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物塑造、創作風格、蘊含的意義三方面解讀《三傻大鬧寶萊塢》

2020-12-20 北夢追

文/北夢追

《三傻大鬧寶萊塢》是一部批判填鴨式教育的喜劇電影,根據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改編而成的印度寶萊塢電影,由拉庫馬.希拉尼導演,阿米爾汗、馬德哈萬、沙爾曼.喬什主演。

該影片於2011年在中國內地上映,獲得一眾好評。在豆瓣評分高達9.2分,好於99%的喜劇片。

電影中展現了傳統教育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雖然這是一部印度的教育喜劇片,但卻引起的很多中國觀眾的共鳴,特別是正接受著應試教育的年輕人。

影片採用插敘的手法講述了三位主人公蘭徹、法汗和拉朱的大學故事。

蘭徹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學生,他學習成績優異,但卻在學校公然頂撞校長,質疑老師的教學方法,最後終於用自己的智慧打破了學院墨守成規的教學觀念。並潛移默化的改變了兩個朋友的思想,幫他們找回了自我。

這部影片讓我們對傳統的教育方式進行了反思。從表面看,它講述的是一個學生對老師教育方式的不滿,從深層次來看,它揭示了填鴨式教育的缺陷與問題。導演通過對出生在不同家庭的人語言、形象的描述,表現了環境以及教育方式對人的影響。

接下來,我將從人物塑造、創作風格、蘊含意義三個層面來解讀這部影片。

一、人物塑造:用對人物動作、語言細節的刻畫,讓人物形象更立體完整

1,蘭徹:一個成績優異,但反對傳統教育的大一新生。他雖然從小被富商收養,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但做事獨具一格,不受約束,堅持自我,敢於對自己不贊同的觀點提出質疑。

影片中每一個小的事件都體現了蘭徹對待教育的態度——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不能做死記硬背的書呆子。

上課時,所有人都像機器人一樣,一味的服從教授的指示。對於教授的提問,也只會死記硬背教課書上的知識。只有蘭徹帶著對工程的熱愛,滿懷快樂的來學習,帶著自己的思考去回答問題。

但教授卻不吃這一套,只認定教科書上的知識才是標準答案,以搗亂的名義將他趕出了教室。他對此並不在意,只是翻著白眼、背著包溜到另一個教室聽課。對他來說只要能學習,在哪都一樣。他說:「不管是大一還是大四,學的都是知識」。

影片中通過對蘭徹語言以及表情細節的刻畫,表現出了一個不受教條約束的學生形象。他熱愛學習,但不拘泥於校規和老師的管束。就像很多調皮孩子一樣,只不過他反叛老師更多的是為了學習。

出演蘭徹的阿米爾汗當時已經44歲了,但他卻通過俏皮的表情、動作塑造出了一個活潑機靈,人見人愛的18歲的蘭徹。讓蘭徹這個角色變得更加鮮活生動,像是我們生活中真正認識的人一樣。

2,法汗:一個典型的聽父母話的好孩子。為了實現父母對他的期望,放棄了自己想要成為攝影師的夢想。像很多孩子一樣,不敢違背父母的意願,一直努力卻痛苦的走在父母想讓他們走的路上。明明有自己所熱愛的東西,卻不敢提出來,只是默默藏在心裡。

影片是以法汗為第一視角拍攝的。整部電影講述的是他眼裡的所有人。

法汗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一出生他的人生就被父親定下了:我的兒子要成為工程師。在上大學之前,他也一直如此按部就班的活著。把自己的夢想偷偷的藏在心裡,熱烈卻小心

他會在看到學校的小狗時,激動的拿出相機拍照;在書包裡放著一封想要寄給自己最喜歡的攝影師的信,一放就是五年。

但每次蘭徹鼓勵他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時,他都會因為害怕,只是說:「我爸不會同意的」。蘭徹在他家誇他的照片拍的很好時,他也不敢承認,小心翼翼的看向父親,生怕父親責怪。

導演通過對法汗語言和動作細節的刻畫,將人物性格特徵呈現了出來,更真實的表現了法汗在夢想與家庭之間選擇的糾結與對父親權威的恐懼。同時讓觀眾不禁反思,對於父母強加給我們的夢想,我們要如何抉擇?是堅持自己,還是順從父母呢?

3,拉朱:一個信奉上帝,把希望交給神的人。因為家庭貧困,家人把希望都放在了他的身上。他背負著來自家庭的所有壓力,因此對未來充滿了恐懼。即使他熱愛著工程,卻因為恐懼不敢面對。

拉朱的家境貧困,爸爸癱瘓,姐姐嫁不出去,只有媽媽微薄的工資。他的媽媽唯一的希望就是拉朱能夠好好學習,找個好工作,多賺點錢。

拉朱受媽媽的影響很在意自己考試能否及格,能否畢業,能否找到好的工作。每天在宿舍對著神像,燒香祈禱,希望神明能給自己帶來好運。

因為害怕考試不及格,害怕找不到工作。他聽從了校長的建議,與蘭徹和法汗劃清了界限。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有一個家要養」。他充滿了對生活的壓力和恐懼,最後選擇了逃避。

影片通過對拉朱語言和處事方式的描述,將他因為家庭壓力帶來的對未來的恐懼和焦慮展現的淋漓盡致。就像一個中等生,每天認真聽課,好好做筆記,卻依舊考不到好的成績,對自己的成績感到焦慮。他們又害怕父母的壓力,不敢放棄。只能自己在焦慮中苦苦掙扎。

二、創作風格:插敘敘事加上大量的伏筆,讓劇情脈絡更加清晰、嚴謹

導演拉庫馬·希拉尼常以極富現實主義的批判精神和個性化喜劇給人們以深刻啟示。

一方面,以看似輕鬆的喜劇形式映射、調侃和批判社會現實問題,在拆解社會問題的同時試圖建構一種理想主義的生活畫面。

另一方面,他尋求內容與形式表達上的創新與突破,逐漸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神經喜劇電影藝術風格

他執導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入圍了第37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第57屆印度國家電影獎、印度電影觀眾獎等獎項。接下來,我們看一下是如何通過插敘敘事的手法來呈現他的創作風格的。

1,插敘敘事:影片中出現了4次插敘片段,都是以現在的角度引入。插敘敘事對劇情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使劇情更加緊湊、連貫,很好的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

第一個插敘片段,即影片的開頭,法汗裝病逼停了一架飛機,拉朱沒穿褲子就狂奔出了門,只因為「消音器」說找到了蘭徹。

為什麼他們這麼著急找蘭徹?蘭徹是誰?給觀眾設下了懸念,立刻勾起了觀眾的好奇心,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這背後的事情。

於是,他們的故事從法汗的回憶開始了:事情發生在他們大學時,開學的第一天遇到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第二段插敘片段,是法汗等人根據「消音器」提供的地址找到了「蘭徹」的家,卻發現原來他們的朋友是替別人上學拿學位的,他並不在這裡。於是他們根據真蘭徹提供的地址,又踏上了新的尋找蘭徹的路上。

知道真相的的法汗內心對蘭徹升起了不一樣的敬意:

我們大多數人上大學就是為了個學位,沒有文憑就意味著沒好工作,沒有漂亮的老婆,沒有信用卡,沒有社會地位,可這些他不在乎,他上大學是為了演習的樂趣,他從來不在乎自己是第一還是最後

也讓觀眾陷入了思考。

第三段插敘片段,法汗和拉朱來到蘭徹大學女友皮婭的婚禮上帶著皮婭逃婚,一起踏上了尋找蘭徹的旅程。

引出了皮婭與蘭徹的愛情。

第四段插敘片段,法汗等人找到了一所滿是奇怪發明的學校,找到了蘭徹。

影片採用插敘的敘事手法,在現實和回憶中來回切換,讓簡單的故事情節更加緊湊。例如以對皮婭逃婚這一片段的插敘,引出後面對蘭徹和皮婭愛情的的發展。使各個故事片段更好的銜接,不顯得突兀。

通過插敘的片段引導後面情節導演用這種方式,讓人物的形象更完整,引導觀眾從自身角度出發,更加深刻的思考對電影主題的理解。

2,伏筆:電影中大量使用伏筆,前後呼應使電影更加細膩,結構更嚴謹

這部電影從開始到結束,處處都埋有伏筆。第一次看時很多都沒有注意到,後來再看,每次都有不一樣的發現。有些一直想不明白的地方,在前面總有地方給出解釋。

電影中有一個我第一次看一直不理解的片段,「消音器」公開演講時的演講稿被蘭徹換了幾個詞,他在演講時卻完全沒有發現,就算他是死記用背難道連演講稿的意思都不知道嗎?

再看時才發現,影片的開始就提到了「消音器」的印地語不好,在圖書館管理員給他解釋演講稿意思的時候,他說:「不知道意思沒關係,我背下來就可以了。」與演講時出現的醜態相照應。

這讓我們不禁思考,我們死記硬背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詩,大多都是為了考試,很多東西用完就忘了。不知道意思,死記硬背下來的東西真的有用嗎?

影片中這樣的伏筆在整部電影裡不下10個,前面一個不經意的場景或者一句話在後面都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總而言之,影片的插敘和伏筆,讓整體的情節更加緊湊,能夠很好的推動劇情的發展,使故事更加完整,具有條理性。還能很好的讓觀眾從各個角度了解不同環境對人的影響,客觀地表達自己對不同環境成長起來的人的態度。把原本大家不敢螢屏上說的教育問題,深刻的表現了出來,引人深思。

三、蘊含的意義

影片從三個成長在不同環境的人入手,向觀眾多角度的展現了環境和教育方式對人的影響,以及接受不同教育的人最終的樣子。

1,填鴨式教育培養不出頂尖的人才

從出生我們就被灌輸,生活是場賽跑,要全速前進,否則你就會被踐踏,甚至出生,你也得和另外3億個精子賽跑」。

這段獨白揭示了現在大部分孩子的問題:我們在不停的賽跑,卻忘了思考。

影片中的老師和校長崇尚填鴨式教育,認為只有教課書中的內容才是正確的,學生只要背會了書中的內容就是好學生。

每天讀18個小時書的「消音器」正他們合胃口,老師們都把他當成最喜歡的學生。

如果說「消音器」是我們大多數學生的象徵,每天按照老師的要求,像個機器人一樣把一些高深的內容死記硬背到腦子裡;那麼蘭徹就是我們所嚮往的學生的狀態,因為學習到新的知識而快樂,因為想知道新的知識而主動去探尋答案。

被老師趕著跑的人,不會懂得思考,即使跑的很快,腦子裡也不會留下太多東西。

教育的本質是恢復人類的天真,而不是為了把我們變得更深奧。就像蒙田說的: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

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發展個人的內在精神,從而獲得外部的自由。那些優秀的人必定有豐富的內在,獨立的思考能力,才能擁有改變社會的才能。

就像十年後的蘭徹和「消音器」,即使一個是第一,一個是第二,最後的差距是巨大的。蘭徹的成就足以改變社會,而「消音器」只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2,環境影響人生

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出生時的家庭環境我們無法選擇,或者說是身不由己,但我們可以選擇相處的朋友,或者說圈子。

拉朱的家庭貧困,受媽媽的影響,因為貧窮而感到自卑,把所有的壓力都抗在自己身上。這讓他形成了膽小,不自信的性格。他害怕未來,最後只能選擇用跳樓來逃避面對事實。

都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像孩子會學習父母的行為一樣,父母的觀念也會潛移默化的進入孩子的腦子裡。

既然家庭無法改變,那麼改變所在的朋友圈子是改變自己所處環境最好的辦法。

拉朱最終還是選擇和蘭徹站在一起。受到蘭徹的影響,他摘掉了戒指,不再害怕未來,選擇了勇敢的面對明天。

環境對一個人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你特別喜歡一個環境時,你會默默的接受它,承受它

《三傻大鬧寶萊塢》呈現出了三個不同環境成長起來的人,對待事情的不同態度和最終的結果。

導演通過影片對拉朱和法汗遇到蘭徹前後的處事態度和方式的對比,向觀眾展現了受到不同環境影響後的人的改變。

結語:

《三傻大鬧寶萊塢》通過對三個成長在不同環境,接受不同教育的學生的描述,展現了填鴨式教育以及環境對人的影響。

填鴨式教育很大程度的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與想像力,把學生變成了沒有思考力的機器人。而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也會慢慢被同化,失去自己的想法。

想像力和思考是創造新事物的源泉,我們應該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並為之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讓他們堅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並在這條路上越做越好。

作者簡介:北夢追,一個喜歡文字,喜歡畫畫,喜歡一切美好事物的95年後射手座。希望我的文字也能給人帶去溫暖,如果可以,是我的榮幸。

相關焦點

  • 解讀《三傻大鬧寶萊塢》:豆瓣評分最高的喜劇片,它不僅僅是喜劇
    今天我想帶大家解讀一下《三傻大鬧寶萊塢》。這是一部來自印度的電影,在被美國好萊塢大片統治的年代裡,這部電影卻成為了豆瓣評分最高的一部喜劇片,現如今在豆瓣電影Top250的排名中位列第12名。為什麼這部電影能夠殺出好萊塢大片的重圍?今天我就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 《三傻大鬧寶萊塢》:主角背後人們對教育模式和教育意義的思考
    每一部電影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每一部電影都有深刻的含義,那麼迄今為止,哪部電影最具有教育意義呢,我認為最有教育的電影是《三傻大鬧寶萊塢》,今天我來說說這個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這是一部印度電影,他在對教育意義的深刻闡述和批判,對青年學習者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義,下面我來說說我對這部電影淺顯理解。
  • 喜劇片永遠的NO.1,《三傻大鬧寶萊塢》造就經典
    如果說有一部電影是真正在成長過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有教育功效的,那一定是《三傻大鬧寶萊塢》了。別只看名字,內容也可以很深刻。當時國內很多觀眾對於印度電影還停留在家庭錯綜複雜的關係,神秘的,可怕的宗教文化以及在夫權背景下,女性生存的壓力。
  • 國產喜劇片《無名之輩》比印度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差在哪裡?
    最近重溫了豆瓣評分9.2分的印度經典喜劇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電影在印度上映的時候受到了空前歡迎。這部電影還囊括了孟買電影博覽獎的六項大獎以及國際印度電影協會的十六項大獎,算是真正意義上叫好又賣座的影片了,真的沒有想到那個一直不太被我們看得起的印度能拍出這樣優秀的作品。
  • 國產喜劇片《無名之輩》比印度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差在哪裡?
    最近重溫了豆瓣評分9.2分的印度經典喜劇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電影在印度上映的時候受到了空前歡迎。這部電影還囊括了孟買電影博覽獎的六項大獎以及國際印度電影協會的十六項大獎,算是真正意義上叫好又賣座的影片了,真的沒有想到那個一直不太被我們看得起的印度能拍出這樣優秀的作品。
  • 《三傻大鬧寶萊塢》:學生時代不可錯過的經典,帶來三方面啟示
    《三傻大鬧寶萊塢》是印度「國寶級」演員阿米爾·汗最經典的作品之一。自2009年在印度上映以來,迅速紅遍全亞洲,在幽默搞笑的風格背後,引起無數學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共鳴,是我們每一個人在學生時代不可錯過的經典巨作。
  • 《三傻大鬧寶萊塢》完整版
    類型: 劇情 / 喜劇 / 愛情 / 歌舞製片國家/地區: 印度語言: 印地語 / 烏爾都語 / 英語上映日期: 2011-12-08(中國大陸) / 2009-12-25(印度)片長: 171分鐘(印度)又名: 三個傻瓜(臺) / 作死不離3兄弟(港) / 三個白痴 / 三個傻蛋 / 三個呆瓜 / 三生萬悟 / 尋找蘭徹 / Three Idiots
  • 看過《三傻大鬧寶萊塢》等寶萊塢作品一目了然
    大家好,歡迎來到團團說音樂,今天我們來說說印度寶萊塢製片廠的《三傻大鬧寶萊塢》等電影,以此來分析印度電影的特點。《三傻大鬧寶萊塢》劇照2011年,正是國產電影高速發展的時期,美國的好萊塢電影也已經高度商業化,規模龐大。
  • 還記得《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那「三傻」嗎?如今過得怎樣?
    還記得《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那「三傻」嗎?如今過得怎樣?《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電影,相信絕大多數影迷都看過。很多人喜歡上印度電影,大致也是因為看了它之後。這部電影在豆瓣所有電影中排名第12,高達9.1分。
  • 《三傻大鬧寶萊塢》尋找蘭徹尋找天才力量
    超高的票房始終無法塑造出一些偉大的藝術形象,不妨回頭想想:2019年的電影人物形象,有幾個還能留在腦袋裡? 相比之下,印度電影以創意取勝,塑造的人物個性鮮明,藝術水準蠻高的。其中,《三傻大鬧寶萊塢》就是角色塑造的巔峰。相信全世界人民都記住了謎一樣的天才蘭徹,熱愛攝影的法罕,還有出身貧窮每日祈禱的拉加。
  • 十年了,為何我們無法忘卻《三傻大鬧寶萊塢》
    很多人喜歡上他,就是因為看了一遍《三傻大鬧寶萊塢》,其中包括功夫巨星成龍。特別是從應試教育體制裡走出來的觀眾,對阿米爾·汗更是心生崇拜之情,因為他在電影中說出了他們的心聲。原來故事和「寶萊塢」壓根沒有半點關係,真正符合劇本立意的片名是《三個傻瓜》,三個傻瓜鬧的不是寶萊塢片場,而是一所以校風嚴格苛刻著稱的印度大學。
  • 《三傻大鬧寶萊塢》的十年 一場青春的狂歡
    就是曾經很多人都覺得中文名字很特別的《三傻大鬧寶萊塢》(3 Idiots)。而中國臺灣翻譯的名字是《三個傻瓜》,中國香港的譯名是《作死不離3兄弟》。十年前的今天,它上映了並在印度本土迅速大熱,兩年後也就是2011年來到了中國,然後成為中國當代年輕人可能最熟悉的印度電影,而阿米爾·汗這個名字也真正被國人所熟知。
  • 影評 | 《三傻大鬧寶萊塢》
    《三傻大鬧寶萊塢》是一部印度的喜劇電影,改編自奇坦·巴哈特的小說《五點人》。影片主要講述了蘭柯、法爾漢和拉賈三人的大學故事。
  • 《三傻大鬧寶萊塢》最接地氣的喜劇電影!
    三傻大鬧寶萊塢改編自印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處女作《五點人》。影片主要講述了三個好基友之間的喜怒哀樂。三人大學畢業後,其中的兩個好友打算重組大學時的三人組,於是踏上尋友之路,他們在路上的經歷也引起人們反思。
  • 《三傻大鬧寶萊塢》你不一定知道的幕後故事,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出演《三傻大鬧寶萊塢》時,為了演好這個角色,男主阿米爾·汗每天只喝牛奶吃一點香蕉,拒絕享用自己的生日蛋糕。當時已經44歲的阿米爾·汗,將一個20出頭的大學生演繹得毫無違和感。為了看起來更年輕,他選擇了穿比自己身形大很多的衣服,通過服飾的視覺效果讓自己顯得年輕一點。
  • 《三傻大鬧寶萊塢》真實的喜劇電影
    大家好,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一部非常經典的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的相關介紹。作為一部經典的印度電影,舞蹈元素和音樂元素可謂是必不可少的了。這幾乎可以成為印度電影的標誌了。演員方面更是沒話說,想必看過印度電影的人都或多或少會對本篇的主角有一定的印象吧。作為在印度家喻戶曉的男演員,本篇男主阿米爾汗的選用可謂是相當成功了。劇情方面就不做過多介紹了,有興趣的大家可以自行搜索電影進行觀看。在劇本方面,一些搞笑的情節會使得觀眾的情緒得到放鬆,而另一些反映社會現實的片段也引人深思。
  • 還記得《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阿米爾汗嗎?我們又何嘗不傻呢?
    繼自導自演的《地上的星星》後,他這回純粹演出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再度碰觸到教育盲點;只不過上回他是開導學童的老師,這回則成了對抗體制的大學生。在上部作品《未知死亡》才化身用賁張肌肉表達滿腔怨怒的猛男殺手,阿米爾汗在《三傻大鬧寶萊塢》立刻「松」回成一個可愛的大學生
  • 以幽默、輕快、寫實的筆觸批判功利主義教育—《三傻大鬧寶萊塢》
    《三傻大鬧寶萊塢》改編自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赫特的小說《五個點》,小說以三個名校後進生的大學生涯和情感生活為主線,以幽默、輕快、寫實的筆觸批判了唯才是舉的功利主義教育體制,讚美了主人公對自由個性和美好情感的追求。
  • 《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喜劇精神——嬉笑怒罵背後的深刻
    從喜劇誕生初始, 人們就開始關注和討論喜劇的發笑機制:是什麼原因導致喜劇會引人發笑, 它有什麼樣的系統結構, 需要喜劇本身具有什麼樣的刺激特徵,問題最後歸結為需要蘊含什麼樣的精神內核才可以被稱為是喜劇。雖說喜劇中的情節,有一個準則便是不能給觀眾帶來負擔,但這並不意味著,喜劇就是一笑而過。
  • 影評:《三傻大鬧寶萊塢》
    電影是人們生活中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調劑品」,經典電影也是層出不窮,如果你問我最喜歡的電影,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是印度電影《3 idiots》,中文譯名《三傻大鬧寶萊塢》,沒有之一。作為兒童節電影專題系列,這個電影也給教育和人生提出了很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