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式設計、製圖:蔡華偉
黃河三角洲溼地棲息的東方白鸛群。
孫勁松攝
東方白鸛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據統計全球總數不足3000隻。近年來,東方白鸛在我國境內的生存環境大為改善,在黃河三角洲、鄱陽湖等遷徙地甚至有些不再遷徙而成為「留鳥」。
80%以上的東方白鸛在鄱陽湖越冬
有些白鸛待著不走了
本報記者 吳齊強
鄱陽湖,候鳥越冬的天堂。
「你來得不是時候,我們這最美的季節是冬季。」夏收時節,記者來到江西永修縣吳城鎮荷溪村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61歲的村民葉久怡說。
層層把關,織牢候鳥越冬安全防護網
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的數據表明,每年到鄱陽湖越冬的候鳥多達60萬—70萬隻。越冬白鶴最多時達4000餘只,佔全球98%以上,全世界80%以上的東方白鸛、70%以上的白枕鶴在鄱陽湖保護區內越冬。這裡,是大量珍稀候鳥的重要遷徙通道和越冬地。
「為什麼保護候鳥?因為我見不得它們被害,聽不得它們哀鳴。」因護鳥事跡突出,葉久怡2006年獲得由全球自然基金(GNF)設置的「生命湖泊最佳保護實踐獎」,成為目前獲得該獎項惟一的中國農民。
葉久怡的小兒子葉星,子承父業當起了候鳥協管員。葉家父子介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盜捕鳥類賣錢的事時有發生,「現在管得嚴,嚴重傷鳥要坐牢的,再說如今吃喝不愁,誰願意冒險?」
這對父子的感受,折射出江西候鳥保護的歷程:南昌、九江、上饒等濱湖縣市,成立了鄱陽湖候鳥保護專項領導小組,實行縣—鄉鎮—村委會—村民的「四級」保護候鳥責任制;利用廣播、宣傳手冊、提示牌等方式,對候鳥聚集地村民和觀鳥遊客宣傳候鳥保護;組成專業「護鳥執法隊」,重點清除和拆除湖區的毒餌和天網,對偷獵等違法犯罪行為保持高壓態勢。同時,健全長效監管機制,強化日常巡邏監測,「拉網式」排查非法經營野生動物窩點和長途客運站、火車站等運輸野生動物的重點路線,公布舉報電話,對舉報人實施獎勵,重拳打擊非法獵捕、屠殺、販賣候鳥等違法犯罪行為,織牢候鳥越冬「安全防護網」。
一旦遇到冰雪封凍、連續乾旱等極端天氣,保護區還會協調湖區4市15縣,組織人工給候鳥投食、給湖泊生態補水。
溼地生態環境改善,在鄱陽湖畔築巢繁殖漸成群體趨勢
「前不久我們做夏候鳥調查時,在戰備湖發現一對東方白鸛在這不走了。」餘冠軍興奮地說。
餘冠軍是2010年9月進入南磯溼地保護區工作的。他說,這次發現的這對東方白鸛,並不是保護區的第一次發現。東方白鸛是南磯溼地越冬候鳥中來得最晚、走得最早的遷徙候鳥,每年12月中旬從遠東地區飛到保護區,次年1月底又飛回去,對生存環境要求極為苛刻,被看作溼地環境質量優劣的標誌,有溼地生態環境「指示物種」之稱。此次一對東方白鸛留在保護區,餘冠軍看作是對保護區溼地生態環境的認可。
1983年,科研人員首次在鄱陽湖自然保護區發現200多隻越冬的東方白鸛;2002年5月,保護區人員首次發現13隻東方白鸛滯留在湖區,但沒有發現它們繁衍生息的「家」;直到2003年,鄱陽縣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首次觀測到孵化出的東方白鸛幼鳥後,才發現東方白鸛在鄱陽湖從候鳥變為了留鳥。對此,鄱陽縣野保站站長楊啟波說,「當年真是興奮啊,如今整個湖區估計有300餘只東方白鸛成為留鳥。」
據專家論證,近年來,在鄱陽湖畔築巢繁殖的東方白鸛,已漸成群體趨勢。
天津北大港溼地是遷徙的必經之地
「788」牽動眾人心
本報記者 朱虹 朱少軍
天津北大港溼地,是東方白鸛遷徙的必經之地。有這樣一隻東方白鸛,牽動著當地人的心。
「『788』一度失聯,不過現在衛星顯示它在黑龍江及內蒙古靠近邊境的地方活動,我們也就放心了。」南開大學生態學博士莫訓強說。
去年12月8日,濱海新區溼地保護志願者協會的王玉良、王建民等人在萬畝魚塘東南角發現兩隻東方白鸛狀態異常,立即展開救援。經過3小時努力,兩隻東方白鸛被安全送到天津市野生動物救護馴養繁殖中心救治,其中一隻幸運地活了下來。
今年4月初,經過救助的這隻東方白鸛被佩戴上編號「788」的環志,在北大港溼地放飛。放飛前,除了金屬環志和塑料腳環,白鸛還被佩戴了衛星信號發射器,每小時向控制中心返回一個信號,報告經緯度、高度等信息。
在北大港溼地棲息12天後,4月20日中午,「788」踏上了北遷的旅程,於次日凌晨到達遼寧市雙臺河口自然保護區境內。6月11日,它先後從雙臺河口東岸轉移到西岸,又飛到了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
6月14日凌晨,「788」的信號突然消失。正當大家為此擔心時,16日傳來消息:「788」的信號傳回來了!原來之前它進入了通信盲區,後又飛到了黑龍江省泰來縣並傳回信號。「我們將繼續關注『788』的動向,進一步研究東方白鸛的生活習性。」王建民說。
根據野保站和護鳥志願者近幾年的巡視發現,每年冬季都會有東方白鸛在此滯留越冬且逐年增多。去年6月,一對東方白鸛首次在北大港溼地成功繁殖,並孕育出4個小生命,創造了紀錄。今年,又有一對繁殖了4隻雛鳥。
在黃河三角洲繁殖雛鳥741隻
「中轉站」成了「育兒所」
本報記者 卞民德
盛夏,黃河入海口。夾在兩根電線之間的巨巢,讓視野裡有了不一樣的風景。這,便是東方白鸛的家。
修復溼地後,越來越多候鳥在此營巢繁殖
據介紹,截至6月底,今年共有64對東方白鸛在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營巢繁殖。其中,49巢繁殖成功,育雛147隻。黃河三角洲,原本只是東方白鸛遷徙路上的「中轉站」,如今已成為其繁育後代的「天堂」。從2005年至今,東方白鸛在這裡累計成功繁殖雛鳥741隻。
據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處處長朱書玉介紹,東方白鸛一般只在高緯度(北緯42度以北)地區繁殖,然後到長江中下遊的江河湖泊越冬。隨著東方白鸛在黃河三角洲的數量越來越多、居留時間越來越長,2002年保護區開展了一次繁殖調查,2003年4月,科研人員終於發現一對東方白鸛叼取巢材且有配對現象。「從2005年開始,就不斷有東方白鸛在保護區內營巢繁殖,且繁殖種群數量呈直線上升趨勢。」朱書玉介紹,尤其從2013年到2015年,東方白鸛成功繁殖的雛鳥連續3年均突破100隻。
東方白鸛對生存環境的要求十分挑剔,近年來黃河三角洲經過大力修復,漸漸得到了東方白鸛的青睞。
自2002年起,東營市利用黃河調水調沙的時機,對部分退化的溼地進行淡水補給,投資1億元成功修復2.3萬公頃。2010年,東營市又實施了刁口河流路生態調水工程。斷流34年的黃河古道,重新實現全線過水,碧波蕩漾,蘆葦連片生長。
「東方白鸛主要的食物是魚類,它不在深水區待,只待在二三十釐米深的水域,這樣能看到魚、捕到魚。」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王志勝說,棲息地改善工程,也為留住東方白鸛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們實施了人工招引工程,在遠離居民區的地方豎一些高杆,搭建好框架,吸引東方白鸛前來築巢。」曾在管理站工作多年的王天鵬笑言,在給遊客介紹時,講解員都把這些人工巢叫做東方白鸛的「經濟適用房」。現在,保護區內已豎起35個招引巢,其中有14個已成為東方白鸛的繁殖巢。
溼地保護成共識,棲息地環境在變好
對保護區工作人員而言,能看到東方白鸛種群在這裡延續,無疑令人興奮。不過,保護區依然有許多亟須解決的問題。
「海水倒灌、人類活動、土地開發等,都影響鳥類生存。」王志勝坦言,相當於整個東營市面積1/6的保護區,保護起來並不容易。
在當地,對溼地的保護已有共識。東營市成立了溼地保護委員會,統一協調溼地保護工作。從1998年到2010年,東營市多次理順保護區管理體制,人、財、物由雙重管理改為統一管理。此外,東營市還頒布了《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山東省人大常委會也已將《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列入立法計劃。今年6月,山東省政府同意東營市在保護區範圍內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
近幾年,普通市民主動救助東方白鸛的事例,已屢見不鮮。「保護東方白鸛,最終還是要靠全社會的力量。整個社會護鳥愛鳥的意識濃厚,東方白鸛和其他鳥類的生存環境才會越來越好。」王天鵬說。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27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