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過後天氣初晴的日子裡,我們跟隨陳浩偉來到了他與幾個朋友合租的工作室。位於鳳凰山腳路7號的後崖工作室是一個廠房式的建築,從爬滿綠植的小院到堆滿工具和材料的室內,都充滿了濃濃的藝術氣息。他在這裡,探尋自我,用雕塑表達內心對藝術的真誠。
近期,陳浩偉的一組畢業作品《緣否?源否?》,正在微雨藝術空間展出,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作品,聽他講講創作思路。
其實最初想學的是服裝設計,但高三的時候轉變了想法,當時覺得設計可能相對簡單,所以想挑戰更有難度的東西,而且覺得雕塑會更好玩更有趣。
對木頭的情有獨鍾其實是跟兒時記憶有關,小時候父親是個木匠,我會經常拿木頭削個小玩具自己玩,木頭給我最初的記憶,就是有生命的,有溫度的,是所有人都不會討厭的。我創作的時候堅持保留樹本身的造型,保留材料本身具有的美感。
應該跟我自身性格有關,我以前是個挺安靜的人,不過在美院讀書之後話多了不少。我不喜歡媚俗的東西,更多的是對內心的關注、思考,想表達內心最真誠的東西。
有非常大的改變,對藝術的看法出現了本質上的轉變,以前接受西方教育,接觸的更多是偏寫實的西方造型,追求細緻、具體的表達方式。而這幾年開始關注傳統文化,包括一些佛教題材,偏向寫意的東方造型,少雕,不會做太細,像這次的畢業作品就是完全用電鋸進行切割,沒有動刀子。從寫實到寫意的轉換,是對自身作品定位的摸索過程,感覺骨子裡流淌的還是東方的情節。
我非常堅持匠人氣質,推崇手作,我的作品每一刀都是親手刻上去的,不會去找加工,所以不是機器可以複製的。藝術的內心真誠的表達,所以它的形式也應該是真誠的,不依靠外力的。
作品1:《緣否?源否?》
尺寸:可變 八個人物
材料:樟木
時間:2015.5
創作思路:
這是關於群體性的燒香場景,我想提出一個問題:在群體之中的我們的真實性。傳統的中國人歷來喜歡的「報」信念及其信仰方式,曾經是經典儒家如《禮記》的核心概念,之後與佛教的果報信念結合為一體,漸次成為了中國人表達儒教、佛教乃至道教信仰的主要方法。這種方法的社會學特徵,實際上就是一種象徵交換。民間信仰在當下變成人與菩薩的市場交換關係。
寺廟中所謂的善男信女們在扎堆在一個空間燒香拜佛,嘴裡或腦子裡念叨著自己的訴求與願望,表象的真實具體、熱烈的場景下隱藏著一絲絲游離與不真實性,群體中的人們跨過了那道門檻難道就真的在通向信仰的路上嗎?——他們身在其中,卻或許從未在那裡過。他們站在群體之中,心思與意念卻游離在外,他們對自己猶豫不覺、對他者將信將疑,做了無動乎真心,不做卻有所掛念。於是乎,對宗教的信與不信有時已然不再是信仰問題,而是香燒了總比沒燒好,佛拜了總比沒拜強。在我看來,這樣的人很難出於自我意志做出選擇,更不要說為此要有所承擔的覺悟。在更為寬廣的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在扮演自己想要的真實,它看似出自於自我意志,卻也常常被群體性所制約、賦色,而盲從與掙扎卻都是束縛的表現。作者想由作品中的這幾個人物帶出後面的群體。討論群體性的潛移默化的力量,以及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做真實的存在者。
作品2:《論道》
尺寸:可變
材料:樟木
時間:2014
創作思路:
此件作品 兩個人物分別代表佛與道,佛家與道家的對話。一個主張天人合一,一個主張修身成佛,兩者都在解決人在精神上的終極關懷的需求。山上偶得的木料,採用因勢象形的巧雕,試圖使人工雕刻與天然木造型成一體,塑造了一位道家的形象;而高僧則是圓雕,處理的要更寫實和具體並上有彩。一張一弛,人物造型和技法都是象與心志的顯現。
重新改造過的清新小院
凌亂而別具風格的工作室
工作檯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創作工具
飄蕩綠意的落地窗,比畫作更靈動
日常收集的一些樹段子,都是創作的原材料
一些充滿文藝氣息的小細節
微雨小編與陳浩偉合影
中國美術學院 雕塑系 碩士
參展經歷:
2015年,「以物之名」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青年藝術家聯展。
2015年,浙江省第六屆青年美術作品展。
2014年,「三生萬物」中國美術學院材料視覺工作室優秀作品展。
2012年,浙江省第五屆青年美術作品展。
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優秀雕塑作品展。
2009年,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畢業作品展。
2008年,中國美術高校松陽學子作品展。
2007年,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材料工作室作品展。
2006年,「吾見」五人雕塑展。
2006年,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第三屆自選作品展。
對藝術家作品感興趣可在關注公眾號後,向後臺客服提問。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一鍵關注「微雨藝術空間」
地址:杭州西湖區玉皇山蓮花峰路12號
電話:0571-8780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