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何偏袒史上第一大奸臣慶父

2021-01-17 新讀史

本文摘錄改編自《霸王的春秋》, 作者:吳閒雲 授權讀史發布

成語「慶父不死,魯難不已」出自春秋《左傳》。意思是:如果慶父這個大奸臣不死的話,魯國的災難就不會終止。

古人把慶父比喻成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民間還把他評為十大奸臣第一名。那麼,這慶父究竟有多大本事呢?他又為什麼要把魯國攪得不得安寧呢?難道一定要他死了,魯國才會安寧嗎?

「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一百多年後的孔子,對慶父這樣的「亂臣賊子」卻不願詳談,可謂「諱莫如深」,能隱瞞的則儘量幫他隱瞞,能不說的則儘量不說,並且多使用中性詞彙,不做曲意醜化。

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慶父並非篡位者。

按當時的繼承法,魯莊公去世後,法定的繼承人應該是他的嫡子,但是,夫人哀姜沒能生出繼承人來。

因此,魯國的君主之位究竟該傳給誰?就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

魯莊公的庶長子般、庶長兄慶父,都可以成為合法的繼承人。無論是公子般還是慶父當上了魯君,都不應該視作篡位者。所以孔子並沒把慶父歸入「亂臣賊子」之列。

《左傳》上對魯莊公兄弟四人討論接班人的問題有詳細記載:

莊公、季友各投公子般一票;慶父、叔牙各投慶父一票。公子般與慶父2∶2。不料,季友自作主張,毒死了叔牙,導致了公子般2∶1勝出,為君。

接著,慶父由於有為君的資格,卻沒搶到,於是心理不平衡了,欲望驅使著他,喪心病狂地連續殺害莊公的兩個兒子後,自立為君。慶父幹了這樣的壞事,孔子不想說,為什麼?因為魯國非常講求「親親尊尊」,這是自家內部的事,幹嗎說出來給外人聽?家醜不可外揚也。

另一方面,最重要的一點,慶父就是中了奸計,吃了齊國人的大虧。

當慶父買通殺手,殺害莊公兒子,再假裝好人,出面報仇,剷除兇手的時候,殊不知,齊國人也正在用這種「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伎倆對付他!

魯國人當時可沒有覺得慶父必須要死了,國家才會安定。「慶父不死,魯難不已」這句話,根本就不是魯國人說的,也不是後人理解的那種意思,而是齊國人說出來的。

這裡面是齊國打垮魯國的一個陰謀!

根據《左傳》的記載:齊國的仲孫湫來魯國訪問後,回到齊國,對齊桓公說了這樣一句話:「不去慶父,魯難不已。」

這句話是齊國大夫仲孫湫對齊桓公說的。什麼意思呢?

不除掉慶父,魯國的災難就不會結束。並非說慶父的心很壞,能耐很大, 攪得魯國不得安寧。而是因為:以慶父的身份該為君主了,卻沒能當上君主, 有這種身份的人不除掉的話,魯難就不會結束。

齊桓公問:「若之何而去之?」就是說,有什麼辦法可以把他這奸人剷除掉呢?寡人派軍隊過去殺了他,可否?

回答說:您千萬別除掉他,繼續等待。「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

仲孫湫先說,不除掉慶父,魯難就不會結束,然後又說,不要除掉慶父, 只有留著他,才能讓魯國的災難進一步惡化!大王您只要耐心地等著就好了。

齊桓公馬上就悟過來了,妙啊,妙!又問:「魯可取否?」

我們能不能趁這次機會把魯國吞併了?

回答說:「不可。」

魯國秉承周禮,為立國之本,他的「根本」還並沒有動搖,所以我們還不能吞併他,那麼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動搖他的根本。

怎樣才能動搖他的根本呢?

「霸者以養亂為功。」要引導、培養他們自相殘殺,越亂越好!不必出兵討伐慶父,要留著慶父這個奸人,讓他繼續禍害魯國,最終逼著他自殺(將自斃)!到那時,魯國災難深重,我們再出面,親而有禮,匡扶正義,撥亂反正, 「此霸王之器也!」

齊桓公鼓掌曰:「善。」

就這樣,在齊國人的險惡操控下,憤怒的魯國人把矛頭都指向了慶父,慶父被迫逃跑到了莒國。齊桓公授意季友快快回國,輔佐魯莊公的第三個兒子公子申為魯國君主,這就是魯僖公。

季友一上臺,就派人重金賄賂莒國君主,要求驅逐慶父,慶父最後沒人敢收留他,就住在汶水之上。季友又派人過來傳話,二哥,你若肯自裁,我可以保證你老婆兒子都平安無事。

傳話的人來了,想告訴慶父,又不好說出口,就站在外面號啕大哭。慶父聽到了這種哭的聲音之後,就說,我明白了。然後他解下衣帶,把自己吊死在了一棵樹上。

慶父死了,齊桓公對平定魯難、安定魯國立下了大功,不免要在天下諸侯中大肆宣傳。為了彰顯霸主的公平風範,他把魯國夫人齊哀姜抓回來,處死後,再將屍體交還魯國。這就是哀姜叫「哀」的緣故。

孔子在編寫這段歷史的時候,於理,不能說慶父是好人;於情,又不想說他是壞人。並且吃了齊國人的啞巴虧,有苦說不出,怎麼辦呢?那就不說算了,諱莫如深,不好說呀,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就好。

勝利者總是可以任意美化自己。齊桓公如此,那個魯國新任掌權人季友也是如此。因為失敗者再也不能為自己辯護了。

《左傳》中說,季友將要出生時,他爸魯桓公就請人算過一卦:

算出這是一個男孩,他的名字就叫作「友」。他生下來就該是當佐證的命,站在國君的左右,在兩代人之間,輔佐國君。他的後人如果不興旺了,魯國也就不興旺了。

果然,季友一生下來,手上的掌紋,呈一個「友」字。

可是,無論怎樣美化,事實勝於雄辯。事實是什麼?事實就是:慶父死了之後,魯國被分成了三份。

從季友開始,魯國出現了「三桓」:

孟氏,魯桓公二兒子慶父的後人;

叔氏,魯桓公三兒子叔牙的後人;

季氏,魯桓公四兒子季友的後人。

這三大家族成為魯國的最大貴族,因為都是魯桓公的後人,所以叫作「三桓」。而最小的季氏一族,則成為最有實力的「三桓」之首。魯國公室反而徒有虛名了。

「三桓」沒有什麼好吹的,其本質和後來的「三家分晉」一個故事。魯國實際上從季友開始,已經被齊國成功地分成了三瓣,動搖了根本,瓦解了根基,為後來的吞併打下了基礎。

相關焦點

  • 殺君主害百姓,春秋第一大奸臣非慶父莫屬,孔子卻不這麼認為
    不過,他為何沒有詢問慶父,又沒有對慶父痛下殺手呢?筆者猜測,或許是因為懼於慶父的實力,也或許是不想鬧到兩敗俱傷的地步。 此時的慶父才感覺到了害怕,急忙逃到莒國。但新繼位的魯僖公並沒有打算放過他,他要求莒國將慶父送回魯國,慶父求救無門,最終自殺而亡。 孔子對慶父格外包容 慶父的故事在《左傳》中有著詳細記載,其大奸臣的惡名因此流傳於後世。不過,一百多年後,在孔子所著《春秋》裡,卻對慶父避而不談。
  • 中國史上十大奸臣第十位——慶父
    有史以來的歷朝歷代從不缺乏兩袖清風的忠臣,鐵骨錚錚的悍將,也從來不缺少那些遺臭萬年的奸臣。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位身居高位卻無心王權的幕後皇帝—慶父。慶父自古以來便深受大家唾棄,自古的文壇大家到現代偉人毛澤東皆對此人深惡痛絕。
  • 大奸臣系列之一:慶父
    魯莊公有三個弟弟,大的叫慶父,其次是叔牙,最小的叫季友。慶父平日就專橫霸道,不可一世,竟然與魯莊公的元配夫人哀姜(齊襄公的女兒)私通。哀姜沒有生孩子,她的妹妹叔姜為魯莊公生下一子名叫姬開。魯莊公寵愛孟任,就想立孟任所生的兒子姬斑為太子,於是徵求三弟叔牙的意見。叔牙早就與慶父串通一氣,想支持慶父當國君,此時見魯莊公徵求他的意見,於是說:‌‌「父死子繼,兄死弟及,這是魯國的傳統啊。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成語中說到的「慶父」都幹了哪些壞事?
    慶父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他和叔牙、季友都是魯莊公姬同的弟兄。這個慶父一直夢想著成為君主。為了達到目的,他竟然不顧倫理綱常,和魯莊公的夫人哀姜搞上了。後來魯莊公生了重病,將不久於人世,因為夫人哀姜沒有生下一子,魯莊公便想從庶子中立一個作為王位繼承人。慶父提前買通了叔牙,叔牙建議立慶父。季友堅決不同意,要求立魯莊公寵姬的兒子公子般。
  • 中國歷史上三位最大的奸臣
    奸臣一詞出自《管子·七臣七主》:「吏肅而嚴,民樸而親。官無邪吏,朝無奸臣。」是指不忠之臣,弄權使詐之臣,通俗講就是欺上瞞下,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過國家社稷的不忠的朝臣,這樣的官吏在中國歷史上不少,今天跟大家分享三位最大的奸臣。
  • 慶父禍亂魯國但孔子在書中卻對其事情遮遮掩掩
    說到慶父,有一句話叫「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他是魯國內亂時期的重要人物。作為一個複雜的歷史人物,孔子並沒有給予他一個明確的評價。但是從《春秋》裡所記敘之事上,孔子是有些隱言的。 下面,我就說說魯國的慶父之亂。
  • 中國歷史上的五大奸臣,每個人都留下一個著名的「成語典故」!
    肝膽相照的故事,令人欽佩;有情有義的故事,讓人感動;生死難解的情緣,令人唏噓……這些成語分別與一位歷史奸臣有關。從這些典故之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其人如何!魯閔公繼位後,慶父越發猖狂,隨意誅殺異己,權傾朝野。然而,慶父還不滿足,他殺了魯閔公,自立為國君。這一下,齊桓公可坐不住了,他作為中原霸主,對鄰國的動亂不能不問,況且被殺的是自己外孫。大臣對齊桓公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
  • 慶父到底有多過分?「慶父」一詞竟成為製造內亂之人的代名詞
    在中國古代,「慶父」被人們當作是製造內亂之人的代名詞,那麼慶父究竟做了什麼,會得到如此惡臭的名聲?慶父慶父出生魯國公室 ,其父為魯桓公,與之後繼承爵位的魯莊公乃同父異母的兄弟。是魯國三桓中孟孫氏的先祖。
  • 與孟子同宗的慶父,與嫂密謀,連弒兩君,終落得遺臭萬年的下場
    這些事情的主角是慶父。這個遺臭萬年的人,竟然是孟子的祖先!被封為「亞聖」的孟子,正是慶父的第十二代孫。我們都很熟悉的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源自慶父。究竟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他為何留下了千古罵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事情的經過據《左傳》中的描述,是這樣的: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其中慶父和叔牙是親兄弟,姬同和姬友是親兄弟。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究竟做了什麼,如此遭人痛恨?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個典故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字面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不除去慶父這個人,那麼魯國的災難就不會停止。那麼這個典故出自哪裡,魯國的災難又是什麼事件,慶父究竟做了什麼? 《左傳·閔公元年》: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 司馬遷說仲尼厄而作春秋,為何司馬遷認為孔子的春秋比論語有價值
    但是在現代人看來,孔子的《論語》更比《春秋》有價值。但是司馬遷為何不這麼認為呢?而如果讓孔子說自己最得意的一件事是什麼呢?或許他不會說自己創立了儒家學派,也不會說自己傳播了多少理念,他最得意的,就是這本《春秋》了。這是歷史上第一本私人著作的書。就是這一本書,才有了後來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也就是從這一本書開始,中國人開始發行屬於自己私人的著作。
  • 【奸臣傳】慶父不死,魯難不已.
    西周禮樂大化天下,因而魯國也留下濃厚的禮樂色彩。慶父結黨 蓄謀權位公元前693年,魯國傳至第十六任國君魯莊公姬同。魯莊公有三個弟弟:慶父、叔牙和季友。其中,季友最為賢能,慶父為人最惡。慶父貪婪專橫,拉攏叔牙為其黨羽,一直蓄謀爭奪君位。公元前662年,魯莊公在位的第32年生了一場大病,到了秋天病情越發嚴重。
  • 楊素為何是隋朝第一名將又是第一奸臣?楊素為什麼不自己稱帝?
    本文的主角也是這樣一位人物,他文武兼備,極富軍事才能,堪稱隋朝第一名將;但他也曾迫害國家棟梁,助紂為虐,說他是隋朝第一奸臣也不過份!這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他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以下文章小編將一一為您道來。此人名叫楊素,字處道,出身名門望族弘農楊堅一直是「自稱」。楊素「美須髯,有英傑之表」,可以說一位帥哥,明明可以靠臉吃飯,但楊素學習刻苦,「善屬文,工草隸」,精通兵法。
  • 歷史上最可恨的十大罪人:趙高上榜,魏忠賢可恨,秦檜不是第一
    第一:慶父他是春秋戰國時期人,是魯國魯莊公的弟弟,在魯莊公去世之後,他為了繼承魯國國君之位,接連殺害了繼任的兩位國君,使魯國陷入一片大亂中,不過幸好,後來還是有人收拾了亂局,並且打算處置慶父,不過沒想到慶父卻跑到了其他國家避難,不過他國害怕路過進行報復,便將慶父給老老實實地送了回來,不料,後來,慶父在路上就自盡了。
  • 孔子的理念為何得不到諸侯國的認可,他還沒被人叫「喪家之狗」?
    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記·孔子世家》《史記》中這段記載的意思是,孔子在鄭國和他的學生走散了,一個人在車門口站著等著和學生會合。這個時候子貢走過來,對孔子說:剛才聽到鄭人在那裡議論老師,說老師您一個人在門口站著,您的臉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但是腰以下比夏禹的還差上三寸,看上去有點像喪家犬。而孔子卻哈哈大笑著說:「說我長什麼樣並不重要,說我像喪家犬但是說對了。」
  • 大秦賦:得知秦王的真正計劃,呂不韋落下幾滴淚,說明他不是奸臣
    電視劇《大秦賦》中呂不韋終於知道了秦王的目的,他可能早就有所懷疑了,雖然秦王沒有實權,但是在朝堂之上,明顯秦王是偏袒於嫪毐的。 而更讓《大秦賦》中呂不韋吃驚的是,鄭貨告訴他,嬴虞和嫪毐勾結,意圖謀反,這個信息瞬間讓呂不韋明白了一切,當初呂不韋想要誅殺嬴虞,但是關鍵時刻被秦王派人救下,秦王為何知道嬴虞自己的府中?同時嬴虞曾經大喊,自己是大王的人,這一切雖然並未引起呂不韋足夠的注意,但是現在呂不韋想通了。
  • 許敬宗:史上第一位「奸臣」,身為唐朝宰相,卻被人們冤枉數百年
    事物都有兩面性,有「賢臣」,就應該有「奸臣」,宋朝時期,歐陽修主持編纂《新唐書》,特地寫了一篇《佞臣傳》,把那些對時代造成巨大傷害的奸佞之臣列入此傳。這是正史上第一次出現《佞臣傳》,很不巧的是,唐朝宰相許敬宗位列第一位,因此,許敬宗被人認為「中國正史上第一奸臣」。
  • 桃花島招婿,黃藥師為何偏袒風流成性的歐陽克,原因與全真教有關
    射鵰中,桃花島招女婿這一回,我們看到黃藥師在出考題選女婿過程中,分明就是處處有心偏袒歐陽克一方,對郭靖卻是冷面相對,態度差距如此之大,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呢?僅僅是因為郭靖的思想遲鈍、性格木訥嗎?非也。既然如此,公平對待就是了,卻為何還要偏袒歐陽克呢?說郭靖傻頭傻腦不討黃藥師喜歡,這只是表面原因,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與全真教有關。繼續往下看。要說清楚當中更深一層的原因,我們不得不分析探討一下黃藥師對全真教的態度。黃藥師對《九陰真經》有著一份執念。
  • 夜讀 孔子為何說後生可畏
    孔子為何說後生可畏 先秦·孔子《論語·子罕》: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孔子不由感嘆他說:「好啊,我現在才知道少年人實在了不起呀!」 2孔子斷定這個小孩就是他要見的神童。便吩咐弟子們找店住下。打算進一步找項橐交談交談。這地方無論是民宅還是店家,都種秋齊棘子當院牆。孔子進店沒注意,袍子被棘子掛破了。一個弟子很惱火,便對圍觀的人有所指的說:「此地棘子甚多,自幼長刺,大了更惡,實乃無用之材。」
  • 孔子為何沒有做成「儒教教皇」?
    孔子為何沒有做成「儒教教皇」?  ■孫玉良  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這一大變革時期,孔子創建的儒學系統與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等學派並駕齊驅,形成了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派別,被後人稱為「儒教」。孔子,理所當然地當成了儒教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