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月琴老人繪製的貴陽南明河治汙地圖。
央視網消息:紅黑相間的線條、詳細的地名標識、重點圈出的河流汙染源……七個春秋間,雷月琴老人一筆一畫繪製出的這六張貴陽南明河治汙地圖,被當地相關政府部門視作「珍寶」。
「很多相關部門都不掌握一手資料,不是像雷阿姨那樣經常去河邊走走看看,很多相關部門都還要諮詢她。」貴陽市生態文明基金會工作人員翟文靜說。
雷月琴手繪的這六張治汙地圖頗有見證意義,上面詳細記載了1994年至2015年貴陽南明河的治汙歷程。這六張圖放在一起一比較,可以明顯發現,沿岸的汙染大戶慢慢少了,汙水處理廠、溼地公園建起來了。
地圖一目了然,繪製過程卻頗為艱難。這位義務護河三十年的「環保達人」,經常被誤認為是個多管閒事的拾荒瘋老太。2012年5月的一天,雷月琴在勸阻金鐘河畔一位50多歲的垂釣者時,被垂釣者扭傷了手指,「我告訴他這是保護水源地,結果他一把抓住我的手,我也來不及反應。」雷月琴笑道。
相比於這樣的苦楚記憶,雷月琴更喜歡回憶起正式成為在冊護水志願者的過程。
2007年11月,貴陽兩湖一庫環保基金會成立不久,就接到一通電話,是雷月琴打來的,她第一個報名做了基金會的志願者。
此後,她奔走在貴陽市區的各商場、企業,給他們發送基金會的宣傳冊,宣傳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送募集資金的倡議書。在雷月琴的帶動下,眾人紛紛向基金會解囊。雷月琴認為,一個人的力量實在有限。她動員全家每年向兩湖一庫環保基金會捐贈一筆款項,她的家人也加入了基金會志願者行列。
至今,80歲的雷月琴一年四季都會沿著貴陽市的南明河、小河、中曹河、花溪河走一走。雷月琴還有一本自己收藏多年的筆記本,扉頁上寫著「生命離不開陽光、空氣、水」,在另一側則寫著作為一名志願者的承諾「盡己所能,不要報酬,服務社會,踐行志願精神」。
「靠山吃山先要養山,靠水吃水一定要護水。」她永遠記得,1949年隨父母來到這裡,第一眼看到的貴陽:湖水清澈見底,河水遊魚萬千……
愛一座城,是因為這裡有自己所愛的人;護一座城,也要護住這城裡的綠水青山。畢竟,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三十年的「水源」守護,是雷月琴的另一份事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讓我們對這位執著的「護水老人」道一聲,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