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拉升職記》豆瓣評分5.6,44625條評論當中最多提及的一個詞是&34;
。對於徐靜蕾中國影迷曾經報以期待,《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無疑是她最經典的作品。讓人看到徐靜蕾的細膩和格調,也讓人看到中國女性導演獨到解構愛情的方式。原本所有人都以為《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將會是徐靜蕾才女的起點,但卻成為才女最後的高光時刻。
&34;——&34;何勇評價《杜拉拉升職記》
《杜拉拉升職記》是金雞百花獎歷史上第一部時尚職場電影,填補國內描述白領職場生存法則的題材空白——新浪社評
電影的兩極化評價,在當時《杜拉拉升職記》上體現的是淋淋盡致。原本對徐靜蕾作品並不感興趣的大眾市場,轉頭成為《杜拉拉升職記》的狂熱粉絲,直接將其以觀眾投票的形式送上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的寶座。
相反原本對於徐靜蕾抱以厚望的文藝群體,在目睹《杜拉拉升職記》之後紛紛給出同何勇一樣的負評價。
這並不讓人感到意外,任何一位文藝片導演站上商業片的市場,都勢必將會受到抨擊和否定。
與市場接軌的代價,便是來自文藝片市場的否定。兩者天然的不可調和性,使得創作者只能夠滿足一方的要求。徐靜蕾看到商業片的潛力,最後成為都市女性題材的嘗鮮者,憑藉恰當的時機成為都市商業片的領先者。
拍攝商業片的好處,實際上遠遠不拘泥於此。
原本的徐靜蕾拍攝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呈現出叫好不叫座的情況。而《杜拉拉升職記》帶來的改變,是一張來自於億元票房導演俱樂部的&34;。票房奇蹟的出現,使得徐靜蕾成為女性商業導演的先驅者。並且《杜拉拉升職記》的作用仍在凸顯,時至今日《杜拉拉升職記》仍被許多人視為職場入門&34;。
《杜拉拉升職記》宣發海報
口碑的下滑,顯然沒有讓市場呼聲高漲的徐靜蕾感受到危機。很快這位商人導演便再次騎馬上陣,從《親密敵人》到《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繼續收割商業片為止帶來的紅利。
才女並沒有思考&34;的影響,相反在新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條可行的發展。但《杜拉拉升職記》真的製作如此粗糙,完全配不上它億元票房的成績?
《杜拉拉升職記》的成功之處在於,它很好的填補當年欠缺的都市類型題材電影空白。
當時精英階層和中產階級的興起,實際上已經悄然成為電影主力的消費軍。但市場上播放的電影顯然格調和敘事世界都脫離他們的世界,而《杜拉拉升職記》恰巧正中受眾人群的胃口,打著職場的旗號正中市場的需求。
《杜拉拉升職記》填補中國都市職場電影的空白
這是徐靜蕾的高明之處,但是要想拍出一部中國色彩的都市題材劇,難度顯然讓人乍舌。這是一個鮮有人開拓的處女地,照搬好萊塢式的職場電影套路,顯然會引發觀眾對其的不適應感。徐靜蕾找到一個符合當代電影市場需求的商機,但如何將商機變為可供人觀賞的電影鏡頭,徐靜蕾的做法顯得有些過於單薄。
獵奇感,充斥著《杜拉拉升職記》的服化道各處設計。能夠看到性感的服裝搭配,確實讓影片的觀賞點從鏡頭的基礎語言設計,進階為觀賞對於性感服飾的追求。用扁平化對於白領階層的認知,架構出一片理想的職場世界。美女、高跟鞋、大裙擺,很媚俗的設計但也同樣符合當時的都市人觀影需求。
《杜拉拉升職記》黃立行和莫文蔚對手戲橋段
之所以會說徐靜蕾&34;,也正是源自於這些過分強調時尚感的設計元素。
服化道的設計本身,更多是求展現出影片本身的主題。雖然時尚是《杜拉拉升職記》一個重要的標籤,但是純粹以視覺享受作為基礎的設計,並不符合時尚本身的需求,只是過分滿足觀眾獵奇感的填充品。精緻的外殼之下,《杜拉拉升職記》也欠缺一個理性的敘事邏輯架構。
《杜拉拉升職記》雖說已經是十年前的影片,但換做在今天仍舊是許多人樂意提及的作品。無可厚非的一點,它極大程度回應當代青年人對於職場的問題,填補他們對於職場生活的空白記憶。
當然這些成功橋段的設計,關係更為密切的來自於原著《杜拉拉升職記》,而非是電影版《杜拉拉升職記》自主創新的成功。
《杜拉拉升職記》中不缺乏大牌服裝
這些橋段單一拿出來看待,確實展現出中國特色的公司職場文化。但是要把它放入整個大的敘事邏輯結構,便會發現拼接式的組接方式使得整個故事支離破碎。
一方面想要反映出杜拉拉求職路的艱險歷程,一方面又想窺探出社會白領階層的生活樣貌。再加上電影需要兼顧表現愛情元素,使得職場劇的油膩感撲面而來。
大的敘事框架之下,一部職場電影當中摻雜著諸多元素。徐靜蕾曾經在訪談中表示《杜拉拉升職記》,仍舊是自己表達、傳播愛意的一種方式。
能夠看到她有自己不願意拘泥於都市題材的野心,但是支撐這份野心的故事內核卻十分單薄。全片當中的職場橋段和本身的愛情橋段,仍舊是帶著瑪麗蘇性質的灰姑娘童話,僅僅滿足觀眾的幻想,卻不考慮真實的寫照。
《杜拉拉升職記》莫文蔚劇照
愛情寓意凸顯的本身,僅僅帶著強烈的貴氣,卻缺乏落地的不真實感。當都市白領麗人帶著期待進入影院,最後看到的情節是小白領享受高端生活、享用敞篷車奔馳都市的橋段。顯然放在那個時代的社會來看,初出茅廬的小白領縱使都會有這些幻想,但這都僅僅只是一種暢想。將浮誇的生活寫意成鏡頭語言,自然而然這樣的敘事橋段會遭到抨擊。
《杜拉拉升職記》被封為職場&34;的一個關鍵點,在於它每一個橋段當中都會利用總結性的臺詞,給予青年人對社會的高度總結和評價。
這些臺詞本身也是徐靜蕾慣用的技法,用知性女性的思考角度,迸發出對社會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出精英職場人的形象,但臺詞的精煉被迎合市場的鏡頭語言,讓觀影質感迅速滑坡。
《杜拉拉升職記》的金句締造職場&34;的美名
茶杯轉動之後,攝像機馬上推進給到贊助商特寫;開車駕駛的前窗,刻意放上贊助商的口香糖罐子;當男女主感情正在電梯中走向危機,爭吵的畫面鏡頭並不思考如何表現人物矛盾衝突力,相反而是迅速拉開讓背後電梯框中廣告入畫。
廣告鏡頭入畫的技法十分嫻熟,但是大量的帶入廣告,能保住商業利潤,但卻會使得《杜拉拉升職記》的觀影質感不斷下降。
拋去臺詞上貼合職場的選取,實際上的故事走向並不是以職場作為動機。即便是身披時尚大牌的服裝,也絲毫不會讓人感受到這部片子有強烈的都市氣質。
美式女性都市題材影片《穿普拉達的女王》,著力於表現出精英女性主義,讓全片在講述時尚和光鮮的同時,悄然推進主人公的職場敘事線。讓其做出犧牲的同時,享受到自己期待的榮譽。
《杜拉拉升職記》劇照
能夠看到《穿普拉達的女王》牢牢咬住自己的主線-職場,以其作為衍生拉出其他需要表現的故事橋段,繼而表意出精英女性主義的內核。雖然兩者的故事線都借鑑灰姑娘的情節,但顯然《穿普拉達的女王》用美式獨立思考角度,詮釋出自己需要表達的獨立感。而缺乏明顯精神傳達的《杜拉拉升職記》,最後只能將影片的結束落在傳播愛、表達愛上。
《杜拉拉升職記》有自己的局限和瓶頸,徐靜蕾自己也表示過廣告鏡頭的緣故。涉足鮮有人踏入的都市題材電影,為求保住投資人的資金,讓其必須要用廣告為影片成本買單。都市題材和廣告的完美結合,使得在商業上《杜拉拉升職記》稱得上成功二字。但走出商業和廣告之外的領域,《杜拉拉升職記》表現的手法太過粗糙。
扁平化的都市白領人物、陳舊單薄的故事內核,俗氣老套的愛情故事,這些都使得《杜拉拉升職記》欠缺時尚大片應有的質感。
如果純粹僅僅以娛樂大眾作為目的,顯然徐靜蕾的《杜拉拉升職記》已經非常成功。但是至此之後徐靜蕾難以利用&34;的威名,讓觀眾為自己的商業巨作買單。純愛式影片打造的噱頭,已經是脫離時代的產物。帶有思想內核的都市題材影片,才是當代都市白領真正所需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