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是漢語中的璀璨明珠,寥寥幾個字,便能夠道盡百轉千回的情感。
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令人難忘的故事。肝膽相照的故事,令人欽佩;有情有義的故事,讓人感動;生死難解的情緣,令人唏噓……
這些成語分別與一位歷史奸臣有關。從這些典故之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其人如何!
1、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
春秋時期,魯國上卿慶父兇殘專橫,他是魯桓公姬允的兒子、魯莊公的同父異母弟弟。
魯莊公死後,慶父便圖謀王位。
公子般即位不到兩個月,便被慶父派人殺死。接著,慶父又立了一個傀儡國君,即魯閔公。
魯閔公既是魯國國君,又是齊桓公的外孫。魯閔公繼位後,慶父越發猖狂,隨意誅殺異己,權傾朝野。
然而,慶父還不滿足,他殺了魯閔公,自立為國君。
這一下,齊桓公可坐不住了,他作為中原霸主,對鄰國的動亂不能不問,況且被殺的是自己外孫。
大臣對齊桓公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
魯國人見慶父連殺兩個國君,實在是大逆不道,紛紛反抗。儘管慶父逃到了國外,但還是被遣送回國,途中自殺而死。
2、指鹿為馬:趙高
趙高本來是秦始皇身邊的一個小太監,做事勤快,很受秦始皇賞識,讓他做了兒子胡亥的老師。
秦始皇駕崩,趙高和李斯害死公子扶蘇,幫助胡亥繼位,這就是後來的秦二世。
秦二世荒淫不理朝政,趙高心裡有了篡位的種子,導演了一出歷史上著名的「指鹿為馬」的醜劇。
有一天朝會,趙高牽來一頭鹿,獻給二世說:「臣有千裡馬一匹,獻給陛下玩賞。」
秦二世大笑說:「丞相眼花了吧,這明明是一頭鹿。」
趙高一本正經地說:「陛下,這確實是匹馬。」
秦二世詢問左右大臣。
大臣們懾於趙高的淫威,多數都說是馬。只有幾個忠臣說是鹿。後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
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人們用該成語形容一個人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3、口蜜腹劍:李林甫
唐玄宗時,有個大奸臣叫李林甫。
李林甫很厲害,一張「巧嘴」拖垮了唐朝。他表面和善,卻在暗地裡陰謀陷害,致使國家人才凋零。
有一次,他對同僚李适之說:「華山有座金礦,如果能夠開採出來的話,國家就富強了。」
李适之上朝時,便向皇帝奏明。
李林甫卻說,「臣早就知道了,只不過華山是室根本,王氣所在,不宜開採,所以就沒有說這件事。」
唐玄宗聽了,從此疏遠了李适之。
日子久了,人家就發現了李林甫的偽善,背地裡說他「口有蜜,腹有劍」,形容他嘴甜、心毒,奸詐陰險,由此流傳下來一個成語「口蜜腹劍」。
4、請君入甕:來俊臣
唐朝武則天時,有兩個酷吏,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有人告發周興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來俊臣嚴查此事。
來俊臣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裡。
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辦法?」
周興得意地說:「這好辦!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裡,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裡,你想想,還有什麼犯人不招供呢?」
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甕,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周點上炭火,然後回頭對周興說:「宮裡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鑽進甕裡吧。」
周興一聽,手裡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認罪。
「請君入甕」這句成語也就此誕生,其深意和武俠小說中的「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有異曲同工之妙。
5、東窗事發:秦檜
東窗事發,意為陰謀敗露或罪案遭人揭發,是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
而談起它的起源,很少人知道其與南宋奸臣秦儈有關。
相傳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嶽飛、李綱等堅持抗金,但奸臣秦檜主張投降。
因此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秦檜後來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嶽飛。
傳說秦檜殺害嶽飛時,曾與妻子王氏在東窗下定計。
不久,秦檜得了重病,不治身亡。他死後七天,王氏請道士做道場,超度亡靈。
秦檜對道士說:請告訴夫人,東窗下的密謀已經暴露了。
後來,人們用「東窗事發「比喻陰謀敗露,將被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