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為檳榔樹的種子,與椰子同屬棕櫚科常綠喬木,軀幹。原是重要藥用植物之一,可是近現代大部分都拿來充當提神的食品。
臺灣人歷來就有嚼檳榔的習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將檳榔樹作為經濟作物大力推廣,檳榔的種植和銷售更成為一種蓬勃的產業。近些年雖然有所限制,但在臺灣的東西海岸和中央山脈,依然可以看見大片檳榔樹。
檳榔樹外觀很像椰子樹,筆直的樹幹,頂上有一簇葉子,但檳榔樹幹比椰子樹細,看上去更清秀。臺灣氣候溫暖,檳榔樹一年四季都結果,一團一簇掛在樹頂。
日月潭一帶的檳榔樹
第一次吃檳榔,是在花蓮。
臨近日落時分,善良慷慨的發哥載我們幾個小鬼去趕火車,旅途疲憊,大家都沉沉睡去,我在副駕位上睡得酣甜,腦袋左一晃、右一頓,迷迷糊糊中在眼皮微張的間隙裡看到夏季特有的絢爛晚霞,暮色四起。
突然,車速減慢,發哥把車開到了路邊的檳榔鋪旁,搖下車窗,朝店裡喊道:「要一包檳榔噢,謝謝~」
我以為會看到臺灣偶像劇裡那些性感婀娜的檳榔西施,結果走出一個顫巍巍的阿嫲。
這家店的生意...一定...不怎麼好....
因為檳榔店主要的顧客為貨車司機,他們在長途開車時嚼食檳榔來幫助提神。有店鋪為了檳榔所帶來的高利潤而競爭,為了獲取顧客們的注意,聘請了穿著性感的女郎去助銷,隨後更多同業效仿,競爭越演越烈,賣檳榔的女孩們開始穿得越來越少。
由此,檳榔西施這一職業形成,主要指穿著暴露、性感、清涼,且在路邊攤位販賣檳榔的年輕女性。
所以,如果你穿得不性感不暴露,人家!才不要!停車!啦!
(圖片來源:google)
小檳榔店裡50臺幣(約10元人民幣)一包,大約七八粒。檳榔個頭兒如棗子大小,外面包一層綠色的葉子,既然用來包檳榔,就稱作檳榔葉吧。
吃時先咬去一端吐掉,放在口中咀嚼,是非常苦澀的味道,繼續咀嚼,唾液增多,口腔慢慢被染成紅色,稍微張嘴看看手機裡的自己,有種吐血吐到一半的錯覺。
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整個過程我像被人死死掐住了脖子,胸口死悶,無法呼吸,難受到不行。我開始拍打胸口,想讓它順一點,通通氣兒,可是壓根沒用,你只能慢慢體驗窒息的過程和胸口的沉悶,等待時間流逝,「藥效」褪去。
檳榔纖維粗糙,反覆咀嚼也不會融化在口中,最後我狠狠地吐了出來。
我問發哥,怎麼吃檳榔這麼難受,還有人愛吃?
他哈哈大笑,說我們吃的是白灰檳榔,剛剛我產生那樣的反應是因為,檳榔葉裡裹著石灰,「石灰」我用缺氧的腦袋瓜回想了一下化學公式,有那麼點釋然。
臺灣的城鎮隨處可見檳榔店,星羅棋布,管狀霓虹燈成放射的扇形排開,夜間非常醒目。公路邊的小店更具特色,不足10平米的透明玻璃小房子孤立在路邊。
(圖片來源:google)
夜色中很遠就能看到霓虹燈,店內的一切清晰醒目。臺灣一年之中炎熱時間長,所以檳榔店除了銷售檳榔,還兼賣飲料、香菸。各家「專業檳榔」店的名字五花八門:小寶貝、兔女郎、雙子星…
以上部分定義和內容來自維基百科及google
好,現在請在下方留言:
你吃過最奇葩的食物是什麼?
請描述...當時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