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化孫(1175-1267),諱衍,字傳萬,宋歲貢生,賜進士,以誥贈中憲大夫終老,原住寧化縣石壁村,於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遷居上杭北鄉深坑尾西洋村(今白砂鎮茜洋村),建宅於官店前上吉街。元配陳氏(1174-1262),諡慈大娘;德配闕氏(1184-1271),諡惠二娘,俱贈恭人。生18子,有108孫。
「內八句」和「外八句」
張化孫對祖道祖德「百忍」「孝友」鴻規,極為尊重,身體力行,所以,他德重鄉鄰,福壽全歸。他把張氏源流、遷徙、家風、家訓和要求效法的上祖典型,概括在一首遺訓詩(俗稱「外八句」,亦稱「族詩」)中:「清河系出源流長,卜吉移居閩上杭。百忍家聲思祖德,千秋金鑑慕宗坊。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後詩書繼漢唐。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詩中所選的典型,既有個人(張公藝、張九齡、張仲),亦有群體(漢、唐兩朝張姓人物)。從宗族倫理角度上看,這三個人是很有代表性的,現在很多張姓人家,還以「百忍」、「金鑑」、「孝友」作為堂號,作為聯語。漢、唐兩朝,既是我國最為強盛的封建王朝,也是張姓人物文治武功最為顯赫的朝代,可見張化孫教育後代的良苦用心和嚴格要求。和「外八句」相配套的還有一首五言八句字輩詩(俗稱「內八句」):「化雲騰上昊(hào),承先紹啟宗。仲興山詒遠,永廷應萬崇。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龍。」這是張化孫從自己開始,往下40代親定的字輩安排。張化孫去世700多年來,湖南瀏陽、江西於都、上杭太拔的裔孫,恪守這個字輩安排。太拔裔孫如今已發展到33代,「開」字輩已有20多人。據說,張化孫要求子孫把「內八句」和「外八句」作為族詩熟背,代代相傳至今。按字輩詩規定的順序取名,長幼有序,使同宗同祖的人產生一種特別的親近感和親和力,不斷增強家族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從小孩開始就通過聽長輩講故事、說家訓,生動形象的接受上祖業績教育,培養宗族的自豪感,激發開拓創新、光宗耀祖、敢為人先的不斷上進精神。
張化孫(像)
字輩排法(由張化孫創立)
1、張氏張姓字輩詩(內八句)
化雲騰上昊,承先紹啟宗;
仲興山詒遠,永延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龍。
2、張化孫遺訓(外八句)
清河系出源流長,卜處移居閩上杭;
百忍家風思祖德,千秋金鑑慕宗坊;
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後詩書繼漢唐;
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化孫公(內八句)世系派行詮釋國法朝綱、師法天地章人倫、刻骨銘心祖宗、功績恩德……
張化孫公(內八句)世系派行
化雲騰上昊 承先紹啟宗
仲興山詒遠 永廷應萬崇
日振昌英俊 賢聲繼祖功
文運開世兆 科元定顯龍
詮釋意思:
化雲騰上昊﹕筆參造化~雲程發軔~飛聲騰實~上根大器~昊天罔極……
承先紹啟宗﹕一脈相承~先言往行~業紹箕裘~光前啟後~耀祖榮宗……
仲興山詒遠﹕伯仲之間~興國安邦~移山拔海~詒厥孫謀~志存高遠……
永廷應萬崇﹕慎身修永~廷爭面折~心口相應~千真萬實~崇論宏議.
日振昌英俊﹕日增月盛~稽古振今~繁榮昌盛~英聲茂實~俊傑廉悍.
賢聲繼祖功﹕推賢樂善~聲名顯赫~箕裘相繼~榮宗耀祖~豐功偉績……
文運開世兆﹕識文斷字~如運偖掌~繼往開來~名門世族~億兆一心.
科元定顯龍﹕金科玉律~元經秘旨~堅定不移~顯祖揚宗~龍興鳳舉.
注﹕世系派行字輩系據《昭穆制》所需而先行排定.
可以有效防止後裔重名,通常也系先祖表達良好祈願方式;大多數也系一首詩.
以上詳細詮釋均可參考相關成語典故。謹供大家參考、修正、怱略等.
1、吉雲——騰鳳、騰盛、騰光、騰蘭、騰蛟、騰桂
2、慶雲——騰侶、騰佐、騰佑、騰位、騰伸、騰伯、騰伍
3、禎雲——騰佶、騰信、騰佾、騰侃、騰例、騰光、騰侯、騰俊、騰希
4、祥雲——騰先、騰福、騰千、騰林、騰壽、騰輝、騰萬
5、集雲——騰仕、騰仁、騰任
6、從雲——騰升、騰陛
7、龍雲——騰純、騰宏、騰紳、騰紱
8、福雲——騰義、騰羲、騰闢、騰羨、騰羔、騰美
9、自雲——騰貞、騰貤、騰貫、騰貨、騰貴、騰則、騰齎
10、綿雲——騰越、騰起、騰超、騰赴
11、景雲——騰椿、騰柱、騰楠、騰松、騰槐
12、星雲——騰東、騰傑、騰杞、騰柏、騰析、騰栻
13、卿雲——騰旺、騰旭、騰升、騰昭、騰時、騰晭、騰智、騰昺、騰晶、騰暄
14、帝雲——騰望、騰明、騰朗、騰朜
15、闕雲——騰官、騰宗、騰宋、騰安、騰宷、騰寶
16、倬雲——騰孟、騰季、騰倧、騰學、騰子
17、彼雲——騰玉、騰璜、騰和、騰瑤、騰禹、騰瑛、騰科、騰益、騰誠
18、定雲——騰芳、騰芬、騰莜、騰英、騰茂、騰菁、騰華、騰先
十八房聯詩張化孫18個兒子(十八房聯詩:「吉慶禎祥集,從龍福自綿。景星卿帝闕,倬彼定——名雲。」),108個孫子,裔孫不但棋布閩粵贛湘浙桂廣大客家地區,而且輻射到珠江三角洲廣府方言區,福州、南平、建陽等閩北方言區,以及港澳臺、泰國、馬來西亞等許多地區,這是一種十分奇特的現象,現在,許多客家學者把它稱為「張化孫現象」進行研究。張化孫現象,不但具有客家族群尊祖敬宗、開拓進取、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尊師重教等品質,而且,揚棄了山區客家人較為保守封閉、輕視工商、不善於經營的弱點,把「營生業,言士農工商各執其業」訂在「家規」之中,充分體現了客家人勤於創進的精神特質,因此提高了族群的整體素質。精神境界的飛躍,促進了張氏族群的開拓創業,充分表現了前所未有的開拓、進取和冒險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客家精神的精髓。
張化孫制訂了10條家規:「篤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糧息訟;營生業,言士農工商,各執其業;慎喪祭,言慎終追遠,宜盡誠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鹹宜配擇;嚴內外,言治內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親敬,敦親睦族;篤教學,言養不廢教,作養人才;厚風俗,言吉兇慶恤,孤寡有體;敦和睦,言捍忠御災,協力同心;嚴雜禁,言奸盜賭博,佔欺謀吞。」
篤忠敬言①:急公守法 完糧息訟②
營生業言:士農工商 各執其業
慎喪祭言:慎終追遠③ 宜盡誠敬
慎婚姻言:娶媳嫁女 鹹宜配擇
嚴內外言:治內治外 不可易位
敦孝悌言:事事親敬 敦親睦族
篤教學言:養不廢教 作養人才
厚風俗言:吉兇慶恤④ 孤寡有體
敦和睦言:捍忠⑤御災 協力同心
嚴雜禁言:奸盜賭博 佔欺謀吞
【注】
①言:張氏先祖張化孫的遺言訓示。
②息訟:避免官司糾紛,不作原告,也不作被告。
③慎終追遠:語出《論語》引曾子言:「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何晏註:「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終,在此指父母喪。遠,指祖先。
④吉兇慶恤,孤寡有體:即下文的吉則相慶,兇則相助;分多潤寡,扶孤恤獨。體:設身處地。體恤: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給予同情照顧。
⑤捍忠:忠於家國,抵抗外寇。
【譯白】
篤忠敬言:做人要忠,即奉公守法,努力完成應繳交的公糧賦稅,要避免打官司或吃官司。
營生業言:為生存而從事各種職業。或讀書上進做官,或從事農業耕作,或從事各種手工勞作,或從事商賈貿易,各行各業沒有貴賤之分,不管你選定了哪種職業,都要認真做好。
慎喪祭言:對喪事要慎重辦好,對祖先要虔誠地追念。定時祭祀,不可忘本。
慎婚姻言:娶媳婦也好,嫁女兒也好,都應慎重選擇對象,不可隨便。
嚴內外言:男主外、女主內,分工不同,不可弄顛倒了。
敦孝悌言:對長輩要孝順,對兄弟輩要團結友愛。無論是家裡人,還是同宗族人,都要相親相愛相敬。
篤教學言:養孩子,也要教育孩子,養不教是父輩的過失。要重視教與學,以培育優秀人才。
厚風俗言:對宗親,對鄰裡,要友好相處。碰到喜慶之事,要相互慶祝,碰到兇喪之事,要相互慰勉、幫助。富人要有同情心,把財富分點給窮人;對孤兒寡婦等弱勢群體,要給予同情幫助。
敦和睦言:對外患或自然災害,要同心同德,抗敵抗災。忠於家國,共御外侮。
嚴雜禁言:對待各種傷風敗俗的不良行為要嚴禁,如姦淫、盜竊、賭博,坑蒙拐騙,貪財害命等都要嚴厲打擊。
「螞蟻文化」張化孫後裔之所以八百年來枝繁葉茂,根深蒂固廣布於海內外是有其文化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化孫公是位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樂善好施之人,官至韶州和汀州知府,懂地理、會醫藥、重教育和勤修譜。他創造的「內八句」和「外八句」及「十條家規」還深深影響著化孫後裔。
相傳化孫公過世後,開挖墓基時發現一大窩螞蟻,化孫公的兒孫們與地理風水師商議後決定,將螞蟻窩放到山腳下的小溪中,隨水流漂洋過海寓意發富發貴。如今已驗證了化孫後裔經八百多年發展到千萬之眾的神奇,在世界張氏家族中產生了較為獨特的化孫現象。
張化孫墓,在上杭縣白砂鎮茜洋村李屋背頭大坪崗上,墓地呈「金盤載珠」,又稱「倒插金釵」自然造型,申山寅向兼坤,丙申丙寅分金。碑石上書:「誥贈中憲大夫清河張氏大始祖諱衍字化孫號傳萬之墓」,碑石右下方鐫刻有「十八房重修」字樣。據載,墓地曾先後進行過5次維修:明萬曆43年(1615)、清康熙11年? ?672)、清乾隆17年(1752)、清道光18年(1838)和最近一次1995年開始全面整修。陳、闕恭人墓距張化孫墓地一公裡左右的官地村水尾神仙坑,墓地呈「雄雞展翼」(又稱「飛鳳展翅」)自然造型,清雍正三年(1725)更修,嘉慶十年(1805)按原山向分金更葬,1995年開始,與張化孫墓同時全面整修。 1996年,上杭縣政府將張化孫墓和陳、闕恭人墓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不完全統計,從1995年至今,已有7萬多張化孫後裔前往祖地祭祖,主要有:廣東省汕頭、汕尾、五華、梅州市梅縣區、蕉嶺、平遠、大埔、興寧、豐順、從化區、新豐、紫金、海豐、陸豐、深圳、惠東、惠來、饒平、潮州、東莞、河源、揭西、肇慶;江西省興國、會昌、瑞金、南康、遂川、贛縣、於都、萍鄉、安遠、修水、銅鼓、上猶、尋烏、永豐、吉安、崇義、泰和;福建省漳州、詔安、平和、南靖、長汀、武平、永定、連城、龍巖、漳平、上杭;浙江省雲和、龍遊;湖南省瀏陽;廣西省貴港;臺灣省屏東、基隆、臺中、桃園、臺南、臺北、高雄、豐源、雲林以及澳門、馬來西亞等地宗親,香港、新加坡等。
張化孫詩詞記載民族英雄文天祥曾為張化孫題寫「像讚」:「公之風採,氣宇軒昂。公之品行,正直端莊。詩書博覽,忠孝名揚。作牧汀州,合郡群黎。德澤開基杭邑,一門父子沐恩光。纂修宗譜,報本不忘;鍾靈毓秀,桂馥蘭芳;綿綿世澤,長發其祥。」可見,文天祥對張化孫是十分推崇的。
張化孫不但自己詩書博覽,忠孝名揚,更是治家有方。他十分重視做好對家族成員的教育工作。通過多種形式鼓勵後人以上祖為榜樣,自強自立,開拓創業。一方面提倡讀書,崇文尚武,走讀書做官的道路,另方面又士農工商並重,不斷開拓生存空間,逐步形成一個強大的家族網。
在上杭張化孫祠裡,有一副奇特的嵌字長聯(此聯在各地的張化孫裔分祠中,普遍都有張掛):「賜姓自軒轅,大儒一人、銘垂兩篇、輔漢三傑、功高四相、將封五虎、博物六史、貂蟬七葉,悉是清河族派;揚名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戎十策、書忍百字、金鑑千秋、青錢萬選、道隆億尊,依然文獻宗支。」此聯把張姓上祖中赫赫有名的人物,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等數詞,巧妙地串聯在一起。從黃帝賜姓張揮開始,有張仲、張載、張良、張說、張飛、張華、張安世、張果老、張九成、張方平、張公藝、張九齡、張鷟、張道陵等各類人物,既有公侯、將相,亦有名士、神仙等,一字講一個故事,一位或幾位張氏上祖名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業績,既培養宗族的自豪感,又以此典範激勵後人,使上祖成為後人崇拜效法的偶像。
張化孫對祖道祖德「百忍」「孝友」鴻規,極為尊重,身體力行,所以,他德重鄉鄰,福壽全歸。他把張氏源流、遷徙、家風、家訓和要求效法的上祖典型,概括在一首遺訓詩(俗稱「外八句」,亦稱「族詩」)中:「清河系出源流長,卜吉移居閩上杭。百忍家聲思祖德,千秋金鑑慕宗坊。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後詩書繼漢唐。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詩中所選的典型,既有個人(張公藝、張九齡、張仲),亦有群體(漢、唐兩朝張姓人物)。從宗族倫理角度上看,這三個人是很有代表性的,現在很多張姓人家,還以「百忍」、「金鑑」、「孝友」作為堂號,作為聯語。漢、唐兩朝,既是我國最為強盛的封建王朝,也是張姓人物文治武功最為顯赫的朝代,可見張化孫教育後代的良苦用心和嚴格要求。和「外八句」相配套的還有一首五言八句字輩詩(俗稱「內八句」):「化雲騰上昊(hao),承先紹啟宗。仲興山詒遠,永廷應萬崇。日振昌英俊,賢聲繼祖功。文運開世兆,科元定顯龍。」這是張化孫從自己開始,往下40代親定的字輩安排。張化孫去世700多年來,湖南瀏陽、江西於都、上杭太拔的裔孫,恪守這個字輩安排。太拔裔孫如今已發展到33代,「開」字輩已有20多人。據說,張化孫要求子孫把「內八句」和「外八句」作為族詩熟背,代代相傳至今。按字輩詩規定的順序取名,長幼有序,使同宗同祖的人產生一種特別的親近感和親和力,不斷增強家族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從小孩開始就通過聽長輩講故事、說家訓,生動形象的接受上祖業績教育,培養宗族的自豪感,激發開拓創新、光宗耀祖、敢為人先的不斷上進精神。背誦「內八句」和「外八句」,還? 幸桓鎏厥獾淖饔茫褪恰叭翔魘濉薄H蘸笤諞斕廝縟綣氐嚼研枰魘灝錈κ保迨梢宰魑白迥誚檣苄擰保舯扯粵耍誶茁砩弦員卜莩坪簦惹榻喲∑淇贍馨鎦餼鍪導世選?BR>張化孫還制訂了10條家規:「篤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糧息訟;營生業,言士農工商,各執其業;慎喪祭,言慎終追遠,宜盡誠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鹹宜配擇;嚴內外,言治內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親敬,敦親睦族;篤教學,言養不廢教,作養人才;厚風俗,言吉兇慶恤,孤寡有體;敦和睦,言捍忠御災,協力同心;嚴雜禁,言奸盜賭博,佔欺謀吞。」張化孫家族,還把《百忍歌》(附二)作為家訓流傳,在每家廳堂正中懸掛油漆鎏金的《百忍流芳》牌匾,作為和親睦族之道。《百忍歌》通俗易懂,談古說今,雖非盡善盡美,但在處理睦鄰、人際關係、家庭問題上,起了一定的調節作用。
以上可以看到,張化孫不同於一般的士大夫階級。他把自己的人生信仰,對子孫的要求,希望子孫效法的上祖典範人物,通過宗譜、家規、遺訓和編排字輩等體現出來,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宗族文化內容。他一方面恪守孔孟之道,保持中原古風,另方面,又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打破「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思想束縛? 睦鑀餷ǎ歡俠┐笊嬋佔洹M保謐迥謨幸惶妝冉舷低懲暾⒖蒲в行У慕逃諶鶯頭絞椒椒ǎ辜易逋歡戲⒄棺炒螅⒉藕瀾芎託氯瞬歡嫌肯幀U庖彩瞧涔悴己D諭獾那蛞崴鏤裁醋鷀笫甲嫻腦滌閃恕U繒嘔錟溝哪沽吹模派衍清河源流遠,支分閩粵慶澤長。橫披:積厚流芳(這是張化孫墓地早期使用的對聯橫披)。墓地現用的對聯,系按清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墓後使用的對聯:派盛清河綿世澤,支蕃閩粵振家聲。橫披:克昌厥後。
張化孫晚年生活的地方——青龍寺據了解化孫公晚年十三年的時光(1254年至1267年)是在青龍寺度過的。相關典故和軼事有待繼續探尋,化孫後裔們共同努力 ,充盈其中的文化元素與內涵。
傳承化孫文化,講好化孫公故事。
以上圖片是化孫公人生最後十三年(即1254年至1267年)的地方——青龍寺。
民族英雄文天祥曾為張化孫題寫「像讚」:「公之風採,氣宇軒昂。公之品行,正直端莊。詩書博覽,忠孝名揚。作牧汀州,合郡群黎。德澤開基杭邑,一門父子沐恩光。纂修宗譜,報本不忘;鍾靈毓秀,桂馥蘭芳;綿綿世澤,長發其祥。」可見,文天祥對張化孫是十分推崇的。
試論「客家張化孫現象對一個客家宗族文化典型的剖析(鍾震東 張如山 鍾陽蕃)
據《張氏族譜》記載,黃帝第五子揮,為張氏得姓始祖。張揮的140世裔張化孫,於南宋嘉泰年間(1204)從寧化移居上杭縣白砂將軍橋茜洋村,為上杭的開基祖。其裔孫稱為「鄞江(汀江舊稱)始祖」。客家學研究者提出:張化孫後裔棋布於閩、粵、贛、浙、臺等省和東南亞國家,不僅分布於廣大客家地區,而且輻射到廣府方言區、福佬方言區、閩北方言區等許多地區,充分體現出一種開拓、進取和冒險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客家精神的精髓。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十分奇特的現象」,並稱之為「客家張化孫現象」。那麼「張化孫現象」的實質是什麼,它是怎樣產生的,時至全球化的現代社會,它還有沒有作用?圍繞這些問題,我們對這個客家宗族文化的典型試行剖析,提出一些粗淺看法,就正於專家學者。
一、「客家張化孫現象」實質是客家宗族社會的典型表現
宗族是由許多家族組成的,而張化孫家族,是在封建制度下宗族社會的一個突出典型。為什麼這樣說?我們從如下兩方面可以看出:
1、張化孫家族起源於上杭,卻跨出上杭,跨出福建,而且跨出中國,形成了一個跨越海內外的龐大的家族網。據上杭縣太拔鄉清道光八年(1828年)修的《張氏族譜》載,張化孫生18個兒子,108個孫子。18子中當代即從茜洋村外遷的有16人。遷往地除本縣外,有清流、漳州、福州,還有廣東梅縣、大埔、潮州,第十六子倬雲遠遷安徽徽州。另據考證,當時留在父母身邊未外遷的第四子祥雲、第十七子彼雲,其第二代也開始外遷。祥雲的裔孫,現已分布在廣東梅縣、大埔、潮州、汕頭、廣州,江西於都、興國、吉安、上猶,湖南瀏陽,浙江雲和,以及臺灣屏東等30多個縣、市。彼雲9個兒子,除第七子遷本縣小吳地外,其他遷往本省的漳浦、寧化、漳平永福、漳州竹園、連城、武平和廣東蕉嶺,江西瑞金等地。如果說,張化孫上祖的遷移,是被迫的,那麼張化孫後裔的遷移,是自願的,是出於發展的需要。如今,張化孫裔孫的足跡已遍及閩南三角州、珠江三角州、潮仙平原、香港、臺灣和東南亞等地,達千萬之眾,形成一個龐大的家族網。
這個家族網,把古人、今人連在一起,把傳統和現代連在一起,對家族成員進行著特殊形式的教育。如他們把自己上祖中赫赫有名的人物突顯出來,或寫入詩中,或嵌入聯中,並作為一遺訓,向後代灌輸。這裡著重介紹一副奇特的嵌字長聯,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等數詞,嵌在一副對聯中,一字說一個故事,一位或幾位張氏上祖名人,聯文為:
賜姓自軒轅,大儒一人、銘垂兩篇、輔漢三傑、功高四相、將封五虎、博物六史、貂蟬七葉,悉是清河族派;
揚名昭世德,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戎十策、書忍百字、金鑑千秋、青錢萬選、道隆億尊,依然文獻宗支。
對聯中,從黃帝賜姓張揮開始,把張仲、張載、張良、張說、張飛、張華、張安世、張果老、張九成、張方平、張公藝、張九齡、張皆、張道陵等連珠排列在一起。一副對聯,羅列了公侯、將相、名士、神仙各類人物,記述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業績,以此激勵後人。通過這樣培養宗族的自豪感,使上祖成為後人崇拜的偶像,效法的典範,把上祖的成就化為後人的進取精神,使古人、今人連在一起。張化孫是比較開明的,而且具有強烈的發展意識。作為士大夫階級,他一方面恪守孔孟之道,保持中原古風;另方面,又根據社會的發展,家族的發展,吸收新的思想。為促進家族的發展,他敢於打破「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思想束縛,鼓勵兒孫外遷,以擴大生存空間。又如,他一方面崇文尚武,另方面又重視工商,不囿於「耕讀為本」,而採取士農工商並重之策,並訂在「家規」之中。在「十條家規」的第二條明確寫上:「營生業,言士農工商各執其業諸事」。改變了客家先民中比較普遍存在的輕商賈,不善經營的思想。這不但大大開拓了張化孫裔孫生存發展空間,而且改變了他們的營生理念。這種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可以說是一個思想上的突破和進步。
上述兩點,是形成這一「現象」相互促進的兩個支點。在封建社會那個「多子多福」的倫理觀念指導下,通過外遷,促進人口發展,促使這一家族網的迅速形成。人口發展了,要生存下來,要繼續發展,這就要求創造繼續發展的條件,掌握繼續發展的本領,這就要求提高人口的質量。張化孫採取的辦法是鼓勵後人以上祖為榜樣,自強自立,開拓創業,提倡讀書,崇文尚武,走「讀書做官」的道路;同時又士農工商並重,開拓生存空間。這樣不但人口發展得快,發展得多,而且發展得好,軍政商學各界,代有賢能,人才輩出。
二、「客家張化孫現象」從張化孫開始是什麼原因
這個問題,初看起來,似乎不通,「張化孫現象」從張化孫開始理所當然,何來問題?我們提出這個問題的意思是,為什麼在張化孫及其以後,會出現這種蓬勃發展,長盛不衰,並呈多姿多彩「現象」。這裡我們從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張化孫是客家早期人士中的傑出代表。民族英雄文天祥,曾為張化孫題寫「像讚」,云:「公之丰采,氣宇軒昂;公之品行,正直端莊。詩書博覽,忠孝名揚,作牧汀州,合郡群黎。德澤開基杭邑,一門父子沐恩光。纂修宗譜,報本不忘;鍾靈毓秀,桂馥蘭芳;綿綿世澤,長發其祥。」從「像讚」可以看出,文天祥對張化孫是頗為推崇的。
1、當時上杭的社會環境,對「張化孫現象」的形成也有一定作用。
上杭地處汀江中遊的黃金水段,於唐大曆四年(769)設場,宋淳化五年(994)升場為縣。南宋乾道四年(1168)縣治經(禾丸 梓堡、鱉沙、語口市、鍾寮場)四遷而至郭坊,即今上杭城關地區。由於上杭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地理環境良好,加上中原移民帶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了農業、手工業、開礦業、航運業和商業的全面發展。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的繁榮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據縣誌載,宋紹興二十年(1159)開始建學舍,置學田。縣治遷至郭坊後,在中心地段建築縣署,縣署左右側建主簿廳和縣尉廳,西側建鹽倉庫,民房、水井、街道、商店、寺廟,按區劃建設,井然有序。嘉泰二年(1202),知縣事黃葵創修第一部《上杭縣誌》。張化孫遷居上杭時,上杭置縣已有210餘年,縣治遷至郭坊也已將近40年。由於中原移民,「衣冠南渡」,給上杭文化事業的發展創造的很好的條件。《汀州府志》稱:「上杭衣冠文物,頗類大邦,禮樂詩書,實多濟美」。清《福建通志》也說:「上杭比屋裕如,士勤學業,彬彬文物,有類大邦」。新郡志云:「上杭文物類於大邦,科名甲於諸邑,家家建迫遠之廟,戶戶置時祭之資。」張化孫和他的家族,給上杭帶來了中原文化傳統,而他自己也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潛心研究社會歷史和家族文化,總結社會的、家族的歷史經驗教訓,成為這一時期南遷客家人中的傑出代表。
2、張化孫對「張化孫現象」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奠基作用。
張化孫18個兒子(十八房聯詩:「吉慶禎祥集,從龍福自綿。景星卿帝闕,倬彼定——名雲。」),108個孫子,裔孫不但棋布閩粵贛湘浙桂廣大客家地區,而且輻射到珠江三角洲廣府方言區,福州、南平、建陽等閩北方言區,以及港澳臺、泰國、馬來西亞等許多地區,這是一種十分奇特的現象,現在,許多客家學者把它稱為「張化孫現象」進行研究。張化孫現象,不但具有客家族群尊祖敬宗、開拓進取、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尊師重教等品質,而且,揚棄了山區客家人較為保守封閉、輕視工商、不善於經營的弱點,把「營生業,言士農工商各執其業」訂在「家規」之中,充分體現了客家人勤於創進的精神特質,因此提高了族群的整體素質。精神境界的飛躍,促進了張氏族群的開拓創業,充分表現了前所未有的開拓、進取和冒險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客家精神的精髓。
目前,對張化孫的研究,主要還是局限於族譜資料。上面提到的像讚、族詩、遺訓詩(內八句、外八句)、十八房聯詩以及墓聯等,都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線索。
張化孫家族是一個富有生氣的長壽之家。張化孫93壽,陳恭人89壽,闕恭人88壽。前面提過的四子祥雲72 壽,十八子定雲92壽 ……。張化孫18個兒子,18個兒子又生108個孫子,平均每人6個兒子。這個家族之所以健壯長壽,子孫滿堂,除了自然地理環境外,張化孫及其後裔尊重祖德祖規,對「百忍」、「孝友」身體力行,所以德重鄉鄰,福壽全歸。「清河堂」是張氏郡望總堂號。清河是張姓始祖張揮的居住地,郡始設於漢初,治所清河縣(今河北清河縣東南),張氏族譜和一般譜學史籍,都以清河為張氏祖居之地和最早最大的郡望堂號。張氏還有一個堂號——百忍堂,是典故堂號。據譜載:118世祖張芬才,名公藝,生於隋開皇元年(581),卒於唐玄宗開元廿六年(738)享壽158歲,目睹九世同堂,舉家3000多人合宿九棟一圍的千餘間平房裡。大門額刻有「百忍廬」三字。相傳開元廿二年(734)唐玄宗李隆基曾微服出訪,進了「百忍廬」,看了掛於前廳中堂的《百忍歌》,目睹公藝九世同堂不分家的罕舉,說:「真是天下第一家呀!」後來特地御賜「天下第一家」金匾,從此,只要看到門額上刻有「百忍堂」或「百忍留芳」字樣,不用問,便是張姓人家了。張公藝的人生哲學,可以歸納為一個「忍」字。據說他曾著《百忍全書》一套,並編成《百忍歌》讓子孫鑑戒。「忍」字的文化內涵,主要是告誡族人要行善積德,以和為貴,避免械鬥,並視酒、色、財、氣為衰敗之根源。上面說過,張化孫及其家族就是以《百忍歌》作為行為準則,遵循「忍」字哲學的。從118世張公藝,到140世張化孫,張氏家風是形成長壽家族的一條重要原因。
二是不守舊。張化孫打破客家人「安土重遷」「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思想,當代就讓16個兒子外遷發展,遷最遠的十六子倬雲,遷安徽徽州。當時留在父母身邊的四子祥雲,從第二代亦開始外遷,其裔孫現在發展最迅速,已遍布廣東梅州市梅縣區、大埔、潮州、汕頭、廣州,江西於都、興國、吉安、上猶,湖南瀏陽,浙江雲和,臺灣屏東等30多個縣市,其後裔在臺灣屏東市已發展到數萬人,建有化孫公祠和萬三公祠,每年都有舉行較大規模的紀念活動。張氏裔孫外遷線路,多是向平原、向沿海地區發展。這就把山區客家人吃苦耐勞、勤勞勇敢的傳統精神,與濱海人開拓進取、敢於冒險的精神結合起來,走上開拓創業不斷發展的成功之路。
三是他們重視教育,「篤教學,言養不廢教,作養人才」。其父張楊德,曾任河北太守,張化孫,進士出身,誥授中憲大夫。他的道德倫理、行為規範、人生理念,無疑是正統的儒家思想。張化孫和他的後裔,對上祖是非常崇敬和引以自豪的。濃厚的宗族自豪感,激發他們崇文尚武,「學而優則仕」。客觀上為他們外遷和族群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在張化孫像讚中,有句「纂修宗譜,報本不忘」。纂修宗譜是一種中華傳統文化現象,它具有一種巨大的凝聚力和承上啟下的傳承作用。張化孫重視這項工作,這也是其家族得以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張化孫三兄弟,都是官宦之家,不可能沒有後代,問題在於化龍、化鳳沒有一代一代通過族譜把世系情況詳細記錄下來。而張化孫重視纂修族譜,裔孫連續不斷地把家族的情況詳細記載了下來。 現在,不少張姓人家,因為缺乏資料,千方百計從張化孫世系中去連線,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問題。現在,上杭白砂鎮茜洋村李屋背頭大坪崗上的張化孫墓,與相距一公裡左右官地村水尾神仙坑的陳、闕恭人墓已整修一新,並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廣布海內外的張化孫裔孫,每年都絡繹不絕地前往敬香叩拜,申表一份心願和敬仰。從此可見炎黃子孫敬宗報本的深遠淵源,因而也可見研究張化孫及其傳裔的現實意義。
張氏宗祠
據譜載:從得姓始祖張揮(黃帝之子少昊青暘氏第5個兒子「揮」)算起,136世張端(亦有譜稱118世,但本文按上杭縣太拔鄉清道光八年《張氏族譜》和多數張氏譜牒資料世系排列)是入閩一世祖。按吊線譜下來,137世張仲祥,138世張賓國,139世張楊德,張楊德生3子:長化龍,宋解元,未遷居;次化孫,宋貢生,賜進士,宋孝宗時中憲大夫(正四品官);三是化鳳,宋武舉,遷福州。張化孫是張氏140世,即入閩世祖張端的第五代。(另外張姓入遷廣東的始祖是張君政,即到了唐代貞觀元年(627年),從張良算起的二十四世祖張君政官任韶州別駕,就入遷廣東曲江。)
張姓的遷徙有三次大的浪潮:
第一次始於西漢末年王莽當政建立新朝之時。此次遷徙,臺灣屏東縣《清河百忍族譜》記載:張氏祖脈在清河,後因生子眾多遷入徐州,逐漸南下,一祖過揚子江,分住下塔衢州(在今浙江)、託州(在今江西)、福州、韶州、贛帥等處;一祖遷入湖州(在今浙江);一祖人演州(在今越南)。
第二次是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公元4世紀初,永嘉爆亂之後,西晉政權滅亡。張氏先民活動的中心,處於戰亂之中,為求生存,他們再一次背井離鄉南遷至建業(今南京),之後又遷襄樊。
第三次遷徙潮起於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此次遷徙,使張氏族人向巴蜀、兩淮、嶺南流徙。至此,揮公子孫已遍布全國。日後,張氏子孫或因戰亂,或因生活所迫,進一步外遷,歷經數千年,遍布東南亞和五大洲的各個國家。
簡述:
從明朝時期張公夫婦來加欖塘定居後,(分支祖公為鄞江始祖張化孫後第六代)。張公後代有上千子女。他們嫁娶,他們生活、生產,代代相傳,至2010年就有15代人了。在張氏張姓總族譜中,從九世的張錫朋為開基始,其子從大埔縣高陂鎮苦野分流來到加欖塘定居以來(張錫朋夫人則被其子帶至豐順的建橋鎮了),傳下的子孫中部分移居在他鄉了,其子孫暫無法查找;另一個就是在本村居住的十四世有兩房分支,也是現在的兩大家。大房後代為張思耿、張國平等;二房為村內大部分及嶽坑渡張屋。其中二房又分兩大房:大房是張登喜;二房是張慶喜。
從張公夫婦之後至今有的男丁傳宗接代快;有的則慢。有部分的則沒有娶妻生子。所以就形成了現世中有輩份高的,有輩份低的原因。還有的則以男嫁女的過門去了(上門女婿)。有的則是移民到別的地方定居。本村大概在1960年之前有過饒姓的一家人到三排面(現今村內學校下)定居過幾年,之後搬遷他鄉了。
本村是解放前的革命村,當時,全村擁護共產黨及毛澤東主席。全村也是革命老區,本村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上百年的古村,是全鎮所知的老村,在當時是附近最興旺的一個村莊之一;是豐順縣北部山區特色之一。
(以上部門摘自中國張氏族譜記載文獻。節選自福建上杭張化孫文獻記載叢書。本節選叢書於2010年開始編寫。)
歌詞記載·《百忍歌》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寒。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不忍小事成大禍,不忍善事終成恨。男不忍則兇,女不忍則亂。君不忍則敗,臣不忍則亡。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世交不忍失和氣,夫妻不忍多爭執。父不忍失教,子不忍失孝。為兄不忍缺理,為弟不忍缺智。朋不忍失仁,友不忍失義。為夫不忍失和諧,為妻不忍失智慧。劉玲不忍敗了名,只為酒不忍。陳靈不忍亡了國,只為色不忍。石崇不忍破了家,只為財不忍。項羽不忍送了命,只為氣不忍。劉邦能忍得天下,只為辱能忍。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來創業人,誰個不知忍。能忍能創業,知足能知忍。
百忍歌,歌百忍,明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忖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忍者可以走天下,忍者可以結近鄰。忍得饑寒可立品,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窮苦可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忍得骨肉存人倫,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鬥免消仇冤。忍得人罵免回口,他也忍口自愧心。忍得人打不還手,他也忍手自沒勁。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忍時人只笑痴呆,忍過人自知修省。就是人笑也要忍,莫聽人諷便不忍。世間蠢人笑人忍,明者智者重的忍。事來來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人生最怕百個忍,百忍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滅燼。奉勸世人忍百忍,人生哲理思忖忍。
百忍歌,歌百忍,百忍之餘仍可忍,一忍二忍再三忍,四忍五忍忍無盡。惡者不忍人難忍,再忍忍者致喪命。若要人生念百福,誠勸世間念百忍。
《張氏古墓》山上有單獨的建築,金黃的琉璃瓦,微翹的屋簷,藏在青松翠柏之間。不難判斷,那是一座亭,在其貌不揚的小山上做了這麼一個亭,就好像是老太婆塗脂抹粉鬢角插花一樣惡俗;而且那座叫做「大坪崗」的小山並沒有奇峻的山石,也沒有淡雅的風景,根本不值得大肆渲染;不過,既然有人在上面立亭為記,自然有它的道理,犯不著我們去操這份心。一座山,想要引起別人的關注,最好要有睥睨一切的高度,珠穆朗瑪和青藏高原就是這樣;如果沒有高度,那最好要有或雄奇或精緻的景觀,三山五嶽皆出此轍;如果兩個都沒有,那最好要有名人軼事、野史傳說,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說的就是這麼一回事。這句話多少也證明了不可以貌取人的正確性,深山可以出俊鳥,廟小未必留不住大菩薩,這些全靠自己的造化。「大坪崗」能夠引起別人的關注,也許就是這邊葬著賢人的緣故,這個人名叫張化孫。
張化孫被後人尊稱為「鄞江始祖」,足見其地位在張氏中的重要性。我無意為一個家族著書立傳,更不用說是一個墳墓,只不過我喜歡歷史,喜歡歷史留下的財富,這就足以讓我走近它。說他是始祖,只是針對客家的張姓而言,張姓是舉國的大姓,自古以來就能人輩出。我們邱氏也是客家,不過遷徙的年代更為久遠,是西晉時候「八姓入閩」的其中之一。對於我們來說,張氏也只是客人而已。他的墳墓上銘刻著這樣的對聯:
「派盛清河綿世澤;支蕃閩粵振家聲。」
這對聯我是不怎麼欣賞的,其中的「蕃」字,應當解為「外姓」或「外族」,下聯的意思就有點炫耀的味道了。打著「支援外族」的旗號揚名立萬,對於我們被「援」的一族來說,實在難以受用。
張化孫是在宋朝末年搬遷到我們村子的,那時候金兵南侵,造成北方人大規模南遷。朝廷委派他「作牧汀州」,他在位期間,為政清廉,愛民如子,深受百姓愛戴,在百姓口中竟有「活菩薩」的美譽。在我看來,能夠得到別人的尊敬,是很難的事情,就好像摸獎中了頭彩。若非老天成心眷顧,非得自己付出極大的努力不可。據說,他和民族英雄文天祥私交甚篤,只是無從考證,或者,根本就不用考證。歷史是人寫的,每一個人敘述的歷史都會有所取捨,有所側重,那史書記載的,永遠不是真實,只能說是接近真實。後來張化孫生十八子,十八子繼續繁衍,正應了《愚公移山》裡面說的「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後張化孫去世,年93歲,算是福澤深厚之人了,不過,長壽之人在我們村經常可見。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了長壽的風水自然會有長壽的村民。所謂的「風水」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誰也不敢說它沒有。張化孫有一首詩留傳下來,裡面敘述了搬遷到這裡的動機,詩句云:「卜吉移居閩上杭」,自然是說,佔卜後知道很吉利,便搬到這裡來了,這也和流傳的版本相符,相傳他精通《周易》、《勘輿》,擅長歧黃之術。他去世後葬處就是現在在大坪崗,而他的孩子卻遍布了大江南北。
他的墳墓在公元2002年的時候重建,在重建之後我曾幾度拜訪過,那時候還沒有那座亭。所謂的大坪崗,顧名思義,就是說山頂有個很大的坪。的確,我估計稍加整理,上面可以做一個足球場。張化孫墓建在山頂上,改建後全部由水泥鋪面,整個墳墓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盤子,保守著計算,周長也超過了 50米。我們村小學建在大坪崗下,就曾經當它是操場,當然,只能用來跑步。
墓地兩側,一共立著十八根華表,象徵著他的十八個子嗣。我沒有見過比這個更有氣派的墳墓,當然,跟歷代封建君王的陵園沒得比。或者有人會想起坐井觀天的故事,鄉下人孤陋寡聞自是一端。但試想,一個在正史上籍籍無名的小官,在一個偏僻而稍顯窮頓的山村被眾人景仰,難道沒有他的獨到之處嗎?聽說,我們村子有小孩發高燒時,用墳土煎水服下,高燒便可治癒。這只是街頭巷尾之談,不值一信。但或多或少,總是張化孫「魅力」的旁證,我一直推一句話為至理:「公眾人物才有緋聞」。如果不是事出有因,誰也不願意用自己的熱臉去貼別人的冷屁股。
我從小在外求學,四歲開始就南徵北戰。除了暑假和周末,很少呆在家鄉。許多東西於我,可以說得上是陌生。在我的印象裡,我小時候,除了上山砍柴的鄉親,以及野果成熟時候嘴饞的孩子,大坪崗可以說是一片荒蕪,人跡罕至。
據說在文革以前,這裡也算是香火鼎盛的,不過文革時候「破四舊」時受到破壞,在一個大的政治運動面前,神明也是束手無策的。或者可以這麼說,時間總是讓人或者世界發生一些變化,並且大多數變化都叫人神傷。
現在事情已經過去了很多年,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那是時代的悲劇,和個人沒有多大的關係。人們會在各個角度去反思,然後慶幸那段光陰已經過去。過去的終究是過去了,我們後人對於過去只能保持一種憐憫的態度,為受到破壞的文明感到惋惜,其他已經無能為力。或者在當時,有些事,就有人是明白的,只是無法深究,在某個特殊的時代,活著有點不由自主。
在我們村裡,有一種說法可以概括任何人的一生,那就是命。「一朝落地命安排」,在村子裡流傳的這句話,到底應該解釋成我們淳樸的鄉親豁達知命,還是要說成我們對自然的妥協,抑或是二者兼有?天知道。如果,張化孫墓真的遭到過人為破壞,也只能說成是命中注定了。
任何毀滅都是天定的劫數,不要將過錯追究到某個人的頭上。法國大作家雨果說過一句話:「凡是人份內沒有的東西,都屬於上帝。」那麼,我想,凡是無法追究的責任,也都歸咎為上帝。當然,放在我們的村莊,就是老天爺,這樣對活著的人比較好。不過值得懷疑的是,鄉親們向來敬畏神明,當年破壞的勇氣從何而來?
人能夠意料到的事情,幾乎沒有。對於歷史本身,我們最大的尊重就是保持沉默。
把所有的精力放在過去無疑是大不智,重建才意味著新生,這些道理每個人都懂。現在張氏古墓已經修葺一新,悄然藏在靈山之中,一如平淡的從前。也許,將來會更好。
我總覺得,我們身上有一部分東西活在時間之外,比如信仰。到現在,我們村已經沒有住著的張族一脈了,但是全國各地的「化孫公門下」都會找時間來這邊看看,放放鞭炮,燒幾炷香。什麼也不圖,只是想祭拜自己遙遠的魂。不管漂到哪裡,這裡始終是自己的根。
聽說,臺灣四百多萬客家人,張姓佔了一百零五萬,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張化孫後裔。不知道有多少人,有機會來這裡撫摸自己的根。這些感情是我們無法體會的,也許,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時刻,我們才會知道家族的年輪。
在化孫墓地前的那座亭裡,也就是我家門口可以看見的那座亭裡,用了十五塊石碑刻上了捐資修葺墳墓的人的名字,在石碑前面,我看到了一個家族的根。我知道了,有些東西是連時間也不敢改變的,時間對它肅然起敬,碰到了,就小心翼翼地繞道走。
今年暑假,我和父親特地爬上這座山,我蹲在張化孫的墓前,看著香火焚燻的碑石,字跡已經難以分辨,就像我們難以辯明的歷史。如果在古代,我的「肆無忌憚」將被斥為大不敬,我是徹底的無神論者,不擔心死者的靈魂在某個時刻光顧屋頂或者是我的夢境。
(作者:邱美煊,系上杭人,著名學者、作家,供職於龍巖學院)
由於內容中文字、圖片等資料大,在此如法展現,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