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不開花店了
類似的案例,還有我的一個高中同學Y,不過她為此付出的更多。H因為戒備心比較強,所以只在網上口嗨從來不跟別人見面(除了第一次),因此沒有讓人給欺負過;那位室友的朋友雖然功利,但也從來沒有在生活中吃過虧;而這個同學Y差點被一個渣男整出抑鬱症。
她和渣男也是通過社交軟體認識的,起先她和渣男也是聊的挺好的,但男方從來都沒透露過自己的生活狀態和社交圈子,後來又聊了一陣兩個人就約出來見面了,見面時她也沒覺得異常只是覺得渣男體貼,細心,細緻入微,最重要的是對她好,懂她。
沒過多久Y就在渣男的再三要求下,在她完全不清楚男方的底細下跟男方開了房。結果開房沒過兩天後渣男就突然像變了個人似的對她冷暴力,還跟她提各種無理要求,時不時的還無端指責她,貶低她的人格,說她下賤,跟一個才認識沒幾天的男人開房,以後肯定更不得了…諸此云云。
Y此時身心皆付,更是離不開渣男,就不斷降低自己的底線,只求渣男能不離開她。這件事也是因為前一陣子Y出現了神經衰弱,失眠,抑鬱等症狀無奈向我求助才知道。(以上三人經歷是根據真實案例改編而來,均獲得了相關當事人的授權)
她們三個雖然經歷不盡相同,但是都並不那麼理想的結局使我陷入了反思。常言道,技術無罪,社交軟體本身也只是一個助力的作用,只是給我們搭建一個平臺,但是為什麼會在這個平臺上出現那麼多不是很美好的故事呢?
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人的惰性。不管大家承認與否,其實學會愛人和被別人愛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們活在這個世上,其實最終也不過是為了尋求自洽,發展成一個完整的人格,而最能促進這個過程的恰恰就是親密關係。
戀愛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幫助我們走向成熟,懂得責任與擔當。很多選擇孤獨或者選擇「遊戲人間」的人不是因為多灑脫,而是因為懶和怯懦。
他們不願意面對培養親密關係中可能會出現的種種爭吵,磨難甚至是無趣,乏味,他們也不相信有人可以完全接納自己,跟自己共度一生,他們難以忍受為一段關係而改變自己的一些習慣做出所謂的「妥協」,他們也害怕成為那個被選擇的人而承擔被拋棄的風險。
我們生來就有如此的惰性,及時享樂和畏縮的本能,更何況如今科技給我們帶來一個眼花繚亂的盛宴,在這裡我們享受著廉價的快樂,感受著腎上腺素不斷衝擊大腦的快感,誰還會想花費精力去構建一段健康長久的親密關係呢?
更何況,如今自我意識之風颳的正熱,每個人都在談對自己好一點,愛自己一點,利己一點,又有多少人願意為那抽象的縹緲的虛無的關係讓分半步?
再說了,我們都不是彼此的唯一,海量潛在好友只需劃一下手機屏幕就可以得到,資源那麼多誰還會揪著一個人不放呢?我們這代人就是太知道,世界上離了誰地球都不會不轉,就是太知道,世界上沒有什麼命中注定的愛人,就是太知道我們愛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類人而已。
這些都沒錯,但是那種「愛自己」又是誰定義的呢?把拒絕為別人付出當愛自己,把滿足自己一時衝動的欲望當愛自己,把放縱自己當愛自己,把精緻的利己主義當愛自己,這真的對嗎?真的值得提倡嗎?在這種「自私之愛」之下我們又會變成什麼模樣?寧叫我負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負我?但是這在人類社會中真的可能嗎?
沒有一個人希望自己受到傷害,自己是被辜負的那一個,我們都不傻,都知道誰對我好,我對誰好,我們從來講究的都是投桃報李,互利互惠,講究的是共贏,在戀愛市場上也仍是如此,自己沒有付出真心,別人又怎麼可能回報以真心。
你可能會問:但是這個世界渣男渣女很多啊,如果我只是一味傻乎乎地真誠地和每一個人相處,我可能會被傷的連渣子都不剩,再說了,感情這回事真的不是努力就會有結果的,有的時候反而越輕鬆,越容易收穫愛。
是這樣的,但是我們想想為什麼有的人就算面對自己喜歡的人也可以侃侃而談,也是自信滿滿?
因為她們知道我愛你,只是因為我愛你而已,而不是因為其他,如果你喜歡我,我們就在一起,如果你不喜歡我,我也不會糾纏更不會因此質疑自己,你是我生活中的錦上添花,而不是救命稻草。
所以我們在愛人之前要先學會愛自己,這個愛自己並不是自私自利,而是真正認可自己的價值,為自己構建一個穩固的精神世界,不隨意被外界的評判所左右,有自己真正熱愛,能伴隨自己一生的事業或者愛好,明白沒有誰是自己生活的全部,但是每一個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也是不可或缺的,不把愛情當作一切,但是知道愛情是我們生活中很精彩的一頁,真正做到生活各個部分之間的平衡。這樣才能擁有愛人的能力,也才能擁有收回愛的能力。
社交軟體下的感情異化,歸根結底也只是把我們本身就存在的問題激化,放大化,構建健康的親密關係,不是依靠我們認識伴侶的途徑,更不是依賴運氣碰見個命中注定的人,而是依賴於我們本身愛的能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