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視覺奇觀下異化的電影敘事

2020-11-09 WT淺談

自《盜夢空間》重映不久,懷著非常高的期待進入影院,可以說走出影院那刻不僅僅是一頭霧水,還帶有一絲憤怒,心中不斷在迴響:「這XX拍的什麼鬼」?

滿心期待能有一貫諾蘭影片中一樣的驚喜與體驗,但結果是令人失望的。反觀最初《盜夢空間》的首映,幾乎是在當時一眾科幻片都找不到新的表現形式而紛紛借用特效來尋找感官刺激的背景下,巧妙地用夢境的視角結合獨到的敘事結構,給觀眾帶來一種新的想像力與完全不一樣的觀影體驗。並且,其更是能把很多動作元素、商業類型片的元素很好地雜糅在了這多重的時間結構敘事之中。至少,我們能在這其中看到一部「完整的」電影。

這裡所謂電影的「完整性」,也是《信條》裡幾乎沒有的東西。從這部電影裡,我認為要麼是諾導演根本就沒有理解電影這種媒介本身,要麼是他至今過度執迷於《盜夢空間》、《星際穿越》與《敦刻爾克》中那巧妙的敘事結構,最終拍出了這麼一部高度異化的作品。

賈樟柯曾說過:「運動是電影最獨特的基因,是區別於繪畫、照相最根本的獨立基因。」

一種把敘事良好地呈現為附著在場景中的運動畫面與表現形式,是賈樟柯導演口中所談及的電影感,同時也是一部電影最為基本的素質,甚至是一部電影最基本的媒介特徵。換句話說,如何能用不同場景中人事物的動態表達讓觀眾透過視覺了解劇本的最基本敘事,形成某種對影像的直觀理解和共情,也恰恰是電影最基本的元素。

《信條》幾乎完全喪失這最基本的東西,取而代之的是不同人物之間要透過略顯尷尬的對話來把故事背景帶出並推進劇情發展,而僅僅由語言所建構起來的劇情甚至還有不少邏輯上缺陷。那麼,我首先要問,諾執導是不是對電影媒介本身有什麼誤解?一部電影用比文字還晦澀的方式,硬生生展現成一部毫無電影感的視覺表象,這是對電影本身的異化,也是一種對觀眾的不尊重。

不論是探討現實虛假性的《黑客帝國》、《攻殼機動隊》,甚至諾導自己的《星際穿越》,雖然邏輯確實有些複雜,要藉助電影闡述和探討的科學主題也超出了大多數普通觀影受眾的知識範圍,但是,前兩者都很好地藉助情節、人物、場景和活動敘事共同給予每一位觀影者在最直觀的層面上理解了什麼是意識的虛幻性,況且僅僅作為一部商業類型片來說,清晰的敘事線索,符合邏輯的人物動機與人物情感的情節推進,在此基礎之上才是酷炫的動作特效和視覺奇觀。這些電影很直觀地把艱深的物理、哲學概念包裝在故事裡,深入而淺出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而另一方面,諾蘭在《星際穿越》中的一幕,也很好地把庫珀(馬修·麥康納 飾)和布蘭德(安妮·海瑟薇 飾)在黑洞旁的星球逗留一小時後返回母船,留守船員已變老的一幕,短短一幕就向觀眾展現出宇宙不同引力場下時間流速的差異性。電影用視覺和敘事的配合讓觀眾仿佛貼切地「經驗」了這樣一種時間上的錯位感。

說回來《信條》,主角進入倒敘空間中的時間流,能讓普通觀眾看的明白的,就僅僅停留在視覺表達的倒敘上,比如倒車,相對人物運動的倒放影像。甚至這倒敘空間中由於導演要本末倒置地兼顧敘事結構的巧妙性,把整個敘事邏輯拉扯得支離破碎,觀眾看的也是雲裡霧裡。人物動機是去阻止世界毀滅這樣老套路背後也沒有交待清楚整個故事背景,而是通過主角與印度軍火商、秘密情報對接人和反派的妻子寥寥數句對話加以帶過,如此低效的電影信息傳達方式,甚至還不如回到最初默片銀幕上大大的整版字幕。


默片時代,電影《大都會》中用字幕輔助進行的敘事遞進

說到默片,也就是電影作為一種新的媒介表達形式的最初形態被展現在觀眾眼前時,也正是賈樟柯導演口中所說的「活動的影像」,它即區別於靜態那如畫般的美妙,也不同於文學敘事中線性而細緻入微的文字描寫。就如同默片黃金時代中卓別林那生動幽默的表演,一唱一和地在不同場景下與不同人物相互動,用這樣一種看似輕鬆的表演就很好地將電影所要表達的情感和劇情遞進關係呈現在大銀幕上,它記錄的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人物情感和社會風潮,也讓電影藝術的表達超越了時間,形成了一種普羅大眾都能看得懂的藝術。

反觀《信條》,導演在用一種類似作者電影的思路,重在向觀眾展現自己各類嵌套、迴環、多線索、倒敘等等的技巧,而且這些技巧越來越被他自己褻玩得面目全非,這點在《信條》中就展現的非常典型。可以說,他根本就沒有完成一部電影。而電影所要表達的倒敘時空的主題更是被那晦澀的敘事邏輯展現得更為複雜,觀影的樂趣幾乎完全喪失。

還記得義大利物理學家卡洛·羅韋利在《時間的秩序中》所提到的一個比喻——時間的遞進關係在人的視角看來,便是未來的秩序在人記憶的基礎上看起來與過去是那麼地不同,因此在意識中產生一種遞進的時間感。

羅韋利將時間的探討本身置入對於宇宙是否有序這麼一個問題上,秩序就像是一副紙牌,前面三張紅色的和底下三張黑色的;和前面分別是A-4到中間有兩張紅桃一樣,某種角度上來講都是有序的,就看你如何去定義「有序」!而人的時間感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與人自身的記憶有關係,正是一副紙牌從第一種「有序」變成了第二種的「有序」,我們藉助記憶便會產生一種時間遞進的「錯覺」。作者在書中分析了物理和宇宙空間中時間的不同形式,也表達了時間在人的意識中為何是我們所感知的這樣,而這其間,也不乏發出對宇宙秩序和時間之於人的疑問和感情上的真摯發問。

雖然說我不能拿一本科普性質的書籍和一部商業性質的電影相比,但是諾蘭在《信條》這部影片中,既把時間這麼一種新鮮的視角和能讓人眼前一亮的主題拍的比一部量子物理科普讀物還要難以理解,這本身就是對電影媒介本身的異化,而要藉助時間探討的很多關於物理世界、關於生命、關於救贖、關於友情與愛情那以往諾蘭電影中與敘事架構相結合的感情主題在這部影片中完全淪為一種口頭表達,甚至我想導演就壓根沒想把這些元素放進這部高度異化的影片當中。

論述到此,我確實也不能對這部偏向商業氣質的電影有著太高的觀影要求和偏藝術表達上的期待,因為這部電影所展現的正向和逆向時空同時並行的視覺表達確實是本部影片的一大創新之處,也帶給了觀眾非常不一樣的觀感體驗,但我想這部電影所具有的所有可看點也就僅此而已了,況且這些視覺表現的篇幅還不長,也沒辦法有效地和敘事結構融合以幫助觀眾對片中世界觀和情節進行理解。可是退一萬步後,我仍須試問,這部電影就算作為純商業片,它連一個特工拯救世界的故事都講的不清不楚!諷刺的便在這裡。相比於《復仇者聯盟》、《碟中諜》系列等一眾商業類型片來講,《信條》的差距也著實是不小,還是那點,它本末倒置地把敘事的形式放在了主要的位置,而與它的商業片受眾之間的距離似乎也漸行漸遠。

如果說《復聯》、《碟中諜》等一系列商業類型片只是空洞地展現視覺效果和動作效果,但至少觀眾在流暢緊湊的敘事環節中跟著故事情節一路此起彼伏,它至少在特定的世界觀環境下讓觀眾很好地融入其中,觀眾雖沒有過多地有深層次的問題探討和更高的藝術體驗,但至少一部基礎的電影所擁有的完整性和電影感是完備的,我們至少通過看電影,明確感受到了電影要傳達的故事線索,進而跟著片中不同角色產生同情、悲傷、緊張和刺激。這是一個個透過電影媒介表述的完整故事。

總體來看,《信條》到底想表達什麼呢?就不說對時間主題探討的深度和人物關係之間所展現的情感維度了,它的藝術性一面可以說幾乎是沒有的。那麼,作為商業片來說,高度建構起來的正逆向敘事,跳躍且割裂的剪輯使得人物的個性和動機都沒完全建立起立體可理解的形象,那自然是看得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連看常規商業類型片的正常觀感都沒有,那麼,就只剩下平淡如水的對白和杜比音效配合視覺奇觀的震顫來稍稍慰藉銀幕下昏昏欲睡的觀眾。

所以我想說,一部過度將敘事結構展現的精巧的電影,已經喪失了作為電影本身最基本的媒介價值,這裡我也想談談許多人所反駁說,是某些受眾(包括筆者自己)自己思路跟不上,或是對很多理論物理學概念不熟悉,不懂得「閱讀」這部電影,因此跟不上劇情的敘事思路。

那我就想說,既然如此,我去讀書不就行了嗎?思路跟不上的地方,往返翻個幾遍,停下思索片刻,待理清思緒和故事進展後再緩緩向前,為何要看這部不辭勞苦跑七個國家,興師動眾來拍攝的電影?要求用文本閱讀和線性邏輯思考的方式去把背景資料了解全面再去觀影,這難道不是對電影藝術本身的異化嗎?導演本身要做的不就是透過電影這樣富有視覺張力的表現手法把時間倒流這樣的新奇視角形象地展現在敘事中嗎?從《異形》前傳系列你可以看到異星文明的神秘世界、從《盜夢空間》中你可以切實可感體會到多重夢境中的豐富想像、從《黑客帝國》你可以看到的是意識母體和意識世界的直觀對觀!那麼,你從《信條》中可以看到什麼?連動作戲的完成度都乏善可陳,對逆向時空的展現僅僅是將正敘和倒流時間的兩個齒輪用視覺手法強行且機械化地套接在一起,幾乎無任何觀影體驗可言。

我個人是非常喜歡諾蘭的電影的,從《致命魔術》到《盜夢空間》,再到《敦刻爾克》,幾乎都看了不止一遍,那巧妙的構思點到為止、透過對普通題材在敘事手法上和視角上的轉換,總能給人帶來不一樣的驚喜。但如今的《信條》著實令人失望,本來著眼於時間視角的出發點能展現出以往能夠帶給人的諸多驚嘆和想像力在這裡喪失殆盡,並異化為一場空洞無物視聽景觀。

相關焦點

  • 視覺奇觀新玩法,《信條》引全球矚目期待值爆表
    傳奇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最新原創科幻動作奇觀大片《信條》將於本周五強勢登陸全國大銀幕,預售現已全面開啟!走進影院「參與」這場時空激戰之前,先來看看影片今日發布的中國獨家預告片,時空逆轉的視覺奇觀絕對讓你大開眼界!
  • 科幻電影變成物理課堂,「燒腦」的《信條》錯在哪兒?
    上周五(4日),科幻動作片《信條》在國內上映,第二天票房過億,影片中出現的「時空逆流」「祖父悖論」「時間鉗形戰術」等物理學概念被網友刷屏分析;雙向時空場景中的槍戰、爆破、動作場景也讓觀眾大呼過癮。然而,只靠「燒腦」設定和視覺奇觀,能成就一部好電影嗎?
  • 科幻電影變物理課堂,「燒腦」的《信條》錯在哪兒
    上周五,科幻動作片《信條》在國內上映,第二天票房過億,影片中出現的「時空逆流」「祖父悖論」「時間鉗形戰術」等物理學概念被網友刷屏分析;雙向時空場景中的槍戰、爆破、動作場景也讓觀眾大呼過癮。然而,只靠「燒腦」設定和視覺奇觀,能成就一部好電影嗎?
  • 《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是創造了視覺的奇觀還是失敗的魔術?
    不少人認為,《信條》的驚豔之處在於創造了一次視覺奇觀,它的結構本身就是它的內容,它的形式本身就是它的意義。因此,所謂的故事與情感也就不再那麼必要。 這種口碑的分化,事關電影是什麼?以及電影可以是什麼?諾蘭感興趣的,或許從來都不是講故事,也不是人性或感情,他想借用電影探討的是時間、空間、宇宙這樣的命題。
  • 《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是創造了視覺的奇觀還是失敗的魔術?
    《信條》有著諾蘭一貫的「燒腦」設定,這當然也是不少影迷喜歡它的原因,但對於很多觀眾來說,「燒腦」只是淪為了宣發的噱頭。場面調度乏力、角色動機模糊、人物情感空洞......這些常被詬病的缺點在《信條》中更加凸顯,也由此使得不少影迷對該片大呼失望。另一方面,自然也有捧場的觀眾。不少人認為,《信條》的驚豔之處在於創造了一次視覺奇觀,它的結構本身就是它的內容,它的形式本身就是它的意義。
  • 《信條》IMAX主創特輯發布 諾蘭天團玩轉傳奇攝影機再造視覺奇觀
    電影《信條》海報9月4日,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使用IMAX膠片攝影機拍攝的電影《信條》即將登陸全國IMAX大銀幕。作為「逆轉時空」的新一力作,諾蘭導演在IMAX大銀幕上視覺奇觀的開創玩法徵服海內外媒體,強勢口碑早已讓影片未映先火。今日,IMAX發布《信條》幕後製作特輯,影片主創包括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男主約翰·大衛·華盛頓、攝影指導霍伊特·范·霍特瑪等在鏡頭前為觀眾講述幕後故事,解讀他們如何玩轉IMAX攝影機締造這場逆轉時空的視聽盛宴。
  • 【寒假特輯】​電影推薦《信條》
    整體影片敘事方式可以只用一個詞來概括:Tenet。也就是片名。電影的前1個小時大體上都是正序的,個別情況下會出現逆向。就像片名到Te和半個n這裡。這時可能會覺得能看懂,畢竟正向的,但是這些正向劇情全部都在為電影後面一個半小時埋伏筆。而電影後半部分把逆向引入到了正向裡,兩者都是同時存在,也就是片名的半個n和et,是倒著的。
  • 2億美元打造的好萊塢大片來了,一部極致影像奇觀、極燒腦的電影
    圖片源自電影《信條》,下同。該電影比他之前的所有電影更為複雜,估計沒有哪位觀眾可以觀看一次就完全明白,而電影當中前衛的物理與科學理念,值得我們細細咀嚼(下一篇文章對此進行解讀)。一部極致影像奇觀的電影既是諾蘭執導的電影,那肯定會有視覺奇觀。該電影不只用一架真飛機去撞機場,也不是綠幕+特技,所有動作場面都是來真的。多場動作大場面在IMAX的鏡頭下,震撼逼人,一場飛車在IMAX角色觀點的鏡頭下極為震撼,緊張刺激,而壓軸戲那一戰的視覺奇觀,簡直是令人嘆為觀止。
  • 《信條》,史上最諾蘭!優點最諾蘭,槽點也最諾蘭
    震撼而不感動,一直是諾蘭電影飽受詬病的最大槽點。吉爾莫·德爾·託羅在商業互吹中說諾蘭是情感數學家,換個說法就是,所有的情感都是精確算計的。諾蘭電影,都有精巧的敘事手法、複雜的概念設定和震撼的視覺奇觀。這些帶給觀眾的震撼,已經無需贅述。恰恰也是因為這些,留給塑造人物、醞釀情感和演員表演的空間就非常小了,觀眾基本無從感動,角色/演員往往淪為工具人。
  • 電影常用敘事手法:好萊塢系列
    類型影片固然有其模式化的傾向,但是這類電影總是在調查觀眾的欣賞要求和欣賞心理的前提下拍攝的,密切了電影製作者和觀眾的聯繫;類型化的模式固然有較為穩定的規範,但電影到底不像工業流水線那樣使生產的產品完全一模一樣,而要有創新。類型化要求在規範的框架裡創新,這也有利於發揮電影工作者的創造個性,否則類型電影也不可能存在了。實際上,在標準化、規範化的前提,製片人並不排斥個人或某些部門的創造性。
  • 被譽為今年最值得期待也最燒腦的外語電影《信條》來了
    》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第十一部電影長片《信條》肩負著的是「幫助影院恢復,重振電影信心」的使命。《信條》把諾蘭式敘事特點發揮到了極致。高影院奇觀,「炸飛機」只是開始據媒體報導,《信條》製作成本在2億美元以上。即使喊一聲「諾神」,這個數目對他來說也算是最高紀錄之一了。這些錢都花在哪兒了?答:構築一場電影院裡前空前的奇觀。
  • 電影《信條》繞暈觀眾真的好嗎
    來源:北京晚報信條繞暈觀眾真的好嗎王金躍在中國內地市場,僅僅一天,克里斯多福·諾蘭萬眾矚目的新片《信條》就被已經公映了17天的《八佰》拉下了單日票房冠軍的寶座。《信條》的複雜敘事線很快激起了網友和很多自媒體的解讀興趣,一家自媒體的作者在看了9遍《信條》後,出了一期將近一小時的視頻,即便如此,該視頻依然有不少點沒有交代清楚。這種智力上的激蕩很快將觀眾分為了兩個陣營:看懂和看不懂。一位網友在第13次看了《信條》後讚嘆道:一次比一次圓滿,感謝諾蘭奉獻了這部電影。
  • 《信條》,你看懂了嗎?
    記者:「請問這部電影和時間穿越有關嗎?」還是網友們直覺敏銳,克里斯多福·諾蘭,絕對算得上是「時間視覺化」商業影片領域的「滅霸」了吧。作為2020年電影院復工後的第一部好萊塢大片,《信條》上映一周,不但票房突破了2.5億,而且引發了極大的話題,看沒看懂?準備幾刷?
  • 《信條》2個入門級隱喻,簡化理解逆時空奇觀,與隱藏的時間之謎
    正在全國熱映的《信條》被稱為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最&34;的電影,由約翰·大衛·華盛頓與羅伯特·帕丁森等主演,講述信條組織逆轉時空、拯救世界的故事。目前豆瓣7.9分。本文不涉及科學、物理知識,從最簡單的隱喻入手,以日常經驗體會設定,簡化理解諾蘭創造逆時空奇觀之想法。並指出本片在人物塑造上的薄弱點,缺乏動機與情感衝突的人物,成為名副其實的工具人。
  • 《信條》曝中國獨家預告 時空激戰大開眼界 諾蘭出手復甦影市
    今天,影片發布了中國獨家預告片,時空逆轉的視覺奇觀密集來襲,高燃對決一觸即發,大開眼界。克裡德是2020年最大的好萊塢大片之一,上周在國際電影公司開業,周日在海外首個周末達到5300萬$,遠遠超過行業預期,並幫助歐洲和亞洲拯救了電影市場。 作為之後的諾蘭三部曲的最新作品,Creed也將於周五落地,業內人士預計該片將與國內大片一起加速中國電影市場的復甦。《信條》的魅力值得每位觀眾到影院親自體驗!
  • 《痞子英雄:黎明升起》:視覺奇觀裹挾下的中國式大片
    一 視覺層面:摧枯拉朽這部電影的創作團隊頗有「國際範兒」,看得出導演很有野心,製片方很有信心,特地請來了日本的美術指導、法國的特效團隊、美國的動作指導、香港的爆破團隊、泰國的配樂,這些「外援」的加入,保證了影片在視聽上的經營和努力還是比較成功的。
  • 看完諾蘭的新電影《信條》,你是什麼感受?《信條》到底好不好?
    這片子難懂,不是因為複雜的物理概念,問題只出在敘事層面。你不懂相對論不影響你看《星際穿越》跟主角一起對著錄像哭,同理,你懂熵增之類的也不會使得《信條》更好懂。但從這樣的視覺奇觀和德比齊(飾 Kat我認為《信條》到底好不好,主要取決於你是如何看待這部電影的。
  • 《信條》曝中國獨家預告 時空激戰大開眼界諾蘭出手復甦影市
    電影《信條》海報由傳奇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最新原創科幻動作奇觀大片《信條》(Tenet) 將於9月4日本周五強勢登陸中國內地大銀幕,預售現已全面開啟。影片今日發布中國獨家預告片,時空逆轉的視覺奇觀密集來襲,高燃對決一觸即發,令人大開眼界。作為2020年規模最大的好萊塢重磅新片之一,《信條》上周已於國際影市開畫,截至周日海外首周末票房大爆5300萬美元,遠超業內預期,成功幫歐洲、亞洲各國拯救了電影市場。
  • 嘉興在線丨創作的信條
    《信條》相比諾蘭的前作,在「奇觀」方面做得更為驚豔,成批的反向動作戲隨著敘事格局循序漸進,直至結尾以一場宏大的正向與反向行動並存的戰爭戲,給觀眾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覺衝擊。諾蘭憑藉在前作《敦刻爾克》積累的戰爭戲經驗,將嵌入科幻元素的戰爭戲拍的極其流暢,所以在視聽方面,諾蘭算是圓滿完成了任務。
  • 最燒腦電影!開胃菜《盜夢空間》夠勁兒,正餐《信條》即將接棒
    ,用多角度、多線索展現複雜燒腦的劇情;在題材上,熱衷於探索極端設定下的人文思考。由諾蘭執導的最新原創科幻動作奇觀大片《信條》將於9月4日登陸中國內地影院,目前影片已全面開啟預售。影迷們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影片的上映,而《信條》也將成為影院復工復產後上映的第一部好萊塢大片,將攜手戰爭巨製《八佰》共同助力電影市場急速回暖。8月27日,影片發布了10分鐘超長幕後花絮視頻,揭曉了本片「時空逆轉」背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