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涓涓:中國人覺得跟政府相關的企業特性最能消除對隱私保護顧慮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第二十二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12月19日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預見正在發生的未來」為主題,匯聚「光華思想力」研究成果與光華各項目創新思路,聚焦「中國經濟的遠景目標與商學教育創新」。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孟涓涓出席並發表演講。

孟涓涓

哪些企業的特性能夠有效消除人們對隱私保護的顧慮?孟涓涓表示,中國人覺得跟政府相關的企業特性最能打消他們的顧慮。如果企業發現政府有足夠的監管,能確保企業遵守相關的法規,或者企業和政府部門有一定的合作,這些都能夠增加他們對數據安全的信心。歐美國家剛好有點反過來,歐美國家更加相信企業自治和行業自治。如果一個企業有比較重視倫理道德的問題,像美國人覺得能信任的程度就比之前高一些。如果這個企業在使用數據的時候向你請求權限,把決定權掌握在我個人手裡面,美國這樣的國家可的接受度也會高一些。

孟涓涓指出,中國認為政府監管力度足夠強的時候最能打消顧慮,日本、新加坡、德國認為說當企業自治,我相信行業和企業自治,如果能有對倫理道德的充分重視程度的話,有這樣的聲譽會更相信這家企業。美國和沙特是把這個掌握在自己手裡控制,自己的數據怎麼知道使用,使用前先得到允許和請求更加放心。

以下為發言實錄:

在人工智慧時代,實現數據給我們帶來的價值和隱私保護的矛盾日益凸顯。解決這個問題要求我們深入理解數據價值是什麼,也要求我們深入理解人們對隱私的態度究竟是什麼。上一個議題談論了數據,接下來我們談論隱私保護的問題。人們在隱私方面在乎什麼,他們擔憂的到底是什麼,在不同文化和國家的跨文化環境中,隱私態度有什麼差異。技術進步所創造的隱私保護問題能不能通過技術進步來解決。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非常關心的問題。

我們光華的人工智慧與社會科學交叉學科平臺,和曠視科技的人工智慧道德管理委員會聯合推出了一項跨國調研,今天我們來分享一下這些主要的內容。

我今天主要想分享三方面:一個是人們的隱私態度有什麼樣的跨文化差異;哪些企業的特性能夠有效消除人們對隱私保護的顧慮;第三是數據安全技術的進步對隱私保護有什麼樣的影響。

首先來看隱私態度的差異。其實最近的11月份做了一個6個國家的跨文化、跨國家的調研,中國、日本、新加坡、德國、沙特、美國,每個國家選取的有代表性的樣本來詢問一系列的關於每個國家的人民的隱私保護的態度問題。首先來看一些非常普遍的話題。第一個問題是你對人工智慧的理解程度和了解程度有多少。令人吃驚的是發現中國人最了解人工智慧,可能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應用特別多有很大的關係。日本比較保守,不太了解什麼是人工智慧。

了解人工智慧以後,人們對隱私保護的問題是不是覺得很重要?一般我們覺得中國人不太在乎隱私。實際上調研恰恰相反,所有六個國家當中中國人是最在乎隱私,認為隱私是最重要的一個國家,也顛覆了我們的認知。在乎隱私覺得隱私重要,並不一定代表最擔憂隱私問題。

第三個問題問的是你對個人隱私問題的擔憂程度。我們發現中國並不是最擔憂隱私問題的國家。像新加坡這樣的國家反而是最擔憂。後續我們的一些展示也會告訴大家為什麼中國人覺得隱私問題最重要,但卻不是最擔憂隱私問題呢。這個根源在於中國人對政府的信任。後面會看到一些數據。

我們特別去關注了人們對個人人臉識別的人工智慧的技術接受程度,結果發現媒體有非常多的報導,但是中國人對人臉識別的接受程度最高,跟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大規模的應用有很大的關係。

總結起來第一部分中國人對人工智慧最了解,也認為隱私最重要,但是並不是最擔心隱私問題的,同時對人臉識別有比較高的接受度。

第二個問題我們研究人們擔憂隱私的什麼問題,是擔憂純粹不希望自己的隱私被人知道,還是擔心隱私被洩露以後所有的一系列的不良影響。

在這裡詢問了所有的國家的人,關於這八個我們提供的選項中最有認同度的是哪一個,發現一些有意思的跨文化差異,選取美國和中國這兩個例子來給大家展示。

看到中國人最擔心的選項或者最認同的選項是四、五,擔心信息洩露所帶來的人身安全資產安全的不良影響,說明中國人的觀點非常實用主義,就是擔心實際的會不會有什麼問題。美國最認同的觀點是我們希望每一個人有不披露自己任何信息的權力,他在乎的是虛的理念和價值,我希望有一個自由的選擇權。這樣有趣的跨文化差異實際上後期給我們每個國家制定自己的隱私保護政策,著力點在哪裡提供了有益的注意。

小結一下。中國人最擔心隱私問題是信息洩露的不良後果,而美國人主要是要有選擇的自由,要有拒絕的自由。

我們分析了不同數據使用的方向,是不是人們最擔心哪種程度的數據的使用。這裡我們先看了使用個人數據進行一些個性化定價和個性化服務。結果發現,各國之間的差異並不大,比較擔憂這樣的問題,但是亞洲國家,中國、日本、新加坡三個國家普遍更為擔憂使用個人數據進行個性化數據定製和服務,相比起來,歐美和沙特其他的中東文化的國家反而沒有那麼擔心。同樣,我們來說,你願不願意企業用你的數據優化算法,態度基本差不多。

真正有意思的是部分是第四部分,如果問他,你是否能接受人工智慧技術用你的信息進行公共政策輔助決策,中國人的接受最高,建議程度最低。可能看到了疫情期間人工智慧在防疫防控方面的好處有關係,可能也是跟後面要談到的對中國政府的信任有很大關係。

這裡總結來說,亞洲文化的國家普遍認為個性化定價,個性化服務優化算法更不可接受,但是中國能接受這樣的公共輔助的決策。

以上是第一個問題,簡單談了跨文化的隱私態度當中有趣的面向。第二個問題解決既然有這樣的顧慮,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樣的顧慮。

第一個是什麼樣的企業特性包括規模,包括所有制包括其他方面,企業能做什麼,能有效打消大家的顧慮。這裡挑有趣的維度給大家展示。

特別有意思的是中國人覺得跟政府相關的企業特性最能打消他們的顧慮。如果企業你發現政府有足夠的監管,能確保企業遵守相關的法規,或者企業和政府部門有一定的合作,這些都能夠增加他們對數據安全的信心。歐美國家剛好有點反過來,歐美國家更加相信企業自治和行業自治。如果一個企業有比較重視倫理道德的問題,我們其實會發現,像美國人覺得能信任的程度就比之前高一些。如果這個企業在使用數據的時候向你請求權限,把決定權掌握在我個人手裡面,美國這樣的國家可的接受度也會高一些。

我們總結了在所有詢問的七、八項企業特性中,不同國家認為最有效的一個特性。中國認為政府監管力度足夠強的時候最能打消顧慮,日本、新加坡、德國認為說當企業自治,我相信行業和企業自治,如果能有對倫理道德的充分重視程度的話,有這樣的聲譽會更相信這家企業。美國和沙特是把這個掌握在自己手裡控制,我的數據怎麼知道使用,使用前先得到我的允許和請求更加放心。

第四個問題我們想說現在有很多的數據安全技術的進步,能夠有效保護人們的隱私安全。這些技術進步是否能被公眾理解和信任。這裡做了一個學術的隨機控制試驗,把人群分為一半和一半。一半人群中,進行中性的對照組描述,描述了計算機的發展歷史,沒有提供更多的技術信息。試驗組描述了最新的一些數據安全的技術,對數據進行匿名和加密處理,最新的聯邦學習的多方安全計算技術,也就是數據不出本地就可以被人們所利用,吸取有效信息等等。在這些技術的討論下問他,如果公司使用這些技術你的顧慮有沒有減輕。結果我們發現告訴他公司使用安全數據之後,顯著的人群不介意我們搜集他的各種數據,這是加總的信息,但是後面有非常多的搜集數據的維度。相對來說,人們對人臉識別的抗拒是比較強硬的,哪怕你使用了技術,對人臉的態度也沒有太多的影響,技術進步能解決一般的普遍性問題,人臉還是人們非常在意的。

總結下來今天分享了三個問題,人們對隱私的態度有很重要和很有趣的跨文化的差異,能幫我們進一步制定相應的政策。第二點是企業的什麼樣特性能打消人們的顧慮,也是有跨文化差異,中國人特別信任政府的監管。第三點是我們現在正在逐步採用的信息安全技術實際上確實有效能打消人們大部分的普遍的信息安全的一個顧慮。

我的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孟涓涓:數據時代,從3個層面看個人隱私問題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孟涓涓出席論壇,並就「文化、技術和隱私態度」的話題進行演講。她主要從三方面進行了分析:一是,人們的隱私態度有什麼樣的跨文化差異;二是,哪些企業的特性能夠有效消除人們對隱私保護的顧慮;三是,數據安全技術的進步對隱私保護有什麼樣的影響。
  • 六國隱私態度研究:中國人最關注隱私,對人臉識別接受度最高
    中國人更加信任政府監督,而其他國家更信賴市場或者行業自治。數據安全技術的使用能普遍減少個人信息被搜集的介意程度,但對人臉識別相關功能的使用態度影響不大。以上結論來自光華人工智慧與社會科學交叉學科平臺和曠世人工智慧道德倫理委員會的聯合研究。孟涓涓表示,團隊從中國、日本、新加坡、美國、德國、沙烏地阿拉伯六國選取了代表性樣本4500人,在2020年11月份進行在線問卷調查。
  • 北大光華全球調研:中國人最了解人工智慧,最不擔心隱私問題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孟涓涓出席論壇,並就「文化、技術和隱私態度」的話題進行演講。她主要從三方面進行了分析:一是,人們的隱私態度有什麼樣的跨文化差異;二是,哪些企業的特性能夠有效消除人們對隱私保護的顧慮;三是,數據安全技術的進步對隱私保護有什麼樣的影響。
  • 隱私保護
    舉一個例子,在數據量上,BAT這些公司可能比不過政府或者公安系統,但是大家都覺得這些公司的數據很多。這是因為這些公司知道各類數據分別可以產生何種價值,同時也知道想要實現某些功能需要採集哪些數據,企業中數據的利用率高才帶來數據量大的印象,數據分享此時能帶來更大的價值。只有形成了數據流動閉環,才能發揮數據的最大價值。
  • 個人隱私數據保護趨勢下,科技公司都做了哪些努力? | WISE2020 新...
    另一方面,目前不同的主體,包括國家企業對於數據資源的爭奪和博弈也在不斷升溫。從國內來看,除了數據要素市場建設過程中所激發的更大的市場需求,隨著我們國家關於數字經濟、數字政府的建設,從政府到企業,到個人,各方主體都有非常旺盛的需求。 徐葳認為從技術角度來說,首先是需求拉動。
  • 小米宋文寬談隱私保護:MIUI12並非要禁用APP 而是給用戶知情權與...
    上述論壇後,小米集團信息安全與隱私委員會秘書長宋文寬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對如何保障產品安全和用戶隱私權益、各項產品隱私功能的推出、未來的隱私保護計劃等問題進行了解答。 宋文寬表示,統一安全架構是小米IoT物聯網安全框架中最重要的一環。目前消費物聯網領域內,暫時缺少強制安全技術標準,如何有效向用戶傳達物聯網設備網絡安全性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 深圳的朋友:請收下你的人生隱私保護指南
    ★★ 除了彼此信任,還有什麼能保護聚會談話的私密性?★★ 內部會議剛結束,消息就滿天飛,難道真的被竊聽?.竊密、隱私侵犯,就在我們身邊。•  企業安全/安保/內控/內審/法務/HR部門•  CSO/ CTO/ CPO/ CXO及企業高管們•  重視隱私保護的獨立女性/男性•  非法偷拍的潛在受害者為期2天的封閉授課中,內容包括但不限於:•  國內外商業安全及隱私保護概念•  惡意競爭常見手段及非法器材
  • 到底是誰洩露了我們的隱私?
    此類隱私洩露和人肉事件已發生多起,因為輿論有的丟了工作,有的無法面對親戚朋友,更有甚者精神異常。這給一個家庭帶來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也是無法彌補的,未來還有多少起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們無法去估計。這些隱私到底是怎麼洩露的?
  • 隱私洩露子彈飛太久 數據安全亟待完善|隱私保護|第四範式|...
    中國創業公司在漫長出海路上,屢次因觸犯GDPR而被罰或被下架;同時,國內外公司多次爆發用戶數據隱私洩事件,其背後原因包括對隱私信息的不重視、技術積澱的缺乏、對高成本投入隱私數據保護認知的欠缺等。今年2月,第四範式先知(Sage)企業級AI平臺完成Privacy SealEU認證工作程序,率先通過歐盟GDPR認證,成為國內第一款通過該認證的AI平臺產品。
  • 散布他人隱私會承擔什麼法律後果?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個人的隱私是需要得到尊重的,侵犯個人隱私權是會受到懲罰的,侵犯別人的隱私可能會給人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那麼散布他人隱私會承擔什麼法律後果呢?個人隱私保護措施有哪些?下文由河南煥廷律師整理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 蘋果將掃描iCloud空間 執法與隱私保護的平衡?
    這樣的隱私政策,不由的讓人懷疑,蘋果真的妥協了嗎?要知道庫克一再重申,蘋果有責任去保護蘋果用戶的個人數據和隱私的,而在新聞上,我們也不止一次看到蘋果回絕了FBI等政府機構要求其解鎖iPhone的請求。不過,我們看到的新聞往往只是表象,當個人隱私這個西方的「政治正確」與政府需求發生衝突時,實際上,蘋果在大多數情況下,選擇的就是妥協,據蘋果自己發布的一份透明度報告,2019年當在全球收到的政府和私人組織索要用戶信息時,蘋果在高達90%的情況下都與美國政府分享了用戶數據,這些請求涉及超過15301個用戶帳戶。蘋果宣稱,這讓美國人不必在削弱加密技術和偵破刑事案件之間做出選擇。
  • 字節跳動隱私保護論文入選 NeurIPS 2020 聯邦學習 Workshop
    自歐盟 2018 年出臺《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以及國內涉及數據隱私的法律法規逐步開始建立後,聯邦學習逐漸成為保護數據隱私的一個利器。它可以在雙方不公開各自隱私數據的情況下,實現機器學習模型的協同訓練,因此受到了越來越多企業的關注,產生了很多落地應用。
  • 趣分享 | 五分鐘了解Hyperchain平臺特性
    Hyperchain平臺面向企業、政府機構和產業聯盟的區塊鏈技術需求,提供企業級的區塊鏈網絡解決方案,是符合ChinaLedger技術規範、通過工信部區塊鏈標準測試的區塊鏈核心系統平臺。Hyperchain核心架構Hyperchain平臺的特性架構圖如下圖所示,平臺的核心架構集中在P2P網絡,共識模塊,帳本模塊和智能合約引擎。
  •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美國政府擬對中國軟體應用程式相關企業施加...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美國政府擬對中國軟體應用程式相關企業施加交易禁令事發表談話:中方注意到,美方此次以保護隱私和國家安全為由,宣布將禁止美國人與8款中國應用程式相關企業進行交易。這一做法背離公平競爭原則,違反國際經貿規則,破壞正常的市場秩序,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也傷害了包括美國用戶在內的廣大消費者利益,將削弱全球投資者對美國營商環境的信心。
  • 小扎談 Facebook 隱私保護:我錯了,我會改,真心的
    在認同公共社交網絡和私人交流的重要性的前提之下,馬克·扎克伯格坦承,很多人不認為 Facebook 沒有能力、或者甚至不想構建這種以隱私為中心的平臺,因為坦率地講,Facebook 目前在構建隱私保護服務方面沒有很好的聲譽,而 Facebook 一直致力於開放——但扎克伯格強調稱,Facebook 將自我進化來保護人們的私人通信和故事。
  • 這些實用功能能幫你保護隱私
    這些實用功能能幫你保護隱私   各位小夥伴們覺得自己日常使用的時候,會用上手機本身(不包含App)的多少功能呢?小黑查了一下數據,發現2005年的新聞裡,大多數用戶都只用了手機5%的功能。
  • 數據驅動之下如何保護隱私
    因此,他們必須了解數據隱私問題,知道如何以及何時保護數據。教育工作者和學校系統必須應對一套複雜的、往往是多層次的有關教育數據隱私的法律。這些法律要求往往會因地區和國家而異。在美國,學校必須考慮聯邦和州的法律,技術和法律環境也在不斷變化。
  • 蘋果完全屏蔽第三方Cookie,七天清空本地儲存,能保護隱私嗎?
    蘋果公司在對於保護隱私方面還是比較重視的,對於此,蘋果表示,這是對隱私的一項重大改進,因為它能夠消除任何異常或允許進行一點跨點跟蹤的可能。此次更新涉及 iOS,iPad OS 13.4 和 macOS 上的 Safari 13.1,這項名為智能跟蹤預防的(ITP)的技術首次發布於 2017 年,從當時的禁止大部分第三方 Cookie 發展到今天的完全禁止第三方 Cookie。
  • 個人信息洩露引熱議,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張少春認為,想要杜絕信息洩露,要提高違法成本,應當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懲戒力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信息洩露問題。此外,監管部門需要加強對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敦促企業不斷投入成本、履行相關義務。同時也要從源頭加大對用戶數據洩露的打擊力度和懲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