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言:我們在這裡不談《狗十三》那些編劇、配樂、結構以及審核上的不完美,因為所有這些瑕疵都抵不過電影給我們傳遞出的一個感覺(或者說是電影對觀眾造成的生理反應),什麼反應呢?本人在電影院觀影結束後,前排一個姐妹的話一語道破——「憋得慌」!
沒錯,本人當時也覺得有點胸口發悶。回到家細細一想悶得更厲害了——這片簡直從上到下從裡到外都憋!索性以下文字就來談談它到底「憋」在哪吧。
一、女孩兒憋
毛姆說過:人類思想意識的最高境界也就不過是個「自我犧牲」了。這點不光體現在西方基督世界裡,在中國中下層百姓家庭裡更是顯露無疑。我認為《狗十三》裡的那個小女孩兒李玩的「憋屈」莫過於此,來看——
她叛逆,但還是屈從了報英語補習班;她固執但最終還是認了那隻假「愛因斯坦」;她不喜歡大人的飯局但還是替父親擋了酒;她可憐小狗但最終還是吃了親戚給她夾的狗肉...這一切妥協便是來源於人類的那可笑的「自我犧牲」意識。
可悲的是,做出犧牲的人往往以為這就是對別人好,就像女孩兒爸爸總愛說的那句話:這是為你好,你大了就知道了。
試問,這換誰不憋!更何況是個未成年的中學生。
二、女孩兒的姐姐憋
那個小姐姐的憋不光來自看到自己男友跟妹妹好了後而做出的自我犧牲,更大的憋在於她要看家長的臉色行事——大人讓她來陪妹妹住她就得來陪妹妹,大人說那狗是真的她就得跟著喊那狗是真的...
我認為姐姐這個角色的戲份是再好不過的現代家庭政治的演繹了!
可悲的是,她也不過是個孩子,一條腿踏在人情世故裡,一條腿踏在純真的友誼裡。如此,不憋才怪。
三、爺爺奶奶憋
爺爺憋是因為爺爺是家庭政治圈裡那個唱「黑臉」的:他得出去買菜,他得出去遛狗,狗遛丟了孫女跑了他得出去找。
奶奶自然是那個唱「紅臉」的了,百依百順,心慈手軟。注意,這些順從隨和可不代表她是心甘情願的,否則她也不會連門都不敢出了,她也不會喊「愛因斯坦」是畜生了。所以奶奶也憋。
縱觀爺爺奶奶,他們真的是中國那一代人太典型的代表了。他們一邊得護著自己的兒子以及兒子的新家庭,充當老好人,不得罪任何人。一邊還得幫兒子養著舊婚姻遺留下的孫女,任勞任怨。這還不說,他們還得惦記著生男生女傳宗接代的問題。唉,這樣的活著,能不憋屈嗎!
四、爸爸憋
《狗十三》裡的這個爸爸真的在我們身邊到處都是,他們散播在國企、外企、機關單位的中間位置裡,高不成低不就。他們得在領導面前說著連自己都意識不到的假話;他們得學會騙孩子哄孩子的一切手段;他們甚至怕老婆,得在父母跟老婆之間斡旋;他們當然還要在社會、學校面前裝體面,一邊不被這個社會淘汰。
很多人在看完《狗十三》後對那個爸爸愛恨交加,沒錯,我覺得這個「爸爸」是全劇最「可憐」的人!
五、導演編劇憋
且不說這部電影被封了五年到現在才上映,光是電影裡導演用的那些極其晦澀隱蔽的手法,你都替他憋得慌,來看——
女兒家中看個鳳凰的鏘鏘,愣是連個電視機的角都沒敢露,可導演編劇又不甘,只好讓奶奶提醒了觀眾一次,又讓電視機裡的聲音出現了兩次,啊呀,憋!
想談政治吧,又不敢直說,充其量讓女孩兒對著圍坐一圈的大人開個玩笑,稱其「六方會談」。
想罵爺爺奶奶媽媽這些家長是老妖精吧,還得藉助兩三歲大的小孩罵,哈哈,這是高明還是憋屈!
跑到了教室裡的那隻蝙蝠最慘了,進錯了屋子再想飛出去,那就是一個死!注意:抽死它的是老師不說,周圍的學生還得給行刑者獻上崇拜讚美的眼光。
說到這大家看懂言外之意了嗎?
看不懂沒關係,這樣你就不會感到胸悶了!
六、女孩兒體內隱藏的那個知識分子憋
與其說女孩兒喜歡看書,喜歡研究平行宇宙的物理科學,追求純真的愛情等等,倒不如說導演編劇在這個女孩兒身上隱藏了一個潛在的角色,沒錯,我認為這個潛在角色就是當下知識份子的真實寫照。
注意,這裡的知識分子大家不要跟「文藝青年」混淆了,前者是喜歡上了書裡的內容,後兩者是喜歡上了讀書這種形式所帶來的美感以及它們所帶來的實用價值。於是,便有了《狗十三》裡的那場父親與老領導之間的「飯局」——
這齣飯局戲仔細品品著實有意思:飯桌上真正喜歡知識的人急得團團轉,生怕誤了展覽的時間。而那些大談特談要多看書多學知識的人卻穩穩地坐在飯桌上吃飯、喝酒拍馬屁。知識也好,文學也罷,在飯桌上成了大家社交的工具。
爸爸的老婆就更有意思了,一句話:聽老領導說話不比看展覽獲益深...好熟悉的口吻!好典型的「中國媽媽」形象。
至於這些飯桌上的社交工具真的是知識和學問嗎?我看未必,那個老領導談的國學,連坐沙發上穿開襠褲的三歲小孩兒都會背,三字經,滾瓜爛熟(我想導演把爸爸家屬都參和到飯局裡其用意不言而喻了吧!)。
知識一旦被當成工具,其價值便只是它的外殼了,要知道這個外殼誰都能輕而易舉的利用,不費吹灰之力。
荒誕可笑的是,真正的知識分子一旦坐在了酒桌上,往往就是那個最笨的人!反而一個有身份的人看上去更有學問。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為什麼都勇於考試而不喜歡讀書,都喜歡做官而不喜歡幹活,都喜歡發朋友圈而不喜歡寫作文搞創作的原因所在。
關於那個「老領導」本人真的深有體會,身邊太多這種人,他們在職場是典型的犬儒主義,人前背後,撈盡油頭。退了休便在家畫個畫、寫個書法、讀讀書,搖身一變成了個「文青」。
你說「文藝青年」會胸悶憋得慌,打死我都不信,因為他們壓根就不會把著一本書看到底,自身的價值觀讓他們對事物本性有了強大的免疫力。更別說讀什麼《時間簡史》了!
本片導演即是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我想他自然對這一處境體味的再深刻不過了。
七、觀眾憋
看《狗十三》的觀眾自然分兩類:一類是看進去的,一類是看不進去的。看進去的人自然是產生了感同身受的「憋」,看不進去的人自然是因為沒看到那種正能量的不費腦子的娛樂片而「憋」。這倒是挺公平的!
總之今天我們總結一個字:「憋」。
至此我想到電影裡的一個情節,沒記錯的話那是女孩兒跟奶奶之間的一次較真:
奶奶:這是愛因斯坦
女孩:這不是愛因斯坦
奶奶:這是愛因斯坦
女孩:這不是愛因斯坦
奶奶:這是愛因斯坦
好傢夥,這排比對話要擱周星馳片裡一定是個笑料,可在這裡卻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我認為這個對話徹底反映出了當下中國知識分子所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
說真話還是維護假話的問題!
誠然,只有處在矛盾中的知識分子才能憋出這種電影。畢竟,女孩兒躲在屋裡發洩一首「Nirvana」的歌曲解決不了胸悶、憋屈的症狀。
縱觀這部《狗十三》,劇中的兩條狗的命運著實讓人憂慮:一條走失,一條在高牆內抑鬱而死。大概是女孩兒李玩明白了這個這個道理,於是最終還是放棄了「愛因斯坦」。與其說放棄,不如說放飛了自己內心那個想要掙脫狗繩的慾念。因為她自己不就是那條被家庭牽著的狗嗎!
最後提醒大家:別忘了女孩兒家樓上那個學鷹叫的最後被救護車拉走的男人!我認為這是導演表露個人觀點的地方;同時,我似乎在他身上看到了曹保平《光榮的憤怒》裡那個「支書」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