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是非常時期,很多人把自己「圈在家裡」,出門也就是購買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聚餐串門的很少再見到。倘若有人想串門或找朋友玩,肯定會被家人勸阻。
記得前不久媒體報導了這樣兩則新聞:一個是與朋友打牌的父親被女兒舉報了;另一個是從武漢回來還有點咳嗽的兒子,準備出去旅遊,逼的母親選擇了報警,全家因此被隔離起來。
由此可見,緊要關頭,大多數人還是很有覺悟和原則性的。他們這麼做不僅是為了親人、自己,也是為了社會。不過,總有人「不怕死」。
今年上大二的齊同學就是如此,從專家建議「不出門」到現在,他窩在家裡大概有10天時間了,對於他這樣一個一到放假就天天出去混的年輕人來說,簡直快要了他的命。
由於太憋得慌,他準備約幾個高中同學聚餐,他媽媽很快就否定了他的這個想法。齊同學不斷向媽媽抱怨自己憋死了,希望能說服媽媽,媽媽被兒子「愚蠢的想法」和「無知的堅持」激怒了,破口大罵:「你敢出這個門就別再回來,想死就自己去死,別連累家人」。
齊同學被媽媽這麼一說,氣得發抖,回到房間把自己關了一天,任憑父母怎麼敲門都不開,後來他覺得媽媽說這些話也是為自己和整個家庭,慢慢的才消了氣。
非常時期,憋不住的何止是齊同學一個人,大家都有出門遊玩的衝動。特別是近些天,很多地方天氣晴朗,外面大好的陽光,在家裡怎麼待得住?但待不住也要待著,不要覺得危險不會降臨到自己頭上,那些心存僥倖、出門鬼混的人,最容易被感染。更重要的是,一旦他們被感染,處於危險境地的就不僅僅是他們自己,還包括他們的家人、朋友,以及所有與他們接觸過的人。
不得不說,作為一名大學生,不考慮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不科學看待這次突發事故,確實很不應該。大學生應該有很強的判斷力和堅定的執行力,在當下嚴峻的形勢下,做好防護工作是第一位的,不能任性為之。如果他真的出門與同學相見,就是一種對自己和家人不負責的行為,家人有權對他進行「消毒」和「隔離」。
或許在齊同學看來,出門與同學玩玩,沒什麼大不了的,沒必要小題大做,但在家人看來,出去閒逛、走親串友,都是不能做的事情,要堅決杜絕。同學聚餐發生相互感染的案例,並不是沒有,在防控早期,媒體是有報導過相關案例的,只是有人選擇了「遺忘」。
另一個方面看,齊同學的覺悟很有問題,他或許是「外向型」個性,喜歡交友玩樂。可在非常時期,稍微有點科學意識的人,都知道不能出門聚會,都會選擇儘量避免與外人接觸,而他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表達想出去玩的意圖,且無視父母的勸阻,實在是「覺悟太低」,被媽媽罵「想死就去死,別連累家人」也是活該。
事實上,就算他向同學發出了邀請,也不見得就能得到肯定的回覆。不出意外的話,所有的同學都會拒絕他的邀請,給面子的,會以「家裡有事」、「沒時間」等理由搪塞;不給面子的,會直接懟他「你是不是腦子壞了,這個時候還想著聚餐,老老實實在家待著吧」。
可見約同學聚餐的行為,不是撒歡,也不會給自己帶來快樂,而是給家人和別人增加心理負擔,讓自己丟了面子,甚至讓自己成為了別人眼中的「腦殘」。好在媽媽的責罵把齊同學給罵醒了,這個結局最好不過。
而為了防止發生像「同學聚餐」、「朋友聚會」這樣的情況,有些地區出臺了相當嚴格的規定,比如「不組織、不參加各類聚會聚餐活動」、「不走親訪友、不相互串門、不扎堆聊天」、「不從事其他任何形式的人員聚集性活動」等。這些都是很負責任的規定,值得推廣。
不管怎麼說,文中齊同學「約同學玩」的想法是如今防控工作中的「反面教材」,只能表示他是個責任心缺失,自私且覺悟低下的年輕人。總之,危難面前,每個家庭、每個人都應該自覺地做好防護工作,不做出格的事情,不隨便把自己和家人置於危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