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頭條 溫哥華樂活網lahoo.ca編輯]
據諾貝爾獎官網(http://www.nobelprize.org/)最新消息,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ōmura和中國人屠呦呦(Youyou Tu)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ōmura二人因發現治療蛔蟲寄生蟲感染的新療法,屠呦呦(Youyou Tu)因發現治療瘧疾的新療法,三人共同獲得該獎。她作為諾貝爾獎的中國得主,也是首位獲得此獎項的第一位中國人。
思辨:獲得諾貝爾獎「風向標」的中國人
打開維基百科,一個不為行業外人士所知的」拉斯克獎「介紹跳入眼帘,這個素有「美國的諾貝爾獎」之美譽的獎項,是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項,也是醫學界僅次於諾貝爾獎的一項大獎。也就是這個獎項讓屠呦呦的名字向諾貝爾醫學獎靠近了一步。這之後,人們用期待的目光向這位「與瘧疾鬥爭的戰士」致敬,但屢戰屢敗的她最終打破了諾貝爾自然科學領域的沉默。
在拉斯克獎頒獎期間陪同屠呦呦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瘧疾研究室研究員蘇新專認為,從青蒿到抗瘧藥,各種各樣人的貢獻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獎並沒有頒給整個組織,這是因為「作為一個鼓勵科學發現的獎項,拉斯克獎傾向於只授予最初始的發現者」。
2011年9月,她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在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的描述裡,屠呦呦是一個靠「洞察力、視野和頑強的信念」發現了青蒿素的中國女人。
青蒿素(qīnghāosù,英語:artemisinin,或稱黃花蒿素)及其衍生物是現今所有藥物中起效最快的抗惡性瘧原蟲瘧疾藥。使用包含青蒿素衍生物在內的青蒿素聯合療法是現今全球範圍內治療惡性瘧原蟲瘧疾的標準方法。青蒿素提取自黃花蒿,一種中醫使用的中草藥。
1969年-1972年間,屠呦呦領導的523課題組發現並從黃花蒿中提取了青蒿素。屠呦呦也因此獲得2011年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獎 和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
突圍:一個諾貝爾獎的誕生 頒獎詞中的她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在本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獎詞裡,她的一直以來的努力具有劃時代意義。寄生蟲病千百年來始終困擾著人類,並一直是全球重大醫療健康問題之一。寄生蟲疾病對世界貧困人口的影響尤其嚴重。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藥學獎獲獎者在最具破壞性的寄生蟲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
坎貝爾和大村智發現了阿維菌素,這種藥品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絲蟲病的發病率,對其他寄生蟲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這兩項發現為全人類找到了對抗疾病的新武器。
瘧疾的傳統療法是氯喹或奎寧,但其療效正在減低。上世紀60年代,消除瘧疾的努力遭遇挫折,這種疾病的發病率再次升高。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從傳統中草藥裡找到了戰勝瘧疾的新療法。她通過大量實驗鎖定了青蒿這種植物,但效果並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閱大量醫書,最終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質,之後命名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個發現青蒿素對瘧疾寄生蟲有出色療效的科學家。青蒿素能在瘧原蟲生長初期迅速將其殺死,在未來的瘧疾防治領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思考:挽救百萬窮人生命的「戰士」
屠呦呦於1930年12月30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祖籍寧波鄞縣(今寧波鄞州區)。她畢業於北京醫學院藥學系,又有從事中醫院研究工作的經驗,38歲的她已是全國瘧疾防治研究領導小組辦公室」(代號「523辦公室」)的組長,負責中草藥抗瘧疾的研究。在她之後的3個月裡,遇到了不同的困難,在各種植物、動物、礦物在的2000多個方藥中,篩選並實驗,結局卻是被迫放棄這項攻關項目。
之後,她在重新複習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時,發現其中記述用青蒿抗瘧是通過「絞汁」,而不是傳統中藥「水煎」的方法來用藥的,她由此悟及用這種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溫破壞藥物效果」。據此,她「改用低沸點溶劑,果然藥效明顯提高」。經過反覆試驗,最終分離獲得的第191號青蒿中性提取物樣品,顯示對鼠瘧原蟲100%抑制率的令人驚喜的結果」。
在那個沒有智慧財產權的時代,她個人的努力換來了全國科研機構對青蒿抗瘧研究的熱情。屠呦呦所在的中藥研究所繼續進行青蒿活性成分的研究工作,最終分離提純出抗瘧有效單體,並命名為青蒿素。在此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青蒿提取物中,由雲南藥物研究所用汽油從當地的青蒿變種大頭黃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在臨床試驗中展示了極好的抗瘧療效。之後,上海無機化學所的周維善研究小組測定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並發現了其抗瘧機理。
在《青蒿及青蒿類藥物》一書中,有一頁印製粗糙的新藥證書複印件,那是中國新藥審批辦法實施以來的第一個新藥證書——(86)衛藥證字X-01號。這份由中國中醫研究院申報獲批的證書上,並沒有屠呦呦的名字。
讀完她的履歷,屠呦呦的身份一直很低調,她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 但屠呦呦的名字卻與低調的她形成了反差,她的名字出自於《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附:歷年諾貝爾獎中國得主
賽珍珠(民國)、李政道(臺灣)、楊振寧(臺灣)、丁肇中(臺灣、美國)、李遠哲(臺灣、美國)、朱棣文(美)、崔琦(美)、錢永健(美)、高琨(英、美)、莫言(中國 山東)、屠呦呦(中國 寧波)
(文/樂坤 資料來源:僑報網、中國新聞網、維基百科)
…………
溫哥華樂活網
一家網站和她倡導的快樂生活
微信 | lahoobignews
官網 | www.lahoo.ca
微博 | @溫哥華樂活網
APP | 溫哥華指南
IPHONE手機掃描以下二維碼安裝溫哥華指南APP
安卓手機請掃描以下二維碼安裝溫哥華指南APP
長期招聘編輯、記者、市場開發人員,歡迎各位有志之士加盟
job@lahoo.ca
778-379-8188
ads@lahoo.ca
溫哥華樂活網歡迎各類人士分享生活體驗:editor@lahoo.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