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之之
最近有一部新片,讓之之很是糾結。
它是主旋律、大陣仗、國家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獻禮片,
它是名導演、名編劇,真情實感、真槍實炮拍(da)出來的,2個小時觀影,讓之之落淚好幾次……
這麼好的片,之之一直在糾結要不要安利給大家。
為什麼不?
因為,它還沒有上映……
如果你是在校學生,這部《血戰湘江》可能已經在你的學校試映過了。如果不是,百度一下,你會發現,好評如潮。
電影很長,官網上的話是全景式介紹了湘江戰役。
人物很多,開國上將在裡面跑龍套一樣一晃而過。
在這裡之之只想介紹三個人,兩個不大的小人物,一個不小的大人物……
第一個人:老裁縫
1934年4月廣昌失守之後,中央紅軍在根據地內粉碎國民黨軍隊的第五次「圍剿」已極少可能。
1934年10月,紅軍突圍西徵。為籌劃戰略轉移事宜,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和周恩來組成的「三人團」。「三人團」中,政治上由博古作主,軍事上由李德作主,周恩來負責督促軍事準備計劃的實施。
所謂戰略轉移,和逃跑是不一樣的。跟逃跑有聯繫的詞有丟盔棄甲、抱頭鼠竄、割須換袍、鎩羽而歸,而戰略轉移,是有組織、有條不紊的撤退。
從影片裡你可以看到,毛澤東指揮的中央縱隊攜家帶口,輜重綿延數十裡。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可就因為輜重多,大多還是一些笨重的印刷機器、軍工機器,戰略轉移變成了大搬家式的行動。在後有桂軍圍追堵截,上有飛機狂轟濫炸的情況下,紅軍部隊只能放棄大路改走小道,行進極慢。
為了掩護這支龐大、累贅的隊伍,負責斷後的紅軍戰士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與敵周旋,戰鬥中一名年輕的團長犧牲了,留下了一頂灰布軍帽。
這頂軍帽馬上被送到了主席身邊的老裁縫手中。老裁縫只看了一眼,拿起這頂軍帽和自己懷裡的另一頂軍帽比了一比,收起來放在懷中,又接著走。
老裁縫有四個兒子。老大已然戰死,懷裡的軍帽就是他的,這次戰死的是老二。而老三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將跟自己的爹爹一起被飛機機槍掃死。唯一的小兒子,主席勸他不要再送來參軍了,要給自家留個後。
而老裁縫早就給小兒子縫好一套軍裝、兩頂軍帽,就一句話:跟著紅軍,能活命。
這叫信仰。
第二個人:小逃兵
此時,蔣介石在南昌行營摩拳擦掌,捏著一封封電報,對照釘在四壁的地圖,精心布置「湘江追堵」。核實各路大軍到達的位置,一分分削減紅軍實力。
為了突破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由閩西客家子弟組成的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作為紅軍的後衛部隊,與數十倍於紅軍的國民黨軍浴血奮戰。在掩護主力紅軍突破湘江的慘烈戰鬥中,6000餘人全軍覆沒。
月,清冷地照映在桂軍的頭盔上,泛著白光;黑洞洞的槍口,一寸寸地逼近紅軍的陣地。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紅軍這邊來了一個逃兵。
請注意,是「來」,不是「跑」。
逃兵說,他不是奸細,是逃兵。
他是被桂軍抓來的,家裡有個老娘,桂軍抓他的時候,打瞎了他娘的眼睛。
紅軍連長說,你走吧,給你銀元。
可逃兵不走,逃兵要守著紅軍給娘治眼睛。
這叫信任。
第三個人:李德
奧託·布勞恩(1900-1974),德國職業革命家。1932年春,蘇軍參謀部為營救在上海被捕的牛蘭夫婦,派他攜巨款秘密來到上海。次年9月,他來到中央蘇區首府瑞金。在黨的會議上,博古隆重推出這位「我們盼望已久的共產國際派駐我黨中央的軍事顧問」,並為他改名為李德。就這樣,李德從不諳軍事的博古手中接過了紅軍的指揮權。而他,是走完長徵全程的唯一的外國人。
這叫信念。
從德國跑了大半個歐洲來到蘇聯,又被共產國際委以重任,千裡迢迢來到中國,李德不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只可惜他的能力用錯了地方。他所擅長的堡壘戰、陣地戰,配合紅軍的實際戰力,那是小馬拉大車——力不從心。
第五次反圍剿中的廣昌戰鬥,在「死守廣昌」和「寸土必爭」的口號下,李德親臨前線指揮督導紅軍執行「以堡壘對堡壘」的「短促出擊」。紅軍三軍團與敵人正面硬拼,傷亡兩千七百餘人,佔軍團總兵力的四分之一。彭德懷當面罵李德「崽賣爺田心不疼」。翻譯伍修權考慮到領導之間的關係,沒有全翻,彭德懷便把三軍團政委楊尚昆拉過來一字一字重新翻譯,硬是把李德氣得暴跳如雷。
長徵勝利到達陝北後,斯諾採訪過李德,斯諾說:「他(李德)在保安向我承認,西方的作戰方法在中國不一定總是行得通的。他說:『必須由中國人的心理和傳統,由中國軍事經驗的特點來決定在一定的情況下採取什麼主要戰術。中國同志比我們更了解在他們本國打革命戰爭的正確戰術。』」
所以說,有能力的不一定是好領導,沒能力的不一定是壞領導。
大錯既已鑄成。在紅軍悄然撤離蘇區一個月後,蔣介石調集幾十萬大軍,分三路前堵後追,企圖消滅紅軍於湘江之側。面對敵人重兵,李德和博古一籌莫展,仍循著以往的戰術,以硬碰硬。孤軍血戰的紅三軍團五師,擔任的是掩護中央縱隊和後續部隊渡過湘江的艱巨任務。兩天兩夜的激戰中,紅三軍團十團兩任團長相繼犧牲,政委楊勇指揮全團,付出400多人的傷亡代價。直到得知中央縱隊安全過江後,五師才撤出戰鬥。承擔阻擊任務的六師十八團是大部隊過江後最後的後衛部隊。桂軍以3個師的兵力圍攻十八團,十八團幾經衝殺突圍,戰至彈盡糧絕,大部指戰員壯烈犧牲。
因為有他們的犧牲,中央縱隊順利過江。
一位國民黨的將軍在戰敗後哀嘆:
國民黨之所以戰敗,是因為都想吃肉;而共產黨的軍隊之所以戰勝,是因為有人願意啃骨頭。
紅軍雖然突破4道封鎖線,可卻損兵折將,傷了元氣。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多人。這是蘇維埃運動以來紅軍所遭受的最為慘重的損失。
囉囉嗦嗦寫了一堆,好些人沒有名,好些事我沒有寫,好些話我記不全。我只記得在前進的路邊,鄉親們前呼後擁往戰士的口袋裡塞雞蛋,而紅軍戰士用手掩住口袋快速向前。直到主席發話:鄉親們,我們打了敗仗,要離開了,真對不住大家啊。一個老人堅定地答道:沒關係,我們等你們回來過大年。
等你們回來過大年。
這叫民心所向。
6月30日,《血戰湘江》全國上映。
村長看啥片
微信 | qwspcz
長按二維碼 ▲ 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