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奸臣系列之一:慶父

2021-02-06 五千年演義



中國歷代有許多陰謀家,他們為了自己設定的目的,算計人心,不擇手段,陰謀剷除妨礙他走上權欲巔峰的每一個阻力每一個人,慶父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春秋時期魯國貴族,魯莊公的弟弟。他慣於挑撥離間,先後殺了兩個國君,後來自縊身亡。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源於此。

1、得先從一個女人哀姜說起。

哀姜是春秋時的絕色美女,齊姜和宣姜姐妹倆的親侄女,其父則是跟文姜上演曠世的兄妹之戀的姜儲兒——齊襄公。

當年,因為醜事敗露,齊襄公設計幹掉了齊姜的夫君——魯桓公。這件事後來雖然得到了較為妥善的解決,但齊國人民和魯國人民因此卻結下了仇怨。

大概為了緩解這種敵對情緒,促進齊魯兩國的睦鄰關係,公元前670年,已升級為太后的文姜,命令自己的兒子魯莊公娶了哀姜。這一年,魯莊公35歲左右,哀姜20歲左右。

按說,魯莊公與齊襄公有殺父之仇,本該仇人見面分外眼紅,那他為什麼會娶仇人的女兒呢?這一方面有文姜的原因,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猜測,應該是因為魯莊公的懦弱。

魯莊公內心並不喜歡這個小媳婦,但這並不是源於仇恨,而是因為他另有所愛,她叫孟任,為魯莊公育有一子,名曰般。

哀姜在魯宮的日子是鬱悶的,魯莊公寧肯跟陪嫁來的叔姜同房,也不願意多碰哀姜一下。以致於數年之後,叔姜生下了一個叫做啟的兒子,而哀姜依然是顆粒無收。

這讓哀姜感到惱怒。而惱怒的結果就是她出軌了——與魯莊公的弟弟慶父纏綿在了一起。



慶父是魯莊公同父異母的弟弟,模樣、身材長像都沒得說,唯有品質方面比較惡劣,並且野心勃勃,整天做著國君夢。

不久之後,魯莊公病倒了。魯莊公有三個弟弟,大的叫慶父,其次是叔牙,最小的叫季友。慶父平日就專橫霸道,不可一世,竟然與魯莊公的元配夫人哀姜(齊襄公的女兒)私通。哀姜沒有生孩子,她的妹妹叔姜為魯莊公生下一子名叫姬開。魯莊公寵愛孟任,就想立孟任所生的兒子姬斑為太子,於是徵求三弟叔牙的意見。

叔牙早就與慶父串通一氣,想支持慶父當國君,此時見魯莊公徵求他的意見,於是說:‌‌「父死子繼,兄死弟及,這是魯國的傳統啊。慶父在,可以作為繼承人,國君您有什麼憂慮的呢?‌‌」

魯莊公擔心自己死後叔牙要立慶父,所以等叔牙退出之後,就問幼弟季友。季友說:‌‌「我拼死也要擁立你的兒子姬斑為國君。‌‌」魯莊公說:‌‌「剛才叔牙說要擁立慶父,怎麼辦?‌‌」季友說:‌‌「這件事情交給我吧。‌‌」

季友出宮之後,以魯莊公的名義,命令叔牙到大夫針巫氏家裡等候,然後讓針巫扣押了叔牙,並強迫他飲鴆酒說:‌‌「喝下這杯酒,那麼你還有後代祭祀,要不然,你死了連後代都沒有了。‌‌」叔牙為了保全自己的家人,只得飲下毒酒而死。魯莊公於是下令立他的兒子為叔孫氏。

魯莊公死後,季友於是遵照他的遺願,擁立太子姬斑為國君。因為處在父喪期間,姬斑沒有回宮,就暫時住在舅舅黨氏大夫家裡。

魯莊公死後,一直心懷叵測的慶父變得異常活躍,他四處活動,想拉攏各方力量,支持他登上王位。但這顯然不和常規,因為人家魯莊公有兒子啊,怎麼輪得到他這個當弟弟的?何況還不是一母同胞。再說,他的品質一直受人詬病,所以,他白忙活了一頓,沒有幾個人支持他。

2、魯莊公與孟任

早先的時候,魯莊公曾經修了一座高臺,與大夫黨氏的宅院相鄰。

黨氏大夫有個女兒名叫孟任,長得非常漂亮,魯莊公有好幾次登臺望遠,都看到了黨氏院裡的孟任。魯莊公非常喜歡孟任,於是就許諾立她為夫人,請求孟任嫁給他。孟任在割破手臂與魯莊公盟誓之後,嫁給了魯莊公,後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名叫姬斑。

姬斑長大後,也學他父親的樣子,愛上了大夫梁氏的女兒,時常讓一個叫犖(音洛)的馬夫駕著車載著他去看。結果有一天,姬斑去看梁氏女子,居然發現他的車夫犖正在隔著牆與梁家姑娘調情。姬斑大怒,命人把犖抓起來狠狠地抽了一頓鞭子。



魯莊公畢竟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聽說這件事情後就告誡兒子說:‌‌「兒子啊,馬夫犖是個大力士,你現在既然鞭打了他,那就趕快把他殺掉。‌‌」姬斑不以為然地說:‌‌「他一個馬夫,還能把我怎麼樣。‌‌」並沒有聽從魯莊公的話。

最終,在魯莊公的另一個弟弟季友的主持下,在魯國貴族的支持下,身為長子的公子般順利勝出,登上了魯國的王位。

3、兩次刺殺國君

搶奪王位的失敗,讓心高氣傲的慶父很受傷,繼而變得氣急敗壞,喪心病狂。既然明的不行,那老子就來陰的。他和哀姜一合計,居然暗地裡找了那個叫犖的殺手,趁般外出的機會,把他幹掉。慶父看到機會來臨,立即找到曾經被姬斑鞭打過的馬夫犖,讓他去黨氏家裡刺殺姬斑。馬夫犖當初挨了一通鞭子,一直想要報這個仇,於是立即潛入黨氏大夫家裡,刺殺了姬斑。季友聞訊姬斑被殺,於是趕快逃亡到了陳國。此事令魯國舉國震驚。大家都知道此事是慶父主謀,但因為犖在殺死般後,就被般的侍衛們亂刀砍死,死無對證,所以都拿慶父沒有辦法。



殺了般之後,慶父又委婉提出了想要做國君的想法。但魯國的貴族們堅決不答應,經過大家的相互妥協,最終,叔姜的兒子啟被立為國君,是為魯閔公。早先慶父與哀姜私通,就打算立哀姜妹妹的兒子姬開為繼承人,此時慶父指使馬夫犖殺死姬斑,於是如願以償,立叔姜之子姬開為國君,這就是魯湣公。

魯湣公二年,慶父與哀姜私通更加公然不避。哀姜與慶父謀劃,想要殺死湣公而擁立慶父做國君。慶父於是派人在宮中襲殺了魯湣公。逃亡在外的季友聽說這件事情之後,從陳國與魯莊公姬妾所生的兒子姬申一起前往邾國,請求魯國立姬申為國君。魯國的大夫們謀劃殺死慶父,慶父非常害怕,於是就逃奔到莒國。



叔姜是哀姜的妹妹,那麼啟就是哀姜的外甥。按說,他應該跟哀姜比較親近。但事情恰恰相反,啟是個很有主見的人,他對哀姜與慶父的醜事一貫不齒,因此,他登位後,從來不給這倆人好臉色。只是礙於羽翼尚未豐滿,所以才不敢處置他們而已。

慶父是個十分敏感的人,他對於啟的態度心如明鏡。為了防止日後成為啟的刀下之鬼,他又跟哀姜合謀,派人把他給暗殺了。

4、慶父與哀姜的下場

魯國人民震驚了。這個叫慶父的雜種居然接連幹掉兩任國君,這怎麼得了?



此時,魯國的貴族們也不管有無證據了,幾乎全部憤怒了,要求搞死慶父。為了發動群眾,他們還撰寫了一句宣傳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宣傳的力量是強大的,魯國人民沸騰了,要求懲治害人精慶父。眼看著自己就要陷入群情激憤的汪洋大海中,慶父害怕了,他連夜收拾細軟,逃亡莒國。

莒國受封於周朝初期,當時國勢正強,不斷與齊、晉等大國會盟,還對周圍小國不斷發動戰爭,是個愛招事兒的主兒。這樣的國家,恰恰適合愛招事兒的慶父。

慶父叛逃國外後,季友侍奉姬申回國,齊桓公派出三千甲士,助季友擁立公子申為君,是為魯僖公。哀姜見狀非常害怕,於是逃奔到邾國。魯國人民迎回了之前逃亡在外的季友和魯莊公的三兒子申,並立公子申為新任國君,是為魯僖公——這是魯國的第十八任君主,在位33年。

季友吸取以往的教訓,為了防止慶父鹹魚翻身,他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派出魯國的頂級殺手,前往莒國追殺慶父。慶父整天被趕得跟個兔子似的,有時候一晚上要換三個房間。這種日子太折磨人了。有時候,比死更可怕的是,明知死之將至卻不知道它到底何時到來。如此持續了十幾天後,慶父精神崩潰了,他找了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自殺身亡。



而就在慶父出逃不久,心驚膽戰的哀姜也偷偷的跑回了娘家齊國。遺憾的是,此時他老爸齊襄公已死,坐在王位上的是他的大伯齊桓公。

齊桓公是個很有政治頭腦的國君,他早就聽聞哀姜和慶父的腌臢事,知道魯國人民對這倆人的憤恨之深。為了討好魯國人,以加深兩國的友好關係,以備日後他稱霸時可以獲其幫助,齊桓公派人用一杯毒酒把自己的侄女送往了地獄。

哀姜死後,兒子輩的魯僖公為了顯示自己的仁慈和寬宏大量,派人將其屍體運回魯國,並以國君夫人之禮厚葬之。算是給她保留了一點薄面。

相關焦點

  • 孔子為何偏袒史上第一大奸臣慶父
    意思是:如果慶父這個大奸臣不死的話,魯國的災難就不會終止。古人把慶父比喻成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民間還把他評為十大奸臣第一名。那麼,這慶父究竟有多大本事呢?他又為什麼要把魯國攪得不得安寧呢?難道一定要他死了,魯國才會安寧嗎?「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
  • 中國史上十大奸臣第十位——慶父
    有史以來的歷朝歷代從不缺乏兩袖清風的忠臣,鐵骨錚錚的悍將,也從來不缺少那些遺臭萬年的奸臣。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位身居高位卻無心王權的幕後皇帝—慶父。慶父自古以來便深受大家唾棄,自古的文壇大家到現代偉人毛澤東皆對此人深惡痛絕。
  • 中國歷史上三位最大的奸臣
    奸臣一詞出自《管子·七臣七主》:「吏肅而嚴,民樸而親。官無邪吏,朝無奸臣。」是指不忠之臣,弄權使詐之臣,通俗講就是欺上瞞下,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過國家社稷的不忠的朝臣,這樣的官吏在中國歷史上不少,今天跟大家分享三位最大的奸臣。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成語中說到的「慶父」都幹了哪些壞事?
    慶父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他和叔牙、季友都是魯莊公姬同的弟兄。這個慶父一直夢想著成為君主。為了達到目的,他竟然不顧倫理綱常,和魯莊公的夫人哀姜搞上了。後來魯莊公生了重病,將不久於人世,因為夫人哀姜沒有生下一子,魯莊公便想從庶子中立一個作為王位繼承人。慶父提前買通了叔牙,叔牙建議立慶父。季友堅決不同意,要求立魯莊公寵姬的兒子公子般。
  • 殺君主害百姓,春秋第一大奸臣非慶父莫屬,孔子卻不這麼認為
    這樣的人,通常會被憤怒的人們稱為「慶父」,並用一句「慶父不死,魯難不已」來比喻此人是製造大亂的罪魁禍首。那麼,慶父是誰?這個被口誅筆伐了兩千多年的亂臣賊子究竟做了些什麼? 不過,他為何沒有詢問慶父,又沒有對慶父痛下殺手呢?筆者猜測,或許是因為懼於慶父的實力,也或許是不想鬧到兩敗俱傷的地步。
  • 中國歷史上的五大奸臣,每個人都留下一個著名的「成語典故」!
    肝膽相照的故事,令人欽佩;有情有義的故事,讓人感動;生死難解的情緣,令人唏噓……這些成語分別與一位歷史奸臣有關。從這些典故之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其人如何!魯閔公繼位後,慶父越發猖狂,隨意誅殺異己,權傾朝野。然而,慶父還不滿足,他殺了魯閔公,自立為國君。這一下,齊桓公可坐不住了,他作為中原霸主,對鄰國的動亂不能不問,況且被殺的是自己外孫。大臣對齊桓公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
  • 慶父到底有多過分?「慶父」一詞竟成為製造內亂之人的代名詞
    在中國古代,「慶父」被人們當作是製造內亂之人的代名詞,那麼慶父究竟做了什麼,會得到如此惡臭的名聲?慶父慶父出生魯國公室 ,其父為魯桓公,與之後繼承爵位的魯莊公乃同父異母的兄弟。是魯國三桓中孟孫氏的先祖。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究竟做了什麼,如此遭人痛恨?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個典故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字面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不除去慶父這個人,那麼魯國的災難就不會停止。那麼這個典故出自哪裡,魯國的災難又是什麼事件,慶父究竟做了什麼? 《左傳·閔公元年》: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 【奸臣傳】慶父不死,魯難不已.
    西周禮樂大化天下,因而魯國也留下濃厚的禮樂色彩。慶父結黨 蓄謀權位公元前693年,魯國傳至第十六任國君魯莊公姬同。魯莊公有三個弟弟:慶父、叔牙和季友。其中,季友最為賢能,慶父為人最惡。慶父貪婪專橫,拉攏叔牙為其黨羽,一直蓄謀爭奪君位。公元前662年,魯莊公在位的第32年生了一場大病,到了秋天病情越發嚴重。
  • 與孟子同宗的慶父,與嫂密謀,連弒兩君,終落得遺臭萬年的下場
    這些事情的主角是慶父。這個遺臭萬年的人,竟然是孟子的祖先!被封為「亞聖」的孟子,正是慶父的第十二代孫。我們都很熟悉的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源自慶父。究竟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他為何留下了千古罵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事情的經過據《左傳》中的描述,是這樣的: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其中慶父和叔牙是親兄弟,姬同和姬友是親兄弟。
  • 《瘋狂的麥克斯4》反彈奪冠 《奸臣》爭議大
    上周很多觀眾都看得大呼過癮的好萊塢作品《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也許是口碑影響,本周吸引了更多人前來一睹為快,順利逼下了《惡意編年史》奪冠。而朱智勳的新片《奸臣》雖然人氣也高,但關於影片只著重在情慾方面的爭議也很大。
  • 暴君當朝,奸臣當道——韓國情色電影《奸臣》
    《大長今》等等,這部《奸臣》視角很特別,主角是燕山君時代的奸臣任崇載。奸臣的角色在影視作品中往往流於臉譜化,但是實際上人性本身有其複雜性一面,想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的奸臣秦檜,年輕時候也曾經不怕死的去斥責偽齊劉豫,汪精衛年輕時候刺殺攝政王載灃,電影《奸臣》刻畫的是一個性格扭曲又複雜的奸臣形象。
  • 南宋最不像奸臣的奸臣,為嶽飛平反,主張北伐,卻被後人視為奸臣
    中國歷史上恐怕沒有一個朝代的奸臣超過宋朝的,宋朝是一個盛產奸臣的朝代。《宋史》作《奸臣傳》,多達四卷,另有《叛臣傳》上中下三卷,《佞幸傳》一卷。從宋徽宗趙佶君臨天下到南宋末年這一百多年間,宋朝的奸臣像雨後春筍一樣,層出不窮。
  • 一代奇才,被冤枉近千年:大宋最應該平反的「奸臣」
    章惇則擅長治國用兵,一生雖然坎坷,但仍出將入相,是北宋政壇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章惇的政治才幹是反對他的人都無法否認的,所以反對者只能在他的品行上做文章。但他究竟有什麼品行上的問題,史書上也沒有記載。只是一出場,就給他一個定語——「有才無行」。
  • 三位不應該寫進《宋史》奸臣傳的奸臣,其中有一位只做了半年宋臣
    在《宋史·奸臣傳》的記載裡面,一共記載有二十二名奸臣,分別是:蔡確、吳處厚、邢恕、呂惠卿、章惇、曾布、安惇、蔡京、蔡卞、蔡攸、蔡翛 、蔡崈、趙良嗣、張覺、郭藥師、黃潛善、汪伯彥、秦檜、万俟卨、韓侂胄、丁大全、賈似道。這二十二個人中間有不少是否是奸臣?
  • 《奸臣》韓國熱映 朱智勳林智妍和影迷面對面
    《奸臣》韓國熱映 朱智勳林智妍和影迷面對面 時間:2015.05.25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橙小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