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難得君
01
顏寧一直是個話題人物。
她第一次走進公眾的視野,是在2007年,被冠以「清華最年輕美女教授」,這一年她30歲。
作為科學家,以年輕美貌而成為學術「網紅」,似乎是一個玩笑。
顏寧並不為這些世俗虛名所困,她潛心學術研究,七年之後的2014年,37歲的她帶領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博士生團隊,在清華的實驗室裡,攻下膜蛋白研究領域50年來未解的世界難題(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而這個難題是很多美、歐、日科學家努力20年都沒能攻克的難題。
這次的成就,讓年輕的顏寧聞名於學術界,一躍成為世界最頂尖的生物學家之一。
誠然,作為普通民眾,其實對於她的研究並不懂,但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研究對於攻克癌症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就夠了。
當大家寄希望與她繼續在生物學領域取得更大成就的時候,2017年5月,顏寧因故辭去清華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遠赴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顏寧被聘為分子生物學系雪莉 · 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這是美國教授的頂級榮譽。
這次掀起的波瀾讓無數的F紅們難以接受,忠粉轉怒黑,罵她的人多了。
2019年5月,僅僅兩年後,顏寧被評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這是一個美國科學家能夠榮獲的最高榮譽。
而顏寧忙於教學和科研,被各種祝賀的消息擠爆郵箱,被朋友圈刷屏,連忙問「啥?一醒被賀傻了,什麼事?」
這時她才知道,自己成為了院士,與她的導師施一公、袁隆平等科學家一樣,成為美國歷史上30位中國籍院士之一。
2020年8月,女科學家組織公布了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共包括三個獎項),將其中的佛羅倫斯.薩賓傑出研究獎,授予了生物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顏寧,以表彰她在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這個消息再度引爆了國內的輿論。
02
毫無疑問,顏寧堪稱天才,而且是罕見的天才。
這位天才出生於1977年,父母都是山東萊蕪萊鋼的職工,她在農村過著無憂無慮的童年,和大家一起在田野間瘋跑,上樹、下河,或許正是童年的這些經歷,造就了她自然灑脫的性格。
6歲時,她隨父母搬到了北京。顏寧從小文科成績特別優異,她小時候的夢想是讀北京大學中文系,她也是金庸迷,和所有女孩一樣喜歡明星八卦,甚至夢想將來做個娛樂記者。
高中文理分科的時候,她原本打算讀文科,卻被班主任老師勸說讀了理科。
到高考報志願時,事實上她和絕大多數孩子一樣,對於讀什麼專業並沒有明確的目標。
她父親建議她去學生物,理由很簡單,「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
這個選擇對普通人而言,可能意味著畢業之後,極難找到工作。但對顏寧而言,卻無意打開了一扇神奇的門。
圖源自顏寧微博@nyouyou(右為顏寧 )
1996年,顏寧考進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她成績優異,興趣愛好廣泛,擔任過生物系學生會主席,喜歡遊泳、國標舞等,2000年畢業的時候,被授予「清華大學優良畢業生」稱號。
事實上,在大學期間,儘管顏寧的表現可圈可點,但也僅僅是優秀而已,似乎離天才還有不少距離。
畢業的時候,顏寧拒絕了美國在華藥企的高薪工作,她說:「我自由自在慣了,讓我在等級森嚴的公司制裡待著,肯定不習慣。」
顏寧當時的打算是出國繼續深造。
碰巧,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做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的施一公,回清華做報告。
顏寧給施一公寫了一封超級拽的信,她說:「我在各方面都很出色,我想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地方。申請出國很浪費時間,如果普林斯頓大學錄取我,我就不再花精力申請別的學校……」
普林斯頓大學是全球頂級名校,先後誕生過41位諾獎獲得者,10位圖靈獎得主,14位菲爾茲獎得主。
不過施一公原諒了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清華學子,通過電話面試了她,而且當場就錄取她為自己的學生。
顏寧在普林斯頓大學
顏寧真正邁入學術大門,開始從優秀學生到優秀科學家的蛻變,就是在普林斯頓的四年。
普林斯頓不但有森林,湖水,歷史悠久鼎鼎大名的古建築群,更重要的是她有學術自由,學術至上的精神。
在施一公的實驗室裡,顏寧才知道做學術研究,是「暗無天日」的。
她每天差不多能有14個小時「宅」在實驗室裡;如果在攻堅階段,她甚至可以工作到凌晨五六點。
她曾經整整一年半時間,什麼都沒做出來,實驗不成功,更沒有論文發表。
巨大的壓力會讓有些人崩潰,也能讓有些人變得堅強。
壓力使她瘦了30斤,卻讓她的意志變得更強。
終於在2003年1月11日,她把一個複雜的生化實驗從頭到尾做出來了,施一公說「你終於會做實驗了。」
到顏寧博士畢業的時候,她已經在膜蛋白領域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並因此獲得了北美地區「青年科學家獎」,這個獎每年在全球範圍內只有5人入選。
從普林斯頓畢業的顏寧博士
顏寧畢業之後,謝絕了美國的高薪和榮譽,在導師施一公的鼓勵下,回到了國內的母校,成為了清華大學的一名老師。
只用了幾年的時間,她就走到了博士生導師的位置,成為清華最年輕的教授。
03
2004年到2017年,顏寧在清華大學的13年中,取得的學術成功是非凡的。
2009年以來,她以通訊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期刊(在業內被簡稱為CNS)上發表科研論文19篇,其研究成果在2009和2012年被《科學》年度十大進展引用。
2014年,37歲的她帶領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博士生團隊,在清華的實驗室裡,攻下膜蛋白研究領域50年來未解的世界難題(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而這個難題是很多美、歐、日科學家努力20年都沒能攻克的難題。這個成就,讓年輕的顏寧聞名於學術界,一躍成為世界最頂尖的生物學家之一。
2016年,因為在蛋白質結構方面的突出貢獻,顏寧入選《Nature》雜誌評選的「中國科學之星」。
同時圍繞顏寧的話題也總是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作為一個科學家,顏寧並不是不苟言笑的刻板模樣。她穿著時尚,談吐幽默,她自稱「青椒」(青年教師)。
平時在清華校園,她喜歡扎馬尾、穿休閒裝,和學生混在一起,你根本看不出誰是教授,誰是學生。
2017年她參加央視《開講啦》節目時,高跟鞋,一頭捲髮,與主持人隨意調侃。
當主持人介紹她為「女科學家」時,顏寧反問道,「其實我對『女科學家』這個說法,是拒絕的。為什么女科學家前面一定要加個『女』字呢?」
她強調女性的獨立,稱:我將女為悅己者容,改成了女為己容。
她也刷微博,也追劇,追星。看不慣那些學術造假的人,無論是誰都敢硬懟。
當然,我知道很多人好奇為什麼43歲的顏寧依舊單身?
其實,這個問題,我不想多聊。普通人通過婚姻獲取成就感,滿足感,但是作為一個科學家,也許科研成就帶來的滿足感遠遠超越婚姻。
科學家一輩子用於探索無限未知世界的時間是很短暫的,相比於為人類做出貢獻而言,或許結婚生子對她顯得並不是那麼重要。
她在談及自己的理想時說:「發現某些自然奧秘,在科學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跡。」
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
04
不少人說,顏寧更應該留在清華,而不是去普林斯頓。
有些人甚至給她扣上了一頂不愛國的大帽子。
其實對這個問題,我個人是這樣看的。
先說大一點的,科學是沒有國界的。
改變我們人類進程的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們,其實是沒有國界的。他們做出的偉大貢獻是給整個人類的,而不是某個國家的。
我們回憶一下亞里斯多德,柏拉圖,阿基米德,歐幾裡德,牛頓,歐拉,普朗克,愛因斯坦.
這些人類傑出的科學家,他們推動了整個人類文明的前進,你還在乎他們是哪國人嗎?
再說小一點,偉大的科學家應該在最適合的環境成就偉大的事業。
在世界上,每個國家的科學發展程度是不一樣的,每個領域的發展程度也是不一樣的。
天才的科學家,只有在最適合科研的環境裡,才能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比如說楊振寧,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大部分中國人不知道楊振寧有多牛!》(可點擊回顧)。文章裡談到,楊振寧主要從事理論物理研究,最適合他的環境就是美國。而且楊振寧的嶽父是杜聿明,當時那個形勢,他回國會是什麼下場,可想而知。而錢學森回國,對製造原子彈、飛彈研究作用很大,所以他們各自的選擇都是正確的。假如楊回國搞技術性研究,那麼人類物理學領域將喪失一個天才物理學家。
這個世界上,人才很少,天才更是百年難遇。
天才,通常都是能改變這個世界,改變人類命運的人。
顏寧是不是這樣的人,我不敢斷言,畢竟在生物學領域,我沒有發言權。但是僅僅看她目前取得的成就、學術界對她的評價,假以時日獲取諾獎,成為全世界頂級的生物學家,是有可能的。
但是顏寧的離開,卻值得我們反思。
她在接受了一家雜誌採訪時說:
顏寧:自由。我可以自由地安排工作、自由地選擇項目、自由地選擇合作者和工作團隊。顏寧:我享受靈活的工作時間,喜歡自由的選擇課題,更何況還有「全世界第一個發現的巨大誘惑。」沒錯,「自由」是她用過最多的一個詞,而不是待遇,金錢,榮譽。
人類的創造創新,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自由,離開了自由,人類將一事無成。
反觀我們的學術和教育環境,科學家有多少自由呢?
再說的難聽點,就算很多科學家不在乎「院士」之類的榮譽,可是人家要不要是一回事,你給不給是另外一回事。
顏寧在清華時不是院士,離開兩年後成為美國院士,是因為她突然學術成就突飛猛進嗎?其實不是,而是公正與公平。
看看同樣從美回來的科學家饒毅,獲得諾獎的屠呦呦,我們的院士評選真的就如饒毅所罵的那樣腐敗。
改開四十年,中國在諸多的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靜下心來,我們要知道和科技發達國家之間還有巨大的差距,一個小小的晶片就能卡住我們的喉嚨,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科學文明的進步,其實秘訣無非四個字:公平、自由。
僅此而已!
作者簡介:難得君,一個三觀比五官正的溫情大叔,985碩士,曾任企業高管,大學教師。為防走散,關注微博@我是難得君。1個人打15個,就問你服不服?
小說(點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