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杜拉拉升職記》風靡國內影視圖書市場,對於《杜拉拉升職記》在商業上的成功,業內人士認為,這離不開它背後的文化產業鏈開發。2010年9月8日央視《經濟半小時》播出《文化產業 商業密碼(三):抻長產業鏈》,以下為節目實錄:
大家好,歡迎收看《經濟半小時》,今天我們繼續揭秘文化產業發展的商業密碼。自從英國作家羅琳的《哈利·波特》創造商業奇蹟之後,一本書帶動一條文化產業鏈的傳奇在全球不斷上演,《指環王》、《名偵探柯南》都以現代出版業為起點,最後全面席捲影視、遊戲等商業領域。如今這些商業傳奇中又增加了一個來自中國的角色,她就是杜拉拉,一位在職場上闖蕩的職業女性。這位杜拉拉是怎麼誕生的?她又怎麼變成了一個文化產品?
在北京圖書大廈的一個展臺上,記者發現了很多曾經在電影和電視屏幕上出現的名字,像《亮劍》、《蝸居》、《手機》,前一段時間被改編成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小說《餘震》,以及《雙面膠》、《奮鬥》,以及正在電視上熱播的《杜拉拉升職記》。
記者採訪中發現,讀者對這些被改編成影視劇的小說很感興趣,暢銷書的展臺上不僅有《婚姻保衛戰》、《杜拉拉升職記》還有經典名著《紅樓夢》。書店還為其中一本暢銷書《杜拉拉升職記》開闢了專門的空間。記者隨機採訪了一位看了電影電視劇又來買書的讀者。
消費者:因為我一般覺得這個書是應該是比電視劇和電影更有意思,因為我比較喜歡《哈利?波特》之類的那些東西,都覺得這圖書應該比改編過的電影、電視劇更好吧,所以就想買書。
民營出版公司博集天卷是「杜拉拉」的發現者。公司常務副總王勇說,目前杜拉拉系列小說發行量已經超過400萬冊,在圖書領域至少創造了1.4億的市場價值。
《杜拉拉升職記》圖書發行 博集天捲圖書公司副總經理 王勇
王勇:她的故事比比爾?蓋茨更精彩,這個故事呢,我覺得這句話呢實際上是這個作品最大的價值。
2007年8月,王勇偶然間看到一個博客,博主文筆輕鬆且個性十足,把大公司職場裡的故事講得有起有落、活靈活現。書中的女主角,更是讓王勇忍俊不禁。
王勇:那時候還不叫杜拉拉,叫杜朝陽,剛上班,然後在一個民企裡面,受到阿發的騷擾,光腳穿涼鞋,蹭她的腳面,非常有趣。杜拉拉的成長,實際上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成長的歷程。
做了多年圖書的王勇看中了這個勵志故事,隨後編輯蔡明菲聯繫作者,雙方很快達成合作意向,在蔡明菲的建議下,小說主人公改了一個更時尚的名字,叫杜拉拉。但是讓王勇失望的是,第一版的《杜拉拉升職記》銷量並不理想,編輯組發現,書的封面看起來更像是一本職場成功指南,可能限制了讀者對書的認知。
王勇:從這個層面可以看出一個女性的很精製的高跟鞋,很職場女性的一個服裝,但是沒有更多的這種,更高的這種東西,這個就是我們當時對它的判斷,還是實質有誤的。
編輯組把《杜拉拉升職記》的封面,從女性勵志故事的角度出發,重新進行了設計,隨後又把小說推向了市場。
王勇:回到我們作品的成長,原來就是一個粉色封面的一個女性勵志小說,我們改了版以後,第一次印了七千冊,然後七千冊反映還不錯,然後五千、七千這麼印,到了第二年就是一萬,一萬五,兩萬。
解說:王勇看到了這部女性勵志小說的市場潛力,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請來導演何念,參加了《杜拉拉》的策劃會。
話劇《杜拉拉》導演 何念
何念:我覺得可以把杜拉拉這個名詞,變成所有大學畢業進入職場的第一年的職場新人,都叫杜拉拉群,或者叫杜拉拉族,更能引起很多年輕人,甚至大學生們的注意。
何念說的這個杜拉拉群會不會成為他們潛在的市場呢,編輯組提出了一個創意。
王勇:如何選擇公司,如何選擇這個公司裡面的你是選銷售也好,還是選行政也好,還是選做人事也好,你的第一份工作如何來選,杜拉拉真正地寫了一封很長的信,我們把它發在了噹噹和卓越上。
記者:這個信發了之後對它的銷量有什麼影響?
王勇:我們09年的10月份,《杜拉拉》一個月,就是一次印刷就十萬冊,一次印刷就十萬冊。
今年上半年,《杜拉拉3》推向市場,書中杜拉拉的角色定位,變成了一個城市中產階級成長的代言人,這個深受城市白領喜歡的角色,創造出了上市印刷50萬冊的成績。
王勇:徐靜蕾的電影,包括電視上了以後,對我們這個全產業鏈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們《杜拉拉1》一個月印了23萬冊,《杜拉拉2》一個月印了20萬冊,那個時候真的是一發不可收拾。
到現在,包括圖書、電影、電視劇以及相關廣告等杜拉拉衍生品,已經創造了至少3.4億元的產值,民營出版公司博集天捲成為最大的受益者,王勇透露,從杜拉拉2開始,他們就放棄了一次性付款的版權出讓方式,而是改為參與分紅。《杜拉拉3》光是電影版權就賣了7位數。
王勇:這個我們要投資一起來做,我們一定要走出這一步,就是在這個產業鏈上,我們不止是簡單的中介,或者簡單的買與賣的關係,而且一定要參與投資,那麼所謂的風險共擔,利益均沾。
在王勇看來,杜拉拉產業鏈如果抻長,將能夠創造至少10個億的商業價值。
就在最近,有幾家投資企業拋出了橄欖枝,希望能合作開發更多的「杜拉拉」衍生品。
蔡明菲:比如說女鞋,是一個國內特別大的女鞋的公司,然後還有服裝,也是我們在談的,包括一些動漫,動漫的開發,還有就是音樂劇,還有包括網絡劇,都是我們在進行的項目。
王勇:我們《杜拉拉》這個產品,品牌已經註冊了商標。目前《杜拉拉》產業鏈的收入已經是將近四個億,那麼未來呢,通過《杜拉拉2》、《杜拉拉3》這個產業鏈的開發,如果比如除了文化產業之外,包括鞋子,包括服裝,它這個概念如果進入以後,我希望未來能有四、五億或者更多的產業收入。
如果說,小說中的杜拉拉演繹了一段曲折的職場升職記,她在現實生活裡的故事也同樣精彩。只不過現實中被提升的不是杜拉拉的職位,而是她的商業價值。3年時間裡,《杜拉拉升職記》完成了從圖書向文化產品的全方位轉型,話劇、電影、電視、服裝、鞋業、遊戲、音樂劇、網絡劇、無線增值等多個文化消費領域,都被涉及。這部最初只有2000多字的網絡小說,怎麼創造出了3個多億的市場價值?我們繼續來解讀杜拉拉升值記。
今年4月15日《杜拉拉升職記》正式上映,這部由徐靜蕾導演並主演的電影《杜拉拉升職記》上映13天票房破億,這部製作成本1500萬的電影,最終以1.3億票房成績收官。
電影版《杜拉拉升職記》主演兼導演 徐靜蕾
徐靜蕾:其實當時並沒有什麼特別高的預期,因為甚至我們在找投資的過程當中,有一些很老的做發行的人,也不是老的就是做發行很好的人,都並不看好這個項目,當時跟我們講說,這個電影的投資不能超過700、800萬,說如果超過700、800萬的話一定會賠錢。
談到電影版《杜拉拉升職記》,主演兼導演徐靜蕾絲毫不掩飾心中的歡喜,徐靜蕾說,電影市場中白領的潛在消費能力是最大的,很長時間來,導演們都在挖掘為城市白領量身打造的時尚類題材。而杜拉拉提供了中國電影目前最稀缺的幾種要素:時尚、職場、勵志、愛情。
DMG娛樂傳媒總裁 肖文閣
肖文閣:第一這個劇本非常好,立意非常新,它是一部勵志片,正好是中國觀映人數最多的白領。
打著內地版《欲望都市》、《穿PRADA的女魔頭》的噱頭,徐靜蕾打算把《杜拉拉升職記》拍成一部時尚商業片。
徐靜蕾:其實我身邊的朋友,他們就是做白領的,大家穿的已經非常好看,但是我們好像中國的電影總是表現的一些偏,就是特別家常的特別那種比較多,那我覺得中國缺這種的電影。
派翠西亞是電影《穿帕拉達的女魔頭》和《欲望都市》的服裝顧問。徐靜蕾通過朋友邀請到了這位好萊塢頂級時裝顧問。有了大牌設計師塑形,徐靜蕾在布景、道具、演員陣容上不惜本錢,請來身材一流的吳佩慈、李艾、莫文蔚、黃立行助陣。莫文蔚版時尚女強人,黃立行版職場新貴,吳佩慈版八卦女人,李艾版性感女秘書,都洋溢著時尚的氣息。影片上映前8—6周時間裡, 4位主演在時尚圈備受關注,先後登上了38本時尚類雜誌的封面。
電影版《杜拉拉升職記》 演員 李艾
李艾:服裝應該是裡面最大的亮點,整部電影剪出來,我的角色最多不超過10分鐘,但是也有十幾套衣服要換。而且每個人的服裝都有自己角色的特點,像我的衣服,不是在腰上有個領帶,就是有條絲巾。
徐靜蕾:所有的服裝都是要根據角色的性格,角色的那種在劇情裡面起到的作用來定位的,所以就是你看像他對莫文蔚的那個設計,就比較精簡和強勢就是那種安全,然後他對那個(外文),就是吳佩慈的設計,就是很溫婉,就是所有的衣服都是粉粉的,嫩嫩的小花的女性化的那種。
不僅演員的服裝備受追捧,電影中的布景設計也大花力氣。公司要裝修,作為行政經理的莫文蔚因得不到升職機會,臨時裝病。就在同事們推三阻四的時候,杜拉拉站出來,承擔了縮減開支裝修的重任。踏實能幹的杜拉拉,把辦公室裝修的色彩明豔、透明時尚。影片中的時尚布景一度掀起了都市白領裝修潮。
DMG集團CEO Dan Mintz(丹明茨)
丹明茨:拍的時候,其實加了一層面是時尚,其實這個東西在書裡沒有,這一點非常重要,其實很簡單的東西,但是加了以後它非常成功。
DMG娛樂傳媒是電影《杜拉拉升職記》投資方之一,該集團CEO也曾經在好萊塢擔任導演,他告訴記者,在好萊塢,基本每部電影都可以根據核心點確定該電影的基本模式,派翠西亞則將服裝與電影中人物的成長模式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丹明茨:徐靜蕾剛剛進來的時候沒錢,化妝很淡,衣服也很平常,慢慢一場一場,她的變化能看得很清楚,變化有幾點,從她的個性,講話,講話越成熟,錯誤越小,自信越大,衣服越漂亮,頭髮越好看,這個是每一小點支撐的。所以看電影的時候,觀眾感覺得到這個角色的變化。
時尚電影杜拉拉一炮打響,話劇版杜拉拉也成績不俗,2008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取得杜拉拉話劇版權,作為全國第一部「杜拉拉」衍生產品,話劇《杜拉拉》在全國巡演幾十場,票房突破2000萬元。
電視劇《杜拉拉升職記》製片人 上海文廣影視劇中心策劃部主任 徐曉鷗
徐曉鷗:何念找到了姚晨,當時的姚晨完全沒有名氣的,可是這部戲正要上的時候,《潛伏》紅了。這些巧合都不是可以設計的。
何念:這都是偶然的機會,促成了這一個品牌其小說、電影、話劇的成功,但是我們看到了將來的一個文化產業,產業鏈應該怎樣經營。
電影上映期間,電視劇《杜拉拉升職記》首輪播出,該劇成本約2000萬,單集售價130萬,電視劇總收入達5000萬元左右。不過在製片人徐曉鷗看來,這一切,似乎有些運氣的成分。
徐曉鷗:確實,你現在讓我買一遍,我還是覺得風險比較大的,當時說《杜拉拉》能掙很多錢,沒有一個人可以想像。
徐曉鷗是上海文廣影視劇中心策劃部主任,當初就是她提出要購買《杜拉拉升職記》電視劇改編權。
徐曉鷗:《杜拉拉》越來越紅了,這是出乎所有人預料的,在我們買了以後,一直高居各個圖書榜的榜首,沒有《杜拉拉》這個符號的成功,也沒有電視劇的成功。
徐曉鷗告訴我們,對於杜拉拉這部電視劇,買回版權的時候,他們只是希望拍一部不賠錢的職場電視劇,光劇本修改就進行了一年半的時間,在電視劇的定位上也進行了多次調整,但是這部電視劇後來的成績還是讓投資方感到意外。
徐曉鷗:他們說你們這些是做過設計嗎?比如說話劇先上,然後電視劇再開機,選角,然後電影再上,然後電視劇再上,我說真沒有,我們製片人從來沒有在一起見過面。
在徐曉鷗看來,電視劇杜拉拉升職記是一部冷門的女性職場電視劇,之所以後來成績不錯,是因為圖書、電影、話劇市場無意當中相互借了力。
徐曉鷗:就是說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都讓你們碰上了,這個我覺得是有一些運氣的,就是大家沒有溝通過,事先沒有說你走愛情路線,我走什麼路線,但就是團隊的特點決定了說我們走的路線不一樣,使它的最後這個雪球越滾越大,越滾越大,我覺得這個模式是可借鑑的,但你所有的元素你能不能找到,那是有運氣的。
從《杜拉拉升職記》在電影、電視劇、話劇三個不同領域的經歷,我們可以發現,把這部小說的產業鏈不斷延伸,實際上並不容易。其實在這方面歐美等發達國家早就有許多探索,並且有了比較成熟的商業模式,記者對比了一下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抻長他們的產業鏈條的方法。
記者採訪了北京一家商場的兒童玩具專賣區,在這家店裡我們看到,跟變形金剛相關的玩具就達到了40多種。
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在去年電影《變形金剛》上映期間,救護車、墮落金剛、威震天等幾款玩具都出現了斷貨的情況。
銷售人員:去年6月份不是電影上映的嘛,那兩個月的銷售都挺好的,它是,就一年當中是最好的兩個月。
消費者1:他看了《變形金剛》電影以後,就特別喜歡這個變形金剛,而且他還翻來覆去看電影,看完之後他缺哪個他會告訴我都缺哪個,然後我們都不停的再給他買。
記者看到,這裡的變形金剛玩具的價格從幾十到上千價格不等,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雖然他們屬於兒童玩具區,但他們的商品並不僅僅賣給兒童。
銷售人員:變形金剛它適合的年齡的段挺廣的,小的時候是4、5歲的以上的,然後大的到成人,就是30、40那個年齡段吧。
記者:有很多這種成年人的顧客也在這買玩具嗎?
銷售人員:對。
記者:比例是多少呢?
銷售人員:一半對一半吧。
消費者2:大學那會兒《變形金剛》上映,買變形金剛那個「大黃蜂」,那時候電影院舉行一個比賽我們一個哥們兒去變了一個「大黃蜂」,用了27秒時間把一個(機器)人變成車,又給我們獎了一個「擎天柱」。其實還是有很多人非常喜歡這些東西。
記者隨後來到了一家電影院附近的電影周邊產品專櫃,在這裡,記者看到了更多電影相關的衍生產品。
銷售人員:因為《怪物史萊克》剛上,最近銷售比較好,然後就像這些鑰匙鏈,還有水杯,就說這些都是我們公司出的,還有小書、小鏡子。
記者:我看你頭上還戴了一個發卡,這個是?
銷售人員:對對對,這個也是《怪物史萊克》出的一些產品。
記者:這個最近的銷量?
銷售人員:一天差不多來說,一天能走20來個吧,反正最近都挺好,一天走的都特別好。
消費者:就比如像卡通類的,還有以前印象特深刻的那個《海底總動員》那個(外文)的小魚,然後總喜歡就買來掛到手機上。
一本書帶動一個產業的例子在全球並不鮮見,《哈利?波特》、《指環王》、《名偵探柯南》、《小熊維尼》都是以現代出版業為起點,成功地進行縱向產業鏈開發從而創造更大商業價值,除了同一主題的影視劇改編外,還主要進行動漫、遊戲的開發、服裝、玩具等周邊產品的出售甚至進行主題公園的建設等等,例如《哈利?波特》系列書籍目前所開發的產業鏈已經達到300億美金左右,創造了不可想像的商業奇蹟。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 陳少峰
陳少峰:在國外的話,開發的最多的就是玩具,或者叫藝術授權,藝術授權就是讓你去開發這個延伸產品,就開發玩具、開發相關的服裝、貼牌,比如說《小熊維尼》貼在衣服上,《小熊維尼》每年在全球大概賣出60億美金的延伸產品,就貼上它的牌子賣,那迪士尼的產品在中國賣,每年賣兩百億人民幣。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告訴記者,雖然此次《杜拉拉升職記》針對白領人群的消費習慣,很好地開發了從圖書到影視劇、話劇等產業鏈的商業價值,進行了一次產業鏈開發的複製。其實在此之前,《喜洋洋與灰太狼》《武林外傳》等都進行過跨越多媒體拓展產業鏈的嘗試。但是跟國外相比,目前我國文化產品在產業鏈的開發上還以橫向開發為主,圖書變成影視作品的很多,真正縱向成功開發衍生產品的卻很少。
陳少峰:縱向的延長最典型的就是動畫電影,電影的播出,然後有DVD,然后里面有卡通形象可以賣,就像《超人總動員》這個動畫電影,據說他們賣了354個,就是各種各樣的東西,有的是貼牌,有的讓你貼牌貼這個超人,有的讓你使用它去生產服裝等等。
陳少峰分析,目前杜拉拉雖然進行了多個領域的嘗試,但是產業鏈中真正創造利潤的還是圖書、影視劇和話劇,從目前杜拉拉3.4億的分配比例來看,圖書市場的創收是1.4億,佔比約41.1%,電影是1.3億,佔比約38.2.%,電視劇是5000萬,佔比14.7%,話劇是2000萬,佔比5.8%。而在國外,文化產品的產業鏈條當中,最大的創收是來自於衍生產品,大到主題公園,小到茶杯玩具,貼紙貼圖,而票房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陳少峰:我只能告訴你,就是電影本身它裡面的票房大概佔25%到27%,在電影產業當中,那我們中國的電影票房大概佔80%到85%,甚至有的達到95%等,就是說我們電影主要是票房,而國外電影主要不靠票房,大概是這樣的一個規律。
在陳少峰看來,目前制約中國文化產品產業鏈開發上的瓶頸主要有兩個。
陳少峰:第一個環節就是前期的故事比較長,很少有那種,就是能夠很吸引人的這種故事。另外一個就是,就是對智慧財產權的提煉和打造,比如說你這個是卡通形象,那卡通形象應該怎麼設計,我講的不是這個圖畫的設計,而是賦予這個任務的生命,然後要不斷的講故事講下去,我們基本上動畫只給低幼兒看,電影只給成年人看,在美國好萊塢是家長帶著小孩一起去看。真正要打造成產業鏈比較長的是家長帶著小孩去看的電影,國內的話我目前沒有看到有什麼樣的故事,買來就可以往下延伸。
在陳少峰看來,現在國內開發衍生品的大量文學作品,不僅開發的重點停留在拍影視、動漫的這些層面,還把錢都花在製作上。而按照歐美的經驗,資金的1/10到2/10是花在了劇本上。
陳少峰:導演在思考這部電影給誰看的時候,他一定就是考慮全世界所有的消費者,有哪一些人對我這個劇本,拍出來的電影可能不滿,那在拍之前,是不是把這個劇本先改掉,那這個就是他們做的規律,那就很專業。
陳少峰告訴記者,在國外,一部好的文學作品被挑選出來之後,產業鏈的開發有專門的隊伍在做,從作品定位、塑造未來成長空間、版權出讓等多個角度實現利益最大化。
陳少峰:經濟人他只代表你的產權談判。至於做專業的後續產品的開發,都是另外一個團隊,經濟人這個專業團隊,他要找另外的專業團隊跟他對接。
王勇:這個東西我覺得目前也是我們現在比較缺乏的,就是從事文化產業全產業鏈服務的拓展的這種團隊,我們目前是沒有成熟的人才,我們都是學中文的,以前都在自己摸索著學著做。但是你說真的產業鏈是什麼?真的我們拓展,我們去找誰,我覺得是有一個問題的,我們不會,在摸索著做。
半小時觀察
一個文化產品的商業開發,就像在種一棵樹,首先得找到品種優良的樹苗,接下來再有各種專業團隊,為它施肥澆水、培土修枝。只有這樣這棵樹最終才能長得枝繁葉茂,結出累累碩果。這個道理說起來簡單,但它背後卻牽扯到複雜的價值發現、產品拓展、品牌包裝、市場營銷。可以說,一個文化產品的價值鏈究竟能延伸到多長,商業價值能提升到多高,並不是豬八戒踩西瓜皮,溜到哪兒是哪兒,根本上還是取決於文化產品的制度設計、人才資源以及市場環境。《杜拉拉升職記》等文化產品目前在商業上的初步成功說明,現在這樣一條文化產業鏈已初具規模,可它們留下的遺憾也說明,目前我們的產業鏈還缺失了一些重要環節,對這個商業富礦的資源利用率還不夠充分。如果要和國際上一流的文化產業競爭,我們面前還有一段很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