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絕對是中國科學界的一件大事,可能各位有聽到各種傳聞,但我們認為屠呦呦以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獎是當之無愧的,尤其是對全球醫學界的貢獻與深受瘧疾肆虐影響的人們,都應該感謝當年為之付出努力的「屠呦呦們」。
錢學森有哪些舉世矚目的成就?
在中國人心目中,錢學森的地位遠高於屠呦呦,無論是知名度還是對中國的貢獻,錢學森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另外關於錢學森傳奇般色彩的求學於歸國經歷,無疑會在大家的心目中攻城掠地,已經徹底被錢學森所收服。但諾貝爾獎的評選標準卻不是簡單以此為依據的,兩者之間的因果,我們來簡單分析下。
錢學森的科學成就(歸國前)關於噴氣推進實驗室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可能大家並沒多少感覺,但NASA的名字肯定如雷貫耳,JPL就是NASA下屬最著名的噴氣推進實驗室,NASA所有關於航空航天實驗成果大都是這個實驗室為開路先鋒的,錢學森是這個實驗室1936年創立時的五位創始人之一!
錢學森與他的老師馮卡門一起在1939年作出了二維無粘性定常亞聲速流動的速度勢方程在物理平面中的非線性偏微分方程,被稱為卡門-錢公式,錢學森的老師馮卡門和他的關係更像是重要的朋友而非學生,這表示錢學森的的成就與能力並不亞於馮卡門。
錢學森(時任美國空軍上校)參與了1944年美國接收德國科學家的工作,在馮布勞恩的V-2火箭以及後續研發上錢學森出力不小。
錢學森在1946年將稀薄氣體的物理、化學和力學特性結合起來的研究,這是以後高超音速氣動力學的先驅性工作。
另外還有在火箭助推起飛的(JATO)、核動力火箭以及物理力學概念,主張從物質的微觀規律確定其宏觀力學特性,還有在高溫高壓領域的拓展等都作出巨大的貢獻。
錢學森的成就(歸國後)大家都知道錢學森歸國後從事的是兩彈一星與火箭以及航天工程領域,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錢學森,中國航天的進度也許還要落後至少30年。
1954年錢學森《工程控制論》出版,將控制論推廣到工程技術領域,後來成為控制論的經典教科書,錢學森是工程控制論的奠基人之一。
1956年,錢學森與錢偉長、郭永懷等創建、主持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錢學森任首任所長。
1958年,錢學森與中國科學院同事共同倡議並參與創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960年東風-1短程彈道飛彈(地對地)發射成功。
飛馬座發射瞬間
1962年出版《星際航行概論》中提出了以大型飛機作為平臺的發射方式,早期的美國飛馬座火箭,以及最近的"平流層發射"飛機正在實現這個夢想。
平流層發射飛機的「業務範圍」
1970年4月,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84年,錢學森建議將物理力學擴展到原子分子設計的工程技術上。
馮卡門在他的自傳中,單獨有一章是「錢學森與紅色中國」,他對錢學森的評價是「美國火箭領域中最偉大的天才之一,我的傑出學生」。
諾貝爾獎的評選標準
諾貝爾獎也被戲稱為炸藥獎,因為它的創立者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他以3100萬瑞典克朗的遺產(部分)在1895年創立了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的評選,諾貝爾的遺囑要求挺簡單:
一份獎給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發現或發明的人;一份獎給在化學上有最重大的發現或改進的人;一份獎給在醫學和生理學界有最重大的發現的人;一份獎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最後一份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關於標準遺囑中也有說明,在物理獎上尤其強調一點:重大的發現或發明的人,這其實要求並不是特別高,但當全球頂尖科學家濟濟一堂的時候你會發現這簡直難如登天,因為各行各業的人才輩出,各種開創領域宗師級人物比比皆是。所以一句「重大的發現或發明的人」看似輕描淡寫,實則要求極高。
另外還有幾個不成文的規定,一般一個人獲只能得一次諾貝爾獎,一個獎項最多三人分享。諾貝爾獎歷史上只有數人兩次獲得諾貝爾獎,而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是唯一一個兩次在同一領域獲獎的人。相比愛因斯坦是不是有些憋屈?不過好在愛因斯坦的成就完全不需要諾貝爾獎來肯定,他在科學界的地位可能要排在牛頓前面。
為什麼錢學森沒有獲獎?
其實上文中諾貝爾獎的評選標準中就已經有提及了,諾獎一般只頒發給領域開創性的成就,錢學森的成就是頂尖級的,但距離開創仍然有一段距離,準確的說,錢學森的能力是被低估的,如果再早那麼幾十年,錢學森在這個領域的成就絕非現在只能在別人開創的領域中研究,而將成為空氣動力或者相關領域的宗師級的人物。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錢學森的領域是科學應用技術領域中的科學家,學術成就方向是工程技術以及航空航天領域,另外錢學森回國後從事的主要也是軍事航天領域,在這些方面即使有開創性進展,也是在絕密的狀態下進行,甚至會保密數十年。
但錢學森對於中華民族的貢獻,絕不是一個諾獎所能定義的,他的功績將彪炳史冊,與兩彈一星的元勳一起,成為全中國人民心中那座永遠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