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的劇情簡介······
羅生門,日本京都的正南門。雲遊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門底下避雨,三人閒聊,話題開始,故事的序幕拉開:一個武士和他妻子路過荒山,遭遇了不測。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慘遭殺害。慘案如何釀成?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做證的女巫,都各有說法。
真相只得一個,但是各人提供證詞的目的卻各有不同。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減輕自己的罪惡,掩飾自己的過失,人人都開始敘述一個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荒山上的慘案,成了一團撥不開看不清的迷霧。
談論完畢,雨過天晴。砍柴人在羅生門旁發現一個哭泣的棄嬰。他決定收養下來,抱著嬰孩往夕陽深處走去。
下面是收集網友觀看《羅生門》電影的精彩評論
電影觀看地址:關注本公眾號後留言「電影資源」,可自動獲得該電影觀看
影評一:
1950年黑澤明指導的教科書式的懸疑電影《羅生門》講述了一個關於武士被殺懸案的多種陳詞,幾個路人在經過羅生門時閒聊提起此事,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
其實核心故事很簡單,就是武士和妻子途徑荒山野嶺的時候遭遇了多襄丸這個臭名昭著的強盜,多襄丸對妻子一見鍾情慾佔為己有,最後在強姦了妻子後又殺害了武士的故事。
真相很明顯,但關於案發的過程卻有不同版本的陳述,每個人都各有立場,但卻自成體系,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羅生門》的這個結構在這部電影公映前是罕有的,現在「羅生門」也成為了一個指代詞語,專門泛指一件事有多種陳詞的情況。
影片還是黑白電影,具有著老電影獨特的質感,但在現在看來卻覺得當時的人都特別大驚小怪。
武士、多襄丸和女人都是三位路人杜撰出來的,因此他們的演繹都十分誇張,看起來像是一個木偶劇。
將喜劇和懸疑結合得如此完美之人,恐怕只有黑澤明是也。
除了三位路人的陳詞還有當事人的陳述,雖然並沒有一個具象的場景來表現那是在斷案,但重點只在於三個人都為了一己私利的不客觀陳述。
最真不過善與惡
《羅生門》的整體色調只有黑與白,直擊人性的善與惡,暗示了真相的黑白分明,同時使影片更嚴肅和公正。
電影以一個真實事件為背景,通過當事人的不同描述而揭露人的不可信性和未知性。老人常言「日久見人心」,《羅生門》大概就是講了這樣的道理吧。
《羅生門》之所以可以如此震撼,不是拍攝手法的真實和故事的連貫性,而是其中折射出來的有關於人性的道理卻真實和正確地駭人。
這是一個關於兩個男人爭奪一個婊子的故事,但他們三個人所說的事件經歷卻各執一詞,主要是為了自己開脫。
雖然多襄丸並沒有否認自己殺人,但卻將全部的罪責質疑在女人身上,他說是女人讓他在自己和武士之間做個選擇,他為了自保只能選擇殺死對方。
而女人的陳詞卻是另外一回事,她覺得丈夫對自己不好,她希望多襄丸能使自己解脫。
路人們都曾經親眼目睹過一部分事情的經過,但他們卻都避而遠之,希望不被牽扯進來,體現了人性的漠然和自保的正常心理。
武士道精神的宣揚
日本是一個具有武士道傳統的國家,傳統家庭模式中男性處於主導地位、女性處於被壓迫和依附的地位也是受了武士道精神的影響。
一位武士之死可以引起關注也說明了日本對於武士的重視。
簡單來說事件是關於兩個男人搶奪一個女人的事情,但是兩位男人爭奪這個女人的方式卻是用武士的方式來解決——決鬥。
他們認為這樣做才能保住一個男人的尊嚴。女人也是這樣認為,所以說出讓她會跟著那個活著的人。
在兩個男人躑躅不定甚至決定放棄的時候,女人甚至用嘲笑的口吻說他們不算男人,因為在日本女人的眼中男人應該都是具有武士精神的,是不怕死的,是敢於為女人而戰的。
但這也同時折射出了日本男人對於女人的佔有欲,因為他們不會允許自己的女人同時和兩個男人搞過,他們會選擇讓女人自殺或者殺了那個男人。
武士對妻子的侮辱正是說明他們在對待女人的問題上是有強迫症的,而且這是所有日本男人的通病。
影評二:
作為一部電影,絕對是粗製濫造,低成本(連審案的官員都省了,巫師好像就是原來那個女的……),不是喜劇,不是愛情片,沒有劇情,沒有場景,沒有特效,甚至連基本的武打效果都沒有。如果你希望從這部電影中看到這些東西,那麼可以繞道了。而作為一次思考,一種思想的傳達,它應該是成功的吧。剛看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有人對這部影片給好評,因為實在是拍的爛極了,看完了,似乎有些明白了。
羅生門主要是指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編造自己的謊言,令事實真相不為人所知。「羅生門」本來在日文漢字寫成「羅城門」,最原始意義是指設在「羅城(即城的外郭)」的門,即「京城門」之意。羅生門是日本傳說中的一道門,通往生死,堅固無比,門上有許多象徵死亡的圖像。在芥川龍之介的原著小說裡,羅生門作為一個標誌性建築,代表「人間地獄」。原來的京都(KYOTO)裡面有這麼一道真正的門,據說是魔鬼消失之門。毀於戰亂。
一個沉於世俗的農戶;一個不願相信邪惡藏於象牙塔的和尚;與一個接受現實的瘋者,看似超脫,實際是對現實世界無奈的承受。
農戶永遠活在世俗中,他接受現實社會的基本道德觀,他膽小怕事,只希望麻煩別找到自己安安靜靜的生活。「誰都只是自私自利,只會給自己的自私自利行為辯護,那強盜!那女的!那漢子!還有你也是!」農戶憤憤不平,他覺得他發現了什麼,但是他似乎忘了,其實他自己也是。但是瘋語者總是如此的殘酷,他總無情的把人的最後一塊遮羞布給扯開。「如今的世界,凡是人都不能不懷疑他人啊」農戶畢竟保守者基本的道德操守,即使他覺得有些地方似乎變質了。
「自私自利有什麼不行,這是個人不如狗的世界。」一個瘋者,瘋言瘋語,冷眼旁觀,他總是說出人們不能或是不願說出的事實,他不憚於把人性任何黑暗的地方拿到陽光下展示給人們看。他是如此的冷靜與殘酷,但是有時如此的真實,在人人都當偽君子的時候,他卻要向這個世界大聲喊,我就是真小人,怎麼了?
「虧得你,我還是可以相信人的!」這句話真令人悲哀,一個社會需要通過個別的好事來慰藉那些善良者的心,這該是多麼黑暗的社會啊。象牙塔,終究還是象牙塔,即使狂風暴雨吹過,他依然保持著最基本的善良,雖然他看到了世界的黑暗,但是他卻一直相信,照射在塔外的總會有陽光。
不同人,對同一件事情的描述有著如此大的差別,強盜臨死前還想裝成盜亦有道的樣子;婦人要裝成弱小的、無力掌控自己命運、受盡委屈折磨的受害者;武士要把自己扮成擁有武士精神的衛道者;然而,在農戶眼中他們不過都是跳梁小丑一樣承受不了風雨的窩囊廢罷了。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在大宋提刑官裡曹墨那一章節裡,不同人對曹墨與玉娘關係的描述。一件簡單的事情尚且如此,更何況是造詣淹沒在遙遠的過去的歷史。一件事情,有時人們僅僅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描述,還不一定會刻意的進行隱瞞與扭曲,但是即使這樣我們都無法真正的看清事情的原貌,更何況是那些被無數人刻意的篡改,扭曲的歷史呢?有人說,你相互印證,不就能找出最合理的了嗎?但是我想說的是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合理的;另外,一個人所謂的「合理」是在他已有的世界觀與自己的歷史觀上建立起來的,換句話說,一個人相信的合理僅僅是他願意相信或他的現有知識使他相信的「合理」,這是真的合理嗎?我不知道,也許我又墜入不可知論了。突然讓我想起了和莎莫的500天裡,最後男主角所說的話,這個世界沒有命運,沒有註定,有的僅僅是一次又一次的巧合罷了。
影評三:
能引發人多角度感觸的才是真的好作品。
因此,越拙樸,反而越令人深思。
導演表達了基本觀點,善惡、人性、誠實、自私。以此界定了影片的框架。
但這個框架之內,導演卻未置一詞。這種無指向的敘述,不僅使得看似封閉的故事出現了更多的可能,還是一部劇超出了當時道德的限制而成為一部歷史劇和風俗劇。
1. 所有人的自述都是美化自我的;
2. 人為最基本的欲望編造了無數的謊言:詩意與道德。
性:借對起風的描述將性慾轉為了因緣。或者將其美化為愛情(強盜版本的自述),或者將其固化為忠貞(樵夫版本的強盜部分)或佔有(樵夫版本的武士部分)
生:在生死面前虛榮的道德分崩離析。但在最後關頭,人們還是選擇有尊嚴的活,或者直白點,選擇為活下去找出理由。(在女人的刺激下,二人還是選擇了決鬥。)
3. 所有人敘述的共同點是:女人的價值需要依靠男人來實現;相對的,女人利用男人為其實現價值。二者的關係,與其說是強弱主次之別,不如說是在特定時空下的生存模式。人與獸並無大異。
這部電影,有人從中看出善惡,有人看出女權,有人看到希望,有人看到消極,但說白了,一切的道德都是遊戲。就像那個女人的面紗。欲蓋彌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