子中原子的相互影響」的論文,1875年他從大量實驗事實中總結出有機化學加成反應的定位法則:在烯烴和含氫的化合物發生加成反應時,氫原子總是加到雙鍵兩端含氫較多的碳原子上。

【帕金】(William Henry Perkin,1838~1907)英國有機化學家。1853年他在皇家化學學院受業於霍夫曼,並任其實驗助手。1856年他發現了苯胺紫染料,並很快投入工業化生產,成為合成染料工業的開端。1868年他由水楊醛合成香豆素,成為人工合成天然香料的開端。1869年他還研究出從蒽制茜素的方法,並從事茜素的工業生產。除在化學工業上的貢獻外,他還發現芳香酮和脂肪酸酐在鹼性環境下縮合成為α、β不飽和酸的反應(即帕金反應)。

【範特荷夫】(Jacobus Hendricus Van't Hoff,1852~1911)荷蘭物理化學家。1874年9月他與法國化學家勒貝爾(Joseph Achille Lebel,1847~1930)各自獨立地提出碳原子的正四面體理論,他還描述了馬來酸和延胡索酸的幾何異構現象,提出這些物質中有不對稱的碳原子,為立體化學打下了基礎。以後他又發現了溶液中的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滲透壓法則。他還與德國的奧斯特瓦爾德(Ostwald,1853~1932)一起合辦《物理化學雜誌》並發表過許多文章。「物理化學」一詞即由此開始的。他的成就為近代物理化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的著作有《論原子在空間的構造》、《化學的動力學的研究》、《化學平衡的定律》等。

【拉姆塞】(Willian Ramsay,1852~1916)英國化學家。1852年10月2日生於蘇格蘭的格拉斯哥。1870年畢業于格拉斯哥大學,後又在德國海德爾堡大學、戈丁根大學留學,受到良好的指導和嚴格的訓練。187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他先研究有機化學,以後又致力於物理化學,曾在布里斯托大學和倫敦大學任教授。1894年至1898年他與瑞利(Ray-leigh 1842~1919)等人合作,先後發現了氬、氖、氦、氪等惰性氣體。其中氦氣原來以為只存在於太陽中,但他在1894年從釔鈾礦物蛻變出的氣體中發現了氦,說明地球上也有氦的存在。他還確定了這些惰性氣體應排在周期表的零族。1904年因發現惰性元素獲諾貝爾化學獎。他的主要著作有《近代理論與系統化學》、《大氣中的氣體》、《傳記與化學論文集》等。

【莫瓦桑】(Henri Moissan,1852~1907)法國化學家。1852年9月28日生於巴黎。12歲在密城公立專門學校學習,18歲因家貧輟學,後到藥店學徒,在藥店期間他曾用學到的化學知識救活了一服毒自盡者。20歲他轉到博物館學習。1886年他電解氟氫化鉀(KHF2)成功地制出氟氣。他還創用電爐冶煉出當時不常見的金屬鎢、鈾、釩等。1906年獲諾貝爾獎金。他曾任高等藥學專門學院教授,但因平時他常在氟、一氧化碳等毒氣環境中工作,致使健康受到影響,在1907年2月20日去世,終年55歲。他的遺產20萬法郎由學校設為「莫瓦桑化學和藥學獎金」。

【貝克勒爾】(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法國物理學家。1895年起一直研究磷光現象,1896年他發現鈾醯磷酸鉀能使相片底片感光,也能使金箔驗電器上的靜電放電,從而發現了鈾的放射性。他是研究放射性的先驅,他還研究過旋轉磁偏極、紅外光譜等。

【費歇爾】(Emil Fischer,1852~1919)德國有機化學家。在生物化學及多肽和糖類的有機合成工作上有重要貢獻。他確定過葡萄糖的結構式,以及咖啡鹼和可可鹼的化學結構,從而使人們對嘌呤的衍生物有進一步的認識。早在1899年他就開始蛋白質的化學研究。曾改進和發展了許多分析方法,確定了幾種蛋白質的組成。他還用胺基酸合成多肽,使生化合成前進了一大步。此外他還闡明血紅素的結構和有關鞣酸的研究。他在1902年獲得諾貝爾獎金。

【奧斯特瓦爾德】(Friedrich Wilhelm Ostwald,1853~1932)德國物理化學家。他在電化學、化學平衡、催化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都做出了重要貢獻。1894年他解釋了酸鹼指示劑變色的機理;1895年他提出對催化劑和催化作用的解釋,指出催化劑只能加速平衡的到達,而不能改變平衡常數。他還根據阿累尼烏斯的電離理論對有機酸的電離平衡作了研究,發現了弱電解質的「稀釋定律」公式。1907年他對膠體的形成和本質做出解釋。他曾與荷蘭的範特荷甫合辦《物理化學雜誌》,是物理化學創始人之一。但他也曾提出過錯誤的「唯能論」,給當時的科學工作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他的著作有《普通化學教科書》、《普通化學大綱》、《理化測量實用書》、《分析化學的科學上的基礎》、《電化學》等。

【阿累尼烏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1927)瑞典物理化學家。1859年2月19日生於瑞典烏普薩拉。1895年任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1897年任該校校長。1887年他提出電解質在水溶液中會部分解離成自由離子的理論——阿累尼烏斯電離學說,這是物理化學初期的重要發現,1903年因建立電離學說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他還在1889年首先注意到溫度對反應速度的強烈影響,得到了阿累尼烏斯公式,用它可以求出均相或多相體系中的反應速度:對於計算活化能值有理論上和實際上的意義,對化學動力學理論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他在晚年還研究了宇宙物理學和免疫性。阿累尼烏斯和奧斯瓦爾德、範特荷甫一起成為物理化學的奠基人。

【塔曼】(Gustav Tammann,1861~1938)德國化學家、金屬物理學家。在無機化學、物理化學和金屬學等方面都有成就。首先他提出玻璃為過冷液體的原理。對晶核生成和晶體的生成方面曾發表過系統的論述,並確定晶核數目和晶核生長速度以及與過冷度之間的關係。此外他對合金的相平衡及溶液的蒸氣壓等方面也作了深入的研究。

【豪爾】(Charles Martirr Hall,1863~1914)美國化學家、發明家和冶金專家。他在學生時代就曾下決心要制出廉價的鋁,當時鋁的價格十分昂貴。1886年,年僅23歲的豪爾在設備不全的實驗室裡,用自製的蓄電池制出了鋁,從而發明了鋁的商業製法,使鋁成為廉價的有實用意義的金屬。豪爾在1911年獲得帕金獎金。

【埃羅】(Paul Louis Toussaint Héroult,1863~1914)法國冶金學家。1863年生於圖利·哈耳科特。1885年他電解了各種鋁的化合物,當他發現電解冰晶石時,鐵陰極不到鐵的熔點時即熔化;電解氯化鋁鈉時電極也被腐蝕,通過不斷的觀察和研究發明了電解法制鋁。他與美國的豪爾同時獨立地發明了廉價的制鋁方法。此外,他還發明電爐,這對煉鋼有重大貢獻。

【能斯特】(Walther Hermann Nernst,1864~1941)德國物理化學家。1889年他提出溶解壓理論,從熱力學理論導出了電極電位公式,即「能斯特公式」。同年還提出溶度積理論以解釋沉澱反應。1906年創立了熱力學第三定律,即「能斯特熱定理。」他在物理化學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此外他還曾研究過氮與氧直接化合成氮的氧化物的工業生產問題。1920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維爾納】(Alfred Werner,1866~1919)瑞士化學家。蘇黎世大學教授,1890年提出絡合物的立體化學理論,並初次提出「配位數」的概念,他研究了非碳的旋光性物質。他的理論成為絡合物化學的重要理論,這些理論給無機化學的發展和化合價的電子學說開闢了新的途徑。1913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居裡夫人】(Marie Shlodowska Curie,1867~1934)法國物理學家、化學家。原籍波蘭,1891年去巴黎大學學習,1895年與法國物理學家比埃爾·居裡結婚。他們共同對貝克勒爾發現的放射現象進行研究,經過反覆試驗,從瀝青鈾礦中發現了釙。1902年又從數噸瀝青鈾礦中提煉出微量的氯化鐳,並測出了鐳的原子量是225。由於這一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金。1906年比埃爾逝世後,她繼續研究放射性並取得巨大成就,建立了放射化學。她不要發現鐳的專利權,而把鐳的知識公布於眾。其女伊蘭·居裡和其婿約裡奧·居裡也都是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居裡夫人的主要著作有《放射性通論》、《放射性物質的研究》等。她是法國的第一位女教授,也是法國科學院的第一位女院士。她於1911年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金。

【哈柏】(Fritz Haber,1868~1934)德國化學家。1906~1911年任德國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教授,1911年任威廉物理化學及電化學研究所所長兼任柏林大學教授。1933年因不滿德國的納粹政權而到英國講學。他的最大成就是在卡爾斯魯厄任教期間完成的氨的合成法,前人曾用一百多年時間,試圖由氮氫直接合成氨,但未成功。哈柏經多次實驗後,終於在1901年用鋨催化劑使合成氨的產率達到6%,這樣的產率具有工業生產的價值。1909年他又使未反應的氮氣和氫氣循環使用,解決了合成氨的生產中的關鍵問題。這一方法經波許(Bosch)推廣到工業化生產中,世稱「哈柏—波許法」。1913年德國的巴登苯胺純鹼公司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合成氨廠,日產60噸。他畢生研究氣體反應和化學平衡。主要著作有《工業氣體反應熱力學》等。1918年獲諾貝爾化學獎金。

【格林尼亞】(Victor Grignard,1871~1935)法國有機化學家。他於1901年發現了「格林尼亞」反應,用滷代烷和金屬鎂在無水乙醚中反應,生成烷基滷化鎂(RMgX)稱為格氏試劑,可與含有活潑氫的化合物(如H2O、ROH、RNH2、RCOOH等)及醛、酮等化合物反應,或與金屬滷化物、非金屬滷化物等分別反應而得到相應的化合物。它是有機化學裡的重要反應,因此1912年獲諾貝爾化學獎金。此外,他還提出過利用有機鎂進行合成等方面的論文。

【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英國物理學家。1871年8月20日生於紐西蘭的納爾遜。他長期在英國工作。1898年任加拿大的馬克居耳大學物理教授,以後又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劍橋大學教授和卡文迪許研究所所長。他的主要貢獻在放射學方面,1899年他發現放射性輻射中有α射線和β射線兩種成分的存在,接著又發現新的放射元素「釷」。1902年他與英國化學家索迪(FredericSoddy,1877~1956)共同提出原子的自然蛻變理論。1911年根據α粒子的散射實驗,最初發現了原子核的存在,並提出關於原子結構的行星式模型。1919年用α粒子轟擊氮原子而獲得氧的同位素,第一次實現了元素的人工蛻變。1908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茨維特】(M.C.Цвeт,1872~1919)俄國植物學家。他創立了色層分析法。他對一百多種吸附劑如氧化鎂、菊根粉、碳酸鈣等吸附植物色素的情況進行研究,並對多種淋洗液的性能進行探討。他成功地把植物中的不同色素在吸附柱上展開,用不同的溶劑淋洗而提純了許多色素。他還提純過卵磷脂。但當時色層吸附法沒有被化學家重視,直到1931年德國化學家庫恩(Richard Knhn,1900~1967)等人用這種方法將當時人們誤認為是單一晶體的胡蘿蔔素分為α與β兩種同分異構體,色層吸附法才很快被人們所重視,並很快地發展起來。

【維爾斯太特】(Richard Willstātter,1872~1942)德國化學家。他主要研究生物鹼和酶化學。在1894年他闡明了莨菪鹼(阿託品)的化學結構,發現了阿託品和古柯鹼等成分裡的主要部分。他還深入和系統地研究酶化學,並得到許多較純的酶。他經過長期的研究,闡明綠葉細胞中以3∶1的量存在的葉綠素a和葉綠素b都是鎂的絡合物,並闡明了它們的結構。此外,在研究纖維素和澱粉的結構組成與水解產物方面他也有所貢獻。

【路易斯】(Gilbert Newton Lewis,1875~1946)美國物理化學家。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和麻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1901年和1907年他在《美國科學技術學會會志》上發表了有關「逸度」和「活度」的文章,他首先提出了「逸度」的概念。在1916年提出了共價鍵的電子理論,解釋了共價鍵的飽和性。1932年他與蘭得爾(Merle Randall)合著的《熱力學及化學物質的自由能》裡討論了有關化學平衡問題,給予自由能、活度等概念以新的意義。1937年以後他集中研究酸鹼理論,提出了「路易斯酸鹼理論」。他的主要著作有《原子價與原子分子結構》等書。

【蘭茂爾】(Irving Laugmuir,1881~1957)美國物理化學家。首先發現氫氣吸收大量熱而離解為原子的現象,其結果被應用於氫原子焰焊接法。在表面吸附方面,提出了單分子吸附層的理論和著名的「蘭茂爾吸附公式」。1917年設計了「表面天平」,用它可以測出液面上的不溶物表層的表面積,並由此計算出這些物質的截面積,建立了表面分子定向說,並論述了單分子表面膜和有關固體表面吸附性質和行為的理論。在原子結構問題上,他發展了電子價鍵的近代理論。他還首次實現了人工降雨。

【施陶丁格】(Hermann Standinger,1881~1965)德國化學家。他主要研究高分子化合物。1920年提出乙烯的聚合可能是鏈式反應。他還提出由小分子聚集而成的親液膠體物質是數以萬計的原子通過一般化學鍵所組成的高聚物,由於大小懸殊故有不同於低分子量化合物的性質。還確立了高聚物溶液的粘度與分子量之間的關係。這些理論對塑料等高分子工業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玻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丹麥物理學家。他在1913年綜合了普朗克(Max Plank,1858~1947)的量子理論、愛因斯坦的光子理論、盧瑟福的行星型原子結構模型的有關論點,提出了氫原子光譜和氫原子結構的初步理論。他還提出量子論的對應原理。玻爾的原子結構理論是原子結構學說上的一個重大發展,用它能解釋和計算出符合實驗的正確結論。此外,他在原子核反應理論和解釋重核裂變現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貢獻。但以他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對量子力學作出的基本解釋,卻反映了唯心主義的哲學觀點。

【阿斯頓】(F.W.Aston,1877~1945)英國物理學家。對同位素和質譜儀進行了深入研究。1919年他首次製成聚焦性能較高的質譜儀,準確度是千分之一;以後又加以改進,1925年製成第二型質譜儀,準確度達到萬分之一;1937年製成第三型質譜儀,準確度為十萬分之一。利用質譜儀可以直接測定:一種元素所含核素的種數;每種核素的質量及核素的豐度。根據測定核素的質量與豐度,便可計算出平均原子量。由於這一貢獻,他在1922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哈沃思】(W.N.Haworth,1883~1950)英國有機化學家。他主要從事糖類研究。他與希爾斯特(Hirst)共同研究了糖類的分子結構,特別是單糖的環狀結構。他所設計的「端基」法是測定多糖重複單位特性的方法。他還對維生素進行研究,闡明了維生素的結構,並於1937年合成了維生素C。由於他在糖類和維生素研究上的重大貢獻,1937年獲諾貝爾化學獎。他的主要著作有《糖的構成》等。

【德拜】(P.J.W.Debye,1884~1966)美籍荷蘭物理學和物理化學家。主要研究固體量子理論,1912年發現了「德拜」定律,奠定了電解質偶極理論。1910年制定了觀察X射線幹涉的理論和方法,研究過溶液中分子的偶極矩,偶極矩單位「德拜」即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1923年和休格爾(Hückel)一起制定了強電解質理論,對強電解質稀溶液依數性偏差提出了理論的解釋。他還研究過聚合物的結構。由於他對偶極矩的研究和用X射線衍射法測定分子結構上的貢獻,於193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赫維西】(George de Hevesy,1885~1966)匈牙利化學家。他於1913年證明RaD是鉛的同位素,這一發現為後來的大量放射分析法奠定了基礎。他與荷蘭物理學家科斯特(Coster)合作,發現了第72號元素鉿。1934年他利用人工放射同位素作示蹤原子研究動物的生理機能,並獲得重大的成就。他於1943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莫斯萊】(Henry Gwyn Jefferys Moseley,1887~1915)英國物理學家,畢業於牛津大學,隨盧瑟福研究放射現象。1913年他用不同材料製成X射線管的對陰極(即陽極靶),測得五十多個元素的X射線光譜,發現光譜特徵線的頻率和元素原子序數成比例。原子序數就是原子核的正電荷數,是決定元素性質的主要因素。按這個序數排列的元素周期表就要比按原子量排列的更正確,幾個元素的位置與原子量大小不一致的地方都獲得了解釋。他的這一項貢獻對周期律、光譜分析法以及原子結構理論的發展都起了重大作用。他有驚人的實驗技巧和淵博的知識,不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

【海洛夫斯基】(Haroslav Heyrovsk,1890~1967)捷克斯洛伐克化學家。早年留學英國,後回國任布拉格大學教授。他主要研究電化學,他用水銀小滴電極測量電壓增加時通過溶液的電流情況,繪製出曲線,建立了極譜分析法。使用這種方法可以測出溶液的微量物質。1925年他與日本的志方益三共同創造出世界第一臺自動照像記錄極譜儀,用它記錄了鉛、鋅、鎘、汞、硝基苯的極譜圖。他的主要著作有《分析化學物理方法》等。1959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尤裡】(H.C.Urey,1893~1981)美國化學家,1931年他用光譜法發現重氫(氘),這是本世紀三十年代初世界科學界的一件大事,因此他榮獲1934年諾貝爾化學獎。他在同位素化學方面有重大貢獻,經過他的研究,使同位素的分離開始有了化學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領導了使重水和鈾同位素的大規模分離工作,使第一批原子彈生產成為可能。他對同位素的熱力學性質以及用化學過程來探討太陽系的演化等方面的研究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庫恩】(Richard Kuhn,1900~1967)德國有機化學家及生物化學家。1933年先後發表了許多有關胡蘿蔔素結構方面的研究成果,1936年他合成核黃素(維生素B2);確定了抗皮炎素(維生素B6)的結構,還合成了約300種植物性顏料。他發表的論文有700篇左右,內容涉及維生素、生物化學、輔酶等方面的研究。1938年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泡利】(Wolfgang Pauli,1900~1958)物理學家,生於奧地利。他主要成就是在量子力學、量子場論和基本粒子理論方面。他創立的「泡利不相容原理」對原子結構的研究有重大貢獻。另外,他提出β衰變中的中微子學說,對理論物理學的發展有一定貢獻。

【鮑林】(Linus Pauling,1901~)美國化學家和物理學家。1901年2月28日生於俄勒岡州波特蘭市。1922年在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1931年任該院化學教授,現任裡納斯·鮑林科學和醫學研究所的研究教授。他在化學鍵理論上卓有成就,他用量子理論探討原子裡電子的行為而發展了「價鍵法」。他創立的計算元素電負性方法是幾種電負性計算法裡重要的一種。他曾從量子理論原理提出氙可能生成氟化物,後來加拿大化學家巴特萊 (N.Bartlett)在1962年製得紅色固體XePtF6。1931年鮑林和斯萊特(J.C.Slater)共同提出「雜化軌道」理論,他們利用電子具有波動性,而且波可以疊加的觀點,提出碳原子在成鍵時s軌道和p軌道能夠疊加混雜而形成雜化軌道,對價鍵理論作出了重大貢獻。1950年他提出在分子內部肽鍵要最大限度地滿足氫鍵的原理,指出多肽可能形成螺旋體結構,這對蛋白質的結構研究起了重要推動作用。鮑林是把量子力學應用於研究化學結構的先驅者之一,他還是共振論的主要創立者。1954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他還致力於把物理學和化學結構理論的知識應用於生物學和醫學研究,他在血清系統的性質以及抗體及抗原的蛋白質結構、普通麻醉劑的分子基礎,異常酶和精神病關係以及確定鐮形細胞貧血的致病原因等方面都做過開創性的工作。鮑林科學和醫學研究所的目標是在分子的水平上對病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直接進攻。他的工作成就卓著,發表的科學論文400篇以上,出版的著作有14種,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化學鍵的本質》。他還是一位國際上知名的社會活動家,曾獲得1962年諾貝爾和平獎。

【伍德瓦德】(Rober Burns Woodward,1917~1979)美國有機化學家。1937年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1938年起到哈佛大學執教。1952年他首先提出二茂鐵的夾心式結構,這在當時是很難想像的。他參加測定過青黴素、馬錢子鹼、土黴素和金黴素等有機化合物的結構,併合成了奎寧、膽甾醇、皮質酮、馬錢子鹼、利血平、葉綠素、四環素、維生素B12等,這些合成工作代表了當今有機合成的最高水平,特別是維生素B12的合成是有劃時代意義的。在有機化學理論方面,1965年他和量子化學家霍夫曼合作發表分子軌道對稱守恆原理。這是近年來化學理論方面的最大成就,對有機合成有重要的指導作用。1965年因在有機合成上的重大貢獻,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他畢生致力於有機化學的教學與研究,他工作作風嚴謹,是個不知疲倦的科學探索者。他在哈佛大學執教四十餘年,共培養研究生和進修生500多人,其中許多已成為世界聞名的化學家。

【西博格】(Glenn T.Seaborg,1912~)美國化學家。1934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37年在核子化學研究中獲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芝加哥大學的金屬研究所主持用化學萃取法製取鈽的工作。1946年後任輻射研究所主管,同時兼任加利福尼亞大學名譽教授。1961年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1951年獲諾貝爾化學獎。他和同事一起發現放射性鈽-239和鈾-233,還發現了放射性的鐵-59與碘-131。他提出錒系元素的概念與它們的電子排布,他還發現了超鈾元素鋂和鋦。他對中學教育也很熱心,擔任過美國的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化學教材研究會和高中教材改進研究會主任委員。

【魏伯陽】(約100~170年)中國東漢時期的煉丹家。名翱,號伯陽,後人稱他「雲牙子」。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著有《周易參同契》,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一部煉丹著作,記錄了我國古代煉丹的理論與實踐。他認為「易經」理論、道家哲學和煉丹術三者是統一的。該書記錄的有關化學知識和觀察到的化學事實主要有:(1)水銀容易揮發,也容易跟硫黃相化合,(2)氧化鉛能被炭還原成鉛,(3)幾種不同金屬可以組成合金,(4)從汞礦石可以製得紅色硫化汞,(5)黃金不容易氧化,(6)物質起化學反應時的比例很重要等等。鑑於煉丹術和道教相結合,披上一層神秘的宗教外衣,所以在《周易參同契》中有很多神秘荒誕和隱奧莫測的內容。

【葛洪】(約281~340年)中國東晉的煉丹家。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人稱葛仙公。丹陽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抱樸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其中丹書《抱樸子·內篇》具體地描寫了煉製金銀丹藥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知識,也介紹了許多物質的性質和變化。內容比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豐富而具體,而且隱諱的內容較少。它涉及的知識有:(1)最早詳細地記錄反應的可逆性和物質相互轉化的實驗現象,(2)敘述了金屬置換作用的實驗事實,(3)製得外表如黃金、白銀的幾種合金,(4)列舉某些化合物的性質及升華提純的操作要點,(5)匯集了多種煉丹的礦物原料,說明人們認識和應用天然礦物質的範圍擴大了。由於歷史條件,在《抱樸子·內篇》中仍充滿了迷信色彩,宣揚了服丹長生不老之說,但該書集中地反映了當時我國在化學上的成就。葛洪是我國煉丹術發展過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頗受國內外化學史界的重視。

【沈括】(1031~1095年)中國北宋的科學家和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錢塘(浙江杭州)人。宋仁宗嘉祐年進士。神宗時參加王安石變法。他擔任過司天鑑、翰林學士、權三司使、知延州等職務,晚年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東郊)。他的《夢溪筆談》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討論的問題十分廣泛,其中有許多有關化學的知識,如灌鋼技術、由膽礬水煉銅等。他還根據隕石的比重和外觀斷定隕石的主要成分是鐵;用比較嚴格而正確的方法鑑別硫酸鹽。他到過許多地方,接觸了很多工匠和勞動人民,記載了他們的發明創造,如1080年他在陝北看到老百姓收集石油來點燈,用石油燃燒的煙炱製成墨。「石油」這個名詞就是沈括最早使用和寫入書籍中的,他曾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夢溪筆談》這部書在積累、總結和傳播古代化學知識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李時珍】(約1518~1592)中國明代的醫藥家。字東壁,蘄州(今湖北蘄春)人。他著有《本草綱目》,其中記有1892種藥物,藥物中的無機物就有266種,而且在有關化學知識上較前人有較大的提高,他把前人和自己實驗的知識系統化。《本草綱目》裡把無機藥物分為水、土、金、玉、石、滷六類,水部包括許多水溶液,土部包括各種土壤和燒過的泥土,金類包括金屬、某些合金以及一些金屬化合物的製成品,玉類主要是較純的矽的化合物,滷類大部分是能溶解於水的鹽類。《本草綱目》在17、18世紀傳到日本、朝鮮和歐洲,被譯成英、德、法、拉丁、俄、日等多種文字,在世界上廣泛流傳,並得到很高評價。

【宋應星】(1587~1655)中國明代科學家。字長庚。江西奉新縣人。他在科舉失敗後專心治學。他到農村田間和手工業作坊中做過長期調查,寫成了巨著《天工開物》。該書圖文並茂,出版於明末崇禎十年(1637年),書中用很大的篇幅分門別類,有系統、有重點地介紹了冶鐵、煉鋅、金屬加工、染色、陶瓷、製鹽、造紙、製糖等工藝技術,如在《冶鑄》篇,記載了明代三種典型的鑄造工藝,即失蠟鑄造、實體模型和無模鑄造;在《五金》篇裡,記述了由鐵礦煉成生鐵,生鐵煉成熟鐵,再由生鐵和熟鐵合煉成鋼的全部生產過程和操作方法。該書17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到歐洲,成為世界科學技術史上的名著之一,被譽為「工藝百科全書」。

【徐壽】(1818~1884)中國化學家。號雪邨,江蘇無錫人。1862年清朝政府興辦洋務,他曾任安慶軍械所的工程技術人員,從事製造我國第一艘「黃鵠號」木質輪船。1867年到江南製造總局(江南造船廠前身)工作,他參與製造我國第一批兵船及各式火炮。與此同時,他用了大量時間從事近代科學書籍的翻譯工作,將西方近代化學知識系統地介紹到我國來,為我國化學教育做了先驅性的工作。他共翻譯了13部科技書籍,其中化學方面的書籍有:《化學鑑原》(6卷,普通化學)、《化學鑑原續編》(24卷,有機化學)、《化學鑑原補編》(7卷,無機化學)、《化學考質》(8卷,定性分析)、《化學求數》(8卷,定量分析)、《物體遇熱改易記》(四卷,物理化學初步知識)、《寶藏興焉》(16卷,冶金)等。徐壽在元素和化合物的漢語命名等方面用音譯方法,巧妙地製造了新字,其中許多化學元素名稱,如鈉、鉀、錳、鈷等至今還在沿用。1875年他發起成立格致書院(相當於學會性質的機構),他在講演化學問題時,配合演示實驗,收效甚好。他致力於化學事業,大量引進西方先進的化學知識,不愧是我國近代化學的先驅者。

【丁緒賢】(1885~1978)化學史家。安徽阜陽人。清末秀才,1904年入江南高等學校,1908年留學英國,1909年入倫敦大學化學系,是英國著名化學家拉姆賽的學生,1916年冬回國。1917年發起成立「理化學會」,創辦的《理化雜誌》為我國早期的自然科學期刊之一。曾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系主任。他主張把科學史列為高校教學內容,他寫的《化學史通考》是我國出版的世界化學史名著。他認為學習化學史有以下幾點好處:(1)打破狹窄的專業局限、統觀化學全局、擴充眼界;(2)養成看問題的發展觀點和正確的歷史觀;(3)從根本上給人們一種訓練,提供化學知識的穩固基礎;(4)從前人的成敗中得到借鑑,觀往知來、繼承優秀遺產。

【趙承嘏】(1885~1966)有機化學及藥物化學家。江蘇江陰人,清末秀才。1910年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學習,是英國有機化學家帕金的學生。他是應用科學方法進行中草藥研究的創始人之一。他對植物化學特別對生物鹼的分離結晶有獨到的專長。曾系統地研究了麻黃、雷公藤、細辛、三七、貝母、常山、防己、鉤吻、延胡索等三十種中草藥的化學成分,發現許多新的生物鹼,例如,從延胡索植物中分離出13種生物鹼的結晶、從鉤吻植物中分離出7種生物鹼的結晶等。他一生勤懇好學,80高齡仍每天堅持工作五、六小時,堅持親自做實驗不肯假手他人,臨終當天早晨仍去實驗室工作,因實在堅持不住了,才回家休息,於當天下午逝世。

【張子高】(1886~1978)化學家和教育家。湖北枝江縣人。曾考中秀才,清末第一屆官費留美學生。1909年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化學,是著名化學家諾伊斯(A.A.Noyes)的學生,他為建立硫化氫定性分析系統做出貢獻。張子高和王璡等共同發起組織《中國科學社》,對傳播世界先進科學成果做出了貢獻。他自1929年起任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長。著有《中國化學史稿》(古代部分)一書,總結了中國古代化學的發展。他一生儉樸,把全副精力貢獻給祖國的教育事業。

【王璡】(1888~1966)分析化學家。他是我國分析化學和中國化學史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他以分析實驗為依據,並與歷史考證相結合,開創我國應用新法研究化學史的新河。他曾對五銖錢的化學成分作過專題研究,正確區別了漢、魏、晉(南北朝)和隋的五銖錢。他還用分析結果,澄清了各種我國開始用鋅年代的傳說,得出我國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用鋅的正確結論。

【侯德榜】(1890~1974)工業化學家。福建閩侯(今福州市)人。1911年考入清華學堂,1913年赴美留學,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化工,其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學習、並獲得博士學位。1921年應我國知名實業家範旭東的邀請,離美回國,負責塘沽永利鹼廠的設計與投產,1932年又負責籌建永利寧廠(即南京硫酸錏廠),這兩大化工企業的投產,為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範旭東、侯德榜堅貞愛國,拒絕與日本侵略者合作,毅然放棄沽、寧兩廠,率眾西撤入川,籌建永利川廠。由於井鹽成本昂貴、蘇爾維法食鹽轉化率僅為70%,他全力探索制鹼的新法,1940~1943年間,在他的統一指揮下,一批有志之士奮發努力,制鹼新法終於取得成功,把制鹼與合成氨工業聯合起來,使食鹽的利用率提高到98%以上,此即「聯合制鹼法」,後被命名為「侯氏制鹼法」。1943年12月在中國化學會十一屆年會上公布侯氏制鹼法後,很快得到世界各國的公認。侯德榜作為世界制鹼的權威,先後獲得英國化學工業學會榮譽獎章、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章,榮任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美國化學工程學會會員、美國機械學會會員和美國機械工程學會的終身榮譽會員等,為中華民族爭得了榮譽。解放後他任化學工業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化學會、化工學會理事長等職,為我國化學與化工事業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1958~1965年他主持設計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工藝,並大力推廣小合成氨的生產,建立了我國大、中、小相結合的化肥工業體系。他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兩部:一是《純鹼製造》,該書第一次將氨鹼法的全部理論與技術秘密公諸於世,轟動整個化學界,風行世界各國,是公認的制鹼權威著作。二是《制鹼工學》,全書共80餘萬字,這部專著內容豐富,全面總結了作者從事制鹼工業數十年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

【莊長恭】(1894~1962)有機化學家。福建泉州人。1921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1924年獲博士學位。1931年赴德國戈丁根大學及慕尼黑大學研究有機化學。1948年任臺灣大學校長,解放前夕離臺返回大陸。任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數理化部學部副主任。他畢生從事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事業。1933年他研究麥角甾醇的結構,1934~1938年他從事跟甾體有關的化合物的合成工作,對多環化合物化學的發展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他在有機合成,特別是在甾體化合物的合成,以及天然產物結構的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貢獻,因此在國際有機化學界享有盛名。他治學態度嚴謹,十分熱心高等化學的教育工作,對我國有機微量分析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楊石先】(1896~1985)化學家與教育家。浙江杭州人。1918年畢業於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高等科,1931年獲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南開大學任理學院院長。解放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科委化學專業組組長、南開大學校長、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化學會理事長等。他根據所觀察到的化學結構與生理活性之間的聯繫,篩選出適合我國生產工藝的含氯丙烯季胺鹽類新植物激素「矮健素」,它能使小麥、棉花增產10~20%,並可增強抗旱和抗鹼能力。他是有機磷化合物的專家,在農藥方面先後製成了殺蟲劑有久效磷、螟嶺畏;除草劑有燕麥敵、胺草磷;殺菌劑葉枯淨等。在元素有機化學理論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黃鳴龍】(1898~1979)有機化學家。江蘇揚州市人。早年赴瑞士和德國留學,1924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他最初從事植物化學研究,1938年轉到研究甾體化學。1940年在解決山道年一類物質的相對構型等立體化學研究方面,獲得了新的發現。1946年他在美國從事科學研究期間,對「開西納—武爾夫」(Kisher—Wolff)還原法作了卓有成效的改進,被國際上廣泛應用,並稱作「黃鳴龍還原法」。1952年回國後,開展甾體植物資源的調查和甾體激素的合成研究,他是我國甾體激素藥物工業的奠基人,並培養了一批從事甾體化學的專門人才。他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並擔任過國際《四面體》雜誌的名譽編輯等。

【曾昭倫】(1899~1967)化學家。湖南湘鄉人。1915年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因學習成績優良提前畢業,1920年赴美公費留學,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化工,後又轉攻化學,1926年獲科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南京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系主任。1931~1936年在北京大學化學系任教,兼系主任,在這期間,他積極推行教育改革,大力提倡化學科學研究——他是我國化學界最早提倡要搞科學研究的人,他親自帶領學生在很多領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成績卓著,代表了30年代我國化學研究的部分水平,有的還受到國際化學界的重視。他還在有機理論、分子結構及炸藥化學、近代化學史等方面作了不少有價值的研究工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京大學等校遷到昆明,在西南聯大化學系任教。解放後曾任高教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全國高分子委員會主任。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他關心我國化學名詞的統一和命名工作,倡導在我國開展元素有機化學的科學研究,並組織撰寫了《元素有機化學》叢書,該書是我國第一本元素有機化學方面的專著。

【黃子卿】(1900~1982)物理化學家。廣東梅縣人。青年時期他抱著「中國不能沒有科學」的心願,三次赴美國攻讀化學和從事科學研究。1934~1935年他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精確測定了水的三相點(0.00981℃)——這一國際上通用的標準數據,因而被選入美國的世界名人錄。195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溫標會議上再次肯定黃子卿測定的數據,並以此為標準確定絕對零度為273.15K。1949年回到祖國,他說:「我是中國人,我要為中國的科學事業努力。」他曾任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常委兼國家科委化學組委員、北京大學物理化學教研室主任。他是我國物理化學事業奠基人之一。他編著的《物理化學》等書,一直是國內物理化學教學的主要參考書。

【傅鷹】(1902~1979)膠體化學和表面化學家。福建福州人。1919年進燕京大學學習,1922年赴美國密執安大學留學,1928年獲科學博士學位。1945年再度赴美,繼續在密執安大學研究院工作。他雖身在異國,但嚮往真理,熱愛祖國。1950年10月回到祖國。1954年他任北京大學化學系膠體化學教研室主任。1962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編委。早在40年代,他就以熱力學為工具,研究溶液的吸附,對固—液界面和氣—液界面的吸附層性質作了多方面的考察,設計了一種計算表面活度係數的方法。50年代以來,他繼續指導學生研究吸附問題;開展了矽膠的製備、吸附和熱穩定性、白土的吸附、潤溼性、吸附色譜、金屬膜上化學吸附和紅外光譜等研究,他在表面化學領域中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指導研究生研究表面活性劑、氣溶膠、鋁皂及泥漿的流變等,取得了很多有意義的成果。他的一生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和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他特別強調學生要獨立思考和動手實驗,他提出「化學是實驗的科學,只有實驗才是最高法庭。」他在教學中很重視講授中外科學史,他說「一門科學的歷史是那門科學中最寶貴的一部分,因為科學只給我們知識,而歷史卻能給我們智慧」。他的著作很多,50年代編寫的具有我國特色的《大學無機化學》教材,較70年代從西方引進的無機化學教材毫不遜色。

【吳學周】(1902~1983)物理化學家。江西萍鄉人。1925年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1931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曾從事分子光譜、均相反應動力學以及電化學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多年。是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任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兼任中國科學院環境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長期擔任科學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

【陳光旭】(1905~1987)有機化學家、教育家。河南浙川人。193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在美國獲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擔任中國化學會化學教育委員會主任,《化學教育》雜誌主編。他在有機合成和立體化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治學嚴謹,重視基礎課的教學工作,為培育化學師資做出了貢獻。

【王序】(1912~1984)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家。江蘇無錫人。1935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1939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博士學位。自1940年回國以來,一直從事天然有機產物研究工作,從1960年開始,又進行生物有機化學的研究。為了尋找新的更有效的抗癌藥物,致力於研究核苷酸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理活性。曾任北京醫學院教授、藥學系主任,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藥學會副理事長。1983年任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

【朱子清】(1900~)有機化學家。安徽桐城人。1926年畢業於東南大學,1929年赴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院學習,1933年獲得化學博士學位。1937年赴德國慕尼黑大學繼續研究有機化學。回國後歷任教授、研究員、化學系主任。1955年起為蘭州大學化學系教授,蘭州大學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兼天然有機物研究室主任。他在植物鹼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在國際上很有聲望。1957年被聘為國際有機化學雜誌《四面體》榮譽編輯。

【戴安邦】(1901~)無機化學家。江蘇丹徒人。1924年畢業南京金陵大學,1931年獲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專長無機化學、配位化學、膠體化學以及合成氨的鐵催化劑研究。現任南京大學教授、化學系主任、配位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化學會的常務理事。他熱心教育事業,是中國化學會發起人之一,也是《化學》雜誌的創辦人。著有《無機化學》一書在我國頗有影響。現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

【袁翰青】(1905~)有機化學和化學史家。江蘇南通人。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1931年獲美國伊利諾大學化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央大學和北京大學教授。解放前從事有機化學立體異構方面研究,關於變旋作用的發現,受到化學界的重視。解放後從事化學史的研究和科學情報的研究工作,關心科學普及和化學學科的發展。任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研究員兼顧問。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是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

【張青蓮】(1908~)無機化學家。江蘇常熟人。1931~1934年在清華大學研究院攻讀。1936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曾任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現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系主任。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質譜學會理事長,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協會原子量與同位素豐度委員會中國代表。長期從事無機化學教學和科研工作,研究同位素化學及重水,並參加我國各種輕同位素的試製工作。是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

【汪猷】(1910~)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家。浙江杭州人。1931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工業化學系,1937年獲德國明興大學博士學位。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50年代初,從事桔黴素、鏈黴素、碳水化合物化學的研究,以後主要從事人工合成胰島素的工作,還研究活性染料結構剖析和澱粉的化學利用。現從事核酸、蛋白質、肽、石油醇母等化學研究。

【邢其毅】(1911~)有機化學家。貴州貴陽人。1933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化學系。1936年獲美國伊利諾大學博士學位。曾在德國慕尼黑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曾從事人工合成胰島素以及多肽和氯黴素等工作。現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有機化學教研室主任。中國化學會理事。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繼續從事多肽、花果香氣及立體化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盧嘉錫】(1915~)物理化學家。原籍臺灣省臺南市,1915年生於福建廈門。1934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1939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博士學位。任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他專長結構化學,近年來從事化學模擬生物固氮和過渡金屬原子簇化合物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網兜狀原子簇結構的固氮酶活性中心模型。

【唐敖慶】(1915~)物理化學家。江蘇省宜興人。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化學系,1949年獲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任吉林大學教授、校長兼理論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專長量子化學,多年來從事量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化學和分子軌道、配位場理論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嚴東生】(1918~)應用化學家。浙江杭州市人。1939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化學系,1941年獲該校理科碩士學位。1949年獲美國伊利諾大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無機高溫材料與複合材料的研究。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矽酸鹽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學會理事。是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

相關焦點

  • 阿爾弗雷德·伯納德·諾貝爾:瑞典化學家、實業家、黃色炸藥發明人,諾貝爾獎的設立者
    國際上每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頒發總是受到全球各界人士的關注,這個獎對獲得者來說不單是一種貢獻和能力的肯定,對個人更是一種榮耀。
  • 諾貝爾獎介紹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
  • 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
    △屠呦呦分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獲獎者及其成就  屠呦呦出生於1930年,藥學家,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疾藥——青蒿素。  「拉斯克獎」於1946年由美國人阿爾伯特•拉斯克夫婦創立,旨在表彰醫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醫生和公共服務人員,素有「美國諾貝爾獎」之稱,獲獎者一向以美國人為主,屠呦呦是唯一獲此殊榮的中國科學家。
  • 諾貝爾獎本周陸續揭曉 獎金增至1000萬瑞典克朗
    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諾貝爾1895年立下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上述領域「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增設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
  • 屠呦呦青蒿素能得諾貝爾獎,以錢學森的科學成就,為什麼沒得獎?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絕對是中國科學界的一件大事,可能各位有聽到各種傳聞,但我們認為屠呦呦以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獎是當之無愧的,尤其是對全球醫學界的貢獻與深受瘧疾肆虐影響的人們,都應該感謝當年為之付出努力的「屠呦呦們」。錢學森有哪些舉世矚目的成就?
  • 盤點日本百年間的諾貝爾獎得主
    諾貝爾獎是指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
  • 2021年諾貝爾獎公布!你知道獎金多少嗎?
    諾貝爾獎(Nobel Prize)源於瑞典化學家和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立下的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諾貝爾獎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了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還有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
  • 【中美科技】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1901~2019)
    1966年第六十六屆諾貝爾獎頒發。法國科學家卡斯特勒因發現、研究原子中赫茲共振的光學方法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美國科學家馬利肯因創立化學結構分子軌道學說獲諾貝爾化學獎。美國科學家哈金斯、勞斯因研究治癌原因及其治療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偶像來了|2017諾貝爾獎全揭曉
    隨著2017年諾貝爾獎頒獎周的落幕,沉甸甸的六項大獎已名花有主。這些榮譽花落誰家?得主們取得了哪些裡程碑式的成就?哪項大獎與墨大學者有著密切關係?今天,就和墨大一起來認識一下這個頂級學術榮耀——諾貝爾獎。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根據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 Alfred Nobel的遺囑而設立的,於1901年首次頒發。
  • 諾貝爾獎為啥被人們視為「至高榮譽」?
    圖片來源:wikipedia 說到諾貝爾獎,不得不提獎項創立者——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眾所周知,諾貝爾是瑞典的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硝酸甘油炸藥的發明者。他曾擁有軍工廠,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在他的遺囑中,他用大部分財富創立了諾貝爾獎。人造元素鍩(Nobelium)就是以諾貝爾命名的。
  • 直播預告 | 2018諾貝爾獎今日揭曉!
    諾貝爾獎是1895年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佛列·伯納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而創立的,普遍認為是所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獎項的榮譽。諾貝爾獎以「諾貝爾獎基金會」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授予世界上在6個領域(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經濟學與和平)對人類做出最重大貢獻的人。自1901年(至2017年,已有117年)頒獎以來,諾貝爾獎各類獎項共計頒發了585次。其中,物理學獎頒發次數最多,為111次,共207位科學家獲獎。
  • 關於諾貝爾獎,你不知道的5件事
    比如本月大頭,諾貝爾獎。EyeOpener今日話題:諾貝爾獎那些事 歷史源起19世紀末,瑞典化學家阿佛烈·諾貝爾改良的炸藥備受軍方青睞,諾貝爾本人以此獲得一大桶金。但諾貝爾終生主張和平,對於自己改良的炸藥被用於戰爭破壞倍感痛心,於是彌留之際終生未娶,無子嗣的諾貝爾立下遺囑:將自己所有的財產作為基金,每年將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1901年起,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正式創立! 為什麼沒有諾貝爾數學獎?
  • 湯森路透預測2016年諾貝爾獎
    David A.Wells 教授(美國,麻薩諸塞州,坎布裡奇)對於企業異質性及國際貿易的開創性的描述【諾貝爾獎】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獎金數視基金會的收入而定。【諾貝爾經濟學獎】全稱應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並非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其評選標準與其它獎項是相同的,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選,1969年第一次頒獎。
  • 諾貝爾獎獲獎者面面觀:子承父業同獲諾貝爾獎
    在每一次諾貝爾獎揭曉時候,總會有出乎意料的結果,而縱觀諾貝爾獎百年歷史,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比如一人兩獲諾貝爾獎、子承父業也得獎、夫妻雙雙獲得獎項等。兩次獲諾貝爾獎的人居裡夫人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人一生能獲一次諾貝爾獎就可謂功成名就,不虛度此生了。
  • 量子理論與諾貝爾獎內幕
    筆者在致力於了解193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及澄清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在傳統上習慣於忽視理論工作的原因的過程中,研究了諾貝爾獎檔案和前評獎委員會委員的信函。那些檔案使我們能夠深入地了解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在1933年以前是如何看待理論成就的,這有助於我們理解那一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重要意義,包括最後時刻將狄拉克列入獲獎名單中。
  • 從「騰訊奶爸」到創立「教育界諾貝爾獎」,這位潮商的逐夢之路不...
    「一丹獎」由騰訊創始人之一陳一丹於2016年創立,下設「一丹教育研究獎」和「一丹教育發展獎」,旨在表彰及支持推動教育創新、所作貢獻具有長遠影響的個人或團隊。
  • 聯合國在線|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獎項。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有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 。
  • 大發明家愛迪生和特斯拉,真的是因為個人恩怨沒獲得諾貝爾獎嗎?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將陸續揭曉。除了此前瑞典文學院因捲入性醜聞等事件陷入信任危機,2018年取消頒發諾貝爾獎文學獎,改於2019年頒發外,2018年10月1日和2日陸續宣布,2018年生理學或醫學獎由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共同獲得,物理學獎由亞瑟·阿斯金、傑哈·莫羅和唐娜·斯特裡克蘭共同獲得。
  • 響徹世界學術的三大獎項: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
    響徹世界學術的三大獎項: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諾貝爾文學獎包括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經濟學六個領域的獎項;菲爾茲獎是數學獎項,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圖靈獎則是計算機獎項,被譽為「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