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隱私態度研究:中國人最關注隱私,對人臉識別接受度最高

2020-12-22 澎湃新聞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孟涓涓。澎湃新聞記者 周頔 圖12月19日,在第二十二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孟涓涓表示,基於「文化、技術和隱私態度」的研究表明,相對於其他國家,中國人對隱私非常關注,但出於對政府的信任,對個人信息的使用表現出較高接受程度,尤其在公共事務方面。中國人更加信任政府監督,而其他國家更信賴市場或者行業自治。數據安全技術的使用能普遍減少個人信息被搜集的介意程度,但對人臉識別相關功能的使用態度影響不大。以上結論來自光華人工智慧與社會科學交叉學科平臺和曠世人工智慧道德倫理委員會的聯合研究。孟涓涓表示,團隊從中國、日本、新加坡、美國、德國、沙烏地阿拉伯六國選取了代表性樣本4500人,在2020年11月份進行在線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對人工智慧的了解程度高於其他五國,也是六國中最在乎隱私的。但中國人並不是六國中最擔心隱私安全問題的,對人臉識別的接受程度也最高。

對於隱私態度的調查結果,孟涓涓表示,中國人重視隱私但不是最擔心隱私安全,可能是基於對政府的信任。此外,人工智慧、人臉識別已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大規模應用,也增加了中國人對人工智慧、人臉識別的了解和接受程度。

對於隱私問題的擔憂,調查結果顯示出了明顯的跨文化差異。中國人最擔心個人信息洩露和濫用會影響財產和數據資產安全,還有對個人日常生活產生打擾。相比之下,美國人更在乎個人信息披露上要有自由選擇權。

對於在隱私問題上更信任的企業特性,中國與其他國家也有著明顯的差異。中國人認為,跟政府相關的企業特性最能打消隱私顧慮,而歐美國家更相信企業和行業自治。

「中國人認為,政府監管力足夠強,有完善的隱私保護政策,與政府部門有合作的企業更值得信任。德國、日本、新加坡更看重企業對隱私問題的倫理道德重視程度,以及企業嚴格遵守隱私法規的聲譽。美國與沙特則更重視企業在使用和共享數據之前是否向用戶請求權限。」孟涓涓表示。

在隱私觀念問題上,亞洲各國也展現出了一些近似特性。中國、日本、新加坡三國普遍更介意商家使用個人信息進行個性化服務、定價及優化算法。

對於使用個人信息進行公共政策輔助決策,中國人的接受最高,介意程度最低。孟涓涓表示,這可能是因為人工智慧應用於抗擊疫情的公共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也可能與中國人對政府的信任有很大關係。

對於數據安全技術是否能被公眾理解和信任,研究團隊進行了隨機控制實驗。

實驗結果表明,正在逐步採用的信息安全技術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大部分人對個人信息被搜集的介意程度,但人們對人臉識別的抗拒比較強硬,即便使用信息安全技術,人們的態度也沒有明顯改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北大光華全球調研:中國人最了解人工智慧,最不擔心隱私問題
    調研結果顯示,在這六個國家中,中國人是最懂人工智慧的,也認為隱私保護最為重要。但同時,中國人又最不擔心隱私問題,原因就在於對政府的信任,由此對個人信息的使用表現出較高的接受度,尤其是在公共事務方面。對於隱私問題,總體來講,中國人更加信任政府監管,而其他國家更加信賴市場或行業自治。
  • 孟涓涓:中國人覺得跟政府相關的企業特性最能消除對隱私保護顧慮
    我們發現中國並不是最擔憂隱私問題的國家。像新加坡這樣的國家反而是最擔憂。後續我們的一些展示也會告訴大家為什麼中國人覺得隱私問題最重要,但卻不是最擔憂隱私問題呢。這個根源在於中國人對政府的信任。後面會看到一些數據。
  • 孟涓涓:數據時代,從3個層面看個人隱私問題
    調研結果顯示,在這六個國家中,中國人是最懂人工智慧的,也認為隱私保護最為重要。但同時,中國人又最不擔心隱私問題,原因就在於對政府的信任,由此對個人信息的使用表現出較高的接受度,尤其是在公共事務方面。對於隱私問題,總體來講,中國人更加信任政府監管,而其他國家更加信賴市場或行業自治。
  • 南都舉辦數據治理論壇:三份報告聚焦隱私、人臉識別、網際網路壟斷
    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因何發起?網際網路反壟斷監管呼聲為何高漲?12月22日,2020南都智庫產品發布周的第二天,由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舉辦的「啄木鳥數據治理論壇」在北京召開。會上,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發布三份報告——《個人信息安全年度報告》《網際網路平臺競爭與壟斷觀察報告》《移動端人臉識別應用合規報告》。
  • 校園人臉識別應用實測:傳人臉照片不加密,隱私政策透明度低
    2019年,「人臉識別進校園」的案例密集出現,有一些學校引進了可以分析學生情緒的人臉識別應用。南都人工智慧倫理課題組(以下簡稱「課題組」)在2019年發布的《人臉識別落地場景觀察報告》中也提到了北京某高校的人臉識別系統能檢測學生的抬頭率和前排就座率,當時有學生對這套系統持質疑態度,認為涉嫌侵犯自己的隱私。
  • 全國人大回應人臉識別隱私問題:將作出專門規定
    打開APP 全國人大回應人臉識別隱私問題:將作出專門規定 站長之家 發表於 2020-12-21 15:06:58 12月21日 消息:據中國網報導,在今日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記者會上,針對人臉識別隱私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嶽仲明表示,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民法典有關規定的基礎上,細化、充實個人信息保護制度規則,明確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個人的權利和處理者的義務,進一步增強法律規範的系統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 危險的人臉識別
    就像網友擔心的那樣:視頻欺詐很快會成為最流行的犯罪玩法,對騙術識別能力差的老人有極高殺傷力.卸載ZAO(很多人這麼做了),也許能減少一些你的擔憂。但一個嚴峻的事實是,除了ZAO之外,收集並使用我們人臉數據的機構和企業,正變得越來越多。
  • Facebook開發「去識別」系統,可騙過人臉識別
    該系統在迷惑人臉識別系統的同時,又能讓人們認出這個人的樣貌。人臉識別在廣泛應用的同時,也引發了個人隱私數據洩露的爭議,就在最近,Facebook AI Research(FAIR)研發了一種「去識別(de-identification)」系統,該系統通可以過機器學習實時更改視頻中人臉的面部特徵,以欺騙面部識別系統,讓其不能準確識別。
  • 對於人臉識別技術,西方國家為什麼如此糾結?
    如今,人臉識別技術盛行於美國和歐洲的每個角落——過境處、警車、體育場、機場和高中,這引發了公眾對隱私的擔憂,人們對國會出臺限制措施的期望日益強烈。目前,科技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在何處、以何種方式進行人臉識別,它們把技術賣給警察部門,將其嵌入到消費者的應用程式和智慧型手機中。即便是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兩黨聯合抵制,這種情況依然存在,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最注重隱私的國家亦是如此。
  • 隱私終結者:火遍美國的人臉識別App,用一張照片「順藤摸瓜」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編者按:AI帶來了各種好處,有望為生產力帶來極大解放。但是很多人也在擔心一個敵託邦的未來,所以在歐美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非常牴觸。
  • 「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為躲人臉識別戴頭盔看房」?
    最近,隨著「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為躲人臉識別戴頭盔看房」等事件的發生,讓人臉識別頻上熱搜,技術濫用問題引發廣泛關注。隨之,一些傳言也「悄然出動」:人臉識別系統任何機構想裝就能裝?戴口罩就無法進行人臉識別?在手機銀行上設置人臉識別功能,會增加銀行卡被盜刷的風險……這些說法到底是真是假?
  • 人臉識別日益普及濫用問題引關注 你的臉刷明白了嗎
    人臉識別日益普及 你的臉刷明白了嗎最近,隨著「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為躲人臉識別戴頭盔看房」等事件的發生,讓人臉識別頻上熱搜,技術濫用問題引發廣泛關注。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網絡攻防對抗研究所所長閆懷志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機構在使用人臉識別系統獲取個人信息時,應當符合『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而不是想裝就能裝。」「人臉識別技術本是一種通用技術,可以被用在不同的行業或領域。」
  • 隱私洩露子彈飛太久 數據安全亟待完善|隱私保護|第四範式|...
    此外,認知與寬鬆法律環境給在隱私安全方面打擦邊球的公司提供了生存的溫床。嚴苛的GDPR一個普遍的行業共識在於,GDPR是至今最嚴苛的隱私法規,是衡量企業在利用數據過程中是否合規的一把標尺,幫助企業查找產品、流程等方面在隱私保護上的漏洞,提高安全合規性。到目前為止,國內仍較少公司通過GDPR認證,部分原因在於GDPR認證條款的細和多。
  • 口罩下的人臉識別:要安全還是要隱私?
    近日,網友們測試發現通過特別操作,iPhone也能戴著口罩解鎖;更有藝術家設計出了可以欺騙人臉識別功能的「Face ID口罩」。不過,人臉識別的問題似乎還不止安不安全穩不穩定這一點,它還關涉到另一個麻煩的問題——社會監視。人臉識別可靠嗎?此前,有外媒報導稱,一些用戶發現戴著口罩也能使用iPhone面部解鎖功能。
  • 給照片穿上「隱身衣」,最強人臉識別算法也失靈!業界推出最新AI工具Fawkes,幫你保護照片隱私數據
    此前,美國面部識別公司便創建了一個約有30 億張圖像的超大容量人臉資料庫,而這些數據均從 Facebook,Venmo,YouTube 等社交媒體平臺抓取而來。無處不在的面部識別技術和未經授權的數據獲取已經對個人隱私造成了嚴重威脅。面對這些威脅,芝加哥大學Sand Lab團隊提出了一種新的解決思路——或許我們可以為照片添加一層「隱身衣」!
  • 人臉識別「抓」錯了人,他在監獄呆了10天
    抓罪犯,人臉識別說了算不算?無獨有偶,這不是美國第一次出現人臉識別抓錯人。帕克斯被抓還不是類似事件中最嚴重的一起。2014年,一位名叫史蒂夫·塔利(Steve Tally)的財務顧問被誣告搶劫了兩次銀行。第一次是在當年5月14日,第二次是在他被捕前10天,也就是9月5日,並且被控在第二次搶劫中毆打一名警官。
  • 人臉識別無處可躲,我們越來越難保住自己的「臉」-虎嗅網
    但這樣的案例並沒有阻擋人臉識別全方位覆蓋日常的腳步。根據@南方都市報 的一則報導,全國多地的售樓處如今也紛紛裝起了人臉識別系統。而在某售樓中心,如果看房者第一次看房時被系統記錄到,意味著他二次上門時將失去最高30萬的購房優惠。
  • AI人臉識別「抓」錯了人,他在監獄呆了10天!
    抓罪犯,人臉識別說了算不算?無獨有偶,這不是美國第一次出現人臉識別抓錯人。帕克斯被抓還不是類似事件中最嚴重的一起。2014年,一位名叫史蒂夫·塔利(Steve Tally)的財務顧問被誣告搶劫了兩次銀行。第一次是在當年5月14日,第二次是在他被捕前10天,也就是9月5日,並且被控在第二次搶劫中毆打一名警官。
  • 人臉識別,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刷臉」這一用於個人身份鑑別的便捷方式所引發的個人信息安全隱患,愈發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1. 人臉識別技術有多強大? 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
  • 到底是誰洩露了我們的隱私?
    此類隱私洩露和人肉事件已發生多起,因為輿論有的丟了工作,有的無法面對親戚朋友,更有甚者精神異常。這給一個家庭帶來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也是無法彌補的,未來還有多少起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們無法去估計。這些隱私到底是怎麼洩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