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4月22日晚間,泰豪科技發布《2020年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預案顯示,公司擬非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259889635股,擬募集資金不超過13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擬全部用於償還銀行貸款及補充流動資金。
公開資料顯示,泰豪科技熱衷於股權融資。公司上市以來共有4次增發和1次配股,累計融資28.7億元,加上IPO募集的1.9億元,泰豪科技通過股權融資的金額已超過30億元。除了工程項目建設外,多數股權融資用來併購、償債及補充流動資金,公司似乎陷入到了「融資—併購—償債」的循環。
股權融資累計超30億元 外延併購不斷
泰豪科技於2002年上市,公司上市後大大小小的併購共進行了十幾次。伴隨著外延併購,公司的主營業務也變得多元,涉足智能電網、智能節能、電機電源、裝備信息、智能建築電氣、發電機組等業務。
wind顯示,泰豪科技超過億元以上的併購共有5次。2011年,公司以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了泰豪軟體100%股權,交易對價為3.99億元,年報顯示,業績承諾方完成了業績承諾。
2015年7月,泰豪科技及其子公司以現金交易的方式將海德馨51%股權收入麾下,交易對價為1.32億元。彼時交易對方承諾海德馨2015-2017年度實現的的扣非歸母淨利潤分別不低於3600萬元、6400萬元和7600萬元,實際實現的淨利潤為3635.59萬元、2641.87萬元和2524.73萬元,遠未達到業績承諾的要求。
2015年11月,泰豪科技以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上海博轅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95.22%股權,交易對價為6.38億元,增值率高達582%;2017年8月,泰豪科技耗資4.9億元將上海紅生系統工程有限公司100%股權收入麾下,增值率高達931%;2018年3月,以自有資金2億元認繳嘉興邦賦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10%的出資額;2018年,上市公司斥資7000 萬元現金購買了第二大股東泰豪集團持有的北京泰豪裝備科技有限公司60%股權。
一系列的併購提振了公司業績,但由於近幾年的外延併購很多採用的是現金交易方式,泰豪科技因併購(含對外增資)流出的現金約9億元,直接或間接地增加了公司資金壓力。
除了外延併購,泰豪科技還熱衷於股權融資。除了2002年的IPO,公司還於2006年公開增發、2009年配股、2012年定增、2015年定增和2016年定增募集資金合計30.6億元,其中2012年和2016年的定向增發用於收購資產;2015年的定增用於償還貸款和補充流動資金,與最近13億元的定增募資用途一致。
泰豪科技上市以來尤其是2011年以後,一直處於「融資-併購-再融資-再併購」的狀態。融資併購固然是多元化擴張的一種模式,但投資者需要關注的是,這種模式需要公司資金鍊穩定,即有良好的流動性和償債能力。資本市場上,因債務壓力導致多元化擴張失敗的案例也較多,如海航集團早期多元化擴張曾導致巨大危機,最終又「瘦身」專注主營業務。
有息負債連續增長
財報顯示,泰豪科技的資產負債率一直維持在60%左右,較為穩定。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近幾年的有息負債規模在不斷增長。根據海通證券《從康得新債券違約看存貸雙高》研究報告,有息負債包括短期借款、應付票據、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應付短期債券、長期借款和應付債券。
2017年、2018年、2019年前三季度,泰豪科技帳面上的有息負債(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長期借款、應付債券之和)分別為29.25億元、 33.58億元和34.01億元,連續增長。
根據wind和年報數據整理
從有息負債的具體情況看,公司的非流動負債規模在減少,流動負債規模在增加,換言之,公司一年內需要償還的有息債務壓力較大。
利潤表上,泰豪科技的財務費用也有增長的趨勢,2017年、2018年、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的財務費用分別為1.11億元、1.88億元和1.73億元,直接吞噬公司盈利。其中2018年,公司財務費用同比增長了6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