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五大奸臣,每個人都留下一個著名的「成語典故」!

2020-12-23 傳統文化圓桌派

成語故事是漢語中的璀璨明珠,寥寥幾個字,便能夠道盡百轉千回的情感。

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令人難忘的故事。肝膽相照的故事,令人欽佩;有情有義的故事,讓人感動;生死難解的情緣,令人唏噓……

這些成語分別與一位歷史奸臣有關。從這些典故之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其人如何!

1、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

春秋時期,魯國上卿慶父兇殘專橫,他是魯桓公姬允的兒子、魯莊公的同父異母弟弟。

魯莊公死後,慶父便圖謀王位。

公子般即位不到兩個月,便被慶父派人殺死。接著,慶父又立了一個傀儡國君,即魯閔公。

魯閔公既是魯國國君,又是齊桓公的外孫。魯閔公繼位後,慶父越發猖狂,隨意誅殺異己,權傾朝野。

然而,慶父還不滿足,他殺了魯閔公,自立為國君。

這一下,齊桓公可坐不住了,他作為中原霸主,對鄰國的動亂不能不問,況且被殺的是自己外孫。

大臣對齊桓公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

魯國人見慶父連殺兩個國君,實在是大逆不道,紛紛反抗。儘管慶父逃到了國外,但還是被遣送回國,途中自殺而死。

2、指鹿為馬:趙高

趙高本來是秦始皇身邊的一個小太監,做事勤快,很受秦始皇賞識,讓他做了兒子胡亥的老師。

秦始皇駕崩,趙高和李斯害死公子扶蘇,幫助胡亥繼位,這就是後來的秦二世。

秦二世荒淫不理朝政,趙高心裡有了篡位的種子,導演了一出歷史上著名的「指鹿為馬」的醜劇。

有一天朝會,趙高牽來一頭鹿,獻給二世說:「臣有千裡馬一匹,獻給陛下玩賞。」

秦二世大笑說:「丞相眼花了吧,這明明是一頭鹿。」

趙高一本正經地說:「陛下,這確實是匹馬。」

秦二世詢問左右大臣。

大臣們懾於趙高的淫威,多數都說是馬。只有幾個忠臣說是鹿。後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

趙高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人們用該成語形容一個人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3、口蜜腹劍:李林甫

唐玄宗時,有個大奸臣叫李林甫。

李林甫很厲害,一張「巧嘴」拖垮了唐朝。他表面和善,卻在暗地裡陰謀陷害,致使國家人才凋零。

有一次,他對同僚李适之說:「華山有座金礦,如果能夠開採出來的話,國家就富強了。」

李适之上朝時,便向皇帝奏明。

李林甫卻說,「臣早就知道了,只不過華山是室根本,王氣所在,不宜開採,所以就沒有說這件事。」

唐玄宗聽了,從此疏遠了李适之。

日子久了,人家就發現了李林甫的偽善,背地裡說他「口有蜜,腹有劍」,形容他嘴甜、心毒,奸詐陰險,由此流傳下來一個成語「口蜜腹劍」。

4、請君入甕:來俊臣

唐朝武則天時,有兩個酷吏,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有人告發周興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來俊臣嚴查此事。

來俊臣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裡。

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辦法?」

周興得意地說:「這好辦!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裡,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裡,你想想,還有什麼犯人不招供呢?」

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甕,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周點上炭火,然後回頭對周興說:「宮裡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鑽進甕裡吧。」

周興一聽,手裡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認罪。

「請君入甕」這句成語也就此誕生,其深意和武俠小說中的「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有異曲同工之妙。

5、東窗事發:秦檜

東窗事發,意為陰謀敗露或罪案遭人揭發,是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

而談起它的起源,很少人知道其與南宋奸臣秦儈有關。

相傳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嶽飛、李綱等堅持抗金,但奸臣秦檜主張投降。

因此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秦檜後來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嶽飛。

傳說秦檜殺害嶽飛時,曾與妻子王氏在東窗下定計。

不久,秦檜得了重病,不治身亡。他死後七天,王氏請道士做道場,超度亡靈。

秦檜對道士說:請告訴夫人,東窗下的密謀已經暴露了。

後來,人們用「東窗事發「比喻陰謀敗露,將被懲治。

相關焦點

  • 歷史上三大奸臣,一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人人都知道
    「成語」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多數為四字成語,僅僅四個字就能明確的表達出一種意思,一種情感,一個故事,可以說這種文學是非常獨特的。我們可以用一個成語誇讚別人,也可以諷刺別人,對於那些熟知成語的人來說,運用起來會更加自如。
  • 古代歷史上的四大奸臣,每個人留下了一個成語,而今家喻戶曉
    從古至今,在朝堂之上有忠臣,當然也就有奸臣。可是能讓人深深記住的,要麼是忠心耿耿的忠臣要麼是大奸大惡的奸臣。而奸臣在世人眼裡就是擾亂朝綱的存在,他們站在正義的對立面,利用手中的權力殘害忠良,欺壓百姓,使其哀怨不斷。
  • 古代三大奸臣,個個都遺臭萬年,一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人盡皆知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在美麗富饒的華夏大地上,曾先後湧現出大大小小百餘個統治王朝。無論是哪一個王朝,都存在著忠臣義士和姦邪小人。對於國家來說,忠臣是嘔心瀝血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一心為國為民,這樣的人死後自然是受到人民的愛戴。還有一部分人,為了一己之私,他們逢迎獻媚,結黨營私,欺君罔上,殘害忠良,甚至弒君殺臣,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災難,這些人則被統稱為:奸臣。奸臣,亦作「僭臣」,出自《管子·七臣七主》:「吏肅而嚴,民樸而親。官無邪吏,朝無奸臣。」
  •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一個奸臣,他留下了一個成語,如今家喻戶曉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湧現了無數名留青史的忠臣,他們的事跡至今仍然被人們傳頌。同樣的,在古代歷史上也有著許許多多的奸臣,他們的事跡也是「廣為傳頌」。只不過,忠臣留下來的是美名,而這些奸臣們留下來的就是惡名。比如說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一個奸臣,他留下了一個成語「指鹿為馬」,如今更是家喻戶曉。
  • 在中國古代,四大奸臣一人留下一個成語,現在大家都知道
    ——雨果(法)文章類型|歷史文化文章字數|1119字,閱讀約3分鐘古語云:「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在中國古代,記載貪官汙吏,奸臣的野史,遠比歌頌偉人,英雄,忠臣的正史多。這些奸臣強暴出了伎倆和特點。他們的故事不僅成為典故,而且隨著歷史的變遷成為成語。今天提到的這四位,在古代奸臣中脫穎而出,成為「典範」。第一個是秦始皇身邊的太監趙高。嬴政死後,勾結丞相李斯篡改遺詔,將皇位傳給了秦二世胡亥。此後,趙高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秦二世不問朝政。趙高在朝野的權勢更是如日中天。
  • 中國古代三大奸臣,每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更是家喻戶曉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不少聞名天下的忠臣,例如明代的海瑞、宋代的嶽飛,然而有忠臣,自然也有奸臣。例如宋代的秦檜,清代的和珅,由於這些奸臣無惡不作、專門欺壓百姓,民間老百姓還專門給某些奸臣,創造了符合他們惡行的成語,藉此諷刺這些奸臣。
  • 中國古代的這三大奸臣,每人都留下一個成語,至今廣為流傳
    我國古代曾經出現過許許多多的奸臣,他們有的擅權專恣,在朝中作威作福;有的利慾薰心,在民間壓榨百姓。總之,他們的存在不利於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阻礙了歷史的發展,因此,後世對於他們的評價往往都是十分惡劣。歷史上,有這樣三個奸臣,他們分別為後世留下了一個著名的成語,時至今日,人們仍然會經常使用。
  • 中國古代臭名遠揚的3大奸臣,一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人人都知道
    有句話叫做「英雄造時勢」,古代歷史的變革,雖然有著大局所趨的走向,然而各個單獨的人物個體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一個王朝來說,有好的影響,自然就有壞的影響,歷史上就有三個臭名遠揚的奸臣,一人留下一個成語,如今人人都知道。
  • 這3大奸臣,各自留下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成語,如今我們還在用
    自古以來,奸臣就是一個口碑很差的群體,他們身居高位,卻利慾薰心,讒言諂上,助紂為虐,擅權專恣,賣官鬻爵,魚肉百姓,禍國殃民等,不少盛世,強大的國度都被他們禍害著走向了衰落和滅亡,所以百姓對他們是恨之入骨。同時,奸臣也是國家穩定和走向強盛的破壞者。
  • 擦亮國家級金字招牌 淮南中國成語典故大會來了
    淮南中國成語典故大會確定的參賽對象分為3組,分別以大中專院校學生、初中生及小學高年級學生3個組別進行比拼,經過此前預選賽,每個組別已產生6支隊伍,通過大會最終比賽,各組別決出一、二、三等獎。據了解,大會活動競賽內容為:大、中、小學生教學用書內成語並適當拓展,適度體現淮南特有地域人文歷史方面的成語。題型以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呈現。
  • 「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的哪個成語最有名呢?至今沒有共識?
    邯鄲是一座擁有30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悠久的古城孕育了勤勞的人民和不朽的文明,湧現了眾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被譽為"中國成語典故之都"。據專家統計,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共有1584條。在邯鄲,你漫步街頭巷尾,隨處都能見到成語典故,每一個典故,都承載著一段歷史,或催人奮進,或引人深思。在邯鄲,有「路不拾遺」的風尚,有「完璧歸趙」的慷慨,更有「一枕黃粱」的春秋大夢。
  • 中國成語大會與邯鄲
    正如主持人張騰嶽在節目錄製時介紹的那樣,邯鄲是一座3000多年從沒有改過名字的城市,與1800多條成語典故有關,邯鄲學步、胡服騎射等成語都來源於此地,是名符其實的中國成語典故之都,這次成語大會在邯鄲舉辦可以說是回到了「故鄉」,這裡的人最愛成語,也最懂成語。
  • 中國成語典故之都:名字用了3000多年,1584個成語跟這座城市有關
    我國,擁有著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在這五千多年的歷史中,滄海桑田,鬥轉星移。在我國廣闊的國土中,有許多城市換了很多名稱,但是也有一個城市,一直保持著自己原來的名稱,就是邯鄲。一提到邯鄲,我們最先想到的都是"邯鄲學步"這個成語故事:戰國時期燕國的一位少年,因為羨慕邯鄲人的走路姿勢好看,就專門來到邯鄲學習邯鄲步。
  • 書法史上留下的那些成語典故
    在書法發展的歷程中,衍生了許許多多的歷史典故、成語故事。 比如一波三折,是漢語成語,其意思是寫字筆法的曲折多變,後比喻文章的結構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進行中意外的變化很多。而它的出處,便是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
  • 這三個成語相關的人物是誰嗎?他們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奸臣!
    在我國歷史上有著無數的治世能臣,他們作為華夏民族的脊梁和車輪,推動著中華民族不斷前進。但是同時也有著許多奸臣賊子在拖歷史的後腿,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置國家百姓於不顧,而筆者今天要分享的三個成語故事都是和歷史上的三個奸臣相關。
  • 教師媽媽太有才:100個成語典故匯總,孩子讀懂半個中國歷史!
    教師媽媽太有才:100個成語典故匯總,孩子讀懂半個中國歷史!古人云:「以史為鑑,讀史使人明智」,中華上下五千年,有無數的文化典故流傳至今,也是孩子們學習的重要內容。成語不僅是語文中的必考知識點,也是孩子寫作的絕佳素材,在古代,很多成語都源自於一些寓言故事,歷史傳奇,神話傳說。近期因為疫情的原因,學校延遲了開學,開展了網絡授課,孩子們都留守家中。
  • 安徽的「成語典故之城」——自駕探尋淮南美景美食
    在安徽,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黃山、九華山、西遞宏村等享譽海外,但是還有很多的特色景點藏在深閨人未識,比如說安徽就有這樣的一個城市,與這個城市相關聯的成語典故多達上千餘條,被授予「成語典故之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橘生淮南則為枳」的——淮南市。
  • 現在常用的三個成語的來歷你知道麼,來自三位奸臣,是他們留下的
    歷朝歷代都一直出現奸臣,他們在朝廷上不斷地蠱惑皇帝,還有的權力大的更是呼風喚雨,甚至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壓榨著普通的老百姓,他們就是嚴重阻礙天下太平的反賊。使得百姓們苦不堪言,讓皇帝也變得昏庸殘暴,導致下面很多的人都因不滿發動起義,爆發戰爭,這些奸臣都沒有什麼好的評價,即使做了好事也會有很少的人記起,他們的過大於功,一直接受著譴責。但古代中有這麼三個奸臣給我們留下了三個成語,很常見也很常用,經常可以聽到。
  • 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就是成語「梅開二度」的典故由來
    武靈叢臺相傳始建於戰國趙武靈王時期,是趙王檢閱軍隊與欣賞歌舞之地,這位趙武靈王為後人所讚頌的就是「胡服騎射」的成語典故,這個典故實際上體現的是打破陳舊觀念的實用主義態度,應當與鄧公的「白貓黑貓」理論如出一轍。「胡服騎射」對國人最大的影響就是讓每個男人都穿上了褲子,因為之前男人都是穿裙子的。想想如果缺了趙武靈王,最直接的影響可能就是我們男人要推遲時間才能穿上褲子,這裡還得道聲謝謝。
  • 【成語典故 薪火相傳】跟著成語遊邯鄲之一 葉公好龍
    邯鄲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在2500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燦爛的古典文化,湧現了眾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是當之無愧的「成語之都」。據統計,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共有1584條。成語典故葉公好龍—源自漢·劉向《新序·雜事》春秋時期,楚國葉縣有一個叫葉子高的縣令,人們尊稱他為葉公。據說,這個葉公非常喜歡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