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 「香港字型」的誕生 | 從招牌仔到字體修復者

2021-02-13 Typeschool

香港字型的誕生

從招牌仔到字體修復者

July|12.07.2020

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而言,李漢的字是無可磨滅的風景之一,他遺留的字帖,能否在這時代以新的面貌問世?

寫字佬遺留的字帖,能否在這時代以新的面貌問世?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而言,李漢的字是無可磨滅的風景之一。招牌店第二代李健明欲將父親友人李伯伯的作品做成字型,他是如何做的呢?

李漢港楷

故事發生在 1990 年代的香港。二三十年經驗的「寫字佬」李漢,即將告老還鄉。在香港,名氣自然不比不像大家如華戈(馮兆華),但若在招牌業內談起他,卻也無人不知這號人物。

招牌正是此城的印象。若要找能代表香港的字體風格,勢必是緊湊顯眼、力道威猛的北魏楷書。李漢楷書也能看到北魏楷書的力道,但個性卻不那麼突出,比較中庸。中庸的字用途反而更廣。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而言,李漢的字也是無可磨滅的風景之一。

香港街景,北魏楷書最是經典

但李漢心中還有件事放不下:

自己退休之後,誰來幫李威寫字呢?

李漢寫字,李威做招牌。兩人是多年合作的好搭檔,不知情的人還以為他們是兄弟。他們一起經手許多作品。今天到香港九龍一帶,都還能看到。舉凡小吃店、診所、寺廟、對聯⋯⋯各行各業都有許多指名要李漢寫字的客戶。從前李威的店在黃大仙廟附近,也就有了許多奇妙的客戶,命理、擇日、降頭(!),不在話下。

為了老友所展開的「寫字帖」任務

今天不論是臺灣或香港的招牌行,都不需要別人來幫忙寫字。他們有一整個團隊用電腦造的「字型」來幫忙。但在 90 年代以前,事情通常是:招牌師傅接單後,跑去找寫字師傅(寫字佬)求字。一開始,李威接了單,還得花半小時從黃大仙坐車到旺角找李漢談需求,過一兩天之後又再親自去一趟拿字。兩人意氣相投,交情很深,後來寫字甚至不收錢了。

大約 1990 年,李漢自覺身體轉差,開始計畫退休。為了讓好友能繼續經營下去,有計劃的展開寫字帖的任務。先從楷書開始,前後寫了兩次。據李威之子李健明先生所述,第一次可能字寫得不好,半途停止了,再寫第二次。第二份稿只有 300 頁,1800 字。剩下的應該沒有完成,或因為種種原因不見了。之後在 1992 年,則完成了隸書,一次交給李威。前後加起來有沉甸甸十多個大資料夾。

只是過不了多久,李漢就過世了。招牌行業也已步入數位時代。

香港招牌上手寫楷書是我童年的視覺回憶,這幾年還特地回去上海街、砵蘭街、新填地街一帶街拍攝老招牌,現在的招牌楷書都給快速便捷的電腦字體所取代,這份老「港味」已經越來越少了。——洋蔥設計 黃家賢

留下一份香港本土特色的字型吧!

說來遺憾,字帖擺了 20 多年,沒有派上很大的用場。不是因為字不好,而是因為時代不同了。電腦字型早就成為主流,方便又快速,再也沒人像以前那樣把稿件複印放大再對位切割了。

李漢港楷的特色

「李漢港楷」筆劃較粗,一目了然,最大的特式是一體成形。非常適合用於招牌、手 工藝製作、立體字、節目標題字、平面廣告印刷、數碼媒體設計、海報旗幟和產品包裝等等。希望「李漢港楷」為大家帶來多一個字體上的選擇,同時讓這種充滿香港特色的字體再次出現。

李威之子李健明也一直覺得可惜:一方面是不忍辜負李伯伯珍貴的禮物,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繁體字型都來自臺灣,總覺得少了點香港味道。雖然也有楷書字體,但臺灣的「劉元祥楷書」對香港人來說還是太柔和了。

左:李漢港楷|右:臺灣劉元祥楷書

況且,近年政經局勢的發展下,香港也興起了本土化的意識,越來越多人投入心力去挖掘、探索具有香港特色的元素。李漢的字正是絕佳範例,現在正是讓這套字重新問世的最好時機。後來取名「李漢港楷」,廣東話諧音也有「你看港街」的寓意。

其實,20 多年間,他們不斷嘗試想把李漢楷書帶進數位時代,但礙於技術問題,總是不知如何突破。終於,有天聽電臺時,他得知了一個有趣的服務。那家公司在臺灣,說是能把人的手寫稿轉成電腦字型的,上網找到了聯絡方式,便寫信詢問是否能將李漢的字編碼成字型檔。

justfont就是在這個時間點與「李伯伯」搭上線的。一開始,justwrite 這個品牌的目的只是想保存一般人的書寫字跡,但同樣的技術的確也能把楷書稿件轉成數位字型。那天我們收到這封信,嘖嘖稱奇,覺得如果這件事能成真,一定很有意義。評估後發現可行,就答應協助了。

李健明所修整的李漢港楷打樣稿

想「修復」李漢港楷?

還得招牌師傅的深厚功力才行

原稿寄送有風險,所以李健明是在香港一個字一個字掃描建檔的。justwrite 解決的是李健明毫無頭緒的編碼問題。但如果要用於印刷,李健明勢必還是要精修字型的輪廓。這時,20 多年的招牌師傅功力就派上用場了。

過去找寫字佬寫大字,要轉化成招牌用的「膠片」,仍然需要有簡化外框的思維,不至於把邊緣的破筆也加入膠片。這個經驗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描繪外框字型的最佳養分。雖然不是字型設計師,但從李健明帶到 6 月字戀小聚的排印稿來看,中文字型設計的基本功夫對他來說也是沒問題的:每字視覺大小均等,控制得宜;縱橫排列下來,也不會起起伏伏,沒有明顯的不安定感。

上:書法原稿|下:膠片招牌|右:簡化輪廓,切割成膠片招牌

李健明還分享一個香港招牌字設計上的「眉角」:為了求安裝迅速,也避免筆畫拆分後來又裝錯的問題,寫字佬通常會寫得「筆筆相連」,招牌佬就一整塊切下來,工人也一整塊裝上去,這樣大家都省事,也不會出錯。李漢港楷正是這樣的例子。除此以外,這款字之所以適合招牌應用,也是因為粗細得宜。李漢提供的原稿字有 4 吋高(等於 10.16 公分),是放大後仍顯目的尺寸。

筆筆相連的李漢楷書,能提升招牌製作的效率

拿起手上所有的李漢原稿,扣掉重複字,共有 3600 字。但依照 justwrite 提供的中文字頻表,李漢港楷如果要能滿足日常應用所需,必須得做到 7200 字。但這並不包含一些香港專用的字。所以李健明又多加了 250 個字。亦即,他必須善用筆畫組字的本領,將字數擴充下去。所幸,這對招牌師傅也說,也並非難事,畢竟時不時就會碰到需要重組字的客戶。其實,這正是做功課的時候。

為了保留李漢港楷的舊時代氛圍,面對原稿所缺的字,寫法上自然會去參考比較傳統的印刷體。日星鑄字行楷書就是他的參考對象。同時,如果在街上同一字有他更喜歡的造型,也會把招牌拍下當參考。

李健明在寫法上會取有意思的異體字,他認為這最能傳達街頭字體的生命力

不過,就算有能力將李漢字體的原味儘量重現、用電腦工作也不是問題,但「造字」這事的本質,本來很大的一部分就是:穩穩地向前,傻傻的做。對多數人而言,這才是最嚇人的門檻。以業餘時間造字,每天晚上每天做 15 個,一年可以做完。現在累積到了一定數目,已經進入校對階段,可是連校對工作也還是需要 4 個月到半年。

不論有沒有原稿,是憑空創作還是有原作可依循,字型設計都是很不容易的工作。

做成字型的挑戰

將一份手寫原稿轉變成現代設計能應用的字型,需要付出的努力可能與原作者不相上下。舉個例子來說:歐文、數字,與符號設計,往往是原稿所缺乏,但要做字型卻又相當關鍵的環節。尤其,在香港這樣的雙語社會,看板勢必會中英混排,缺乏這些符號,字型就沒意義了。

李漢港楷與歐文混排實例

這要怎麼辦呢?這是相當令他頭痛的問題。所幸,李健明還有一位相當資深的顧問可以請教,也就是李漢的好友,自己的父親李威。在從前,寫字佬只負責寫中文字,招牌佬除了其他的立面、結構以外,還負責搞定其他文字。「你們要幫我一人一信逼他啦」,李健明笑著對著字戀小聚的聽眾說。

不過最後,回到最現實的層面來講,所有創意產物,都勢必面臨如何問世的問題。要走向開放自由,讓人人都自由運用、改作?還是要上集資平臺,借眾人之力成就這套楷書?李健明還沒拿定主意。「眾籌壓力太大了,不太想承受這個壓力」,但對於完全開放出來,也不確定是否是正確決定。

現在的他們,只希望把這份厚重的情感傳遞下去,將字一個個完成,才不辜負當初李伯伯的一片赤誠,也讓純正港味能在數位時代找到新的生命。

以上圖文來源於Shoppingdesign,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INFO

www.shoppingdeisgn.com


HONG KONG

 香港の霓虹黯色

SHAN TIAN TU

山田土茶與創意之美

RECOMMENDED

原研哉 Kenya Hara

田中一光Ikko tanaka

北魏真書 HongKong

THE END

2020©TYPESCHOOL. All rights reserved.

商務合作 |投稿請留言我們

Business cooperation please leave us a message.

下一期並不會更精彩,但還是值得期待。

相關焦點

  • 字型設計:「臺灣道路體」誕生全過程
    瘦高的中文字型很少見,標線字的風格也特殊。說不定有發揮空間。於是他開始計劃設計一套「臺灣道路體」。 借這個案例,我們要分享一下:從頭開始思考一個字型設計提案,得做哪些事情?零、這套字型要拿來幹嘛?設計任何東西都一樣,先想設計的目的是什麼。
  • 香港的招牌,與祖國文脈相連
    研究本地招牌及字型的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譚智恆(Keith)解釋:香港人都是嶺南人性格,實用主義為先,招牌字並不是純美學,由於要遠觀,講求辨認程度。如果要找一款字體來代表香港招牌或者說是香港,則非北魏楷書莫屬。北魏體能夠在當時風行,主要因素是實用。招牌最重要是筆畫要夠粗和厚,吸引眼球,因此北魏最為適合。
  • 隱藏在香港招牌字體中的詩意
    Jacquet-Lagrèze 則被香港街道招牌獨特的繁體中文字體所吸引,並拍攝成系列作品「城市詩意」。香港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無論在哪裡,你都能看到有成堆的標牌搶奪你的注意力:商店招牌,廣告牌,抗議標語,字體無處不在。
  • 我們都被字體洗腦了!它們真的有差嗎?一窺生活中字型設計的秘密
    身為平面設計師,我在工作時會主動考慮到字體的選擇;然而一旦「下班」,我就成了字體的消費者,這時我通常會停止注意字體。偶爾某些字體會抓住我的目光、引起我注意,通常是因為它讓我感到愉快、出乎意料,或是因為它出現的地點、時機或情況非常不適當。我很想知道自己每天到底消費了多少字型,所以我給自己一個挑戰,數出周六早上一個小時內「邂逅」的字型數量。
  • 香港那隨精氣神一同流失的招牌手藝...
    追根溯源,反尋到古字寶藏的秘密,這就是香港獨有的北魏楷書字體,流傳了數十載,形成了獨有的街頭美學及庶民文化。如今,無處不在的筆跡隨市區重建,老店鋪的倒閉,正在工藝失傳下逐漸消失,在這種情況下,是時候展開一段字體救亡潮了。
  • Sandoll|那個幫忙製作思源字體的韓國字型公司
    2017 年,Adobe 與 Google 攜手推出思源宋體,與思源黑體合流成為一個近百萬字符的思源字體家族,讓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使用中文、日文、韓文的人——第一次有跨簡、正(繁)、日、韓的泛東亞開源字型可用,而且 2018
  • 字型:兩岸三地平面設計失落的環節
    這兩本書告訴你,從街道招牌、產品商標、餐廳菜單、服裝飾品、廣告文宣、到報刊書籍,字型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幕幕的演出,設計師如何運用它,一般人又怎麼欣賞我發現大陸街上的招牌都做得特別大,字都特別大,但我們根本不會注意到這些充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的招牌,為什麼要做的這麼大,又為什麼看起來千篇一律?你說這本書「就說字體吧,換個好看的字體,是能賣幾個錢,就算能賣錢,跟我又有什麼關係?」
  • 香港北魏 X 地鐵宋|透過人物演繹字型氣質
    插畫師Hana Anja通過人物插圖的形式講述字型氣質
  • 臺灣道路字體
    到底這個「臺灣道路體」是想要真的有朝一日變成臺灣道路上統一的「字型」呢?還是一個趣味為主的作品,目的是引起臺灣用路人的共鳴,以「裝飾字型」為主的應用取向?以目前技術環境而言,還沒聽說大型標線字有字型可以用的事(小字則是很常用模板處理,例如臺灣的綠色「人行道」字與圖案都是去套模板的)另外,若真為汽機車行駛設計標線字體,那也要考慮到駕駛的俯角透視問題,字體必須要故意設計成一個上大下小的怪異比例,駕駛人看過去才會是正常的字。道路體的設計需要考量這樣的視覺差異嗎?
  • 我們都被字體洗腦了
    身為平面設計師,我在工作時會主動考慮到字體的選擇;然而一旦「下班」,我就成了字體的消費者,這時我通常會停止注意字體。偶爾某些字體會抓住我的目光、引起我注意,通常是因為它讓我感到愉快、出乎意料,或是因為它出現的地點、時機或情況非常不適當。我很想知道自己每天到底消費了多少字型,所以我給自己一個挑戰,數出周六早上一個小時內「邂逅」的字型數量。
  • 一款騎機車時想到的字體——臺灣道路體
    借這個個案例,我們要分享一下:從頭開始思考一個字型設計提案,得做哪些事情? 這套字型要拿來幹嘛?設計任何東西都一樣,先想設計的目的是什麼。到底這個「臺灣道路體」是想要真的有朝一日變成臺灣道路上統一的「字型」呢?
  • 丨這款臺灣自製字體一天內眾籌到超過800萬臺幣
    9月8日,一款名為「金萱」的臺灣自製字體在Flying V 平臺上開放募資,一個多小時即完成 150 萬臺幣的募資目標,一天內眾籌超過
  • 香港招牌有文化
    他說,香港街道與樓宇這般密集,加上一個個因位置狹窄而堆砌的小門面商店,造就了香港招牌的幾個特色:奪人目光的「白底紅字」、十分粗身的毛筆字款、不輸氣勢的老實字體。在以往的香港,走在深水埗的大南街、上環的永樂街(即俗稱的海味街)或旺角的彌敦道,抬頭就能看到寫上北魏體、楷書、隸書的招牌。可以這麼說,字體對香港招牌文化的形成居功至偉,成本和美術根底是主要原因,也多虧了那一批活躍的「寫字佬」。
  • 上新 |《香港北魏真書》那些即將消失的字體,我們在這裡保存
    「 清朝趙之謙魏碑是寫書法,區建公[1]再將之變成招牌字,今天我以電腦加工,融入自己的風格,這就是字型設計最精妙之處。我們不是要懷舊,而是讓字體於時代中重新演繹,新潮起來。」——本書作者陳濬人來過香港的人都肯定見過香港北魏的書法字體,如街上最常見的當鋪(押店);「蝠鼠吊金錢」 招牌,上幅為蝙蝠形狀, 下面則是紅底白字「押」字招牌,就是經常應用於商鋪的香港北魏招牌。香港滿街是北魏的原因大概有三個可能性。一、清代幹嘉年間始掀起研究魏碑的風氣,趙之謙是當時書法家中最為後世尊崇的一位。趙氏於一八八四年逝世,區建公則在一八八七年於廣州出生。
  • 香港手作|霓虹招牌
    global studio的名額,可以選擇紐西蘭新加坡北京印尼香港其中一個地方探索本土文化和設計,我選了香港。從一個故事過渡到另一個相關的故事時,甚至用上了同一霓虹燈的不同距離的鏡頭。2014年3月,M+正在舉辦香港首個網上展覽「探索霓虹」,他們邀請市民把香港各處的霓虹招牌拍攝上傳,並製作出香港霓虹地圖。「收藏霓虹招牌,並非只出於感性懷舊,而是霓虹招牌本身的意義。」    霓虹招牌為20世紀寫下了富魅力的視覺語言,但到21世紀,霓虹招牌和有關製作技術卻被LED和其他更新的技術取代。
  • 你的店鋪還缺一個這樣的招牌字體!
    想要做好一個字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做好每一個字體的設計天宇先是手繪出若干字體發布到網上徵詢大家的意見看大家喜歡哪類字體在確定字體後,再掃描到電腦上放入軟體裡進行編碼,做成一個字庫《天宇招牌體》隨著自己的創意字體走紅天宇又設計出了其它不同的作品其中最讓他喜愛的莫過於「招牌體」和「樂敦體」這兩款字體了
  • 探索香港街頭字型美學,重拾昔日文化根源
    通過攝影紀錄把街道上各種充滿視覺魅力的招牌,帶回家中讓太太協助翻譯,漸漸地,他學會解讀滿布大街小巷的文字密碼。並記錄下了大批這樣的有關香港街道文字的照片,他更運用這些文字照片拼砌成有「詩意」的句子,巧妙地集合「視覺」與「文字」於一身。Hong Kong Street Signs Type當我們穿梭於香港街道當中時,店鋪招牌及大廈名稱上獨創的繁體中文字體,它們都各自擁有其獨有的特質。
  • 這字體是跨越半世紀的愛情故事,被華康字型建立並取名為「華康愛情體」
    「附帶寄給妳一個吻吧,吻在妳身體允許我吻的地方,反正隨便妳的安排吧!」「前幾天媽買了許多小鴨子來飼養著,媽說是養著等妳回來端節為妳加菜之用,到時我也可託妳的福而大打牙祭呢!」  一九六五年,他們結婚。兩人的身份證寫上彼此姓名,戶口名簿添了新生兒,隨著手寫的「遷入」兩字展開新生活。
  • 氣質超凡的全新字型「凝書體」!如霜泡般清爽簡單即美的設計字體
    2013年,日本設計師小林章研究歐文字體的《字型之不思議》在臺灣上市,隨即引發話題。2015年,中文網頁字型公司justfont推出混合明體與黑體的新字型「金萱」,又把這波字型熱推上另一個高峰。不少人開始關注,生活中處處可見的文字,是以什麼樣的型態展現在眼前?
  • 被上海迪斯尼的中文字體美哭了,可街頭招牌為什麼還那麼醜?
    (攝於臺灣臺中市)而香港地區非但不覺得這樣的字體醜,還融入到霓虹燈文化並引以為榮。每到夜幕,無數招牌閃著霓虹燈的夜景,和密集通亮的參天大廈一道成為香港的標誌性符號。(圖據線上展覽)港臺地區使用正體字,因而街頭招牌可以直接擷取古體字。因此香港和臺灣的街頭招牌大多是由「顏體字」演化而來的手寫楷體,豎版排版也保留了一些唐宋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