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遷徙史——張氏文化

2021-01-18 張氏張姓

張姓起源於「青陽」,也就是古代冀州的清河流域。清河發源於今河南、山西兩省交界處的太行山區,流經今河南省的新鄉、濮陽,河北省的清河、滄州等地,從天津入海。清河上遊的濮陽一帶為「顓頊之墟」(上古帝王顓頊建都之地),可能是張姓的起源地。西周后期有個叫「張仲」的人,曾經輔佐周宣王。他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張姓先民。到了春秋時代,晉國(今山西省境內)是張姓人群聚集的重要地區。戰國時期晉國分為韓、趙、魏三國,張姓先民隨之遷徙到黃河南北,在更廣闊的中原地區建立家園。漢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興盛期,也是張姓先民的輝煌時代。他們辛勤勞作,頑強戰鬥,顯示了自己的武勇和智慧,建立了豐功偉績。在黃河乃至長江流域,出現了許多聲名顯赫的張姓望族。伴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的民眾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張姓先民的足跡不但遍布於大江南北,而且還到達嶺南、西南、西北、東北和東南沿海地區,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都可以看到張姓人群的蹤影。到了宋元明清時期,張姓先民在祖國大陸的分布更加廣泛。他們不僅開始到達臺灣、海南等我國沿海島嶼,而且已經邁出國門,走向東南亞和世界各地。

第一節 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他們就從三晉走向諸侯各國。到了秦漢時代,轉戰千裡的兵卒鐵流、兵禍天災造成的流民大潮、禍福旦夕的政治風雲等等這些無可奈何而又無法抗拒的因素,推動著張姓先民們遷徙的腳步,而戰後統一局面的形成和社會的安定發展,更需要繁榮昌盛、人丁興旺的張姓家族自己去追尋新的生活空間。因此,如前所述,到西漢木年張氏家族從古冀州分遷到全國很多州縣郡國,並形成了好些名門望族。


第二節 秦漢時期


    張姓向西南地區的移民最早見於公元前316年,秦國惠文王派張若為蜀國守,組織秦民萬家入川今雲南、四川的白族張姓,相傳是戰國時期從隴西遷來的,估計就是張若組織的移民。此後代有張姓移人,並且主要是從關中、隴西地區而來。隋唐以前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關中地區,每逢戰亂或宮廷政變等大的變故,京畿地區的張姓顯貴就往往隨朝廷走蜀道避難西南。下面我們將要談到的唐國子監祭酒張磷就是在廣明元年(880)因避農民起義軍隨僖宗南遷成都的。張姓從外地進入西南的第一站一般是今四川地區(明清也有從貴州、雲南進入的),然後向雲、貴、藏各地遷徙。《元史·地理志》在談到會川路永昌州(會川路轄地在今滇川邊境地區,路治在今四川會理縣,永昌州治所元代在今四川境,明代起在今雲南境)的沿革時說,至南詔時期,「蒙氏改會川府,置五(貝僉),徙張、王、李、趙、楊、周、段、何、蘇、龔、等十二姓於此。」明代播州(今遵義)七大姓中就有張氏,其排名為田、張、袁、盧、譚、羅、吳。

    兩漢之際,張姓家族遷徙的出發點大體來講是中原大地(包括河東、河內等)和關中地區。中原是由張姓祖居的古冀州輻射而形成的,關中長期以來則是中央政權所在地,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因而集中了較多顯赫的張氏大族。家庭的遷徙受到各種必然與偶然因素尤其是偶然因素的影響與制約,有時候帶著選擇,有時則是盲動,更有出於無奈被迫的緣故,因此其行動是千變萬化的。但綜合考察其千餘年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張姓遷徙的一個最大特點是由中心向四周輻射。大而言之,總的趨向是以中原和關中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四周拓展,輻射到全國各地。小而言之,具體到某個州縣也是這樣,先是以某個城鎮,或以某個村莊為據點,然後向四鄰城鄉拓展。另一個特點是每一次大的遷徙行動都與政治有關,大多數時候是無奈的、被動的。


    西漢木年王莽當政建立新朝之時張氏祖脈在清河,後因「生子眾多遷入徐州,逐漸南下。西漢木年,王莽當權,時元始元年(1)九月十三日,一祖帶領男婦族人眾多,過揚子江,分往下塔衢州(在今浙江)、託州(在今江西)、福州、韶州 (即今韶關)、汀州(即今福建長汀)、贛州等處。一祖遷往建州 (在今福建),一祖人湖州(在今浙江),一祖人演州(在今越南演州府)。各成桑梓,四海散處。後世子孫皆是親生骨肉,不可棄也」。


    張姓向西北的大遷徙,開始於東漢末年。其時天下大亂,中原、關中等地很多張姓人家西進到張理建立的漢中地方政權的轄地避難。這批人中,有一些又追隨降歸曹魏政權的張魯。更大一次遷徙是「五胡亂華」的十六國時期,十六國政權,多數是少數民族貴族建立的,而且政權更替頻繁,徵戰仇殺不斷,因此,中原、關中等地的張姓先民和其他人一樣,除了南下之外,就是西向到張軌建立的前涼政權避難。在前涼轄地形成了很多的張姓「大族」。僅《晉書·張軌傳》中提到的張姓大臣將領就有31人,其中「涼州大族」晉昌張氏張鎮、張越兄弟大有取代張軌之勢。


    高昌、樓蘭一些張氏大族的出現也與上述的遷徙有關。如《張禮臣墓表》說:「苻堅肆虐,挺擾五涼,避難西奔,奄居右地。」又《張雄及其妻麴氏墓表》云:「跗萼散於前庭,波瀾流於右地,國家遂久,擗代不歸,故為高昌人焉。」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


    自公元4世紀初葉水嘉之亂爆發後,西晉政權很快滅亡,國家再度處於長期的分裂之中。張姓先民活動的中心中原和關中地區,在長達二百七十餘年的時間內,始終處於戰亂之中,尤其是「五胡十六國」時期,他們的生活環境遭到了極度的摧殘。為了求生,他們和北方其他姓氏的人民一起背井離鄉大量南遷,形成了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人口大流徙。如方城(今河北固安縣西南)人張韙在東晉初年就被迫離棄居留六世的家園,帶著妻兒隨晉元帝南遷到建業(今江蘇南京)附近安家落業。而他哥哥的後裔,在戰亂中苦苦地撐持著,又堅持了三代,到其曾孫輩張安之手上,已是東晉與南北朝之際了。長安實在忍受不了這長期的戰禍之苦,也只得率族人南遷襄陽(今湖北襄樊)。在整個東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的張姓大世家和其他漢族世家一樣,為了逃避落後的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的統治,往往帶領族人成百成千地集體南遷。為了安置他們,東晉和宋、齊、梁、陳等南方政權都照他們原籍的州縣郡名設置州郡縣來管理他們,這就是與這次移民大潮相伴而生的著名的僑州郡縣制。


    樓蘭(今新疆羅布泊)張氏也大多是魏晉時期屯墾軍卒的後裔。樓蘭文書景元四年(263)載有兼將張祿,秦始三年(267)有水曹督田椽張雕、功曹張龜。秦始四年(268)則有鈴下張豐,客曹吏張撫、張鈞等。他們是由於中原戰亂而不能東返,只得留居當地的。其子孫至今還繁衍於西北大地。


第四節 隋唐五代時期


    與唐代同時的渤海國有很多張姓貴族。五代初年渤海國為契丹所逼,向我國東北邊境方向逃遁,有些張姓先民也就隨之從渤海灣地區北上關東。到代替契丹而起的遼金時代,東北地區渤海族張氏就成為大姓,以至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都要改姓張。這個時期張姓名人很多,遼代有朝陽人張孝傑、瀋州(今瀋陽)人張琳;金代有由高姓改姓而來的遼陽人張汝霖、張汝弼兄弟,他們是名振一時的文武人吏,金代末年還有錦州人張鯨、張臻兄弟割地稱雄等。明清時有好些契丹、女真、滿族人改姓為張,他們跟隨馬隊徵戰而流徙東北各地。
    今東北地區的張姓還有一些是內地主要是山東、河北各地闖關東的人的後裔。闖關東的人多半是因饑荒戰亂而逃荒避難的人,他們或拖家帶口,尋覓生存之地,或與當地土著人通婚,其創業立家更為艱難。


第五節 宋元時期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到後來蒙古族南下。其間全國經歷了三次大移民,北方人口向巴蜀、兩淮、東南、嶺南地區流移,張姓情況也如此,這從我們下文敘述的情況中可以看出,而張姓族譜中這類記載就更多了。
    在南移的大潮中,南方地區還伴有張姓東移或西移的行動,如南宋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好些名門望族往往東移以遷就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抗金名相四川綿竹人張浚就東遷湖南寧鄉,經過數代發展,成為大族。元初、明初、清初,都有東南向西南的移民行動,江西向湖南的移民,至今還留有湘贛「老表」的說法。


第六節海外張氏


    越南張氏。越南有抗法民族英雄張定(?—1864)。1860年法國殖民軍侵入越南南部,當時任副「管奇」的張定於1861年在鵝貢等地組織軍隊抵抗,得到廣大人民的響應。次年,越南阮氏王朝將其調任他職,企圖瓦解起義。起義軍民堅決挽留,並公推他為平西大元帥,領導抗法鬥爭。1864年張定犧牲,其子張權在越柬邊境繼續指揮抗法軍作戰,直到1870年止。


    朝鮮張氏。漢武帝時,朝鮮王張洛歸附漢朝,元封三年(前108)封為幾侯(《漢書·功臣表》)。這是我國文獻中有關朝鮮張氏的最早記載。2000年後,朝鮮李朝時有畫家張承業(1845—1899)。承業號吾園,自幼父母雙亡,生活窮苦,曾淪為人家奴僕。努力苦學,終於成名,是朝鮮李朝極有影響的現實主義畫家之一。擅畫山水、人物、花卉、動物,尤長於折枝花卉。筆法洗鍊有力,色彩清新明朗,主勢生動豪放,富有民族特點,在朝鮮繪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傳世佳作較多,代表作有《梅》、《螃蟹》。


    美國張氏。張天德,美國費城中華文化社區中心理事長。張立剛博士,臺灣人,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託瑪斯·奧森研究中心量子結構部經理。張雲樵,美國航空與太空署宇宙航空高級總工程師。張福林,1950年出生於哥斯大黎加,祖父張文廷,於1905年從廣東遷居哥斯大黎加,後又遷居美國,張福林於1986年1月12日以哥倫比亞號太空船太空人升空。張展成,美國華盛頓世界銀行總會計師。張道行,江蘇張家港市人,美國林肯大學校長。張光直教授,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著作等身。張春樹,美國密蘇裡大學歷史系教授。張覺明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遺傳生物學家,稱「避孕藥之父」,1959年在兔子身上完成了「體外受精」試驗。張月桂,女,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行政官員。張雯,女,1967年由香港遷居美國,任美國《環球嘹望》電視系列節目主持人和總編輯,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研究員。張融,女,水彩畫家,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1987年獲美國聯合藝術家協會年度藝術比賽繪畫組第一名,1984年任全美水彩畫協會會長。朱莉亞·張·布洛克,女,生於中國,1951年隨父母親移居香港再轉遷美國,後來與不動產代理人、大商業家斯圖爾特·布洛克結婚,現任美國駐尼泊爾大使。張偉湛,美國紐約布朗士科學學校高中學生,獲美國1991年度科學獎大賽第九名。麥可·張,美國華裔網球健將,母貝蒂·張,父喬姓,居加利福尼亞州普拉林森合。張香桐教授,原上海腦研究所所長,1980年被美國衛生教育福利部全國衛生研究所福格提國際中心聘任為國際學者。


    印度尼西亞張氏。張度淵,雲南人,蘇門答臘華僑資本家。張維居,清末、爪哇島《民報》創辦人。


    汶萊張氏。張民,漳州人,遷居汶萊,為汶萊發展工農商業立下大功。汶萊王封為拿督勳銜。


    泰國張氏。張青,廣東人,於清雍正年間遷居暹羅務商。充任暹羅國王的貿易使者,出使清朝。


    菲律賓張氏。張德慈教授,菲律賓馬尼拉國際稻米研究所所長,水稻專家,著有《中國早期稻作歷史》。張素玉,女,菲律賓馬尼拉迪大學文學院中國研究計劃學者。


    英國張氏。張心滄,英國劍橋大學漢文系教授。法國張氏。張宗清,法國巴黎保安運輸公司負責人。張玉良 (1899—1977),著名女畫家,遷居巴黎,對油畫、水彩畫、版畫、浮雕、雕塑藝術,件件精通,是個獨創風格的藝術家。在美、日、比、德、希臘、瑞士舉辦畫展,獲得極高的評價。澳大利亞張氏。張任謙,奧大利亞心外科專家,澳大利亞反貪汙特別專員。張光裕教授,奧大利亞國立大學人文科學院院士。巴拿馬張氏。巴拿馬華人,以廣東花縣及客家人最多。張志誠,巴拿馬工商部次長。


相關焦點

  • 張姓的來源,到底是尊誰為始祖?——張氏文化
    宋·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曰:「張氏出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清·乾隆朝重修《張氏族譜·受姓淵源考》:「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生少吳金天氏,又號青陽氏,第五子揮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從上述文獻可知,揮為張氏得姓祖,這一觀點,除宋代鄭樵所著《通志》認為解張是張姓始祖外,其他史書均無疑義。
  • 天下張氏一家親,信陽市張姓文化研究院迎新春聯誼會順利舉行!
    :張雪萍宗親25、 信陽市張姓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鈺宗親以及其他張氏宗親60餘人參加了本次新春聯誼會。最後,他希望,今後信陽張姓文化研究會以血緣、文化為紐帶,以經濟活動為基礎,大力加強與外界張氏宗親的聯誼,加強合作,促進交流,共同發展。聯誼會上,張姓文化研究院(會)舉行了表彰和頒獎儀式。評選並表彰了在這一年裡為張姓文化工作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組織獎和優秀個人獎。
  • 清河張氏宗親聯誼會關於某地「三會」「告天下張姓同胞書」的聲明
    清河張氏宗親聯誼會關於某地「三會」「告天下張姓同胞書」的聲明最近,某省市縣三級張姓組織聯合發表系列長文,指名道姓詆毀張姓祖源文化,詆毀我縣張氏群體和特定個人,詆毀各地宗親,影響很不好。
  • 張氏字輩排行——張氏文化
    張氏一支字輩:「元和承世澤方正兆家與忠厚先人積經綸大道存」。張氏一支字輩:「昌大家先崇德象賢楷模正直品學安全忠禎孝友齊聖廣淵代生明哲世植梅田詩收溫裕富貴聯延」。  東北張氏一支始祖原籍山東省萊府掖縣,因遭蝗旱迭災,遂於乾隆十四年,攜家跨海移民關外。定居奉天府海城縣。
  • 張姓真了不起!張家人轉起來!
    張氏宗親總會微信公眾號:zsqzb88  天下張氏一家親,只要您姓「張」,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張氏宗親總會」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張氏家族大家庭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張氏文化,傳播張氏正能量。張姓,一個偉大又典型的揮公後裔姓氏!張姓,一個多民族、多源流中華姓氏之一!張姓,一個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偉大姓氏!張姓,一個唯一由發明和製造弓箭而被賜姓張的特別姓氏!那麼接下來我就帶大家一起來感受【張姓】是那麼牛!!震撼全球張氏宗親的緣故!
  • 張姓是黃帝後裔,貴姓之首!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張氏文化,傳播張氏正能量。中國的張姓人口其實不少,僅次於李姓和王姓,排全國第三。張姓人口如此眾多,為什麼還是貴姓?不是物以稀為貴嗎?這是因為玉皇大帝姓張。《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急就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有關姓氏學的史籍記載雖稍有出入,但都主張揮為黃帝之孫說,其稱: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造弓矢,實張羅以取禽獸,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後世張氏後裔所修張姓族譜、張姓家譜多有沿用此說者。
  • 張氏清河堂
    上古時代,軒轅部落與未全進化的蚩尤部落爭戰,八戰不勝,節節敗退。軒轅的第五子揮,夜觀天象,發現流星飛渡弧矢星,頓生靈感。 據歷史典籍記載,張氏的根在清河。翻閱張氏譜書,大多寫有「清河堂」字樣。如清河張、始興張(廣東曲江)、犍為張(四川宜賓)、吳郡張(江蘇吳縣)、馮翊張(陝西大荔)、東河張(江西貴溪)、中山張(河北省北部)等等。據張氏譜牒記載,清河在周代就有張氏祠堂及古墓;臺灣屏東縣《清河百忍族譜》記載:張氏祖脈在清河。查閱《清河縣誌》及一些史志,清河先民歷史上曾多次大規模的向外遷徙。
  • 張氏族譜
    他把張氏源流、遷徙、家風、家訓和要求效法的上祖典型,概括在一首遺訓詩(俗稱「外八句」,亦稱「族詩」)中:「清河系出源流長,卜吉移居閩上杭。百忍家聲思祖德,千秋金鑑慕宗坊。承先孝友垂今古,裕後詩書繼漢唐。二九苗裔能稟訓,支分富盛姓名香。 」詩中所選的典型,既有個人(張公藝、張九齡、張仲),亦有群體(漢、唐兩朝張姓人物)。
  • 杞縣張氏家族歷史簡略
    張氏,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中國大陸第3大姓。張姓在國內是一個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在歷史上,西漢時期的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王朝。
  • 中國第三大姓,張姓的祖先是誰?
    目前,各地的張姓家譜有以下幾種說法:得姓祖:張揮多數《張世家譜》認為張姓的得姓祖是張揮,但關於張揮與黃帝之間的關係,有黃帝之子和黃帝之孫兩種不同的說法:嘉靖年間的《張氏統宗世譜》中的《得姓郡望》說:「自軒轅黃帝第三妃彤魚氏之子曰揮
  • 張紹江匯總全國張氏字輩! 您上榜了嗎?
    我們同心同德,弘揚張氏文化,傳播張氏優良傳統,繁榮一億大張世家.每個姓氏都會有自己的家譜,這是從很久很久以前就流傳下來了,有的傳統一點的家庭,到至今延用。張姓是中國的大姓,張姓家譜也是非常有名的,不過因為時間太長的緣故,很多家譜都已經失傳了,那麼肯定會急壞了族人。那麼今天,先知國學起名網小編就來跟大家重新拾回張姓家譜,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 2020海峽兩岸張氏宗親聯誼活動舉行
    為更好地暢敘海峽兩岸張氏宗親親情友情,緬懷始祖揮公功德,今年海峽兩岸張氏宗親聯誼活動以「現場+網絡+分會場」形式舉辦,主會場設在濮陽,分會場設在福建福州和臺灣臺中。臺灣國民黨十七、十八、十九屆中常委、臺灣春保鎢鋼集團總裁廖萬隆,世界張氏總會永久名譽主席、華夏張姓文化研究會創會會長張建國,臺灣張廖簡宗親總會會長廖德淘,福建姓氏文化研究會張姓委員會會長張湖頭,以及來自海峽兩岸的張氏宗親70餘人通過現場視頻連線祭拜揮公、祈福中華。
  • 青陽張姓——全國排名第三大姓,更有甚者是皇族後裔!
    張姓,中華姓氏之一,屬於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人口近8800萬人。我下鋪有個兄弟,姓張,河南張家九代單傳。河南來的就是不一樣,及其囂張跋扈,專橫暴戾,蠻橫無理,猖狂粗魯,冷血無情,殺伐果斷。當然,在此沒有針對河南人,只是就事論事,僅針對他個人。
  • 為什麼都說張姓是玉皇大帝的後代?張姓的來頭之大,你可能想不到
    所以後來大家都以為玉皇大帝的名字就是張友人,因此凡間的皇帝張氏做不得。其實這個神話故事誕生的年代已經比較晚了,是一種類似於《封神演義》一般的杜撰。而且它裡面的很多概念也是有問題的,就比如「玉皇大帝」。
  • 全國張氏字輩總匯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張氏文化,傳播張氏正能量。治公同鄧太君同葬於宜都市洋溪喬家橋祭祀屋場,竺太君攜二子遷居松滋縣七所中上陽保土地(今松滋市張家山)後瓜藤延綿,分布甚廣,族譜記載,張氏後裔共分為八房八系(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其中人丁主要分布在松滋及江陵,五峰,長陽,恩施,南京……等等!恩施鶴峯縣張氏張華高后裔:派行歌:申 文 耀 國 華 正 大 立 朝 綱 。建國戰亂時期由祖輩帶領張華高從石首遷徙至湖北恩施鶴峯縣。
  • 《我從哪裡來:張姓延令支》(初稿)
    第N章:張姓延令支第一節:張姓延令支原籍地(祖輩)泰興古延三鳳堂家譜博物館張定先生所藏《延令張氏重修族譜》一套,屬南宋張浚次子張杓一脈。屬於上海博物館藏六卷本《延令張氏重修族譜》(張浚長子張栻一脈、次子張杓一脈的合譜)的分支。延令張氏外紀以南宋抗金名將張浚為第一世祖,以張浚子張栻、張杓為第二世。
  • 張氏宗親尋根尋親求助!(2020.11.25 星期三)
    點上面「張姓張氏」加入張氏家族!
  • 張氏宗親尋根尋親求助!(2020.11.8 星期日)
    點上面「張姓張氏」加入張氏家族!
  • 張氏宗親尋根尋親求助!(2020.12.26 星期六)
    點上面「張姓張氏」加入張氏家族!
  • 生前姓顏,死改張氏:安海顏氏一世祖張均安的後人現狀
    顏芳被尊為入閩始祖、德化顏氏一世,其子七人遷徙閩南各縣。顏芳三子顏瀚遷往今永春達埔鎮,為永春桃源顏氏始祖,晉江顏氏多由永春遷出,最早一支定居東石型厝,然以鈔坑(今石獅市轄)一鄉最著名,其開基始祖就傳自永春,十二世顏仲賢之子顏炳卿、顏福卿於元末明初來晉居鈔坑肇基(當時叫泰亨裡),顏炳卿為晉江泰亨派始祖,顏福卿為晉江南林派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