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青的育兒秘笈(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樊登讀書的創始人樊登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有次和一位計程車司機聊天,對方向他抱怨自己的孩子叛逆、不好管……
當時樊登對他說:「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三歲以前。」
計程車司機直接笑了,說:「三歲的小孩兒懂個屁!」
其實不光是這位司機,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想法,認為孩子應該大了再教、懂事了再教。
但事實上,老話說得好「三歲看十八」,孩子三歲的時候,他的大腦已經基本發育完全、潛意識中固定了他的行為模式。
因此在三歲前,是提高孩子智商最好的時期,也是培養孩子情商最好的時期。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性格的形成、習慣的培養,以及他的三觀。
3歲之前應該如何教育?
1、提高孩子的智商
孩子的智力包括理解能力、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專注能力與創造能力。
父母可以從多方面入手,父母可以通過教孩子兒歌、陪孩子玩遊戲、讀繪本、講故事、聊天陪他做角色遊戲等等;也可以陪孩子做簡單的運動,例如爬行、坐翻身、走步、站立等等。
孩子喜歡什麼,就要陪孩子做什麼,多方面的給予孩子大腦刺激。父母經常陪孩子做,既能提高孩子的智商,更好地促進大腦發育,也能鍛鍊孩子四肢的協調能力,從而做到全面發展。
2、培養孩子的情商
父母要常常對孩子表達愛意,通過眼神交流與身體接觸來培養他的情商;幫孩子學會表達情感,教他認識各種情緒的表達。
比如高興、生氣、憤怒等,在教孩子時,一定要表現出相應的表情,讓他更好地認識情緒。
父母要允許孩子發洩他的情緒,當他有負面情緒的時候,父母要及時幫助他認識這種情緒,並且用合理的方式擺脫掉,從而使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在此過程中,也要教他學會換位思考,學會體貼別人,懂得與別人合作。
3、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總愛拿自己的孩子,與別家的孩子進行比較,這是不對的,會對孩子的內心產生傷害。
孩子的一些行為舉止都是父母影響出來的,父母怎樣影響孩子,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要想教育出最好的孩子,就要做最好的榜樣。
比如父母要求孩子不可以吃零食,父母就要先不去吃;父母要求孩子做錯事要道歉,父母做錯事的時候就要先向孩子道歉。
父母作為孩子的榜樣,潛移默化地去影響他,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有相應的行為舉止,形成相應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