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覽
▶ 聚焦臺前幕後 縱覽百年風雲
文史博覽(微信號:wsbl1960)
微博:@文史博覽 @文史博覽人物
官網:文博中國網
從臺北到屏東,無論漫步商業街區還是車行鄉間公路,路邊的檳榔店總是一道難忘的風景線。這些檳榔店佔地並不大,小的只有五六平方米,大的也就十幾平方米,裡面的陳設也很簡單,僅一個冰櫃、一張桌子和幾張高腳凳而已。不過,透過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穿著泳裝或薄紗的妙曼少女或站或坐,對著過往路人撓首弄姿,這就是蜚聲中外的「檳榔西施」,也是檳榔店最引人眼球之處。
臺灣人喜食檳榔,但是成熟的檳榔纖維粗糙口感不適,而剛採摘下來的青檳榔酸性太重口味不佳,必須中和後方能入口。最常見的做法有兩種 :一種是將青檳榔縱向剖開,中間加上一塊荖花和紅灰,叫作紅灰檳榔 ;另一種是將青檳榔敷上白灰,用 荖葉包起來,叫作白灰檳榔。食用時先咬掉果蒂,再將檳榔果放進嘴裡咀嚼,直至無味才吐掉殘渣。檳榔富含生物鹼成分,剛入口時會有股酸澀味,幾分鐘後就產生燥熱感和興奮感,具有提神醒腦的功效。臺灣自然資源匱乏,早年只能憑藉廉價勞動力優勢發展出口加工業,工廠日夜開工趕外貿訂單,檳榔因此受到夜班工人和長途汽車司機的歡迎。吃的人逐漸增多,人吃多了又會上癮,檳榔需求量直線上升,街頭的檳榔攤也越來越多。
剛開始,賣檳榔的都是上了年紀的阿嬤,由於攤位太多,各家生意做得不溫不火。到了20世紀70年代,南投有位阿嬤生病無法出攤,便僱請放暑假的鄰居女孩守攤,不料顧客蜂擁而至,讓同業豔羨不已。此後,檳榔攤主競相效仿,檳榔西施由此發端進入潮流,誰家的女孩年輕貌美,誰家的生意就會爆棚。這些檳榔西施大都是中職畢業生和在校生,職場競爭力較弱,適合的工作崗位並不多。對她們而言,賣檳榔既是吃青春飯,也是自食其力的難得途徑。按照2013年的行市,檳榔西施每月底薪1萬元新臺幣,一包售價50元新臺幣的9粒裝檳榔,到了檳榔西施手裡可賣100元新臺幣,每賣出一包就能獲取50元新臺幣的業績獎金,加上全勤補貼,每月薪水至少有5萬元新臺幣。相比之下,本科學歷的職場新人同期平均起薪只有區區2.6萬元新臺幣。
全臺灣的檳榔店有10萬餘家,比便利店還要密集,若想在激烈的競爭中搏出位,就得使出大膽的招數。於是,簡陋的檳榔攤紛紛升級為玻璃屋,檳榔西施濃妝豔抹,穿著暴露,即便冬天照樣是一襲清涼裝扮。許多顧客購買檳榔根本不吃,只是一看到路邊有靚女在賣檳榔,便停車招呼檳榔西施過來,借買檳榔之機與其打情罵俏。
有些店主還嫌不夠,奇招怪招層出不窮,不但推出買檳榔送飲料、紙巾的優惠酬賓活動,有的還規定顧客消費達到一定金額,即可免費獲贈「美女香吻」。更有甚者,屏東內埔鄉一家檳榔店將霓虹燈改裝成紅綠燈模樣,誤導路過的司機剎車觀望。檳榔店的情色行銷不僅有傷風化,還容易誘發交通事故,加之個別檳榔西施暗地賣春和販毒,使得臺北、桃園等地一度採取限制措施,定出了不穿丁字褲、不露三點、不做放蕩姿勢、不穿透明內衣等「八不準」公約,違反者將被處以罰款或者拘役。
檳榔西施沒了看點,顧客肯定不會買帳,銷售額銳減至原來的四分之一。宜蘭的服裝設計師安妮不失時機推出賽車服、護士裝、兔女裝三個系列的職業裝,在若隱若現間既規避了風險,又不失嫵媚性感,風靡了整個臺灣島。2010年4月,臺北檳榔西施顏如憶因不聽勸導,被警察過肩摔致傷,雙方互控傷害罪,引發了社會輿論對這個職業正當性的廣泛爭議。
爭議歸爭議,臺灣的檳榔種植面積卻年年擴大,從1993年的4.4萬公頃攀升至2013年的5.8萬公頃,年產量接近16萬噸,產值超過1000萬新臺幣,成為僅次於稻米的第二大經濟作物。臺灣人口有2300餘萬人,其中檳榔消費者有300餘萬人,加上檳榔種植、加工、銷售及相關從業者,以檳榔為生者就有500餘萬人,這個群體是如此龐大,足以讓任何一個政治黨派都不敢小覷。200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戰正酣,連檳榔西施也分化成藍綠兩營,支持國民黨的一派穿上紅藍色水手服,而支持民進黨的一派則穿上綠色水蓮裝。民進黨的鐵桿粉絲力挺陳水扁,一口氣在高雄開張了6家「阿扁檳榔」連鎖店,每家分店一天營業收入都在六七千元新臺幣以上,哪知5年後陳水扁鋃鐺入獄,門店頓時生意蕭條,任憑檳榔西施如何賣弄風情也難以聚攏人氣,一天營業收入慘澹維持兩三千元新臺幣。
當然,檳榔西施也有鬱悶的時候。由於檳榔根系較淺,難以防止水土流失,而臺灣偏偏是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一旦遭遇地震或強降雨,檳榔林區往往會發生泥石流、山體崩塌、滑坡等次生災害。1999年「9·21」地震和2008年「8·8」水災令檳榔業飽受各界詬病,一些「立法委員」提出了砍伐檳榔林的議案。況且近年的研究發現,臺灣每年新增約5400名口腔癌患者,其中2300人會不治而亡,而9成口腔癌患者都有咀嚼檳榔的習慣,已然是臺灣男性的最大殺手。
受此影響,臺灣檳榔消費者雖然有所減少,但囿於檳榔市場的經濟利益和檳榔業者的手中選票,誰也不敢真的說出一個「不」字。不過,隨著旅遊觀光業的興起,檳榔西施早已與臺灣人文風俗密不可分,提起了大陸和海外遊客的濃厚興趣。臺灣首位奧運金牌得主陳詩欣被爆在臺中賣過兩年檳榔,更是提高了檳榔西施的知名度。為了推介旅遊項目,各地不遺餘力地將檳榔西施列作風土人情的一大賣點。在臺灣高鐵公司贈閱的旅遊刊物中,有篇名為「臺灣手感流行」的封面故事,將「行經中華路,在眼神流轉間感受檳榔西施的媚惑性感」歸入遊覽臺灣新竹「必做的五件事」之一,立刻激起其他縣市民眾的醋勁,紛紛抗議「檳榔西施到處都有,豈能讓新竹專美?」
可是,作為臺灣獨有的職業,又有誰能體會檳榔西施香豔背後的酸澀呢?有道是 :入行雖易,轉行不易,且行且珍惜。
(本文刊於《文史博覽》2014年第7期)
精彩內容點擊↗ 鍵即可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