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西施:臺灣最美風情,再不去就看不到了

2021-02-16 中國人文地理

提起臺灣,沒去過的人肯定會說日月潭呀、阿里山呀,其實,臺灣有一樣文化卻是課本不宣傳、電視不廣告、不到臺灣不知道的特色,那便是檳榔文化,以及由檳榔文化衍生出來的「檳榔西施」。

高速公路旁邊的玻璃小房子裡,在豔俗的霓虹燈照射下,一個穿著暴露的年輕女郎,坐在玻璃桌子旁,忙碌著什麼。

攝影師瀨戶正人在臺灣出差時注意到這一神秘場景。他的一些檳榔西施的作品在隨後出版的「檳榔」攝影集裡出現。

攝影師荒木經惟到臺灣也拍了很多極具臺灣特色的檳榔西施,稱檳榔西施代表著臺灣。


國際許多知名新聞媒體,如美國CNN、英國BBC、日本中京、讀賣等都曾到臺灣專題報導「檳榔西施」。

· 01 ·

檳榔文化

  「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臺灣走一圈下來,目之所及,常見成行成片的檳榔。

檳榔是一種青果,似橄欖。臺灣人吃檳榔通常把檳榔剖成兩半,用一種香葉包裹,裡面還要塗上石灰,上檔次的還佐以其他的香料。嚼食檳榔讓人面頰發紅,渾身發熱,有提神和驅寒的作用。

中國人究竟從何時起開始嚼食檳榔,似乎也是一個歷史謎團。西漢武帝的上林苑中曾有南方貢獻的「仁頻」古木,有人認為就是檳榔樹。中國較早記載食用檳榔的文字,見於東漢時期,南北朝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曾引東漢楊孚的《異物志》說:「檳榔,……剖其上皮,煮其膚,熟而貫之 ,硬如幹棗。以扶留、古賁灰並食。」由此來看,中國人食用檳榔的歷史至少可上溯至兩千多年前的漢代。

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檳榔具有消化健胃、驅蟲去瘴與提神止瀉的療效。可見,檳榔是居家旅行的必備良藥。

到宋朝之後,檳榔的用途開始有了轉變。它們不單單是簡單的藥品,更多情況下扮演了嗜好品的角色。大家是為了愉悅來嚼檳榔,特別是在海南以及廣東等嶺南地區,並且這種習慣一直延續了下來,並且一度成為王公貴族的休閒方式。直到鴉片和菸草傳入我國之後,檳榔才慢慢從嗜好品之王的神壇上走下來。

《廣東通志》云:「臺之南路,最重檳榔,無論男女,皆日咀嚼不離於口。食則齒黑,婦人以此為美觀,乃習俗所尚也。」

看,當時臺灣男女老少都吃檳榔,並以齒黑為美。

曾有清朝巡臺御史作了一本臺灣土著生活樣貌的畫冊,叫《番社採風圖》(明朝稱臺灣為「東番」),其中有一幅就還原了臺灣原住民採檳榔方式。

· 02 ·

檳榔西施

只是,臺灣早期的檳榔文化,自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與日本後,就被破壞了。

日本人認為嚼檳榔不雅觀,明文禁止臺灣人嚼檳榔,並大量砍伐檳榔樹,使臺灣嚼檳榔風氣由盛轉衰,臺灣社會中的檳榔風氣習尚也被壓抑而逐漸隱沒,所以臺灣的檳榔文化史在日治時期是一個斷層。

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後檳榔才再度盛行,當臺灣經濟起飛時,由檳榔衍生出一種追求感觀刺激的另類文化——檳榔西施

檳榔西施

臺灣特有的職業,主要指穿著性感、清涼、在路邊(通常是車子開上高速公路前的路段)的小車間內販賣檳榔的女性。

販賣檳榔的攤販逐漸充斥臺灣大街小巷,由於競爭激烈而衍生出以女性特徵來吸引消費者的檳榔西施。  

                

檳榔攤

裝飾有明亮的霓虹燈,臺灣西半部的高速公路入口附近與郊區的馬路邊可見,主要客戶群為貨車司機、藍領階級。

檳榔攤的擺設簡單,通常是一個小小個玻璃屋,一般是大型的透明玻璃落地窗,從外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內部陳設。檳榔西施會面對馬路,坐在高腳椅上,冰櫃在後方,桌子在前方,沒有生意時就包檳榔準備。 

如果說,古代的檳榔文化是貴族的象徵,那麼檳榔西施就是從社會底層文化冒出來的另類藝術,這恐怕是古人始料未及的。

 「檳榔西施」在很多臺灣民眾眼裡是個貶義詞。

臺灣的主流價值觀,都把檳榔視為有害健康、低下階層的嗜好,把檳榔西施視為情色促銷、低俗文化的毒物,媒體甚至為了迎合大眾心理,將臺灣一些社會問題推到檳榔西施的頭上,比如:

司機注意力全在路邊的檳榔西施,一不小心就把車往右邊人行道上撞,導致車禍激增;

由於檳榔西施的誘惑,不止成年男性,連讀高中的青少年都在消費檳榔,致使臺灣口腔癌人數劇增;

農民因為檳榔生意變好,所以都轉種了淺根植物檳榔,導致逢颱風豪雨就發生泥石流災害。

曾就有檳榔西施因穿三點式透明內衣吸引顧客,被警察以「暴露至令人遐想」為由,欲以「公然猥褻罪」處罰她,只是每個人的感受和反應不同,檢察官最後認為,露胸不必然等於「猥褻」而不予起訴。

在臺灣前二三十年間,檳榔西施被看作在道德和法律邊緣遊走的灰色人,曾有一段時間,媒體報導新聞只要以「檳榔西施」為標題,收視率必然大增,人們就是這樣披著道貌岸然的君子表皮又暗自消費他們所鄙夷的「檳榔西施」。

  

自2002年起,臺灣各地方政府開始禁止穿著過於暴露的檳榔西施,並以法律加以規範,至今個大都會區如臺北、臺中、臺南、高雄等市區內的檳榔西施已寥寥無幾,僅有零星攤位分布在交流道附近,服裝穿著也不再像以往暴露。

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檳榔西施」是臺灣旅遊的一張靚麗名片。在上海的臺商舉辦臺灣廟會時,也把「檳榔西施」作為一個亮點。

 

檳榔也好,西施也罷,不管怎麼說,能把兩者巧妙結合,的確是臺灣的特色。在不久的將來,「檳榔西施」這個職業終究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煙消雲散。但是檳榔西施用自己的另類方式為中國檳榔文化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們只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文化符號,我們應當抽身出來客觀的看待歷史中的每一筆文化。

文章內容綜合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疑問,請與我們聯繫。



我相信你一定聽過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楊玉環是薄州永樂人,生得貌美如花傾國傾城,後來她成為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姿質天成,不管人家是不是自己的兒媳婦,居然佔為己有。白居易在《長恨歌》裡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唐玄宗死後葬於泰陵,泰陵規模浩大,陵內封地方圓達38公裡,設置分內外兩城,布局酷似京師長安。

而這座陵墓現在又變成什麼樣子了呢?不妨跟隨此書,一起看看關中地界上的十八座唐帝陵。

秦嶺攝影集:《大唐帝陵三百裡》

售價:48元

購買方式:請戳下面閱讀原文

中國人文地理圖庫面向全國各地攝影師徵集各類人文地理圖片,中國各省、市、自治區(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及旅居海外的攝影家、攝影愛好者均可在圖庫上註冊上傳管理自己的圖片。

中國人文地理團隊信息

官網:www.sophoto.com.cn

QQ群:246276987、147925092

交流:530271748@qq.com

或@北京圖閱盛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公眾號,即可每天收到我們的消息哦

網址:www.sophoto.com.cn登錄註冊
我們會給籤約攝影師優先提供銷售,展覽,畫冊、圖書設計以及委託拍攝的機會。


相關焦點

  • 檳榔西施:臺灣最美風情,再不去,就看不到了
    只是,臺灣早期的檳榔文化,自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與日本後,就被破壞了。日本人認為嚼檳榔不雅觀,明文禁止臺灣人嚼檳榔,並大量砍伐檳榔樹,使臺灣嚼檳榔風氣由盛轉衰,臺灣社會中的檳榔風氣習尚也被壓抑而逐漸隱沒,所以臺灣的檳榔文化史在日治時期是一個斷層。
  • 檳榔西施:風情萬種的她們真的只是在賣檳榔嗎?
    隨著檳榔文化衰微的不僅是這種其貌不揚的食物,還有寶島臺灣特有的風情——檳榔西施。檳榔這種原產於馬來西亞的植物,漂洋過海來到泉州,後經閩南傳入臺灣,於是臺灣居民便開始食用檳榔,檳榔短暫的風光史就此開始。「檳榔西施」從一種特殊職業,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甚至在短期內成為了臺灣的風情之一。不少遊客或者藝術家慕名而來,只為一睹西施們的風貌。
  • 臺灣的檳榔西施
    此文寫於2009年3月12日到了臺灣一般都會去各地走走,有一次我們坐中巴去臺南,發現每走一段,路邊就有一個小玻璃房,裡面坐著一兩個穿三點式的女孩
  • 檳榔西施 : 臺灣的特色職業
    按照2013年的行市,檳榔西施每月底薪1萬元新臺幣,一包售價50元新臺幣的9粒裝檳榔,到了檳榔西施手裡可賣100元新臺幣,每賣出一包就能獲取50元新臺幣的業績獎金,加上全勤補貼,每月薪水至少有5萬元新臺幣。相比之下,本科學歷的職場新人同期平均起薪只有區區2.6萬元新臺幣。  全臺灣的檳榔店有10萬餘家,比便利店還要密集,若想在激烈的競爭中搏出位,就得使出大膽的招數。於
  • 檳榔西施——臺灣檳榔女情色行銷的噱頭
    這些檳榔店佔地並不大,小的只有五六平方米,大的也就十幾平方米,裡面的陳設也很簡單,僅一個冰櫃、一張桌子和幾張高腳凳而已。不過,透過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穿著泳裝或薄紗的妙曼少女或站或坐,對著過往路人撓首弄姿,這就是蜚聲中外的「檳榔西施」,也是檳榔店最引人眼球之處。
  • 「檳榔西施」揭秘臺灣檳榔妹內幕
    檳榔西施  檳榔西施深具臺灣色彩,是臺灣文化的代表之一。  檳榔西施  有店鋪為了競爭檳榔所帶來的高利潤,以及獲取顧客們的注意,便聘請了穿著性感的女郎去助銷。在2002年,地方政府開始禁止穿著過於暴露的檳榔西施,最先是臺北市,然後桃園縣。
  • 揭秘臺灣檳榔西施的生活
    由若可文化產業集團 · 巨象文化聯合出品,國內首部以臺灣熱門話題「檳榔西施」為原型的浪漫愛情網絡大電影>《檳榔西施》今日在優酷網獨家上線。《檳榔西施》:揭秘臺灣檳榔妹的隱秘生活 「檳榔西施」作為臺灣特有的一種職業,是由穿著稀少
  • 揭秘臺灣檳榔西施的真實生活!
    平時我們說到檳榔,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湖南。是的,很多湖南朋友都喜歡吃檳榔,但是檳榔文化卻不是湖南專有的,從臺灣特有的檳榔西施這樣的特殊的職業就可以看出來,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臺灣的檳榔西施的真實生活。檳榔西施是臺灣一種專有職業,一般上是由一群穿著性感香豔的美女們在街上兜售檳榔的年輕女性組成,這樣一群大膽而性感的著裝的女性,漸漸的組成了臺灣的檳榔文化,很多遊客慕名而來。
  • 帶你探秘臺灣檳榔西施由來
    臺灣的檳榔攤,裝飾著明亮的霓虹燈,在臺灣西部的南北向縱貫公路和郊區馬路上相當常見,例如臺中附近。其主要的顧客組成為卡車司機,他們在長途開車時嚼食檳榔來幫助提神。有店鋪為了競爭檳榔所帶來的高利潤,以及獲取顧客們的注意,便聘請了穿著性感的女郎去助銷。其後更多同行效法,競爭越演越烈,賣檳榔的女孩們開始穿得越來越少。
  • 用外國人的角度 , 看臺灣檳榔西施的文化..
    電影裡的女主角,如他第一次看到的檳榔西施,「穿得好少又好辣!還會穿水手服,好像在玩Cosplay。我以為檳榔西施只是電影裡的橋段,沒想到臺灣真的有這樣的職業。」用巴西人角度看臺灣盧卡斯說:「巴西是很性感的國家,還有嘉年華。
  • 臺灣檳榔西施拉客手段讓人瞠目
    但不管怎樣,臺灣的「檳榔西施」已經在大陸傳得沸沸揚揚,甚至歐洲日本一些觀光遊客,也有專門或全程裡有專程「看」檳榔西施的「情色之遊」項目。  臺灣檳榔妹  可見檳榔西施的魅力早已聞名遐邇,我來臺灣兩次,也是在家人指引下,兩次路過檳榔西施集中的地段。盲拍下的鏡頭雖然模糊不清,但是這樣正好可以遮掩一些,否則有些部位還真要打上馬賽克來假文明一下了。
  • 臺灣"檳榔西施"促營銷 CNN:人們對檳榔愛恨交織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6日刊文關注臺灣的「檳榔營銷」。文章報導說,在其他地方,人們可能會認為這種產品會是性服務。但在這裡卻不是。玲玲賣的是檳榔,這種容易讓人上癮的小吃在臺灣島內、印度、緬甸等地很受歡迎。玲玲說:「你越漂亮,賺錢越多。這也是我穿成這樣的原因。」在臺灣街頭和馬路邊,掛著霓虹燈的售貨亭內站著穿著暴露的「檳榔西施」,時不時地會有轎車或卡車停靠購買檳榔。
  • 為你揭開臺灣檳榔西施的神秘面紗(組圖)
    「檳榔西施」是庶民階級自我意識的展現;由於經濟的富裕,此族群一方面頗為欣賞自己的政治觀,一方面藉檳榔攤裡閃爍的各色燈管和透明櫃的花俏設計,展現其美學觀。  早就耳聞臺灣檳榔西施的趣事,傳說中的檳榔西施和輕佻甚至淫蕩都沾了邊。真正到了臺灣,到了路邊的檳榔亭,又嘗了一嘗檳榔,再和檳榔女聊一聊就揭開了人們津津樂道的檳榔女的神秘面紗。在臺灣東部的頭城街裡,鼓了一鼓勇氣,又握緊拳頭,推開了一家檳榔店的門,店裡只有這個美麗的檳榔女在扒檳榔。  交了50元臺幣,和11元人民幣,買了一包檳榔。
  • 我在臺灣大口嚼檳榔卻沒有遇到性感的檳榔西施
    檳榔,為檳榔樹的種子,與椰子同屬棕櫚科常綠喬木,軀幹。原是重要藥用植物之一,可是近現代大部分都拿來充當提神的食品。臺灣人歷來就有嚼檳榔的習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將檳榔樹作為經濟作物大力推廣,檳榔的種植和銷售更成為一種蓬勃的產業。近些年雖然有所限制,但在臺灣的東西海岸和中央山脈,依然可以看見大片檳榔樹。
  • 檳榔西施與賈伯斯,不得不說的故事.
    前一段時間有個朋友騎車環臺灣島,回來我問他有沒有看到檳榔西施,他很不好意思說沒吃檳榔。我說那很可惜,因為檳榔西施在臺灣很有名,如果環島的時候沒見到,實在是可惜了。相傳,檳榔西施最開始是臺中的一戶農家發現檳榔滯銷,於是讓三個年輕的女兒幫忙賣檳榔,結果來往的行人紛紛駐足購買。
  • 臺灣檳榔西施家居照暴露:任客人隨意摸 淫蕩露點搶客
    早就耳聞臺灣檳榔西施的趣事,傳說中的檳榔西施和輕佻甚至淫蕩都沾了邊。真正到了臺灣,到了路邊的檳榔亭,又嘗了一嘗檳榔,再和檳榔女聊一聊就揭開了人們津津樂道的檳榔女的神秘面紗。  當聊起檳榔女「三點式」站街的事,美女說沒那麼嚴重,只是個別的現象。倒是很多媒體跟著追風,把臺灣「檳榔西施」給炒起來了,惹得很多人有事沒事地也去嘗一嘗檳榔的滋味。
  • 我所看到的檳榔西施
    前幾天,小編得到一次去臺灣的機會。去之前,小編就暗下決心,一定要給大家帶些不一樣的東西回來。
  • 臺灣特色文化檳榔西施的背後,不過是一群為生活苦苦掙扎的女性
    提到臺灣你會想到什麼?是臺灣某主持人一本正經地說大陸人吃不起榨菜的梗,還是在課本中對臺灣日月潭等景點的描述,或者是以美食著稱的臺灣夜市。與電視中臺灣人自大或者光鮮的形象不同的是,在2000多萬的臺灣人中也有很多無奈的群體,而檳榔西施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 臺灣街頭「檳榔西施」引美媒關注 穿著暴露營銷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6日刊文關注臺灣的「檳榔營銷」。­  文章報導說,在其他地方,人們可能會認為這種產品會是性服務。但在這裡卻不是。玲玲賣的是檳榔,這種容易讓人上癮的小吃在臺灣島內、印度、緬甸等地很受歡迎。玲玲說:「你越漂亮,賺錢越多。這也是我穿成這樣的原因。」
  • 海南的檳榔西施 你喜歡哪一種?
    9、女友型  很早就知道臺灣的「檳榔西施」,印象中充滿神秘與浪漫。想像中的檳榔西施都是年輕貌美、像天仙西施一樣的少女。身著低胸短裙,濃妝豔抹,清涼性感。從未見過檳榔的北方人聽過「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的歌聲,將檳榔與甜蜜的愛情聯繫在一起,同樣對檳榔充滿嚮往與激情。  然而到海南後,實際接觸買賣和嚼食檳榔的人們。卻徹底顛覆了原來的想像。海南的「檳榔西施」,儘管也都是女性,儘管也都是在街口路邊擺個小凳叫賣,卻幾乎全是毫無姿色的「檳榔婆」,年齡在70歲以上者居多。這也難怪,因為賣檳榔不需任何體力,不需任何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