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終結者:火遍美國的人臉識別App,用一張照片「順藤摸瓜」

2020-12-27 36氪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AI帶來了各種好處,有望為生產力帶來極大解放。但是很多人也在擔心一個敵託邦的未來,所以在歐美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非常牴觸。美國一個爬取了30億張公開照片的新興人臉識別app正在贏得美國警方的青睞,但也遭到了新的擔憂。《紐約時報》的Kashmir Hill對該app進行了報導,原文標題是:The Secretive Company That Might End Privacy as We Know It

直到最近,Hoan Ton-That最受歡迎的一款app還是讓人把川普獨特的黃頭髮p到自己照片上的那款。

然後Ton-That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發明了一種工具,這種工具可以終止你走到街上不為人所知的能力,並將其提供給數百個執法機構。

他有一家小公司,叫做Clearview AI。Clearview AI設計了一款突破性的面部識別app。你給某人拍了張照片,然後把照片上傳就能夠看到那個人的公開照片以及照片的相應連結。這套系統的骨幹是一個資料庫,裡面含有Clearview 聲稱從Facebook、YouTube、Venmo 及數百萬其他網站上抓取過來的30億張圖像,這個規模已經遠遠超出了美國政府或矽谷巨頭建立的任何東西。

美國聯邦和各州的執法人員說,儘管他們對Clearview的工作原理及其背後知識知之甚少,但他們已經用這個app來幫助破解入店行竊、身份盜竊、信用卡欺詐、謀殺及對兒童性虐等案件。

迄今為止,由於會對隱私構成強烈侵犯,可基於人臉輕鬆識別每個人的技術一直是個禁忌。

但該公司表示,在沒有經過公眾審查的情況下,去年已有600多家執法機構開始使用Clearview 。根據《紐約時報》對其app背後的計算機代碼的分析,裡面含有將照片與增強現實眼鏡配對的程式語言。用戶有可能可以識別出他們看到的每個人。

出於安全目的,Clearview 還將該app至少許可給了幾家公司。

聖塔克拉拉大學高科技法律研究所聯合主任Eric Goldman說:「把這個東西武器化的可能性是無窮無盡的。想像一下,一個流氓的執法人員想要跟蹤可能的戀人,或者某個外國政府用它來挖掘有關別人的秘密,然後勒索對方或將之投入監獄會怎樣。」

Clearview 一直都給自己蒙上神秘色彩,以避免對其突破界限的技術的爭論。2019年11月,我開始對該公司進行調查時,它的網站上只有一個空白頁面,顯示的營業地點是在曼哈頓一個並不存在的地方。該公司在領英上僅列出了一名員工,是一名名叫「John Good」的銷售經理,此人原來就是該程序的開發者Ton-That,只不過用了一個假名。在我諮詢後的一個月的時間裡,這家公司的員工沒有回覆我的電子郵件或電話。公司在LinkedIn上僅列有一名員工,名字叫做「John Good」,職位是銷售經理。結果表明,此人就是開發者Ton-That用的假名。這一個多月我發出的無論是電子郵件還是電話都沒有收到對方的回應。

這家公司一邊躲著我,一邊也在監視我。應我的要求,多名警官用Clearview的這款app跑了一下我的照片。這些警官很快就接到了該公司代表打過來的電話,問他們是不是對媒體說了什麼。這表明Clearview 有能力(在這個例子裡面也表現出了一種嗜好)監控執法人員在尋找誰。

面部識別技術一直存在爭議。Clearview的app還會帶來額外風險,因為執法機構會將敏感照片上傳到該公司的伺服器上,而它保護數據的能力還沒有經過測試。

這家公司最終開始回答我的問題,說自己此前的沉默是隱身模式早期創業的典型表現。Ton-That承認設計了一款用於增強現實眼鏡的原型,但表示該公司沒有發布該原型的計劃。他說,我的照片引發了報警,因為該app「會對可能的異常搜索行為進行標記」,以防用戶進行被其認為是「不適當的搜索」。

除Ton-That之外,Clearview 另一位創始人是Richard Schwartz創立(魯道夫·W·朱利安尼任紐約市長時他是助手),並得到了曾投資Facebook和Palantir的風投家Peter Thiel的資金支持。

Clearview還有一個早期投資者,一家叫做Kirenaga Partners 的小公司。後者的創始人David Scalzo對Clearview 令網際網路可通過人臉人肉別人的擔心不予理會,稱這是很有價值的破案工具。

Scalzo 說:「我得出的結論是,由於信息的不斷增加,隱私永遠都不會有了。法律必須明確什麼是合法的,但你不能禁止技術。」

AI迷

31歲的Ton-That從小在澳大利亞長大。2007年,他大學輟學,自己來到了舊金山。那一年是iPhone剛好推出的日子,他的目標是儘早進入到自己所期待的充滿活力的社交媒體app市場。

2015年,他推出了Trump Hair,這款app可以把川普與眾不同的頭髮添加到大家的照片上,後來又做了一款照片共享程序。但這兩個都失敗了。

2016年,Ton-That移居紐約。他開始大量閱讀有關人工智慧、圖像識別以及機器學習的學術論文。

2016年,Schwartz和Ton-That兩人在曼哈頓學院(一個保守的智囊團)舉行的讀書會上相識。現年61歲的Schwartz在1990年代曾為朱利安尼效力,積累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人脈。兩人很快決定一起運作人臉識別業務:Ton-That負責開發app,而Schwartz則利用他的人脈來招攬商業興趣。

警察部門對面部識別工具的應用已有近20年的歷史,但是從過往來看,那些工具只能搜索政府提供的圖像,比方說大頭照和駕照照片。

Ton-That希望能夠超越這個。2016年,他開始招募了一些工程師。其中有一個人幫助設計了可以自動收集整個網際網路(比方說,求職招聘網站和社交網絡)的人臉圖像的程序。這些公司的代表說,他們的政策是禁止這種爬取的。

招進來的另一名工程師則負責完善源自學術論文的面部識別算法。其結果是:一個用上了Ton-That所謂的「最先進的神經網絡」的系統,這套系統可根據面部的幾何形狀將所有圖像轉換為數學公式或矢量,比方說人的雙眼之間的距離。Clearview 創建了一個龐大的目錄,用來將所有具有相似矢量的照片聚集到「鄰居」中。當用戶把一張面部照片上傳到Clearview的系統中時,它就會將面部轉換為矢量,然後顯示存放在該矢量「鄰居」裡面的所有爬取過來的照片——以及指向這些圖片來源的網站連結。

追蹤初創企業融資情況的網站Pitchbook表示,Clearview 現在還不大,其融資額約為700萬美元。但該公司拒絕確認這個金額。

執法應用帶火了這款app

2019年2月,印第安納州警方開始試用Clearview。他們剛用了這款應用20分鐘就破獲了一起案件。兩名男子在公園打架,後來其中一個人開槍打中了另一個人的肚子。有一個看熱鬧的人用手機記錄了這一罪行,於是警方有了一張槍手的靜態照片,得以用來跑Clearview的app。

他們馬上找到了一張匹配的:這名男子出現在某人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一個視頻裡面,而且他的名字也出現在這段視頻的字幕裡面。時任印第安納州警察局局長的Chuck Cohen說:「他沒有駕駛執照,而且成人後未被捕過,所以政府資料庫沒有他的資料。」

該名男子隨後被捕並受到指控。Cohen說,如果不是因為具備了在社交媒體搜索自己臉部的能力的話,警方可能認不出自己。據該公司稱,印第安納州警方成為了Clearview的第一個付費客戶。(警方對此拒絕發表評論,只說他們對Clearview的app進行了測試。)

該公司最有效的銷售技巧是為警方提供30天的免費試用。Ton-That終於有了一款火起來的應用。

該公司和政府官員說,包括美國聯邦調查局和國土安全部在內的美國聯邦執法部門以及加拿大執法部門都在試用這款app。

Ton-That說這項工具未必總能見效。Clearview 資料庫裡面的大多數照片都是在齊眼的高度拍攝的。而警方上傳的大部分資料均來自安裝在天花板或牆上的監控攝像頭。

該公司表示,儘管如此,自己的工具找到匹配項的概率最高可達75%。

Clearview之所以流行的原因之一是服務的獨特性。這是因為Facebook等社交媒體網站都是禁止大家抓取用戶照片的;Clearview 違反了該網站的服務條款。

一些執法人員說,他們並不知道自己上傳的照片被發送到並存儲到Clearview的伺服器上。Clearview 嘗試通過向潛在客戶提供FAQ文檔來打消其顧慮,這份文檔稱其客戶服務員工是不會看警察上傳的照片的。

Clearview 還聘請了喬治·W·布希總統當政期間任副檢察長的Paul Clement來緩解對該app合法性的擔憂。

在2019年8月Clearview 向包括亞特蘭大警察局和佛羅裡達州Pinellas縣治安官辦公室在內的潛在客戶提供的備忘錄裡面,Clement表示,執法機構「出於預期目的使用Clearview時並不違反聯邦憲法或相關的現行州生物識別與隱私法。」

Clement現為Kirkland & Ellis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他說,只要不是拿到逮捕令去逮捕對方的唯一依據,當局就不必告訴被告對方是通過Clearview 被指認的。Clement並未會多項置評要求予以回應。

這份備忘錄看起來發揮了作用。亞特蘭大的警方以及皮涅拉斯縣警察局很快開始用上了Clearview 。

但波士頓東北大學法律與計算機科學教授Woodrow Hartzog則把Clearview 視為美國應禁止人臉識別的最新證據。

Hartzog 說:「 我們已經靠行業的努力來實現自我監督,避免採用如此危險的技術,但是現在這道防線正在破裂,因為擺在桌上的錢太多了。我看不到未來我們既能夠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帶來的好處,又不會濫用隨之而來的監視技術。阻止它的唯一方法就是禁止這項技術。」

譯者:boxi。

相關焦點

  • 一張照片,幾秒get你的所有信息!這個APP的人臉識別資料庫遠超FBI
    原創 文摘菌 大數據文摘大數據文摘出品作者:牛婉楊一張照片,不用正臉,就能人肉出你的姓名、住址、聯繫方式,這不是聳人聽聞,在美國,這件事正在真實發生。沒錯,和你的大膽猜想一樣,Clearview正在協助FBI在內的數百家美國執法機構用面部識別技術抓捕罪犯。繼FBI佔據DNA庫之後,又擁有了強大的面部識別技術。Clearview有多強?
  • 校園人臉識別應用實測:傳人臉照片不加密,隱私政策透明度低
    2019年,「人臉識別進校園」的案例密集出現,有一些學校引進了可以分析學生情緒的人臉識別應用。南都人工智慧倫理課題組(以下簡稱「課題組」)在2019年發布的《人臉識別落地場景觀察報告》中也提到了北京某高校的人臉識別系統能檢測學生的抬頭率和前排就座率,當時有學生對這套系統持質疑態度,認為涉嫌侵犯自己的隱私。
  • 小區人臉識別應用實測:有App明文上傳人臉照片及房產證
    從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宣判到售樓處暗中使用人臉識別,從北京推出人臉識別垃圾桶到東莞公廁停用人臉識別供紙機,過去一年中,人臉識別應用正在經歷越來越嚴格的公眾審視。12月22日,由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主辦的「2020啄木鳥數據治理論壇」在北京舉行。
  • 危險的人臉識別
    「僅需一張照片,出演天下好戲」,這是ZAO的宣傳口號。當不少人驚嘆於其換臉效果的逼真之時,一些人開始擔憂:倘若這一技術被居心叵測的人利用,同樣「僅需一張照片」,你就可能變成色情電影演員、犯罪事件主角或其他你不想成為的人。而這些以假亂真的素材,極有可能成為新型敲詐或詐騙的趁手工具。就像網友擔心的那樣:視頻欺詐很快會成為最流行的犯罪玩法,對騙術識別能力差的老人有極高殺傷力.
  • 一張照片,幾秒get所有信息!這個APP的人臉識別資料庫遠超FBI
    大數據文摘出品作者:牛婉楊一張照片,不用正臉,就能人肉出你的姓名、住址、聯繫方式,這不是聳人聽聞,在美國,這件事正在真實發生。沒錯,和你的大膽猜想一樣,Clearview正在協助FBI在內的數百家美國執法機構用面部識別技術抓捕罪犯。繼FBI佔據DNA庫之後,又擁有了強大的面部識別技術。Clearview有多強?
  • 照片網絡公開賣,一張圖攻破人臉識別?
    但是小李他們既然做的是黑產,自然不會有人專門配合(甚至根本不知情),所以他們要用技術手段模擬出這些動作,而他們所需要的,僅僅是一張照片就可以了。小李招收徒弟時打出的廣告,也特別強調了這一點——只需一張照片,就可以實現人臉識別認證秒過,而且還可以按照要求做出身份證正反面、手持身份證等全套資料,進而實現註冊帳號、解封帳號、額度提升、支付轉帳等各類業務。
  • 南都舉辦數據治理論壇:三份報告聚焦隱私、人臉識別、網際網路壟斷
    聚焦隱私、人臉識別、網際網路反壟斷,專家熱議當天論壇分為「個人信息保護專場」「數字經濟與反壟斷專場」「人工智慧倫理專場」,每個專場各有兩位重磅嘉賓發表主題演講。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專家何延哲指出,App一直在想數據變現,卻忽略了數據應該是為了給人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只有轉變成這樣的觀念,才能變得更好用、更安全,才能更有前景。作為「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當事人,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特聘副教授、網絡法研究所副所長郭兵分享了拒絕動物園刷臉的經歷。他說案件的關注度遠超乎想像,「不僅是周圍人,公眾也挺在乎自己的臉」。
  • 六國隱私態度研究:中國人最關注隱私,對人臉識別接受度最高
    數據安全技術的使用能普遍減少個人信息被搜集的介意程度,但對人臉識別相關功能的使用態度影響不大。以上結論來自光華人工智慧與社會科學交叉學科平臺和曠世人工智慧道德倫理委員會的聯合研究。孟涓涓表示,團隊從中國、日本、新加坡、美國、德國、沙烏地阿拉伯六國選取了代表性樣本4500人,在2020年11月份進行在線問卷調查。
  • 給照片穿上「隱身衣」,最強人臉識別算法也失靈!業界推出最新AI工具Fawkes,幫你保護照片隱私數據
    一張自拍照就能夠識別出姓名、聯繫方式、家庭住址,這對於面部識別技術來說,可能已經不是什麼難事兒。換句話說,只要能夠獲取到照片數據,面部識別技術就能輕鬆獲取個人敏感信息。此前,美國面部識別公司便創建了一個約有30 億張圖像的超大容量人臉資料庫,而這些數據均從 Facebook,Venmo,YouTube 等社交媒體平臺抓取而來。無處不在的面部識別技術和未經授權的數據獲取已經對個人隱私造成了嚴重威脅。面對這些威脅,芝加哥大學Sand Lab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解決思路——或許我們可以為照片添加一層「隱身衣」!
  • 用Python標記識別人臉,製作鏤空圖案的「笑臉」照片牆
    ,並且要用照片牆拼出一些圖案。但是這篇文章的重點不是分析Excel的內容抓取和圖片連結下載,所以怎麼找照片就不贅述了。並且收集照片嘛,你手動收集也是一樣的。總而言之,製作照片牆的條件是你先整來一大堆照片。二、人臉捕捉2.1 自動人臉識別首先我嘗試了Python的圖像識別OpenCV庫,使用自動識別的方法將人臉識別出來。
  • 人臉識別技術解析
    在2017年315晚會上,主持人打開手機中的人臉識別應用,然後將攝像頭對準一張屏幕照片,只見通過技術處理的照片實現了眨眼動作,進而順利通過了人臉識別驗證
  • 一個照片「隱身衣」,讓微軟曠視人臉識別系統100%失靈|開源
    如此一來,即使你在網絡上的照片被非法抓取,用這些數據訓練出來的人臉模型,也無法真正成功識別你的臉。給照片穿上「隱身衣」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幫助網友們在分享自己的照片的同時,還能有效保護自己的隱私。用 x 指代原始圖片,xT為另一種類型/其他人臉照片,φ 則為人臉識別模型的特徵提取器。
  • 只有iPhone沒被破解的人臉識別,一門在違法邊緣跳舞的暴利生意
    手機開屏、高鐵進站、刷臉支付...在「人臉識別」已經完全滲入生活的今天,如果有人和你說,它可能會收集你的個人隱私信息做售賣,甚至做違法事情,你還敢用嗎?早在 2017 年,央視 315 晚會就曝光了人臉識別的諸多漏洞,主持人僅用一張照片就通過了識別驗證,甚至可以直接登陸他人帳號,以至於很多人擔心:平時朋友圈自拍那麼多,如果真的被心懷歹意的人用了怎麼辦?換臉軟體曾經火爆一時。
  • 手持身份證的人臉照片5毛一張!你的人臉信息被出賣了
    「要的話五毛一張打包帶走,總共兩萬套,不議價。」一位賣家用微信語音對記者說。他還發來兩套手持身份證的人臉照片截圖。「新華視點」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一些網絡黑產從業者利用電商平臺,批量倒賣非法獲取的人臉等身份信息和「照片活化」網絡工具及教程。
  • 對於人臉識別技術,西方國家為什麼如此糾結?
    如今,人臉識別技術盛行於美國和歐洲的每個角落——過境處、警車、體育場、機場和高中,這引發了公眾對隱私的擔憂,人們對國會出臺限制措施的期望日益強烈。目前,科技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在何處、以何種方式進行人臉識別,它們把技術賣給警察部門,將其嵌入到消費者的應用程式和智慧型手機中。即便是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聯合抵制,這種情況依然存在,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最注重隱私的國家亦是如此。
  • 美國研究:佩戴口罩嚴重影響人臉識別準確率,黑口罩尤其嚴重
    佩戴口罩會嚴重影響人臉識別算法的準確率。當地時間7月27日,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發布的一項初步研究結果得出上述結論。
  • 人臉識別「抓」錯了人,他在監獄呆了10天
    目前,一名高級法院的法官已經開始向檢察官辦公室施壓,要求他們在案件中拿出更多的證據,而不僅是面部識別軟體。總之,看起來事情還沒結束。抓罪犯,人臉識別說了算不算?無獨有偶,這不是美國第一次出現人臉識別抓錯人。帕克斯被抓還不是類似事件中最嚴重的一起。
  • 人臉識別除了可以破案,還能製造冤案...
    案件發生在去年1月,在美國新澤西州伍德布裡奇市的一個名為漢普頓的酒店,酒店人員向警方報案,聲稱有人在酒店禮品店偷了糖果和其他零食。待警方趕到後,嫌疑人提供了一張駕照作為身份證明。但警方僅僅依靠人臉識別就把他抓了起來,打破了他的寧靜人生。為此,他決定開啟他的上訴之旅!Nijeer Parks及他的委託律師表示,警方用的人臉識別軟體,主要依賴於數十億張社交媒體照片來識別犯罪嫌疑人,新澤西州早已經禁止使用這種軟體。據稱已經有高級法院的法官開始向當地檢察官辦公室施壓,要求他們在這個案件中拿出更多的證據,而不僅是人臉識別軟體。
  • 人臉識別把我認成波多野結衣,怎麼辦?在線等
    無論是刷卡支付、考勤打卡,還是在機場港口,門鎖門禁都可能要用到人臉識別。你走在街巷上可能被路邊攝像頭拍下,並經過一系列人臉識別技術判斷出你的身份。這項新的技術已經成為警察尋找罪犯的最強助攻,還記得張學友演唱會上落網的那些疑犯嗎?技術背後的支撐是數據。如果這些隱私數據被竊取,你的臉可能不只屬於自己,可能屬於任何人。
  • 從黑人之死到IBM放棄人臉識別業務
    IBM放棄人臉識別        6 月 8 日,"藍色巨人" IBM 宣布:IBM 將不再提供任何人臉識別和人臉分析軟體——這是美國科技巨頭第一次旗幟鮮明地放棄人臉識別業務。    不僅如此,IBM 也將不會再就這項技術進行研究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