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第二十二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12月19日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預見正在發生的未來」為主題,匯聚「光華思想力」研究成果與光華各項目創新思路,聚焦「中國經濟的遠景目標與商學教育創新」。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孟涓涓出席並發表演講。
孟涓涓
哪些企業的特性能夠有效消除人們對隱私保護的顧慮?孟涓涓表示,中國人覺得跟政府相關的企業特性最能打消他們的顧慮。如果企業發現政府有足夠的監管,能確保企業遵守相關的法規,或者企業和政府部門有一定的合作,這些都能夠增加他們對數據安全的信心。歐美國家剛好有點反過來,歐美國家更加相信企業自治和行業自治。如果一個企業有比較重視倫理道德的問題,像美國人覺得能信任的程度就比之前高一些。如果這個企業在使用數據的時候向你請求權限,把決定權掌握在我個人手裡面,美國這樣的國家可的接受度也會高一些。
孟涓涓指出,中國認為政府監管力度足夠強的時候最能打消顧慮,日本、新加坡、德國認為說當企業自治,我相信行業和企業自治,如果能有對倫理道德的充分重視程度的話,有這樣的聲譽會更相信這家企業。美國和沙特是把這個掌握在自己手裡控制,自己的數據怎麼知道使用,使用前先得到允許和請求更加放心。
以下為發言實錄:
在人工智慧時代,實現數據給我們帶來的價值和隱私保護的矛盾日益凸顯。解決這個問題要求我們深入理解數據價值是什麼,也要求我們深入理解人們對隱私的態度究竟是什麼。上一個議題談論了數據,接下來我們談論隱私保護的問題。人們在隱私方面在乎什麼,他們擔憂的到底是什麼,在不同文化和國家的跨文化環境中,隱私態度有什麼差異。技術進步所創造的隱私保護問題能不能通過技術進步來解決。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非常關心的問題。
我們光華的人工智慧與社會科學交叉學科平臺,和曠視科技的人工智慧道德管理委員會聯合推出了一項跨國調研,今天我們來分享一下這些主要的內容。
我今天主要想分享三方面:一個是人們的隱私態度有什麼樣的跨文化差異;哪些企業的特性能夠有效消除人們對隱私保護的顧慮;第三是數據安全技術的進步對隱私保護有什麼樣的影響。
首先來看隱私態度的差異。其實最近的11月份做了一個6個國家的跨文化、跨國家的調研,中國、日本、新加坡、德國、沙特、美國,每個國家選取的有代表性的樣本來詢問一系列的關於每個國家的人民的隱私保護的態度問題。首先來看一些非常普遍的話題。第一個問題是你對人工智慧的理解程度和了解程度有多少。令人吃驚的是發現中國人最了解人工智慧,可能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應用特別多有很大的關係。日本比較保守,不太了解什麼是人工智慧。
了解人工智慧以後,人們對隱私保護的問題是不是覺得很重要?一般我們覺得中國人不太在乎隱私。實際上調研恰恰相反,所有六個國家當中中國人是最在乎隱私,認為隱私是最重要的一個國家,也顛覆了我們的認知。在乎隱私覺得隱私重要,並不一定代表最擔憂隱私問題。
第三個問題問的是你對個人隱私問題的擔憂程度。我們發現中國並不是最擔憂隱私問題的國家。像新加坡這樣的國家反而是最擔憂。後續我們的一些展示也會告訴大家為什麼中國人覺得隱私問題最重要,但卻不是最擔憂隱私問題呢。這個根源在於中國人對政府的信任。後面會看到一些數據。
我們特別去關注了人們對個人人臉識別的人工智慧的技術接受程度,結果發現媒體有非常多的報導,但是中國人對人臉識別的接受程度最高,跟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大規模的應用有很大的關係。
總結起來第一部分中國人對人工智慧最了解,也認為隱私最重要,但是並不是最擔心隱私問題的,同時對人臉識別有比較高的接受度。
第二個問題我們研究人們擔憂隱私的什麼問題,是擔憂純粹不希望自己的隱私被人知道,還是擔心隱私被洩露以後所有的一系列的不良影響。
在這裡詢問了所有的國家的人,關於這八個我們提供的選項中最有認同度的是哪一個,發現一些有意思的跨文化差異,選取美國和中國這兩個例子來給大家展示。
看到中國人最擔心的選項或者最認同的選項是四、五,擔心信息洩露所帶來的人身安全資產安全的不良影響,說明中國人的觀點非常實用主義,就是擔心實際的會不會有什麼問題。美國最認同的觀點是我們希望每一個人有不披露自己任何信息的權力,他在乎的是虛的理念和價值,我希望有一個自由的選擇權。這樣有趣的跨文化差異實際上後期給我們每個國家制定自己的隱私保護政策,著力點在哪裡提供了有益的注意。
小結一下。中國人最擔心隱私問題是信息洩露的不良後果,而美國人主要是要有選擇的自由,要有拒絕的自由。
我們分析了不同數據使用的方向,是不是人們最擔心哪種程度的數據的使用。這裡我們先看了使用個人數據進行一些個性化定價和個性化服務。結果發現,各國之間的差異並不大,比較擔憂這樣的問題,但是亞洲國家,中國、日本、新加坡三個國家普遍更為擔憂使用個人數據進行個性化數據定製和服務,相比起來,歐美和沙特其他的中東文化的國家反而沒有那麼擔心。同樣,我們來說,你願不願意企業用你的數據優化算法,態度基本差不多。
真正有意思的是部分是第四部分,如果問他,你是否能接受人工智慧技術用你的信息進行公共政策輔助決策,中國人的接受最高,建議程度最低。可能看到了疫情期間人工智慧在防疫防控方面的好處有關係,可能也是跟後面要談到的對中國政府的信任有很大關係。
這裡總結來說,亞洲文化的國家普遍認為個性化定價,個性化服務優化算法更不可接受,但是中國能接受這樣的公共輔助的決策。
以上是第一個問題,簡單談了跨文化的隱私態度當中有趣的面向。第二個問題解決既然有這樣的顧慮,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樣的顧慮。
第一個是什麼樣的企業特性包括規模,包括所有制包括其他方面,企業能做什麼,能有效打消大家的顧慮。這裡挑有趣的維度給大家展示。
特別有意思的是中國人覺得跟政府相關的企業特性最能打消他們的顧慮。如果企業你發現政府有足夠的監管,能確保企業遵守相關的法規,或者企業和政府部門有一定的合作,這些都能夠增加他們對數據安全的信心。歐美國家剛好有點反過來,歐美國家更加相信企業自治和行業自治。如果一個企業有比較重視倫理道德的問題,我們其實會發現,像美國人覺得能信任的程度就比之前高一些。如果這個企業在使用數據的時候向你請求權限,把決定權掌握在我個人手裡面,美國這樣的國家可的接受度也會高一些。
我們總結了在所有詢問的七、八項企業特性中,不同國家認為最有效的一個特性。中國認為政府監管力度足夠強的時候最能打消顧慮,日本、新加坡、德國認為說當企業自治,我相信行業和企業自治,如果能有對倫理道德的充分重視程度的話,有這樣的聲譽會更相信這家企業。美國和沙特是把這個掌握在自己手裡控制,我的數據怎麼知道使用,使用前先得到我的允許和請求更加放心。
第四個問題我們想說現在有很多的數據安全技術的進步,能夠有效保護人們的隱私安全。這些技術進步是否能被公眾理解和信任。這裡做了一個學術的隨機控制試驗,把人群分為一半和一半。一半人群中,進行中性的對照組描述,描述了計算機的發展歷史,沒有提供更多的技術信息。試驗組描述了最新的一些數據安全的技術,對數據進行匿名和加密處理,最新的聯邦學習的多方安全計算技術,也就是數據不出本地就可以被人們所利用,吸取有效信息等等。在這些技術的討論下問他,如果公司使用這些技術你的顧慮有沒有減輕。結果我們發現告訴他公司使用安全數據之後,顯著的人群不介意我們搜集他的各種數據,這是加總的信息,但是後面有非常多的搜集數據的維度。相對來說,人們對人臉識別的抗拒是比較強硬的,哪怕你使用了技術,對人臉的態度也沒有太多的影響,技術進步能解決一般的普遍性問題,人臉還是人們非常在意的。
總結下來今天分享了三個問題,人們對隱私的態度有很重要和很有趣的跨文化的差異,能幫我們進一步制定相應的政策。第二點是企業的什麼樣特性能打消人們的顧慮,也是有跨文化差異,中國人特別信任政府的監管。第三點是我們現在正在逐步採用的信息安全技術實際上確實有效能打消人們大部分的普遍的信息安全的一個顧慮。
我的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