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學佛之後,如果煩惱不減反增,你才是幸運之人

2020-12-22 法妙明心

很多人在學習佛法之後,發現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地清淨,總是能夠生出歡喜心,所以更喜歡去研讀佛經,希望能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一片淨土,人們感同身受之後就喜歡分享給其他人,也希望別人能夠從煩惱中解脫。

有人看到別人學佛解決了很多煩惱之後,也跟著學佛,卻發現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那就是自從他學佛之後,他的煩惱不減反增,身邊的矛盾更加的激化,讓他疲於應對,甚至動搖了學佛的念頭,實際上學佛之後,如果出現煩惱不減反增,你才是幸運之人。

一、提前了結因果

有緣千裡來相會,人與人之間是依靠著因緣而存在,一旦緣分了結,就要分道揚鑣。這個因緣中既有人的善緣也有曾經結下的惡緣。一個人在沒有任何的外力幹涉的情況下,他的一生中的一切都要按照既定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一生。

但是人一旦進入修行之後,他的人生可能就要發生很大的改變,因為在佛菩薩看來,人在塵世中就是一種苦,只有脫離這個穢土世界才是真正的快樂。所以就會根據他原先的一些惡業提前讓它償還,可能就會出現煩惱越來越多的情況。可能有人會疑問,不是說菩薩畏因,他們也不能夠幹擾人間的因果嗎?並不能單純的這樣去理解問題。

眾所周知,眾生的根性有利根和劣根之分,一些利根之人,他的悟性超然而且對於塵世間的一切看得很開,無論是道家還是佛家看來這樣的人都是很不錯的修行者,在他動念進入佛門開始,佛菩薩就可以根據他的情況給他設置一些磨難,這些磨難都是他本身的惡業的表現,菩薩並沒有去幹涉,只是讓它們提前了。目的是考驗這個人的學佛之心是否堅定。

二、福德的逆緣上增

我們要明白的是,人是否好和壞,不能單純地看人一時的表現,他當下符合一個好人的標準,那是他佛性維持的體現,但不代表他未來不作惡,人在有作惡的能力,並且在最艱難的時候還能秉承佛性,這樣人才能夠叫做好人。當然設置這些考驗並非是單純的讓這個人吃苦,最終的目的是讓他能夠在苦難中放下自己的執迷心從中證悟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既然學佛就應該要明白,減少煩惱是目的,但是也要明白所有的煩惱都是自己的惡業所生,沒有人能夠隨意強加於我們,想通了看透了心也就不會那麼累了,心若大了,如同宇宙般容納萬物,那些所謂的煩惱自然也就不叫做煩惱了,人的煩惱既然也是有定數的,那麼你不斷地去承受它的時候,是不是就是福德逆緣上增呢?因為吃苦了苦,就是將惡業轉化成自己的福德。

在煩惱增加的時候,就要應該更加堅定自己的學佛之心,要相信這些煩惱不過是迴光返照,臨滅前的反撲,若是承受過去就會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你追求的清淨自然而然的出來。這樣的情況並非是所有的人都能夠有的,有些人學佛不得法,終其一生都沒有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塵世間很多的事情本來就沒有對錯,換個思考的方式就有不一樣的胸懷。願大家六時吉祥,感恩閱讀和分享,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這2部佛經,學佛的人,一生一定要讀一遍!
    覺悟之後,遠離諸苦,不再有塵世煩惱。佛說的話,是一種指導。通過讀佛經,就能獲得佛的指導,依照來修行。佛經上萬卷,是否都要讀完,才能真正讓自己覺悟呢?事實並非如此。只要一個人,能依照佛經中說的去做,就能達到修行的目的。佛教中有無數的佛經,到底該讀哪一部好呢?作為學佛的人來說,這2部佛經,一生一定要讀一遍!
  • 佛教:學佛,切記不要被這兩點所束縛!
    但往往雖知佛所說的是真的,卻亦會提不起精進修行之心,為何?因為被諸多煩惱、業力所障礙。但這些煩惱、業力其實皆不是真正的障礙和束縛我們的關鍵所在,真正障礙和束縛我們的其實來源於自己。因果報應,學佛,切記不要被這2點所束縛!一、文化程度的高低!在當下,我們時常能夠聽到這麼一句話「我讀書少或我只讀了小學,文化程度低。」
  • 佛教:學佛之人,身上出現這三大徵兆,說明走對了路!
    假如你學佛之後,身上出現這三個徵兆,那麼隨喜讚嘆,你走對了路!其一,不生貪著心,追求覺悟。佛法不是魔法,能讓人「變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學佛也不是求神通,讓你在不如意時心想事成。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弘法四十九年,他的一切言傳身教,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 佛教:作明佛母,以圓滿清淨戒律的能力,降伏煩惱罪垢的能力
    在佛教傳入我國之後,大家僅是對佛和菩薩之中的佛陀和四大菩薩最為熟悉,卻不知佛教代表人物眾多,且各有其歷史起源,分別具有不同的寓意,今天就為大家其中鮮為人知的佛教:作明佛母,以圓滿清淨戒律的能力,降伏煩惱罪垢的能力。
  • 佛教:為什麼自己念佛誦經的功德很小?學佛人一定要知道!
    今天有個同修給我發了一篇「佛教文章」,我看了一下,其實就是一篇所謂的「佛教雞湯」,讀起來很無聊,這篇文章是關於如何學習佛陀的寬宏大量,如果你生氣了,是你自己的原因:是你不夠慷慨,如果你因此變得沮喪,就是你不夠大度,你悲傷,就是你不夠堅強等等。
  • 佛教:生活不順時,想想這四句話,讓煩惱煙消雲散!
    所以《大智度論》中,龍樹菩薩開示世人說:「大海水幹竭,須彌山地盡,先世因緣業,不燒亦不盡。」人生難滿百,常懷千歲憂;若能真精進,逆來必順受。逆境現前時,不去違逆它,就是不逆因果;順受則是隨順因緣,隨緣消舊業。當生活不順時,想想這四句話,讓煩惱煙消雲散。第一句,越是不順,越要結善緣。有人說自己事事不順,生活中到處犯小人,因而對人處處提防,生怕吃虧。
  • 為什麼一學佛會光宗耀祖?祖先不在地獄了,子孫才開始有出息
    祖先不在地獄了,子孫才開始有出息 傳喜法師為什麼一學佛會光宗耀祖?也就是說一個家族裡面,如果多少代裡面,連一個學佛的都沒有,你們可以去關心一下,會將是什麼樣? 反過來說,你像那種,對社會能產生影響力的,他家裡基本上,都有學佛的這些,也就是說,佛教的力量。甚至連地獄都能打破,有打破地獄的力量,我們家祖先,才能被救出來。
  • 學佛如何開悟?佛教裡的開光是什麼意思?
    佛門裡講:佛是開悟的人,人是未來的佛。什麼叫「開悟」?明心見性,能時時觀照好自己的心,觀照好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念念清淨,如如不動,境隨心轉,活在當下。一念覺,你就是佛;一念迷,你就是魔。開悟的人能於一切時處觀自在,不被煩惱妄想所障蔽,不生分別、不生對立。
  • 佛教:學佛的人,這部佛經,今生一定要讀一次!
    用佛教中的話說,他能看破一切迷,已經證悟了所有的一切,不受後有。佛陀在世時,曾經講了無數的話,這些話,被眾弟子們,結集成文字,即是人們所說的佛經。許多的人,想要修行,想通過修行的方式,讓自己達到解脫。即便成不了佛,也能讓自己,遠離諸多的煩惱,真正覺悟,成為一位清淨的大自在。
  • 為什麼一學佛就會光宗耀祖?祖先不在地獄了,子孫才開始有出息
    傳喜法師  為什麼一學佛會光宗耀祖?也就是說一個家族裡面,如果多少代裡面,連一個學佛的都沒有,你們可以去關心一下,會將是什麼樣?   反過來說,你像那種,對社會能產生影響力的,他家裡基本上,都有學佛的這些,也就是說,佛教的力量。甚至連地獄都能打破,有打破地獄的力量,我們家祖先,才能被救出來。
  • 佛教:信佛後,身上出現這3大「徵兆」,恭喜你,走對路了!
    最初進入佛門的時候,就聽到有師父開示:信佛不如學佛,學佛不如成佛。開始不太明白,後來才知道,信佛只是一個初始階段,是我們在了解佛法之後,相信佛所說的正法,願意皈依真理,這只是停留在「信」的階段。在相信之後,要依照佛的教言,認真修學,增進法身慧命。
  • 肖戰人氣不減反增?
    肖戰人氣不減反增?所以這部積壓了很久的《狼殿下》播出之後,原本劇中最受期待的肖戰,卻最為低調。除了開播時,完全沒有任何營銷和相關熱搜。看得出來肖戰及其團隊,有刻意低調之心,只求作品正常播出。但這並不能影響肖戰在流量和人氣方面的回歸和上升!
  • 一位老僧說:這四種人,就算不拜佛,也會招來好運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善因,結善緣,必得好的果報;為非作歹,魚肉鄉裡,就不要再想著有好事了,就算你建寺供僧,燒香拜佛也沒用,一位老僧說:如果你是這4種人,就算不拜佛,也能招來好運,看看有你嗎?第一種人:孝順父母的人。孝順父母之人,不需要燒香拜佛,因為父母就是每個人的守身佛,好好孝順父母,就是在拜世間最大的佛。
  • 佛教:如果世人都學佛,人類就不能繁衍了嗎,看看高僧如何回答
    這些問題有很強的攻擊性和代表性,也給佛教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比如所有人都去學佛出家了,那人類不就滅絕了嗎?再比如人類每次受到災難,佛菩薩們都到哪裡去了呢,豈不是白受人間香火?其實這個非常的荒謬,提問者從一開始就在混淆是非,他巧妙地把「學佛」和「出家」混為一談,給人造成學佛必須出家才行。而實際情況卻是學佛既可以出家,也可以在家,而且後者的比例要高得多,一千個佛弟子裡面恐怕連一個出家的都沒有。
  • 學佛與不學佛的差別,死亡的那一刻會特別明顯
    真正的學佛人從來都不在「相」上下功夫,他們的穿著與普通人無異,他們也會了解這凡塵發生的點點滴滴,他們也會有自己的愛好,他們會把自己「埋」在人堆兒裡,與周圍人「打成一片」。 佛教的生命觀,絕不是人死如燈滅,而是認為生命是有延續性的,而其中的關鍵便是神識的延續。
  • 日本COS妹子曬出素顏照,令人驚恐的「喬裝打扮」,粉絲卻不減反增
    「喬碧蘿殿下」是去年最火的一個詞語之一,每次開玩笑說誰長得醜都會說「你長得像喬碧蘿」。這件事情之後,喬裝打扮這個詞語又有了新的意思,很多網友在評論一些網紅真實顏值的時候,都喜歡用「喬裝打扮」這個詞語,意思就是,原本長得不好看甚至是非常醜,但通過化妝濾鏡就變成了美女。
  • 佛教:這4類人不用燒香拜佛,佛緣卻很深,其中有沒有你?
    佛教從東漢就傳入中原,之後和中華文化融合創新,形成了今天被人接受的佛學思想。不過對於佛學,有人不太能明白,認為佛教徒是愚痴,信自己不是更好?這些人很難聽得進佛法,還會有牴觸的念頭,甚至還詆毀三寶。但有些人不需要多指點,他們自然懂得其中的道理,對三寶很是虔誠。
  • 佛教:佛前「上供」,這3條「禁忌」,不學佛的人也得懂
    如果一個人只享受福報,卻經常不做好事,為自己積攢福氣,那麼即便他的福氣來臨,也無法消受。因此,一些佛教的信仰者,他們會為了方便自己修煉福氣,就在自己的家中設置了佛堂,並且在佛前經常做燒香拜佛和供養的事情。
  • 當別人知道我學佛後……
    信,有正信、迷信、邪信之分;信佛,也不等於在學佛;學佛,分在家學、出家學;皈依,只能說明對三寶具足信心,以此作為安頓身心的指引,並非意味著出家,更不是不能結婚,進行正常的世俗生活。04其實呢…… 學佛,並不意味著馬上要吃素。即便是已經皈依、受持了五戒,也有「三淨肉」的開許。只有漢地的出家人,及受持菩薩戒的佛弟子,才須嚴格地不食肉。
  • 佛教:學佛學什麼?
    《增一阿含經》裡有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明明白白指出了學佛的宗旨。佛法的核心是因果的,認為萬事萬物都處於一定的因果聯繫中,並隨著因果關係的改變而改變。佛教認為因果業力遷流不止,甚至不會以人的生命結束而終結,還有可能影響到下一代;例如有些人流芳百世,有些人遺臭萬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