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良好的品格,在春秋時期,這種品格的表象,就是「禮」與「德」。對當時的人們來說,「禮」與「德」不僅僅是社會的良心,更是社會的動力和脊梁。
堅守「禮」與「德」,對於意欲逐鹿中原的霸主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前提條件。正如齊桓公,他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用品格的力量作為加持,最終才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反觀鄰近齊國的魯國,從表面上看,它是春秋時期保存「禮」最多且最完善的國家,正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才誕生出孔孟那樣的千古聖人。但實際上,在魯國魯莊公時期,卻發生了一系列不那麼光彩的事情。
這些事情的主角是慶父。這個遺臭萬年的人,竟然是孟子的祖先!被封為「亞聖」的孟子,正是慶父的第十二代孫。
我們都很熟悉的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源自慶父。究竟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他為何留下了千古罵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
事情的經過據《左傳》中的描述,是這樣的: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其中慶父和叔牙是親兄弟,姬同和姬友是親兄弟。魯桓公橫死於齊國後,嫡長子姬同繼位,成為魯莊公。
魯莊公可謂是魯國為數不多的賢明之君,在他的治理下,魯國也算是到達了「強盛」的巔峰。他在「長勺之戰」中戰勝了強鄰齊國,獲得了翻身的機會。從此,包括齊國在內的諸侯國,沒有人敢對魯國輕舉妄動。
魯莊公有四個女人,按照排序來說,哀姜是他的正妻。然而,這位年輕貌美的女子,卻與自己夫君的兄弟——慶父和叔牙,多少都有點不正當的關係。特別是慶父,一點也不避諱,給大哥戴上了一頂綠光刺眼的帽子。
魯莊公重病時,不放心接班人的事宜,先找來叔牙,想探探他的口風。魯莊公問他該立誰為繼承人,結果叔牙呵呵一笑,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慶父有才能」。魯莊公心中一涼,心想魯國要完蛋。他趕忙找來好基友——姬友,問了同樣的問題,姬友回答說:「我會以死來侍奉你的兒子」。不僅如此,姬友還派人以國君的名義,端著毒酒威脅叔牙:「如果你喝掉這杯酒,你的後代還能在魯國享有俸祿和地位;如果你不喝,那麼不僅你得死,你的後代也會一併玩兒完」。叔牙不得已,喝掉了毒酒。
魯莊公病死之後,他的兒子姬般繼位。慶父自然不會甘心,便找來嫂子哀姜密謀,兩人在宮闈之中商量來商量去,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暗殺姬般。
慶父派出的殺手,是一個叫犖的人。此人與魯莊公和姬般都有舊仇,因此他一口答應了慶父的請求,並利用駕車的職務之便,打死了姬般。
慶父在此時並沒有自立為君,因為他還是有智商的。試想,如果此時自己上位,必然會引來魯國國人的不滿,君位是坐不長久的,不如暗中操盤。因此,他立了哀姜妹妹的兒子姬啟,是為魯閔公。
魯閔公完全被慶父操縱了。慶父此後愈加肆無忌憚,與嫂子哀姜打得火熱,不僅如此,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
魯閔公雖然年幼,但還是很有頭腦的,他趁會盟的機會,將自己的處境告知於齊桓公,並請求齊桓公幫助出逃在外的姬友回國。齊桓公答應了魯閔公的請求,派人從陳國接回了姬友。魯閔公一直在「郎地」等候姬友,他翹首以盼的救星終於回來了。不僅如此,齊桓公還派使者到魯國慰問。使者返回齊國後,向齊桓公匯報:「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魯閔公竟然自作主張地拉來了外部勢力,慶父眼見情況不妙,又找哀姜商量,最終決定重施故伎。他派出一個叫齮的人,殺掉了魯閔公。可憐的魯閔公,僅僅在位兩年,就成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連續兩任魯君都死得不明不白,姬友明白,此時的魯國又待不下去了,趕緊跑吧。這次他出逃之時還帶上了魯閔公的弟弟姬申,姬友可謂是忠肝義膽、仁至義盡。
慶父如願以償地坐上了魯君的寶座。可想而知,他並不是一個愛國愛民、謀求霸業的人,自他上位後,一心享樂、不思國政,終日與嫂子哀姜夜夜笙歌。他的「不君」之舉,搞得魯國烏煙瘴氣,百姓怨聲載道。長此以往,魯國「國將不國」。
姬友逃到邾國,自身的安全暫時得到了保障。他寫下檄文聲討慶父,得到了魯國人民的響應。魯國國內反對的聲音日漸高漲,慶父和哀姜終於待不下去了,最終慶父倉皇逃往莒國,而哀姜則逃到了邾國。
兩人最後的結局十分悲慘,卻也大快人心。看過慶父做的那些事,就知道他的存在就是魯國的恥辱,也是魯君最大的威脅。因此,姬友派人到莒國,用重金請求莒君交出慶父,在金錢面前「春秋無義」,莒君爽快地答應了,並派人押解慶父回魯國,可想而知,等待著慶父的,必然是死亡的命運。
哀姜本就是齊國公族之女,而齊桓公素來遵守「禮」與「德」,哀姜的齷齪之事令其顏面盡失,他盛怒之下,將哀姜從邾國召回,在路上就把她殺掉了。
後人常把製造內亂的人比作為「慶父」。慶父與孟子同宗,一個遺臭萬年,一個名垂青史,為何二人的境遇如此不同?這的確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