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宦官橫行,隨後黨錮之禍,外戚爭權,弄得是烏煙瘴氣。最後漢室衰微,王權不再,硝煙四起之後,群雄開始逐鹿中原,經過一番爾虞我詐,鐵馬冰河,最終進入決賽的只剩三個比較大的幫派,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魏、蜀、吳。
魏國的奠基人是一代梟雄曹操,吳國的建立者除了稱帝的孫權之外,孫堅和孫策也都有開創之功,而蜀國,能為劉備提供幫助的嫡系血親,只有……一個也沒有,劉封是他乾兒,劉禪則是阿鬥。那麼劉備到底是如何在亂世中,憑藉「一己之力」而三分天下的呢?
大多數人都認為,劉備之所以能成功,和他的宗室身份密不可分,因為在極其講究出身的漢末,如果你要沒有一個被人認可的身份,必定是舉步維艱。東吳的老孫家就是最好的例子,打董卓、削呂布的孫堅那麼猛,最終也不得不當了「壕二代」袁術的打手,小霸王孫策那麼年輕有為,也不得不聽命於袁術,如果不是袁術腦袋抽風登基稱帝,那麼孫權也很有可能要當個亂世的小長工。
後來袁術眾叛親離,孫策想在江東自己扯旗,他面對樹大根深的士族,不得不用血腥手段搞清洗,但最後要不是江東豪族周瑜入了他家的股,孫策就是再多活幾年,再暴力一點,老孫家也未必能在江東建立起一番基業。袁術之所以能在被董卓擠兌出洛陽之後,依然作威作福,靠的就是他家「四世三公」的餘蔭,同樣被掃地出洛陽,還混了個討董聯盟總指揮的袁紹,也是靠著同樣的家世。
不過雖然袁術有「四世三公」的家底,又手持傳國玉璽,身符亂世箴言,但他一離開大漢劉氏的背書,立刻就被打的生活不能自理。曹操很早就「挾天子而壓百官」,最後已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也沒敢第一時間改朝換代,為什麼?因為劉漢的上百年傳承,早已經深入民心,早已經成為一種象徵,在沒有絕對的把握之前,誰也不敢撕下這最後的一塊遮羞布。
劉備因為身上掛著宗室的標籤,所以在漢末的亂世之中,確實獲得了一些優待,但這絕不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當時劉協還是名義上的大漢話事人,佔據益州的劉璋,佔據荊州的劉表,不光身份要比劉備更高貴,就是佔據的地利,也遠非四處打工,無處安身的劉備可比,但他們最後卻沒有一個人能超越劉備,由此可見,身份雖然重要,但絕非決定性的因素。
那麼是劉備武藝高絕?雖然駱駝找到了劉備是雙手劍大師的記載,也做出了他可能是關羽、張飛老師的推斷,但是要說他是以武勇立的國,估計不用他從棺材裡跳出來反對,呂布、孫堅、馬超都要拍棺材板,那麼是劉備善謀……三國謀士估計要集體詐屍了。那麼是劉備善於為人?畢竟劉備是到哪打工,走的時候都絕不會空手,不過這種親人的屬性,幾乎是漢末群雄的標配,所以也算不得是獨門絕技。
那麼劉備三分天下依靠的究竟是什麼呢?
駱駝在陳壽的《三國志》中,看到了這樣一段文字,大意是說,當時曹操帥十萬大軍前去攻打荊州話事人劉表,而當時給劉表當保安的劉備,正駐紮在樊城,曹操的突然襲擊,讓劉備有點措手不及,於是劉備就決定戰略性的轉移,此時的劉表已經病逝,荊州的掌權人是他的犬子劉琮,劉琮是個軟骨頭,就像直接去喊曹操爸爸,但是他的手下和百姓,卻不想直接投降,於是很多人都選擇了追隨劉備。
當時戰況緊急,有人就勸說劉備,這幫百姓就是累贅,咱們別管他們了,趕緊的跑路吧,但是劉備拒絕了,並義正言辭的說,成就大事的人,必須「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啊,這四個字從劉備嘴裡說出來,駱駝不知道大家意不意外,驚不驚喜,反正駱駝是驚喜交加。驚的是,我恍惚中感覺劉備是不是穿越了,喜的是,我似乎找到了劉備成功的關鍵。
「以人為本」的核心就是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個概念並不是劉備首創,早在他之前,儒家的先賢們,就有了這個說法,但是他們都是建議者,而不是實施者,但劉備卻是。「以人為本」的理論在歷史上傳承了上千年,但直到新中國成立,它才真正地落實下來,而劉備當時就能有這種想法,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縱觀他的人生,他是這麼說的,也確實是這麼做的。
當初他牧守平原,同姓的劉平,認為受他管轄心中不忿,就安排刺客去行刺他,但在此刻了解了劉備的為人後,竟然放棄了任務,並向劉備承認了錯誤,我相信當時劉備的表現,一定也和焦裕祿等人一樣,否則他肯定無法去感動一個刀頭舔血的刺客,在他說出這四個字的逃亡中,他守護了十多萬的百姓,卻丟棄了自己的妻兒,也是在這次以後,他才得到了荊州各地百姓的擁戴,他也由此有了實現「隆中對」的基礎。
由此可見劉備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把「以人為本」這四個字當成了自己的座右銘,並在行動中以它為準則,而這四個字,一定會隨著中國的歷史延續,而代代流傳,永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