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們之前聽說的,貝多芬這一生,那確實就是一部勵志小說。像他說的那句名言一樣,「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而且確實,貝多芬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稱「樂聖」,是最偉大的作曲家,甚至連「之一」都不用加。
我就說兩件事兒,就能看出貝多芬對音樂的影響,一個是我們聽的那個CD最早是索尼公司和飛利浦公司一塊研發的,一張CD多大容量呢?可以容納74分鐘的音樂。就是因為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是74分鐘,他們希望一張CD就能把第九交響曲完整地容納進來。
第二件事兒,也跟這個第九交響曲有關。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的最後一部交響曲,甚至在音樂界留下了一個魔咒,叫「交響曲不過九」。也就是貝多芬之後的頂尖音樂家,寫的交響曲都不超過九部。比如德沃夏克、威廉士,都只寫了九部交響曲。舒伯特的第十部交響曲寫了個開頭也去世了。馬勒想要避開這個魔咒,動了腦筋,他把自己的第九部交響曲改名為「大地之歌」,結果他寫第十部交響曲的時候,寫到一半也去世了。
這大概是個巧合啊,但是你也能看出來,最那些頂級的音樂家眼中,貝多芬也是像泰山一樣,不可逾越的大宗師。
那貝多芬是怎麼成為交響曲之神的呢?以前咱們都聽過,說貝多芬晚年失去了聽覺,但是還堅持創作。但是實際上,貝多芬的這個苦惱來得其實更早,甚至他走上作曲家的道路,也是因為和疾病搏鬥。
貝多芬初出茅廬的時候,最見長的其實不是作曲,而是鋼琴演奏。他在維也納獲得名聲的一大方法就是「鬥琴」,也就是兩位音樂家現場炫技,比拼誰的技術更好。
但糟糕的是,三十出頭的貝多芬發現自己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聽力障礙。除了服用藥物外,他嘗試了各種治療手段,比如放血、冷水浴、電流刺激,還在醫生的建議下離開維也納市區,找了個安靜的地方療養。但是他的聽力狀況非但沒有緩解,反而越來越重。
他變得狂躁和絕望,失去聽力對音樂家而言,就像畫家失去視力,籃球運動員失去手臂。這時,貝多芬想到了自殺,並寫下了遺書:「我熱切的希望伴隨我來到此地,但我必須完全放棄了。好像秋天的樹葉搖落枯萎一般,希望於我也枯萎死滅了。」
好在貝多芬並沒有放棄生命,而是選擇「扼住命運的咽喉」,與自己的疾病做鬥爭。隨著聽力惡化,鋼琴演奏的工作是沒法繼續了,他似乎只剩一條路可走,這就是作曲。
貝多芬耳聾是困擾他一生最大的麻煩事,但從音樂史角度看,他意外地使貝多芬從「全能型」走向「專精型」,演奏工作和作曲工作慢慢變為彼此獨立的職業。
我們在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都會捏一把冷汗,如果貝多芬真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對人類音樂史來說,那將是多大的損失。
《執行層領導力》
光聽書名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一本講管理學的書,大概挺枯燥的,是實際上,這本書研究的是一個勵志故事扎堆的地方,哪呢?就是頂級職業運動球隊。
不管是足球、籃球、橄欖球,都有那種讓我們熱血沸騰的故事,有的是臥薪嘗膽,有的是背水一戰,總之是千辛萬苦拿到了冠軍,這樣的故事每個球迷心裡都會有好幾個。
這本書就像找到這些球隊成功的那個關鍵點,這個球隊為什麼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樣,突然就打出了超高水平?這種超凡表現究竟是什麼引發的?頂尖運動隊都是怎麼獲得霸主地位的?
要按咱們一般的想法,球隊之所以厲害,那肯定靠的是球星啊。NBA有喬丹,世界盃有馬拉度納,就連動畫片裡邊,那都有足球小子大空翼,灌籃高手櫻木花道,一定是這些巨星帶領著球隊走向的勝利。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比如NBA,你很可能會想到喬丹和公牛隊。喬丹是最偉大的運動員之一,公牛隊也是史上最好的籃球隊之一。
但是如果我們縱觀NBA的歷史,梳理那些球隊的數據,你會發現公牛隊並不是NBA的最傳奇的球隊,更傳奇的球隊是凱爾特人,從1956年到1969年,凱爾特人隊在13個賽季中拿了11個NBA總冠軍,其中還有一個八連冠,這在NBA是到今天都沒有人打破的記錄。
那凱爾特人隊那會兒有沒有他們的「喬丹」呢?沒有。13個賽季中,凱爾特人隊連一個有天賦的進攻型球星都沒有,整支球隊沒有一個球員的個人得分能排在NBA的前列。凱爾特人隊最出名的球員,綜合表現也只能排在球員榜的78名。
而且,和其他球類比賽相比,籃球還是規模比較小的,一個隊上場只有5個人嘛,那每個人對比賽的影響就很大,即使如此,一個天才球員對比賽的影響也沒有我們想像中大。
這本書還分析了其他的項目,像是足球、棒球、橄欖球,從這些項目裡挑出來16支歷史上最強的球隊。結果發現,在這16支球隊裡,天才球員並不是他們成功的必要條件。
但是這些球隊都有一個共同點:擁有一位平凡的隊長,他們不是麥可·喬丹那樣天神一般的運動員,而是低調、天賦平凡、具有團隊精神的凡人。也就是說,頂級職業運動隊能夠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跟這些平凡的隊長有關。
沒有他們之前,某個運動隊的表現也許很普通也許很優秀,可加上了這塊「神奇裝置」後,他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戰績。詭異的是,平凡的隊長們一離開,隊伍表現就開始下滑。16支頂尖職業運動隊獲得巔峰表現的時期,都與某位隊長在隊裡的時間正好吻合。
這本書就告訴我們,那些球隊真正爆發的因素,就是這些看起來平凡的隊長。書裡有這麼一段話:「隊長就像一個句子裡的動詞。動詞不像名詞那樣容易記憶,不像形容詞那樣容易喚起感情,也沒有標點符號那樣強大的表達能力。但是,正是動詞完成了繁重的工作——將不同的部分連接起來,並創造出前進的勢能」。
這些平凡的隊長身上,又有哪些特質能帶領球隊走向成功?推薦你聽一聽這本《執行層領導力》。
聽完這本書我發現,原來一棵樹的一生,也是一個勵志故事。
樹的一生遠比我們想像的要神秘和精彩。這其實很好理解,因為在我們大多數人眼裡,樹只不過是靜靜地立在那裡緩慢生長的大型植物而,沒有動作,沒有表情,只會按時開花、結果、落葉,所以似乎沒什麼秘密可言。說白了,就是一塊木頭而已。
但是其實,很多樹的生命歷程都比我們想像中更跌宕起伏,更驚心動魄。
比方說,一棵山毛櫸一生能產下180萬顆種子,而其中平均只有一個能真正長大成樹,楊樹的種子數量更多,每年都能產下多達2600萬顆種子,一生中能產下的種子總數超過10億顆,而這裡面,平均也只有一個幸運兒能長成一棵楊樹。
這些小樹活下來不容易,生長的故事就更精彩了。
作者作為一名護林員,經常在林區裡見到很多只有一兩米高的山毛櫸小樹,根據直覺來說,這些小樹一般不會超過十歲,因為在陽光充沛的情況下,山毛櫸一年就能長半米多高。但作者後來才發現,自然森林裡這些所謂的「小樹」,真實年齡經常會超過80歲,也就是說,這些山毛櫸花了快一百年時間,才長了不到兩米高。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是這些樹不想長高嗎?其實,這就是山毛櫸的秘密策略,這種極慢的生長速度,是它們有意為之的。因為山毛櫸的種子比較重,它們從母樹上落下來之後,小樹最容易長在母樹的腳下,而成年山毛櫸的樹冠繁茂巨大,像一個遮陽棚一樣,把97%的陽光都擋在了樹冠上方,只有3%的陽光能穿透母樹樹冠落在小樹身上,這點陽光只夠小樹勉強生存,每年能長個幾釐米就不錯了,所以幾十年下來,也不過一兩米高。說到這兒,你可能會納悶,山毛櫸的這種生長策略,豈不是會阻礙下一代的生長嗎?
其實不然,對山毛櫸來說,年輕時長得慢一些很有好處。因為長得慢,樹幹內部的木質細胞會更密、更小,空氣含量更少,這讓它們有更緊緻、更堅韌的樹幹抵抗風暴和病菌的威脅。幾十年的磨鍊和蟄伏,讓小樹有機會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而擋在上方的母樹,總有一天會因為高齡或者疾病而倒下,這時候陽光灑下,小樹就能立刻快速生長,長成參天大樹。通過這種方式長大的山毛櫸,樹幹更強韌,樹冠更茂密,壽命自然也就更長久。
你看,連一棵樹的一生,都向我們傳達了一個道理:如果我們只能看到後半部分的爆發,卻看不到前邊的蟄伏,那不算是真的了解一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