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戈爾的一生》孤獨的殉道者—大衛•戈爾

2020-10-12 那年海棠花開

電影最後的反轉告訴我們,這是一場精心謀劃的儀式。一場反對死刑組織的兩名成員(大衛·戈爾和康絲坦斯)以犧牲自己生命而代價,為反抗死刑制度而獻身的祭祀儀式。這段殉道之旅在主人公大衛的兩位好友(律師貝留和同為組織成員的達斯第)的密切配合下得以最終完成。大衛試圖通過自己的「蒙冤」之死向公眾表明,德克薩斯州現行的死刑制度會出現冤枉罪犯以致罪犯死亡的情況,以呼籲更多的民眾加入狂熱的廢除死刑運動中。反觀這場計劃周密的布局(連女主人公都莫名其妙地成為了布局中的一枚至關重要的棋子),可以說在電影中,計劃是成功的:德州政府陷入輿論漩渦、更多的民眾加入到廢除死刑的抗議活動中、大衛的死成了「冤案」、康絲坦斯的死增添了額外價值。 但是,就其對根本廢除死刑上的作用而言,這個計劃卻並不能說是成功的,大衛及康絲坦斯終究是孤獨的殉道者。那是因為:一方面,這次的「冤案」至多能證明案件偵破過程、死刑的審核程序等存在一些人為的疏漏,卻並不能證明死刑本身是必須要廢除的。退一步說,即使存在根本廢除死刑的可能,但這也只能是這起案件困境中的一個可能解,而非唯一解。「冤案」最少會形成兩個等可能性的結果:(1)州議會立法全面廢除死刑(2)更加嚴格死刑的判決條件及審核程序。所以,無法保證廢除死刑的唯一確定性。另一方面,之所以更多的民眾加入廢除死刑的抗議隊伍中,還可能是因為先前主張判處大衛死刑的一些人在得知「真相」之後產生的負罪感和內疚感。大衛的「冤死」使這些人覺得自己成了劊子手,深深地愧疚使他們反思死刑的殘忍性,進而使他們無意識地將死刑審核中的不確定因素擴大到死刑本身,從而改變之前廢除死刑的主張,加入廢除死刑的隊伍以贖罪。雖然不一定如此,但為了保持考慮問題的全面性,這種可能也是不能忽視的。 進而言之,這部電影的主題是討論死刑的存廢問題(義大利法學家貝卡利亞首次系統地提出廢除死刑)。死刑存廢問題之所以極具爭議性,是因為死刑涉及到人最基本的權利(最基本的人權):生命權,或者說人的存在(自然意義上)。趙汀陽先生在《預付人權:一種非西方的普遍人權理論》談到,「死刑確實可以取消,死刑只是極端懲罰的一種形式而已,真正的問題是,我們仍然必須有某種可怕的極端懲罰能夠使得犯罪成為得不償失的錯誤行為,否則犯罪就會成為優選策略」。這裡涉及到了死刑最具威懾性的特點。但趙汀陽先生忽略了一點,死刑具有其他某種可怕極端懲罰無可比擬的特點:不可逆性。死刑執行後,死囚不可能復活。死刑直接關係到人的自然存在(在死刑面前,(道德存在、經濟存在、政治存在、文化存在的)人已經降格為自然存在),(正如電影裡大衛所說,透過玻璃窗,人們看到的不是大衛,而是一名強姦犯。其實,大衛已經成了一個貼上「強姦犯」標籤的自然存在),關係到人的生存與毀滅。 我的觀點:保留死刑但是嚴格限制。(比如,《刑法修正案》9中:執行死刑條件由如果故意犯罪,查證屬實,發生重大犯罪,手段極其殘忍,社會影響極其惡劣,如故意殺人,綁架,搶劫,強姦,販毒,等危害國家刑法都有可能會執行死刑。我國現行刑法保持「保留死刑、嚴格控制」的原則進行死刑的適用。現階段我國死刑的執行一般分為立即執行和緩期二年執行(死緩)兩種情況,並嚴格把控死刑核准)。 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判處死刑的罪犯已經成了社會遊戲的嚴重破壞者。實行重大犯罪、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罪犯有一個隱含的邏輯前件:我知道社會規則、我不滿社會規則、我反抗社會規則、我破壞社會規則。換言之,罪犯實行重大犯罪包含社會客觀因素和個人主觀因素的雙重影響,有些反對死刑者就是過於誇大社會客觀因素的影響,表現出一種廉價的博愛。但是,我們要知道,社會的最大壓力並不能邏輯推導出人們可以犯罪甚至重大犯罪(然而我們仍不能忽視社會的保障和關愛作用,不能無所作為)。死刑能夠從根本上震懾犯罪,因為如果犯罪者一旦被判決死刑,生命就會消失,沒有任何挽回餘地。並且符合「罪罰相當」的原則。「罪罰相當」原則一旦被破壞,就會導致社會公正原則遭到踐踏,社會秩序會崩潰。以那些以殘忍手段殺害被害者的罪犯為例,生命權對於他們自己來說如同草芥,那麼,我們是否有資格給予剝奪他人生命權者以生命?或者說,以極端殘忍手段殺害被害人時,殺人者已經違反了人之為人的重要義務。 第二方面,保留死刑並不是要濫殺無辜,而是要少殺、慎殺。「同態復仇」「殺人償命」等簡單的報復原則,終究不能適應現在的文明社會。我們始終要記住康德的一句話,人絕非是某種工具,人只能是目的。而人的存在及發展是人的根本目的。為什麼要保留最具震懾力的死刑,那是因為防止犯罪成為優選策略,為了使更多的人的存在成為可能。但是,死刑本身會否定罪犯的生命,所以我們對待死刑又要慎之又慎。所以,死刑有必要保留但需要嚴格限制。並且,在尋找到能夠使得犯罪成為得不償失的錯誤行為的懲罰方案之前,沒有正當價值理由廢除死刑。

相關焦點

  • 《大衛·戈爾的一生》孤獨的殉道者—大衛•
    一場反對死刑組織的兩名成員(大衛·戈爾和康絲坦斯)以犧牲自己生命而代價,為反抗死刑制度而獻身的祭祀儀式。這段殉道之旅在主人公大衛的兩位好友(律師貝留和同為組織成員的達斯第)的密切配合下得以最終完成。大衛試圖通過自己的「蒙冤」之死向公眾表明,德克薩斯州現行的死刑制度會出現冤枉罪犯以致罪犯死亡的情況,以呼籲更多的民眾加入狂熱的廢除死刑運動中。
  • 《大衛·戈爾的一生》觀看精彩影評
    今天推薦的是一部美國經典懸疑電影《大衛·戈爾的一生》。本片2003年上映,豆瓣評分8.6分,由凱文·史派西、凱特·溫絲萊特、蘿拉·琳妮、加布裡埃爾·曼、梅麗莎·麥卡西、羅娜·邁特拉主演。本片1.98G。劇情介紹:貝茜•布魯姆是紐約某新聞雜誌的知名記者,她接到了一個任務是去採訪一名死刑犯大衛•戈爾。
  • 致敬艾倫·帕克《大衛·戈爾的一生 The Life of David Gale (2003)》
    •戈爾(凱文•斯帕西 Kevin Spacey 飾)。很多情況下,這些理想的殉道者並不能夠被世人理解,有的甚至遭到人們的誤解、唾罵。但恰恰就是這樣的人,以飛蛾撲火的精神給人類預示著希望和未來。大衛·戈爾無疑就是這種人中的一個。……            每個人都有會追求理想的衝動,但能為理想堅持奮鬥,最終付出多少走多遠呢?特別是這理想的實現於個人並無多少即得利益。大衛和康斯坦斯以生命為代價做出了驚人的回答。
  • 容易被忽略的好電影《大衛·戈爾的一生》
    一些人十分反感艾倫·帕克這麼一個英國佬跑到好萊塢對美國的制度指手畫腳,影評人甚至毫不客氣地建議艾倫·帕克「滾回」老家去,把才能花在批評同樣問題成堆的英國社會上。)劇情簡介 貝茜•布魯姆是紐約某新聞雜誌的知名記者,她接到了一個任務是去採訪一名死刑犯大衛•戈爾(。
  • Movie│本周推薦《大衛·戈爾的一生》
    貝茜•布魯姆是紐約某新聞雜誌的知名記者,她接到了一個任務是去採訪一名死刑犯大衛•戈爾。電影《大衛·戈爾的一生》海報廢死族拍的片子,不喜歡用極端方式來政治訴求。到底應不應該判死刑,應該由被虐至死的受害者靈魂來做決定,而不是所謂慈悲的外人。
  • 懸疑電影《大衛·戈爾的一生》觀看資源及影評
    •戈爾(凱文•斯帕西 Kevin Spacey 飾)。布魯姆起初對這個任務很不以為然,但在和戈爾的接觸過程中,她發現一切並非表面呈現的那麼簡單,於是布魯姆決定用僅剩的三天開始尋找真相……  電影《大衛戈爾的一生》的導演艾倫•帕克憑藉該片提名2003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下面是收集網友觀看《大衛·戈爾的一生》電影的精彩評論:電影觀看地址:關注本公眾號後留言「電影資源」,可獲得該電影資源。
  • 電影《大衛·戈爾的一生》死刑是否應該被廢除?
    《大衛·戈爾的一生》又名《絕命調查》,艾倫·帕克導演。小布希曾當選德(得)州州長,且是第一位連任州長,州長任期內批准了一百多死刑令,即使他後來當選總統,依然不妨礙導演表達對他的不滿。雖然《大衛·戈爾的一生》僅收穫了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這一項提名,但從完成度上看,這部電影有著極高的質量。
  • 《大衛·戈爾的一生》手握自由之匙的殉道者
    當影片結尾謎底揭曉,我們知道大衛也是整個殉道事件的參與者後,原本在他描述下來龍去脈已十分清晰的事件又一下陷入了羅生門,這時再回頭看大衛說的話,佐以其他線索分析他話中的虛實成分,是這個片子最有意思的地方。 1.波琳對他的陷害應該是真的,一方面有波琳的明信片為證。
  • 周末影院丨法律人必看的大片(三十七)—《大衛·戈爾的一生》The Life of David Gale
    這是我看完《大衛·戈爾的一生》(又名《命懸一線》)後最深切的感受。也許世界並不完美,人生也不乏空虛無聊,但偏偏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堅定地信仰並執著追尋著理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鋪就著通向理想的路途。很多情況下,這些理想的殉道者並不能夠被世人理解,有的甚至遭到人們的誤解、唾罵。但恰恰就是這樣的人,以飛蛾撲火的精神給人類預示著希望和未來。大衛·戈爾無疑就是這種人中的一個。
  • 《大衛·戈爾的一生》最後鏡頭震撼人心
    觀《大衛·戈爾的一生》有感莫如說影片講述了他的一生,實在是頗有些欠妥。我們所見到的不過是他的人生一角。然而,我們見到的也實在是他平凡不凡的一生。影片的構成要素很巧妙。一個監獄的一角,兩個面對面的人,三天的交談,換來第四天的拯救與真相。鏡頭的切入沒有從大衛開始,而是從記者開始,於是我們跟著記者的腳步,站在旁觀者視角,開始去了解大衛,聽他敘述他的故事。
  • 《大衛·戈爾的一生》:為了維護生命的尊貴,他們慨然赴死
    當看到以某某一生為題的片名時,總是會感到一份別樣的沉重。雖然人生不過如此,但有輕如鴻毛,也有重於泰山。凱文·史派西主演的《大衛·戈爾的一生》以一種懸疑片的調子,描述了兩位為廢除死刑而奮鬥的民主戰士的人生選擇。一位是凱文·史派西飾演的哲學教授大衛,一位是罹患重病的康絲坦斯。
  • 《沉默的真相》模仿《大衛·戈爾的一生》?高分佳作都是相似的
    到了《沉默的真相》,又是更大尺度的對現實的直擊和刻畫,出現了「殉道者」,出現了現實中也並不少見的問題,現象,所以《沉默的真相》不僅是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更是一部有著現實意義和價值的作品。·戈爾的一生》,因為在影片中都出現了「殉道者」。
  • 《大衛·戈爾的一生》殉道者的悲鳴
    這裡大衛明明是自己為自己的生命做出選擇,並且賦予它一定意義,所以根本不能叫踐踏吧。法西斯那種不問被害人主觀意願的殺人才叫踐踏生命。再說浪費生命,大衛這最多只能叫犧牲生命。而且影片一開始的在死刑執行庭門口遊行失敗的情節不就證明:生者對證明生命可貴這件事能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正是因為如此,大衛一行人才會選擇從生的反面來論證,而且效果立竿見影。
  • 《大衛·戈爾的一生》大衛·戈爾悲劇的一生
    可想而知,如果大衛不死,這份影響力會打多少折扣。只不過這時候碧茜陷入了對達斯蒂的誤解中,認為是這個狂熱分子狂熱過了頭,才選擇犧牲大衛。而真相是,大衛自己選擇了死亡,貝利奧和達斯蒂是他慷慨就義的協助者。證據如下:扎克調查後發現,大衛的律師貝利奧是個草包,在執業過程中經常犯低級錯誤,同時,有很著名的律師為大衛提供辯護服務都被他回絕了,為什麼呢?
  • 從《大衛戈爾的一生》到《沉默的真相》,高分佳作都是為相似的!
    到了《沉默的真相》,又是更大尺度的對現實的直擊和刻畫,出現了「殉道者」,出現了現實中也並不少見的問題,現象,所以《沉默的真相》不僅是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更是一部有著現實意義和價值的作品。當然《沉默的真相》自開播以來,也是受到了各方質疑,有人說其模仿了《大衛·戈爾的一生》,因為在影片中都出現了「殉道者」。兩部作品有其相似性,也都是口碑佳作。
  • 《大衛·戈爾的一生》大衛戈爾的一生,並不偉大
    貝茜從一出發就發現車子的發動機有問題,沒修,又連續開了四天,沒任何問題,到最後拿著錄像帶往監獄趕的路上,偏偏就在最後三公裡車子拋錨了,愣是沒在大衛執行死刑前趕到。老套的情節安排。如果大衛沒發生一夜情,沒被學生污衊強姦,沒有到處收歧視,那他還會不會殉道?還會不會用自己的生命去反對法律的死刑?如果康斯坦斯沒有得白血病,那她還會和大衛一樣奉獻出自己的生命嗎?我看一切都未必。
  • 《大衛·戈爾的一生》大衛戈爾的一生:關於電影和廢死
    從頭到尾,David都是知情的,康斯坦斯通過自殺用自己本就短暫的生命為她的一生追求謀劃最後一次衝刺,而David犧牲了他自己一生的名譽和生命成了殉道者,兩個「幫兇」,都在他有機會減刑時進行一定的「破壞」…無論他們哪位,都是堅定的廢死者,讓廢死者耗費多年謀殺一個無辜的人,這是多大的心理壓力?雖然這樣的行為(或者說信仰)有些極端,但「犧牲」其實代表著信念,代表著堅持。
  • 《大衛·戈爾的一生》:死亡是與極權世界鬥爭的最後手段
    《大衛·戈爾的一生》是由美國環球影業發行的懸疑片,由艾倫·帕克執導,凱文·史派西和凱特·溫斯萊特等主演,於2003年2月21日在美國上映。影片講述了一名積極致力於廢除死刑的大學教授大衛·戈爾因為涉嫌姦殺同伴而被判處死刑,女記者貝茜試圖在死刑前最後三天查出真相的故事。
  • 《大衛·戈爾的一生》他這一生
    大衛·戈爾人這一生,究竟是為什麼而活?為了自己的那個理想或者目標,不惜犧牲這一切包括性命又是否必要?有的人生而為這理想,這就是他存在的意義。大衛的這段話他是一個大學教授,但與此同時他又是一個致力於廢除死刑的人,但在這個過程中卻遭遇了一些事,改變了他的一生。
  • 《大衛·戈爾的一生》一點感受
    2020.6.14 00.00直接劇透,首先我觀影是猜測的結局是大衛和律師共同設計(四聲)使自己藉助貝西來免遭死刑,從而達到廢除死刑目的,因為兇手(牛仔)另有其人。後來細想發現不對,如果他不死就無法達到目的,我的推論出現了漏洞。這裡我一直把大衛當做一個心思縝密利用貝西的一個陰暗的人。當最後漸漸逼近真像才發現這是組織中的四人(大衛,死者,牛仔,律師)共同設計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