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慶節前夕播出的《胭脂》,經過十多天的收視檢驗,已經成功晉級話題劇行列。女主角藍胭脂的飾演者,成為這部劇的最大亮點,它也是被視為是專為趙麗穎度身定做的一部劇。但《胭脂》的成功,絕不僅限於趙麗穎帶來的話題效應,就諜戰劇而言,《胭脂》為這一類型作品帶來的諸多變化與改動,使得它在走近觀眾的同時,更讓觀眾感受到了諜戰劇無聲無息的成長與進步——它在吸引諜戰劇固有觀眾群體的同時,也在最大可能地擴大諜戰劇受眾群,使得它具備了合家歡電視劇的特質。
大叔與愛時尚的年輕人都愛看
過去一些年播出的諜戰重頭戲,很大程度上走的是大叔路線,無論是《潛伏》中的孫紅雷,還是《懸崖》中的張嘉譯,都是憑藉大叔式的沉穩,以及好不顯山露水的心機,製造著諜戰劇驚心動魄的看點。很多大叔級的觀眾愛看諜戰劇,就是因為他們在諜戰劇裡的大叔身上找到了熟悉的痕跡。
《胭脂》中也有一位著名的大叔,他就是陸毅。作為一名70後,陸毅在《胭脂》中起到了壓陣腳的作用,他飾演的角色周宇浩,低調內斂,從容不迫,但卻沒有沉重與壓抑感,總體上看陸毅也是融入了全劇的年輕氣質當中的。
陸毅負責吸引大叔,趙麗穎負責吸引愛時尚的年輕人。出生於1987年的趙麗穎成為《胭脂》的絕對一號主演。在《胭脂》之前,趙麗穎的主要作品是古裝、言情作品,能否勝任對演技要求頗高的諜戰劇演出任務,成為一個疑點。現在隨著劇情的不斷深入,趙麗穎的演技得到了充分肯定。年輕沒有成為她出演諜戰劇的負擔,反而成為一種優勢。因此,年輕也成為整部劇的最大氣質,這會讓諜戰劇的忠實觀眾感到耳目一新,也會吸引一些更年輕的觀眾群,加入到對諜戰劇的追隨隊伍中來。
和趙麗穎同年齡段的年輕演員,讓《胭脂》真正成為年輕演員的天下,飾演馮曼娜的陶昕然,飾演宋勉的袁文康,飾演林天沐的馬燦燦,以及飾演沈蘭蘭的邱璐璠,都生於1985年之後,他們通過《胭脂》這部劇,正在接過諜戰劇創作的槍,他們的年輕,讓《胭脂》具備了某種靈動的氣質,這種氣質流淌於劇情與臺詞中,讓觀眾體會到,諜戰劇不僅有驚險、刺激、恐怖、懸疑,也有年輕人專屬的那種熱血與豪情。
諜戰劇殘酷、血腥,一度被認為不適合於用時尚化的手法來表現,但《胭脂》大膽啟用年輕演員陣容,帶來的並不是對熱血劇情的衝擊,反而成為一種良好的補充。歷史上真實的諜戰工作,的確就有無數熱血青年的犧牲,諜戰劇年輕化,也是尊重歷史的一種表現。
不露痕跡的職場元素吸引白領觀眾
《胭脂》剛開始播的前幾集,走的是輕鬆甚至是幽默化的路線,這在角色成長前期是可行的。胭脂是銀行家女兒,自幼嬌生慣養,她的性格養成以及獨特的社交圈子,決定了她的膽大妄為當中,有許多女孩的小性子成分。《胭脂》以此風格展開故事,是對後來諜戰情節的一種反襯,胭脂如何從一個單純、刁鑽的女孩子,變成一位成熟的諜戰工作者,這個過程令人期待。
既然是諜戰劇,避免不了要有情報交換、潛伏跟蹤、暗殺、酷刑等橋段,《胭脂》繼承了優秀諜戰劇在這些經典情節方面的探索與嘗試,在成熟的戲劇模式上進行著安全的敘事與講述。因此,《胭脂》在懸念與緊張感的營造上,會帶來熟悉的壓迫感,劇情會帶領觀眾從一個未知走向另外一個未知,同時,又時時採取走在剃刀邊緣的手法,來吊起觀眾胃口。在前幾天的劇情中,胭脂居然在敵人周邊不到50米的位置租了房子進行諜戰活動,並在行蹤暴露後驚險脫逃,難怪這讓敵特頭子大罵手下工作不力。
《胭脂》的創新元素,除了前面說到的年輕化之外,還不露痕跡地加入了職場元素。胭脂在正式介入諜戰情報工作之後,非常地像一位職場新人,她有著自己的職場理想,在某個階段急於表現自己,在擁有一點小小的功勞之後也會得意輕敵,在遭受挫折後不加掩飾沮喪的情緒……但《胭脂》十分注意克制不過於體現職場元素,諜戰劇畢竟是諜戰劇,拍得太像職場戲,未免會讓觀眾出戲。《胭脂》的職場元素是內藏的,可以意會,不可言傳。
《胭脂》另外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創新是演員在表演上的創新。年輕演員在看過眾多經典諜戰劇之後出演《胭脂》,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在壓力之下,最保險的方式是,找到與自己角色對應的作品,照葫蘆畫瓢是演員通常的做法。但《胭脂》中的大多數演員避免了這個套路,他們開始嘗試拒絕接受經典諜戰劇的影響,在表演中融入自己對諜戰戲的了解與感受。因此觀眾在看《胭脂》時時常會產生一點兒詫異感——演員的表演有時候明顯是屬於現在進行時的,但這種嶄新的表演方式融入劇情時,卻並不覺得突兀,沒有跳戲之嫌,這要拜創作者對全劇整體風格的掌控,因為這種做法具有一定的冒險性,一旦掌握不好,就有兩層皮的嫌疑。但就目前的呈現效果看,《胭脂》在故事與表演上的統一性方面,還是需要肯定的。
《胭脂》成為女性觀眾的最愛
以往大家都覺得,諜戰劇是男人喜歡看的類型,女性觀眾都愛看言情劇。但《胭脂》因其獨特的女性視角,使得它也贏得了不少女性觀眾的追看。這和該劇對女性角色心理的準確描述有關。
《胭脂》有一集當中的一個細節很有意思,胭脂在潛伏的房間裡抓耳撓腮,原來是被蚊子騷擾的坐立不安,終於忍耐不住,要出門去買一瓶花露水,結果險些落入敵手,在被上級訓誡的時候,胭脂的表情既古怪又可愛,男觀眾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這個間諜太臭美」,而女觀眾則會認為,這是女人最正常不過的反應——即便在最艱難的環境下,也要保持生活之美。
另外有一個細節,女敵特在率部下搜查胭脂下落的時候路過一家美髮店,當即決定要進去搜查,理由是「胭脂那麼愛美,很有可能正在店裡做頭髮」,正在看劇的觀眾會忍俊不禁,因為的確胭脂不但正在裡面做頭髮,還被熱情的美發老闆一次次按在椅子上不讓動,要把頭髮洗完。
類似上述兩個細節在劇中比比皆是。這不禁讓人懷疑,該劇編劇是女編劇。但據《胭脂》的編劇署名顯示,王彪和徐紀周均是兩個男人的名字,看來,編劇與導演在創作時,就確定了要走女性觀眾路線,細膩而真實,感性而浪漫,把這樣的要素放在一向硬、冷、酷的諜戰劇中,產生了大面積的化學反應,它會時時讓觀眾情不自禁地想像,假若沒有戰爭,假若沒有勾心鬥角,像胭脂這樣美好的女性,在和平年代是不是會貢獻更多的美?
犧牲與美,是一對天生的矛盾體。人們從內心期望美能夠永恆,如果不能永恆,那起碼不要經歷風霜的殘酷折磨。作為一個美女,胭脂是這個世間的禮物,她本該在優渥的環境下,享有自己的幸福生活,但戰爭卻將她卷了進去,這是時代的悲劇。而當胭脂身處在這個時代悲劇當中的時候,卻沒有絕望悲觀,反而在用自己的女性之美,竭力去為改變時代作出自己的努力,這樣的精神,對於今天的女性觀眾來說,或多或少也有一點啟發或鼓舞吧。
《胭脂》還在繼續播出,接下來的劇情以及大結局如何,還期望觀眾自己去理解和發現。諜戰劇的發展歷程上,會有《胭脂》留下的獨特印跡,它或會給諜戰劇創作,帶來一次真正意義的改變,期待在《胭脂》之後,能再有以女性角色為主的新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