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臺灣,沒去過的人肯定會說日月潭呀、阿里山呀,其實,臺灣有一樣文化卻是課本不宣傳、電視不廣告、不到臺灣不知道的特色,那便是檳榔文化,以及由檳榔文化衍生出來的「檳榔西施」。
高速公路旁邊的玻璃小房子裡,在豔俗的霓虹燈照射下,一個穿著暴露的年輕女郎,坐在玻璃桌子旁,忙碌著什麼。
攝影師瀨戶正人在臺灣出差時注意到這一神秘場景。他的一些檳榔西施的作品在隨後出版的「檳榔」攝影集裡出現。
攝影師荒木經惟到臺灣也拍了很多極具臺灣特色的檳榔西施,稱檳榔西施代表著臺灣。
國際許多知名新聞媒體,如美國CNN、英國BBC、日本中京、讀賣等都曾到臺灣專題報導「檳榔西施」。
· 01 ·
檳榔文化
「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臺灣走一圈下來,目之所及,常見成行成片的檳榔。
檳榔是一種青果,似橄欖。臺灣人吃檳榔通常把檳榔剖成兩半,用一種香葉包裹,裡面還要塗上石灰,上檔次的還佐以其他的香料。嚼食檳榔讓人面頰發紅,渾身發熱,有提神和驅寒的作用。
中國人究竟從何時起開始嚼食檳榔,似乎也是一個歷史謎團。西漢武帝的上林苑中曾有南方貢獻的「仁頻」古木,有人認為就是檳榔樹。中國較早記載食用檳榔的文字,見於東漢時期,南北朝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曾引東漢楊孚的《異物志》說:「檳榔,……剖其上皮,煮其膚,熟而貫之 ,硬如幹棗。以扶留、古賁灰並食。」由此來看,中國人食用檳榔的歷史至少可上溯至兩千多年前的漢代。
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檳榔具有消化健胃、驅蟲去瘴與提神止瀉的療效。可見,檳榔是居家旅行的必備良藥。
到宋朝之後,檳榔的用途開始有了轉變。它們不單單是簡單的藥品,更多情況下扮演了嗜好品的角色。大家是為了愉悅來嚼檳榔,特別是在海南以及廣東等嶺南地區,並且這種習慣一直延續了下來,並且一度成為王公貴族的休閒方式。直到鴉片和菸草傳入我國之後,檳榔才慢慢從嗜好品之王的神壇上走下來。
《廣東通志》云:「臺之南路,最重檳榔,無論男女,皆日咀嚼不離於口。食則齒黑,婦人以此為美觀,乃習俗所尚也。」
看,當時臺灣男女老少都吃檳榔,並以齒黑為美。
曾有清朝巡臺御史作了一本臺灣土著生活樣貌的畫冊,叫《番社採風圖》(明朝稱臺灣為「東番」),其中有一幅就還原了臺灣原住民採檳榔方式。
· 02 ·
檳榔西施
只是,臺灣早期的檳榔文化,自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與日本後,就被破壞了。
日本人認為嚼檳榔不雅觀,明文禁止臺灣人嚼檳榔,並大量砍伐檳榔樹,使臺灣嚼檳榔風氣由盛轉衰,臺灣社會中的檳榔風氣習尚也被壓抑而逐漸隱沒,所以臺灣的檳榔文化史在日治時期是一個斷層。
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後檳榔才再度盛行,當臺灣經濟起飛時,由檳榔衍生出一種追求感觀刺激的另類文化——檳榔西施。
檳榔西施
臺灣特有的職業,主要指穿著性感、清涼、在路邊(通常是車子開上高速公路前的路段)的小車間內販賣檳榔的女性。
販賣檳榔的攤販逐漸充斥臺灣大街小巷,由於競爭激烈而衍生出以女性特徵來吸引消費者的檳榔西施。
檳榔攤
裝飾有明亮的霓虹燈,臺灣西半部的高速公路入口附近與郊區的馬路邊可見,主要客戶群為貨車司機、藍領階級。
檳榔攤的擺設簡單,通常是一個小小個玻璃屋,一般是大型的透明玻璃落地窗,從外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內部陳設。檳榔西施會面對馬路,坐在高腳椅上,冰櫃在後方,桌子在前方,沒有生意時就包檳榔準備。
如果說,古代的檳榔文化是貴族的象徵,那麼檳榔西施就是從社會底層文化冒出來的另類藝術,這恐怕是古人始料未及的。
「檳榔西施」在很多臺灣民眾眼裡是個貶義詞。
臺灣的主流價值觀,都把檳榔視為有害健康、低下階層的嗜好,把檳榔西施視為情色促銷、低俗文化的毒物,媒體甚至為了迎合大眾心理,將臺灣一些社會問題推到檳榔西施的頭上,比如:
司機注意力全在路邊的檳榔西施,一不小心就把車往右邊人行道上撞,導致車禍激增;
由於檳榔西施的誘惑,不止成年男性,連讀高中的青少年都在消費檳榔,致使臺灣口腔癌人數劇增;
農民因為檳榔生意變好,所以都轉種了淺根植物檳榔,導致逢颱風豪雨就發生泥石流災害。
曾就有檳榔西施因穿三點式透明內衣吸引顧客,被警察以「暴露至令人遐想」為由,欲以「公然猥褻罪」處罰她,只是每個人的感受和反應不同,檢察官最後認為,露胸不必然等於「猥褻」而不予起訴。
在臺灣前二三十年間,檳榔西施被看作在道德和法律邊緣遊走的灰色人,曾有一段時間,媒體報導新聞只要以「檳榔西施」為標題,收視率必然大增,人們就是這樣披著道貌岸然的君子表皮又暗自消費他們所鄙夷的「檳榔西施」。
自2002年起,臺灣各地方政府開始禁止穿著過於暴露的檳榔西施,並以法律加以規範,至今個大都會區如臺北、臺中、臺南、高雄等市區內的檳榔西施已寥寥無幾,僅有零星攤位分布在交流道附近,服裝穿著也不再像以往暴露。
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檳榔西施」是臺灣旅遊的一張靚麗名片。在上海的臺商舉辦臺灣廟會時,也把「檳榔西施」作為一個亮點。
檳榔也好,西施也罷,不管怎麼說,能把兩者巧妙結合,的確是臺灣的特色。在不久的將來,「檳榔西施」這個職業終究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煙消雲散。但是檳榔西施用自己的另類方式為中國檳榔文化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們只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文化符號,我們應當抽身出來客觀的看待歷史中的每一筆文化。
文章內容綜合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疑問,請與我們聯繫。
我相信你一定聽過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楊玉環是薄州永樂人,生得貌美如花傾國傾城,後來她成為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姿質天成,不管人家是不是自己的兒媳婦,居然佔為己有。白居易在《長恨歌》裡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唐玄宗死後葬於泰陵,泰陵規模浩大,陵內封地方圓達38公裡,設置分內外兩城,布局酷似京師長安。
而這座陵墓現在又變成什麼樣子了呢?不妨跟隨此書,一起看看關中地界上的十八座唐帝陵。
秦嶺攝影集:《大唐帝陵三百裡》
售價:48元
購買方式:請戳下面閱讀原文
中國人文地理圖庫面向全國各地攝影師徵集各類人文地理圖片,中國各省、市、自治區(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及旅居海外的攝影家、攝影愛好者均可在圖庫上註冊上傳管理自己的圖片。
中國人文地理團隊信息
官網:www.sophoto.com.cn
QQ群:246276987、147925092
交流:530271748@qq.com
或@北京圖閱盛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關注公眾號,即可每天收到我們的消息哦
網址:www.sophoto.com.cn登錄註冊我們會給籤約攝影師優先提供銷售,展覽,畫冊、圖書設計以及委託拍攝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