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孟子同宗的慶父,與嫂密謀,連弒兩君,終落得遺臭萬年的下場

2021-01-17 開卷談史

人性之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良好的品格,在春秋時期,這種品格的表象,就是「禮」與「德」。對當時的人們來說,「禮」與「德」不僅僅是社會的良心,更是社會的動力和脊梁。

堅守「禮」與「德」,對於意欲逐鹿中原的霸主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前提條件。正如齊桓公,他高舉「尊王攘夷」的大旗,用品格的力量作為加持,最終才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東周列國·春秋篇》齊桓公劇照

反觀鄰近齊國的魯國,從表面上看,它是春秋時期保存「禮」最多且最完善的國家,正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才誕生出孔孟那樣的千古聖人。但實際上,在魯國魯莊公時期,卻發生了一系列不那麼光彩的事情。

這些事情的主角是慶父。這個遺臭萬年的人,竟然是孟子的祖先!被封為「亞聖」的孟子,正是慶父的第十二代孫。

我們都很熟悉的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源自慶父。究竟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他為何留下了千古罵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

事情的經過據《左傳》中的描述,是這樣的: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其中慶父和叔牙是親兄弟,姬同和姬友是親兄弟。魯桓公橫死於齊國後,嫡長子姬同繼位,成為魯莊公。

《東周列國·春秋篇》魯桓公劇照

魯莊公可謂是魯國為數不多的賢明之君,在他的治理下,魯國也算是到達了「強盛」的巔峰。他在「長勺之戰」中戰勝了強鄰齊國,獲得了翻身的機會。從此,包括齊國在內的諸侯國,沒有人敢對魯國輕舉妄動。

魯莊公有四個女人,按照排序來說,哀姜是他的正妻。然而,這位年輕貌美的女子,卻與自己夫君的兄弟——慶父和叔牙,多少都有點不正當的關係。特別是慶父,一點也不避諱,給大哥戴上了一頂綠光刺眼的帽子。

魯莊公重病時,不放心接班人的事宜,先找來叔牙,想探探他的口風。魯莊公問他該立誰為繼承人,結果叔牙呵呵一笑,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慶父有才能」。魯莊公心中一涼,心想魯國要完蛋。他趕忙找來好基友——姬友,問了同樣的問題,姬友回答說:「我會以死來侍奉你的兒子」。不僅如此,姬友還派人以國君的名義,端著毒酒威脅叔牙:「如果你喝掉這杯酒,你的後代還能在魯國享有俸祿和地位;如果你不喝,那麼不僅你得死,你的後代也會一併玩兒完」。叔牙不得已,喝掉了毒酒。

魯莊公病死之後,他的兒子姬般繼位。慶父自然不會甘心,便找來嫂子哀姜密謀,兩人在宮闈之中商量來商量去,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暗殺姬般。

慶父派出的殺手,是一個叫犖的人。此人與魯莊公和姬般都有舊仇,因此他一口答應了慶父的請求,並利用駕車的職務之便,打死了姬般。

《東周列國·春秋篇》魯莊公劇照

慶父在此時並沒有自立為君,因為他還是有智商的。試想,如果此時自己上位,必然會引來魯國國人的不滿,君位是坐不長久的,不如暗中操盤。因此,他立了哀姜妹妹的兒子姬啟,是為魯閔公。

魯閔公完全被慶父操縱了。慶父此後愈加肆無忌憚,與嫂子哀姜打得火熱,不僅如此,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

魯閔公雖然年幼,但還是很有頭腦的,他趁會盟的機會,將自己的處境告知於齊桓公,並請求齊桓公幫助出逃在外的姬友回國。齊桓公答應了魯閔公的請求,派人從陳國接回了姬友。魯閔公一直在「郎地」等候姬友,他翹首以盼的救星終於回來了。不僅如此,齊桓公還派使者到魯國慰問。使者返回齊國後,向齊桓公匯報:「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魯閔公竟然自作主張地拉來了外部勢力,慶父眼見情況不妙,又找哀姜商量,最終決定重施故伎。他派出一個叫齮的人,殺掉了魯閔公。可憐的魯閔公,僅僅在位兩年,就成了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連續兩任魯君都死得不明不白,姬友明白,此時的魯國又待不下去了,趕緊跑吧。這次他出逃之時還帶上了魯閔公的弟弟姬申,姬友可謂是忠肝義膽、仁至義盡。

《東周列國·春秋篇》魯莊公劇照

慶父如願以償地坐上了魯君的寶座。可想而知,他並不是一個愛國愛民、謀求霸業的人,自他上位後,一心享樂、不思國政,終日與嫂子哀姜夜夜笙歌。他的「不君」之舉,搞得魯國烏煙瘴氣,百姓怨聲載道。長此以往,魯國「國將不國」。

姬友逃到邾國,自身的安全暫時得到了保障。他寫下檄文聲討慶父,得到了魯國人民的響應。魯國國內反對的聲音日漸高漲,慶父和哀姜終於待不下去了,最終慶父倉皇逃往莒國,而哀姜則逃到了邾國。

兩人最後的結局十分悲慘,卻也大快人心。看過慶父做的那些事,就知道他的存在就是魯國的恥辱,也是魯君最大的威脅。因此,姬友派人到莒國,用重金請求莒君交出慶父,在金錢面前「春秋無義」,莒君爽快地答應了,並派人押解慶父回魯國,可想而知,等待著慶父的,必然是死亡的命運。

哀姜本就是齊國公族之女,而齊桓公素來遵守「禮」與「德」,哀姜的齷齪之事令其顏面盡失,他盛怒之下,將哀姜從邾國召回,在路上就把她殺掉了。

後人常把製造內亂的人比作為「慶父」。慶父與孟子同宗,一個遺臭萬年,一個名垂青史,為何二人的境遇如此不同?這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相關焦點

  • 哀姜移情小叔子並協助其連弒兩君,最後下場悽慘!
    還沒等二人決斷出繼承人人選,魯莊公便去世了,由於嗣子未定,朝中兩派分別擁立哀姜的情夫慶父和公子般。 隨後,啟方繼位,是為魯閔公。
  • 慶父何以能與嫂同謀,連弒兩任君主?
    宣姜嫁到衛國後,被衛宣公搶走收為繼室,最終引發了「宣姜之亂」;而文姜嫁給魯國的魯桓公後,為了跟兄長齊襄公私通,又密謀殺害了魯桓公。 魯桓公死後,文姜所生的兒子魯莊公繼位後,不僅沒有怪罪自己不著調的舅舅齊襄公,還在魯地和齊地之間修了一座行宮,供母親文姜和舅舅齊襄公在此幽公,不僅如此,他還專門前往齊國,為齊襄公和周天子的女兒王姬主持了婚禮。
  • 中國史上十大奸臣第十位——慶父
    有史以來的歷朝歷代從不缺乏兩袖清風的忠臣,鐵骨錚錚的悍將,也從來不缺少那些遺臭萬年的奸臣。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位身居高位卻無心王權的幕後皇帝—慶父。慶父自古以來便深受大家唾棄,自古的文壇大家到現代偉人毛澤東皆對此人深惡痛絕。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究竟做了什麼,如此遭人痛恨?
    慶父殺害兩任魯君 由於魯莊公已經有了寵妾孟任,並為魯莊公生下了公子斑。因此,這是一樁徹頭徹尾的政治婚姻,哀姜嫁給魯莊公後就失去了寵愛,也沒有誕下子嗣。反倒是哀姜的陪嫁妹妹叔姜生了公子啟,哀姜就把公子啟當做自己的兒子。
  • 大奸臣系列之一:慶父
    季友出宮之後,以魯莊公的名義,命令叔牙到大夫針巫氏家裡等候,然後讓針巫扣押了叔牙,並強迫他飲鴆酒說:‌‌「喝下這杯酒,那麼你還有後代祭祀,要不然,你死了連後代都沒有了。‌‌」叔牙為了保全自己的家人,只得飲下毒酒而死。魯莊公於是下令立他的兒子為叔孫氏。魯莊公死後,季友於是遵照他的遺願,擁立太子姬斑為國君。因為處在父喪期間,姬斑沒有回宮,就暫時住在舅舅黨氏大夫家裡。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成語中說到的「慶父」都幹了哪些壞事?
    慶父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他和叔牙、季友都是魯莊公姬同的弟兄。這個慶父一直夢想著成為君主。為了達到目的,他竟然不顧倫理綱常,和魯莊公的夫人哀姜搞上了。後來魯莊公生了重病,將不久於人世,因為夫人哀姜沒有生下一子,魯莊公便想從庶子中立一個作為王位繼承人。慶父提前買通了叔牙,叔牙建議立慶父。季友堅決不同意,要求立魯莊公寵姬的兒子公子般。
  • 他位極人臣,卻很自私,非要惹禍上身,最後落得悽慘的下場!
    又自負口才很好,於是獄中上書說自己有七「罪」:一是終兼六國;二是北伐匈奴,南定百越;三是尊重大臣,以固其親;四是立社稷,修宗廟;五是平鬥斛度量文章;六是治弛道,興遊觀;七是緩刑罰,薄賦斂。寫的件件都是功勞與忠心,可惜書遞不到秦二世手中,趙高豈能讓二世知道?最終,他在趙高等人的謀害下被處五刑,在鹹陽市上腰斬,並被誅*連三族。
  • 「害人終害己」!他曾揚言封殺胡歌吳京,今卻落得如此下場
    「害人終害己」!他曾揚言封殺胡歌吳京,今卻落得如此下場「炒作」是娛樂圈經常很聽到見到的事情,之前金莎就多段戀情做出回應,都只不過是公司的炒作罷了,在娛樂圈想要站穩腳跟,需要的有深度的作品和實力,而不是「譁眾取寵」,但是有這麼一位作家,明明不是娛樂圈人,卻偏偏要蹭娛樂圈的力度,而且蹭的明星一個比一個有影響力。
  • 孔子為何偏袒史上第一大奸臣慶父
    古人把慶父比喻成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民間還把他評為十大奸臣第一名。那麼,這慶父究竟有多大本事呢?他又為什麼要把魯國攪得不得安寧呢?難道一定要他死了,魯國才會安寧嗎?「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一百多年後的孔子,對慶父這樣的「亂臣賊子」卻不願詳談,可謂「諱莫如深」,能隱瞞的則儘量幫他隱瞞,能不說的則儘量不說,並且多使用中性詞彙,不做曲意醜化。
  • 李現陳立農哈妮克孜死撐《赤狐書生》緣何爛到遺臭萬年?
    就連陳星旭的網絡大電影《倩女幽魂》都比這個強,是可忍孰不可忍?赤狐要取書生的丹修煉成仙,騙取信任過程中兩人惺惺相惜,後面書生被壞人殺了取丹,赤狐怒髮衝冠擊敗BOSS,最終捨棄五百年道行復活好基友...明顯賣腐那種CP好基友路線,拼命搞惡搞、奇幻、煽情,卻落得一個不倫不類!
  • 慶父到底有多過分?「慶父」一詞竟成為製造內亂之人的代名詞
    在中國古代,「慶父」被人們當作是製造內亂之人的代名詞,那麼慶父究竟做了什麼,會得到如此惡臭的名聲?慶父慶父出生魯國公室 ,其父為魯桓公,與之後繼承爵位的魯莊公乃同父異母的兄弟。是魯國三桓中孟孫氏的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