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君主害百姓,春秋第一大奸臣非慶父莫屬,孔子卻不這麼認為

2020-12-23 騰訊網

在中國曆朝歷代中,有一些奸詐之人,為了一己之力,製造內亂,紊亂朝綱,殘害百姓。這樣的人,通常會被憤怒的人們稱為「慶父」,並用一句「慶父不死,魯難不已」來比喻此人是製造大亂的罪魁禍首。那麼,慶父是誰?這個被口誅筆伐了兩千多年的亂臣賊子究竟做了些什麼?

慶父畫像

慶父的支持者叔牙被殺

公元前662年,魯莊公姬同在臨終前,突然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他叫來了自己的兩位弟弟,分別是叔牙和季友,然後向他們詢問繼承人的事情。叔牙回答:「二哥慶父有才能」,季友則回答「臣用死來事奉子般」。之後,季友借用魯莊公的名義,請三哥叔牙喝了一杯毒酒,叔牙因此毒發身亡。

示意圖

要論魯莊公這樣做的原因,也很好解釋。魯莊公一直最疼愛自己的兒子公子般。但公子般年紀輕輕,對朝堂的掌控力遠不如三位叔叔。為了給自己兒子鋪平登基之路,魯莊公通過此舉除掉了叔牙,又將季友收為己用。不過,他為何沒有詢問慶父,又沒有對慶父痛下殺手呢?筆者猜測,或許是因為懼於慶父的實力,也或許是不想鬧到兩敗俱傷的地步。

魯莊公劇照

慶父派人殺掉公子般和姬啟

不過,魯莊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按兵不動,卻為兒子子般引來了殺身之禍。魯莊公去世後,公子般繼位沒多久,就被一位名叫「犖」的馬夫給捅了,而此人正是慶父派去的。這裡就不得提一下慶父的聰明,犖此前曾被公子般鞭打過,因為他對公子般積怨已久。慶父將此人收為下人,找了一個機會,便讓犖殺死了公子般。這樣做,慶父既不會被懷疑,又可將罪責都推到犖的身上,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公子般被害死

公子般死後,季友為自保急忙逃到陳國。魯國國內,新繼位的姬啟年僅8歲,慶父更加肆無忌憚,僅僅2年,姬啟同樣被慶父派人害死。

季友逃亡路線

慶父自殺身亡

在慶父的「努力」下,魯國上下陷入一片混亂之中,百姓們對慶父恨之入骨,開始聚眾聲討他。此時的慶父才感覺到了害怕,急忙逃到莒國。但新繼位的魯僖公並沒有打算放過他,他要求莒國將慶父送回魯國,慶父求救無門,最終自殺而亡。

孔子對慶父格外包容

慶父的故事在《左傳》中有著詳細記載,其大奸臣的惡名因此流傳於後世。不過,一百多年後,在孔子所著《春秋》裡,卻對慶父避而不談。就算是提到關於他的事跡,也都是採用較為客觀的描述。這令很多人都很疑惑,一向鄙視亂臣賊子的孔子,卻對慶父另開後門,這是為何?筆者猜測,原因有三。

《春秋》

第一,客觀上來說,慶父其實並非篡位者。因魯莊公的夫人哀姜並未生出繼承人,所以庶長子般、庶長兄慶父都屬於合法的繼承人。而且,按當時投票數來看,季友、叔牙分別投了兩人一票,實則是平票,但在魯莊公的授意下,季友毒死了叔牙,公子般才勝出。從這一方面來看,慶父是受害的一方。

第二,魯國人向來講究「家醜不可外揚」,同為魯國人的孔子,似乎也在有意包庇「慶父」。對於公子般的死,《左傳》和《春秋》有著截然不同的描述。左丘明認為公子般是被慶父害死的,但孔子卻說是自然死亡。這般包容,似乎太明顯了一些。

冬十月己未,子般卒。--《春秋》

共仲使圉人犖賊子般於黨氏。--《左傳.莊公三十二年》

《左傳》

第三,「慶父不死,魯難不已」這句話實際上是齊國人仲孫說的,不僅如此,他還勸說齊桓公,不用攻打魯國,只需要離間魯國內部,維持魯國內部混亂,魯國便會自取滅亡。而這句成語傳到魯國,魯國人卻將矛頭都對準了慶父,這也從側面表明了齊國離間計的成功。這也是孔子不想指責慶父的原因。

魯國與齊國的地理位置

不過,歷史已定,慶父殘害國君,禍害百姓,已成被人們認定的事實。就算孔子想要為他辯護,似乎也起不到太多的作用。畢竟,失敗者的下場,已經註定了一切。對此,你如何認為呢?

參考文獻:《左傳》、《春秋》

相關焦點

  • 孔子為何偏袒史上第一大奸臣慶父
    本文摘錄改編自《霸王的春秋》, 作者:吳閒雲 授權讀史發布成語「慶父不死,魯難不已」出自春秋《左傳》。意思是:如果慶父這個大奸臣不死的話,魯國的災難就不會終止。古人把慶父比喻成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民間還把他評為十大奸臣第一名。那麼,這慶父究竟有多大本事呢?他又為什麼要把魯國攪得不得安寧呢?難道一定要他死了,魯國才會安寧嗎?
  • 孔子著《春秋》?孔子和《春秋》有關係嗎?孔子表示自己很委屈
    即:《春秋》出自孔子之手,為孔子所著。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觀點呢?因為《孟子·滕文公下》裡面說了:世道衰敗,歪理邪說和各種暴行紛紛出現,有臣殺君的,有兒殺父的。孔子心中警懼,深以為憂,於是編著《春秋》,意欲匡救時弊。但編著《春秋》本是天子的職權,孔子這是在僭越職權。
  • 司馬遷說仲尼厄而作春秋,為何司馬遷認為孔子的春秋比論語有價值
    足以見得,在司馬遷眼中的春秋是與周易,孫子兵法,國語這些書相提並論的。但是在現代人看來,孔子的《論語》更比《春秋》有價值。但是司馬遷為何不這麼認為呢?孔子劇照在春秋時代,人們對於自己寫書這件事是抱有一種不認可的態度的。
  • 「墨子」——「孔子」的反義詞
    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關於他的家鄉,現在有兩種主流說法,一說他出生在滕國,即今天的山東省滕州市,一說他是魯陽人(今河南省魯山縣)。如果第一種說法屬實,那麼墨子就跟孔子(山東省曲阜市人)是正兒八經的老鄉,而且他們的家鄉相距非常之近。
  • 6.申不害(戰國時期法家重要創始人物)
    以「術」著稱,著有《申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的代表人物。    韓國滅掉鄭國後,韓昭侯重用他為丞相,在韓國主持改革,他在韓為相15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幫助韓昭侯推行「法」治、「術」治,使韓國君主專製得到加強,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漸趨富裕,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十五年間便使韓國強盛起來。
  • 徐氏春秋(67)孔子厄於陳蔡
    爾忘越王之殺爾父乎?夫差要回答:「唯,不敢忘」。林屋的吳越春秋的附錄人物篇裡引《吳越春秋》說夫差是闔閭孫子,終累兒子,感覺不是不可能,但是和上條「爾父」矛盾了,所以仍然取大眾傳統觀點,認為闔閭是夫差之父。
  • 在秦獻公之前,秦國「四代亂政」,先後有兩位君主死於非命
    ——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450字,閱讀約3分鐘自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開始,歷史從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這一時期的史料比較欠缺,對歷史事件的記載也不完整、不詳細,大多數人看不懂。戰國時期第一個死於政變的秦始皇:秦懷公整個春秋時期,東方諸侯政變頻繁,被孔子斥為"禮崩樂壞"。然而,西秦的君主政體穩如泰山,沒有發生政變。但到了戰國時期,秦國終於迎來了一場政變。
  • 孔子不姓孔,孟子不姓孟,春秋時代的「姓」和「氏」有何意義?
    不只周朝分成西周和東周,東周還能分成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而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一般認為是韓、趙、魏三家分晉。為什麼三家分晉這麼關鍵呢?春秋和戰國又有什麼不同呢?大家或許聽說過,春秋是個禮壞樂崩的時代,但事實上,戰國的崩壞程度比春秋嚴重許多。
  • 孔子為何沒有做成「儒教教皇」?
    他說:「用政治法令來領導百姓,用刑罰來矯正他們,百姓只是求免於刑罰而沒有羞恥心。假使用道德來感化他們,用禮儀來規範他們的行為,這樣,百姓不但能有羞恥心,而且還會自發的向正當的方面去努力」;其二,孔子執政治國是「有法可依」的,他說:「《禮經》可以節制人的行為,《樂經》可以誘發人的和氣,《書經》可以借知人類行事的成敗,《詩經》可以表達情意,《易經》可窺知天地的神奇變化,《春秋》可以明白微言大義。」
  • 他專權弒君,虛偽狡詐,為何孔子仍認為他是個大大的忠臣?
    也許是他業務不熟練,被趙家侍衛殺了然後再偽造的自殺現場呢?也許是他翻牆時不小心,撞到樹上摔死了呢?總之,這只是趙家一方面的說辭,吹捧趙盾的目的非常明顯,而它之所以能記載到史書之中,只是因為當事人就這麼說,而且死無對證,史書也只好這麼記。
  • 奸臣害一朝,奸論害百世.
    我不在跟您寫寓言,我跟您弄紀實。唐朝杜璡,官補闕,「左補闕一人在左,右補闕一人在右。」這職位大致相當他朝御史,或諫議,或臺諫,跟公知一樣,吃嘴巴子飯的。這個比對,不太科學。補闕非公知,公知出嘴,非職之所在,沒工資的,若有收入,也是稿費。補闕出嘴,是職之所在,有工資的,他如果唾沫星子變白紙黑字,也會有匯款單翩然飛來。
  • 你可能不知道,《春秋》也許並不是孔子寫的
    歡迎進入大古的歷史奇妙屋。 迄今為止,《春秋》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事件。 幾千年來,它一直受到學者的重視,在中國史學史、經濟史、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但是,《春秋》的作者是誰,人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 春秋經典故事之四 孔子佔卦
    子貢是春秋時期名震天下的商界巨子,子貢富可敵國。他多次以政府委任特使的身份,或以平民外交家的身份,參與國際事務的折衝斡旋而名聞諸侯。後來,子貢師從孔子。有一次,子貢與老師孔子談論易經預測,子貢滿有信心,認為自己學易已經有很大的進步。可是,孔子卻說,論學易,你不如子夏。子貢不服。此時,正當魯國出兵伐越之時,孔子就以魯國伐越會不會勝利為事由,讓子貢測一測。
  • 春秋時期齊國名相晏嬰:他是怎樣輔佐三代齊王 在亂世捍衛齊國威嚴的?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孔子也曾這樣評價他:「靈公汙,晏子事之以整齊;莊公壯,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儉,君子也!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細人也。」子承父業位居上大夫,一心報國得百姓敬重根據歷史記載,齊靈公二十六年,晏嬰的父親不幸因病去世,於是晏嬰便接替父親的位置,成為了齊國的新一任上大夫。
  • 春秋時代的孔子有多睿智?面對天下大亂,不妄談自由,卻這樣說
    孔子身處春秋亂世,在這個禮崩樂壞,諸侯交相徵伐的時代中,孔子盡心處理魯國政務,試圖利用魯國實現他的最高政治理想,也就是達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大同世界。可是魯國的繁榮發展對於其鄰近的齊國來說是一件睡不著覺的事情,齊國怎麼可能放任魯國壯大?
  • 春秋時代經常出現違背禮法的不倫之戀,這其中原因何在?
    圖片:春秋時代的人們劇照一、不倫之戀所謂的不倫之戀,按照現代人類的倫理道德角度評判,因為不應該發生,或者認為是傷風敗俗的事情,在春秋時代,這樣的事情其實經常發生。而在真正歷史上,孔子的徒弟子路,因為聽說孔子和南子之間的風言風語,甚至覺得孔子是一個道貌岸然的小人,害得孔子對子路解釋了很多,才讓子路相信,可能真的是誤會孔子了。
  • 路人形容孔子為「喪家犬」,孔子:說得對極了!這是為什麼?
    雖然關於孔子究竟做了些什麼的記載比較少,但是孔子的政績應該不錯,因為一年之後,他就被另任為司空,再任為大司寇。在任大司寇期間,孔子在夾谷會盟中充分地表現出了一個傑出政治家的風採。魯定公十二年,孔子仕魯迎來了致命的打擊,「墮三都」的失敗,使孔子看清季氏在魯國的權力之大,野心之大,妄想削弱魯國宮室。「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 孔子地位千百年無人撼動,卻不是第一位時代先知,他才是
    導語:當說到歷史上知名的思想家時,孔子無疑是不少人首先會想到的人物。畢竟孔子的儒學佔據了歷史上不少的地位,從而也讓不少人以為孔子是第一位時代先知。事實上,在孔子之前,也有一位十分厲害的先知,他就是子產,你知道嗎?一起來看看吧。
  • 春秋時代究竟是不是孔子所講的「禮崩樂壞」的時代呢?
    有學者統計,在春秋時期二百四十二年之中,諸侯國間進行的大大小小的戰爭共有四百八十三次,朝聘會盟共有四百五十次。進入春秋後,周室衰落,不能節制諸侯,齊桓、晉文等實力強大的諸侯,充當霸主,號令諸侯。春秋時期大國徵伐無度,而小國對於大國,尤其是霸主國,可以說「無歲不聘,無役不從」。
  • 申子不害
    其二,申不害反對立法行私。認為國君既要掌握駕馭群臣的「術」,又要做到正直無私,這樣臣下才能忠於職守。《戰國策》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申不害私下請求韓昭侯給自己的堂兄封一個官職,韓昭侯不同意,申不害面露怨色。韓昭侯說:「這可是從你那裡學到的治國之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