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一個討厭大人的誕生

2020-09-24 辰海商業觀察

出品 | 知影

作者 | X

編輯 | 小影

這一年的最後一個月,很多人在電影院找到了自己的2018國產最佳。

作品的豆瓣均分能夠上8的曹保平的作品,《狗十三》。

雖然昨天才正式在全國院線上映,但《狗十三》其實已經是五年前的片子了。電影拍攝時,女主角張雪迎才十四歲,像她自己發的微博說的那樣,她那個時候還只是一名普通初中生,因為處於生理髮育期,所以總是害羞地駝著背,穿著松垮的校服,頂著一額頭痘,習慣性被淹沒在人群中。

這樣的一個女生形象,基本上也是電影的女主角李玩的形象。

而這部電影究竟好在哪,張雪迎微博的另外一段話有部分解答——

如果你看完影片,被戳中不曾揭開的傷疤,那麼對不起讓你這麼難過,想抱抱你。而如果你看完沒有共鳴,那麼恭喜你,你好幸運。

說法看著有點青春疼痛非主流加自怨自艾,但卻確實是絕大部分人觀影之後都承認的邏輯。

觀者對於這部片子很大一部分的認可,都來自於某種共鳴,這種共鳴屬於在這片土地上長大的人群。故事中平凡普通的初中生李玩,就是每一個少年時代的我們。

李玩剛上初中,父母離異,父親有重組家庭且工作繁忙,她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這麼一個構造,其實就已經具有某種代表性了。

很多人拿這部片子的真實和細緻教育之前飽受詬病的國產青春片,在影片的質量上,《狗十三》當然有這個資格,但嚴格來講,雖然《狗十三》講的確實是青少年的成長軌跡,但這之後更龐大的東西,其實是中國式家庭、中國式教育,乃至整個父性權威的國民文化。

影片標題裡的狗,最直接的指向是李玩父親送給李玩的小狗,熱愛物理的李玩給它取名愛因斯坦。

狗是對女兒疏於關心的父親想要和女兒親近的紐帶,出於對父親的抗拒,李玩花了一段時間才真正接受愛因斯坦。但就在她和愛因斯坦感情日漸深厚的時候,狗因為爺爺在買菜時的疏忽丟了。

這個時候,這個家庭裡的大人們的每一個反應和每一種處理方式,你肯定都有莫大的熟悉感。

首先,肯定不會有人主動直接地向小孩坦白這件事,更遑論道歉。

一整群人裡,最先被推出來的是一整年都沒怎麼見過面的後媽,向李玩的表姐李堂打聽得知李玩的愛好,投其所好送了一雙溜冰鞋。

這瞄準的是李玩一定不會拂了在整個家庭裡跟自己關係最為疏遠的一個人的面子,越疏遠越客氣,糖衣炮彈百分之百發射成功。其中隱含著微妙的人情。

畢竟還是小孩,得到了心儀的禮物,李玩當然是開心的,但是她很快發現對自己日漸重要的愛因斯坦不見了。

這個時候出來講話的,是有主持大局控制場面意味的父親。

父親的第一套說辭依然在和稀泥和隱瞞,說是因為李玩現在課業緊張,不適合在養狗上花時間,為她的學業計才把狗送走。

直到瞞無可瞞,才在無數的前情鋪墊下講出狗走丟的事情。

先瞞,後哄,最後再教育小孩要懂事識大體,沒有平視的溝通,這一套家長至始至終以俯視視角看小孩處理方式,就是絕大多數中國家長在對小孩的事情上最常見的處理方式。

狗找不到,李玩人肉搜索和張貼啟事都不得其果。

繼母向家庭裡的大人聯盟貢獻了最後一招,找一隻相似的狗頂替愛因斯坦。但李玩一眼就能看出來這並不是真的愛因斯坦。她並不希望被欺騙,也不是非要一隻狗。

這個時候砸過來的是繼母的一番話:全家人都幫你找,現在找回來了,你又說不是你的狗,怎麼不是呢?這就是你的狗。狗是我買的,我最清楚了。

甚至於一向站在李玩這邊的堂姐李堂,也在大人的一個眼色之下立刻換邊,做起了和事佬。

看到這段的時候,想起前段時間一個社會新聞,一個女孩子被認識的一位男生邀請到家裡,女生被下了藥實施了侵害,加上只圍觀沒動手的一位,總共有四個男生。報警之後主謀男孩的父母找到女孩,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讓自己的兒子娶被害女生。這對父母的原話是,這樣做拯救了5個家庭。

作家淡豹這麼評價這件事——

中國的家庭觀除了以完整和傳承為幸福之外,什麼都沒有。

電影的這個情節和這個案件當然還是有性質上的差別的,因為後面這個事件已經涉及到犯罪。

但這個評價挪用到這兒卻也很合適。所謂中國的家庭觀,就是要用各種各樣的退讓和犧牲來追求場面上的完整和幸福。

用假狗替代真狗是大家為你想出來的辦法,是為了你好,即使你心知肚明這並不是你自己的狗,也必須裝不知道,接受好意、配合演戲才是你應該做的。

是不是撒謊並不重要,狗是不是原來那隻也不重要,個人的真實感受更不重要,只有一家人重回圓滿完整其樂融融才是最重要的。

否則就是不識相,不懂事,不成熟,不讓大家好過。

而基本上每一個小孩,都是在這種過程中實現了所謂的長大。

這部片子最厲害的地方還不僅僅在這些細緻和貼切,而在於,它本身並沒有在製造純粹的對立,開頭女兒對父親尖銳的討厭和牴觸,在父親對女兒的粗暴教化之下,消融在了某種同化和理解裡。

這對父女裡,不論是小孩是大人,都不完全單純是正義或者邪惡的塑造。

李玩父親這個形象細緻分析起來也很典型,他可能從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百不同程度地重合了中國絕大多數的父親形象。

在家庭和社會中都掌握著權力,於是有著極高的掌控欲,甚至會暴力控制;

要挑起家庭生計工作繁忙,真正分給家庭的時間少之又少;

並不是不愛小孩,但是給出愛的方式粗糙又強勢,由不得拒絕和商榷,不然就是不聽話不懂事不諒解大人。

強迫李玩補習英語而放棄她最喜歡的物理,李玩因此生氣,他的安撫行為是在人來人往的校門口從錢包裡掏出一疊錢塞進女兒手裡。

答應要帶女兒去看她期待很久的天文展覽,卻先把她拎進了飯局,飯局上自詡孤獨文化人的企業家高談闊論沒完沒了。眼看展覽就要結束了,李玩的焦心連醉心念詩的高雅企業家都看出來了,父親卻打圓場說:

沒事沒事,陪張哥喝酒才是最大的事,天文展覽有什麼好看的,人的事還沒搞明白呢還去管天上。

因為離家出走連累爺爺受傷奶奶走失,李玩的手被爸爸按在玻璃瓶上割碎,被掐著脖子要求給爺爺奶奶道歉,過後又被爸爸抱著坐在腿上安慰,講一些「打你是因為愛你」這樣的道理。

從這些描述來看,他當然不是一個好父親,但是一個十惡不赦的父親嗎?好像也不至於。他甚至自己也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好父親。

電影裡有個片段,繼母用假愛因斯坦冒充真愛因斯坦,李玩和她大聲爭執,這時,有個房間裡的門猛地一開,傳來了一聲怒吼,一向很慣孫女的爺爺,用這種方式控制了場面。我們就此明白,他才是家庭的最高權威。

在這一點對於爺爺的刻畫裡,很多人應該也會聯想到,李玩的爸爸,也是被粗糙的對待塑造成這個樣子的吧?這個世故油滑的中年男人當年也許也是另外一個李玩。後來他長大了,卻也開始信奉不打不成才。

至於片子裡前半段的李玩,其實已經是這個家庭教育的半成品,她的尖銳叛逆和拒絕溝通,來自於父母在之前十幾年成長過程裡的缺位。但因為年齡尚小,她還保有很多人天生自然的東西。

這部電影,就是這些東西被磨滅的過程。

李玩最後成為了懂事聽話識時務的孩子。

她學會了全盤接受大人的好意,可以微笑著對間接造成新愛因斯坦死亡的爸爸說謝謝,也可以微笑著對飯局上特意給自己點了狗肉的父親的生意夥伴說謝謝,然後面不改色地夾起一塊咽下去。

她長大之後也許就會完全忘記當年的自己,忘記十幾歲自己不退讓的天真和誠實,忘記當年的掙扎、困惑和眼淚,就會像自己的爸爸當年對她那樣對自己的小孩說:

你爸打你,是因為愛你,等你長大就知道了。

泥潭裡的爛人們中國不只無嘻哈

南極就別戀愛了求求別再翻拍了

何時年華佳所謂清流綜藝

相關焦點

  • 《狗十三》上映:中國式家長真的都是禍害嗎?
    《狗十三》講述了張雪迎飾演的十三歲少女李玩和她的狗愛因斯坦的故事。李玩的父母離異後,父親(果靜林 飾)有了新的家庭,並且再添一子,但由於害怕李玩無法承受,父親決定選擇合適的時機再告訴她。李玩因此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親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長,他口頭上說著為李玩好,但卻在她的成長中持續缺席。李玩愛好物理,但父親卻硬要她參加英語小組。
  • 狗十三:生命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前幾天,看了狗十三。突然很想寫點什麼,好像很久,沒說話了。看著李玩,我好像看到了自己。所有青春期的叛逆、不安、侷促和不被理解,在這部劇裡被無限的放大、放大、再放大。最後,所有人都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甚至是,讓別人害怕的樣子。李玩是,我也是。我害怕現在這個看起來沒有絲毫感情的自己,也害怕這個也許再也沒辦法被感動的自己。
  • 電影課《狗十三》:向一個孤獨的反抗者致敬
    他故作鎮定說:「為了你的學習呢,我想把狗送走。你爺爺還替你說話,說狗走了娃會傷心。」李玩卻不斷地著急發問:「我的愛因斯坦呢?」「狗丟了,你們找了沒有!」李玩問,「你們根本沒有找過,對不對?」大人眼中愛因斯坦只是一隻狗,李玩眼中卻是一個生命中重要的夥伴!她不可能漠視它。李玩脫下輪滑鞋,穿上自己的運動鞋,跑出家門。
  • 曹保平導演《狗十三》從少女視角發問: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看完由曹保平導演,張雪迎、果靖霖、智一桐、周珍、代旭、黃詩佳、曹馨月主演的電影《狗十三》之後,方才知道每一個「耐撕」的人可能都經歷過「破碎」的時候。相較於《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追兇者也》這些曹保平導演之前廣為人知的代表作,《狗十三》雖然在題材上與它們差別很大,但電影風格依舊是一脈相承地挖掘人性,引人深思。
  • 電影《狗十三》觀後感!我心疼看懂的你!
    今晚我熬夜看了《狗十三》這個電影,全程淚奔。看不懂的你一定是個幸福的人,看懂了的,願以後的路可以被溫柔相待。噴女主的要麼你已成人但尚未成家,要麼你從來沒有叛逆過。彈幕裡面很多人說父親不稱職,也許成年人現實的社會,你可能還沒有經歷到吧。女孩兒沒有錯,她的父親也沒有錯。站在女孩的角度,她只是想保護好自己喜歡的東西。站在父親的角度,他真的很愛自己的女兒。
  • 《狗十三》成長是個中性詞,但故事最後,人們把她變成了貶義詞
    在影迷圈子中,國產青春片領域一直流傳著一部神作,就是曹保平導演的《狗十三》。可大人一個眼色,堂姐心領神會,「可能是愛因斯坦在外面弄髒了吧,洗個澡就好了」。所有人達成一致的默契,只有李玩在執著一個真相。大人要的,是讓李玩接受這隻新狗嗎?他們才不在乎。他們只是想給自己和孩子找個臺階,默認了,就相安無事了。可李玩一開始並不買帳,她拒絕承認大人的謊言,「我不是非要一隻狗」。
  • 《狗十三》:成長不能承受之重
    《狗十三》:成長不能承受之重長大意味什麼?每個人的答案不一樣。看著冷色調的電影《狗十三》,看著一個女孩對所有人的戰爭。孩童世界規則與成人世界規則,完全不同。何謂青春期?可能,就是拋棄原先的規則,接受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最終,我們活成了最討厭人的模樣。
  • 《狗十三》這部電影內容過於真實,怎樣才算大人,道理催人淚下
    《狗十三》這部電影內容過於真實,怎樣才算大人,道理催人淚下看了電影《狗十三》點映,我認為一個電影,故事是最主要的,其次是演技。或許這就是我喜歡劇情片遠大於其他類型片子的主要原因,我設想過片子裡應該會有催人淚下的高潮部分,為了這個我還特意買了紙巾帶去呢。
  • 《狗十三》:最後一個片段結束,我忽然悲傷到想哭
    ——《狗十三》《狗十三》這部電影剛上映的時候我會以為是寫一條狗的,直到去了電影院才發現寫的是狗B一樣的成長。曹保平執導的這部影片早在2013年就結束了,卻因為種種原因被禁播了五年之久。此次上映,引起各界人士的強烈感觸,豆瓣評分也一度高達8.5分,堪稱國產青春劇電影最佳。《狗十三》以最樸實無華的筆調,摒棄了青春劇泛濫的墮胎,三角戀等俗套情節。
  • 被禁封5年的《狗十三》,對於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思考與感悟
    在影迷圈子中,國產青春片領域一直流傳著一部神作,就是曹保平導演的《狗十三》。可大人一個眼色,堂姐心領神會,「可能是愛因斯坦在外面弄髒了吧,洗個澡就好了」。所有人達成一致的默契,只有李玩在執著一個真相。大人要的,是讓李玩接受這隻新狗嗎?他們才不在乎。他們只是想給自己和孩子找個臺階,默認了,就相安無事了。可李玩一開始並不買帳,她拒絕承認大人的謊言,「我不是非要一隻狗」。
  • 《狗十三》這部戲裡幾乎都是孩子,只有她變成了大人
    這部戲裡幾乎都是孩子,只有她變成了大人。然後一個人去看了《狗十三》。上次影評裡面,有人評論說中國大陸沒有好電影。我不這麼認為。大陸的電影雖然精品不多,但是還是有很多引人深思的作品出現。《狗十三》就是其中一個。在沒有看這部電影之前,我以為它講的是一個女孩和狗的故事。但其實並不僅僅是這樣。《狗十三》這部戲的情節非常豐富多元,很難用一句話把它概括出來。
  • 狗十三豆瓣評分多少電影好看嗎 狗十三最新影評怎麼樣
    由曹保平導演,張雪迎主演的電影《狗十三》將於12月7日上映,該片被禁五年,豆瓣評分高達8.5分,此次終於能夠上映不少觀眾都倍感期待、狗十三豆瓣評分多少  目前電影《狗十三》在豆瓣上的評分為8.5分,該片2013年就已經製作完成,不過直到今年才在全國公映,目前該片定檔12月7日,上映之後可能豆瓣上的評分還會出現波動
  • 狗十三 點擊閱讀原文在線觀看
    在大人的世界裡,李玩沒有絲毫的話語權,成長只能逆來順受。最後的最後,李玩漸漸漸大,終於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那種人。在這一點上,不分男女、不分階級,幾乎每一個人都在青春裡經歷過這截然不同的兩種情緒。《狗十三》好就好在,通過一個少女和兩條狗,乾淨直接的傳達出了這種「成長」。
  • 感謝《狗十三》,讓我認識這位「老戲骨」
    作為一個有幸提前領略過影片全貌的人,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一句:《狗十三》是《陽關燦爛的日子》之後,最優秀的大陸青春片!  作為一個精於挖掘演員的導演,曹保平在《狗十三》中又給觀眾帶出了一位讓人忍不住要挑大拇哥的演員,那就是時年只有14歲的張雪迎。
  • 每個人都是這樣長大的,這狗十三的青春,這狗十三的生活
    今天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給大家帶來的話題是「我們每個人好像都是這樣長大的,但是我們並不為此感覺到開心,電影《狗十三》引起了你的那些共鳴?」歡迎大家關注,點讚哦!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看過這部非常火的電影,《狗十三》。
  • 狗十三:以愛為名的暴力,被成人規則碾壓的青春
    電影《狗十三》由曹保平執導、豆瓣評分8.5、榮獲第64屆柏林電影節國際評委會特別獎以及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被禁五年才上映。 單從片名來看,狗十三、狗13、狗B,是一種無聲的宣洩和反抗。2013年的《狗十三》,塵封五年之後,終於和我們見面了。
  • 《狗十三》,這是一部結束了卻還讓我哭了很久的電影
    晚上看了《狗十三》這部電影,最大的感受是「真實」。想起我的中學生活,因為成績被挨打被挨罵,因為害怕膽小什麼都不敢和父母說,壓抑自己。從小到大聽到大人對我最多的評價就是「懂事、聽話」,我不喜歡這兩個詞,在我看來它意味著是一個人失去自我的表現,是妥協。
  • 《狗十三》:一個稱職的父親和懂事女兒的被動成長史,狗十三影評
    2018年12月14日由曹保平導演,張雪迎、果靖霖主要的電影《狗十三》即將全國公映。我於12月9日參加了《狗十三》的提前點映及主創人員見面會。這是一部代入感極強的影片,莫名的壓抑從始至終。一位是稱職的父親,一個是懂事的女兒。
  • 成長的代價——《狗十三》影評
    電影《狗十三》是由曹保平導演,張雪迎、果靖霖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曾獲水晶熊單元國際評委會特別獎。此片名為《狗十三》,狗是引題,電影說的是一個丟狗找狗的故事,而十三是一個人成長開始的年紀,狗13的阿拉伯寫法則代表對成長這件事的看法。
  • 《狗十三》:別忘了,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小孩
    「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小王子》1在成長的什麼時候,你第一次聽到了父母的一句「對不起」。也許有的人聽過到,有的沒有。最近被禁五年的國產青春片《狗十三》終於上映了,很多情節都勾起了我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