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2個入門級隱喻,簡化理解逆時空奇觀,與隱藏的時間之謎

2020-09-09 影視劇材優選

正在全國熱映的《信條》被稱為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最&34;的電影,由約翰·大衛·華盛頓與羅伯特·帕丁森等主演,講述信條組織逆轉時空、拯救世界的故事。目前豆瓣7.9分。

本文不涉及科學、物理知識,從最簡單的隱喻入手,以日常經驗體會設定,簡化理解諾蘭創造逆時空奇觀之想法。並指出本片在人物塑造上的薄弱點,缺乏動機與情感衝突的人物,成為名副其實的工具人。

筆者認為,《信條》是諾蘭20年前《記憶碎片》表達方式的延伸,並借用了博爾赫斯的小說《小徑分叉的花園》中探討的時間之謎,打破日常固有認知,創造奇觀的同時,探尋隱藏著的龐大主題,包含決定論中的因果關係、人在時間、在命運中的所處。其本質上,仍是人文內核

2個入門級隱喻,簡單化理解的逆時空奇觀

《信條》開頭有兩個易忽略的隱喻,第一,男主被抓到火車軌道中央,兩側的火車朝相反方向行駛,這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景象,無可厚非。因火車是實體,其順行與逆行是相對於人的位置而定的。

同樣,馬路也有雙向車道,試想,人類所定義的時間,如同在一條單向道上,車被規定能往一個方向行駛,這時迎面而來的車,就會被認定是逆行的。實體的火車、汽車皆可以逆行,抽象的時間為何不可?邏輯上相通,卻沒人真正見過。

第二,男主在鐵軌,綁架他的人拿起一個普通的時鐘,把時間調回到一小時以前。如果說相反行駛的火車太日常,不容易聯想,那麼時鐘則是非常明顯的象徵了。一部操縱時間概念的電影,裡面的時鐘、手錶一類的道具必然重要。

普通的時鐘分順時針、順時針,往回撥時針的時候,不能直接設定一個時間直接跳過去。通常影視作品中的時空穿越,皆設定到某個固定的時間點,再藉助機器穿越。

如《暗黑》的穿越是以年份劃分,2019年的人直接可回到1986年。此類穿越的設定,穿越者可以改變過去,對事件的發展造成影響,典型如《蝴蝶效應》。

《信條》不同,逆時針的過程也是真實存在,而非跳躍的。且逆向回到了過去,也無法改變過去,這點是較同題材新穎的地方。

參照電影《班傑明·巴頓奇事》中班傑明的時間流動正好與常人相反,生來是老人卻越活越年輕,死時變成嬰兒;電影《明日的我與昨日的你約會》中男女主的時間流動軌跡也是相反的,這可套用在本片男主與尼爾的關係上。

逆向回到過去的尼爾,與順行的男主在某個時間點交匯、兩人搭檔完成任務後告別,但未來的男主還會遇見過去的尼爾,即&34;。兩人的關係是宿命般,帶有一絲悲劇色彩的,但很可惜,片中兩個人物之間的情誼展現不足。

《信條》為區分順與逆,用紅色代表順時空,藍色代表逆時空。紅、藍是類型片中大量使用的顏色,冷暖色調的對比強化了相反時空的視覺衝突。

男主到達有旋轉門的雙色空間前,他的時空都是順時針流動的,但他已得知逆時空的存在,並和逆時空的自己對打過。以此判斷,他來到的紅色空間是順,在他眼中,玻璃另一面的藍色空間是逆。

最後一戰中,男主所在的隊伍佩戴紅標,相反,尼爾的隊伍戴藍標。紅隊為順向,藍隊為逆向,紅隊以藍隊的經驗為鑑,掐準時間造成鉗形夾擊的效果,也就是影片中一棟大樓的上半部分還原、下半部分爆炸的奇觀。

奇觀難掩薄弱人物,諾蘭史上最失敗的女性形象

縱使諾蘭在《信條》中製造出全新、刺激的奇觀,但仍難掩本片人物塑造方面的薄弱。

尤其是男主,臉譜化的個人英雄形象、缺乏豐沛的情感表達,人物內在動機也不夠明確。筆者看來,男主只是諾蘭講故事的工具人,為了完成任務、為了逆轉時空,而必須救凱特。

追溯回必須完成任務的理由,也就是本片的設定,拯救世界。

按照本片的觀點&34;,人物所做的一切很可能是螳臂當車。且片中根本看不到男主表達對這件事的真正想法,加之演員的造型,鬍子遮住半張臉,表情變化難辨別,因此觀眾更難對他產生共情。

諾蘭本就是注重故事情節大過人物的導演,一定程度上,他的許多人物都是&34;,如《記憶碎片》失憶的男主,相當於什麼都不知道的觀眾,只能被導演給出的線索牽著走。以及《盜夢空間》柯布的女徒弟,通過師徒模式帶觀眾了解深層夢境的規則。

雖然人物成為情節推動的工具,但情理上,他們的動機都是簡單明了的。而本片卻尤顯牽強,男主為何對凱特產生了情感或責任感,且兩次冒著生命危險救她?

至於凱特,可能是諾蘭作品中最失敗的女性形象了。出場精明幹練,用贗品高價騙取老公的錢,卻很快和男主交底、求助。人物沒有立起來。

浪費了伊莉莎白·德比茨基卓越的身高優勢、獨特的個人氣質,相較她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留下的深刻印象,這次凱特的角色幾乎沒有記憶點。

凱特兩次拿槍都非常衝動,經歷了兩次逆轉時空,卻沉不住氣一槍殺了老公,理由只是&34;,且相信男主一定有辦法挽救。

看得出來諾蘭在寫凱特時,有意塑造人物的孤光——&34;

一個被控制、絕望的女人,逆轉時空之後,成為縱身一躍、選擇自由的女人。可惜,凱特除了被拯救、感性行事、拖後腿之外,並沒有展現出人物的蛻變。

與《盜夢空間》的科布妻子,或《星際穿越》的墨菲,都相差甚遠。

片中唯一的感情戲是薩託與凱特夫妻,可惜浮於表面,很難感受到反派薩託對凱特的愛,更多展現了控制欲、家暴的恐怖,卻又讓他回到最美好時刻死去,而美好回憶的拍攝方式也僅僅是《盜夢空間》的再現。

人物之間的情感衝突與悲劇色彩皆未能凸顯與升華

決定論、人與時間,藏在&34;中的主題

《信條》中的男主沒有名字,卻是信條組織的首領;未來的他從未現身過,卻招募了尼爾等人,引導著現在的自己。未來的他扮演了一個&34;的角色,和導演一樣。

這裡的&34;並不是預知,而更接近決定論。決定論又稱為拉普拉斯信條,即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先前某些原因導致的結果,人的行為可根據先前條件、經歷預測。簡而言之,是因果關係。

雖在臺詞中,象徵宿命論的&34;種種解釋,指向了宿命的主題,命運中自然包含著時間,順向流動的時間又帶來了因果。而逆向的時間並非沒有因果,只是正常人眼中看來,因在後,果在前。或者說,果是已見,因還未見,但一定都已經發生了,只是敘事方式的迷惑。

這種表達方式與20年前諾蘭的《記憶碎片》非常相似。不僅是正推、反推的形式相像,連主題的表達,也有微妙的聯繫。

《記憶碎片》同樣是一個閉環,失憶的男主成為了西西弗斯,明明找到了兇手,卻選擇&34;,永遠在反覆追尋已知的兇手。同理《信條》的男主發現尼爾赴死的結局,是可以有不同選擇的,但他也選擇了&34;。

不同的點在於《記憶碎片》的&34;來自人物的情感內核,包含了罪惡感、愛、自我救贖。

而《信條》的&34;是為了故事本身的運行,如果男主告訴尼爾別去,最終拯救世界的任務就不會成功了。這是男主作為&34;,根據他親眼目睹的經歷,為了大局作出的決定,因此筆者才認為這更接近決定論

同樣,諾蘭也選擇了&34;。

據觀看諾蘭以往電影經驗,他經常會安排一些臺詞,看似告訴觀眾他想在這部作品中探討什麼,可實際上,真正的主題都隱藏在電影背後,從不明說,也很少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式答案。這也是諾蘭作品值得反覆觀看的最大原因。

《星際穿越》中就借人物之口直言:&34;背後主題卻是非常宏大的,涉及死亡與生存主題、科技與人類文明的關係等。

《信條》也如此,男主與尼爾討論了宿命論、祖父悖論等命題。實際上,諾蘭有意操縱電影中人物的宿命與時間,首先打破了觀眾固有的認知,也就是關於命運與時間的順向流動。

更深一層去感受他未說的主題,或許會發現,諾蘭用電影創造了一個博爾赫斯式的&34;,這是極具野心的一個謎,而謎底正是時間。

借用《小徑分叉的花園》中的一段話來概括諾蘭《信條》的主題:

&34;

《信條》在主題上探討了決定論中的因果關係、人在時間、在命運中的位置,筆者認為,諾蘭&34;正是因為這一主題本身是龐大又形而上的,很難定義。從這點上來體會,便可知諾蘭的電影本質上仍然是一種人文關懷,而非科學探索。

相關焦點

  • 《信條》深度解析:諾蘭的時間詭計(下)——隱藏劇情和原理
    看這篇文章之前,我們先達成一個共識:「用全新的視角看世界」,這也是在《信條》預告片裡以及小黑在結尾處說的話。如果你堅持呆在自己的常識和邏輯裡,那麼就不要讀下去,因為後面要聊的東西,可能會顛覆你對世界的認知。在上一篇文章中,菌用好萊塢編劇技巧拆解了大致劇情,做減法拿掉了物理原理,有些小夥伴意猶未盡,還有些未解之謎影響理解劇情。
  • 《信條》男主「逆時空」問候 觀眾患「信條後遺症」掀二刷熱潮
    由傳奇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最新原創科幻動作奇觀大片《信條》(Tenet) 全國熱映中今日曝「年度神作」版預告,國內評論盛讚影片為「今年最接近神作的電影」,男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逆時空」向中國觀眾獻上問候,像極了觀眾觀影后患上「信條後遺症」的表現。影片豐富的細節引發大量觀眾的熱議,掀起多刷熱潮。該片上映首日勁收6231萬票房,一舉創造諾蘭導演作品內地開畫紀錄,延續「諾蘭出品」的佳作品質。這部年度必看大片值得每位觀眾到影院觀賞!
  • 諾蘭執導電影《信條》票房破億,「時間逆轉」的奧秘你看懂了沒?
    截至9月5日上午,《信條》票房輕鬆破億,毫無懸念。這部豆瓣評分8.1分的大神之作,也讓觀眾大呼「燒腦」「懷疑智商」「值得二刷」。9月4日上映當天,第一波影迷趕來打卡成都首映。諾蘭風格的「炸腦」式奇觀體驗和IMAX震天撼地的視聽盛宴,讓觀眾腎上腺素激增。值得一提的是,諾蘭從《蝙蝠俠:俠影之謎》開始,開啟了對IMAX攝影機長達十五年的探索與創新。《信條》是他第五部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影片,大量畫面上下延展,呈現更多視效,而且那些燒腦的細節也在大銀幕上無限放大,帶給觀眾無窮的想像。此前,《信條》舉辦了「跨時空連線」中國首映禮,主創集體上線與影迷交流互動。
  • 《信條》:諾蘭的回文迷宮 時空奇觀與終極宿命論
    高速追車,飛機撞毀,輪船逆行,逆時空的海陸空奇觀在同一個畫面裡以正向和逆向的時空同時呈現。
  • 《信條》男主「逆時空」問候中國觀眾,影迷患「信條後遺症」
    傳奇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最新原創科幻動作大片《信條》正在全國熱映中!在影片今日曝光的預告中,男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逆時空」向中國觀眾獻上問候的同時預告的開頭驚現《信條》男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說著一種「神秘語言」與觀眾對話,令人困惑不解。
  • 諾蘭:《信條》講了個啥?你看懂了嗎?
    ,目前的全球票房僅為2.5億美元,但是其製作成本卻高達2億美元。主人公穿梭於全球各地,開展特工活動,力求揭示「信條」之謎,並完成一項超越了真實時間的神秘任務。這項任務並非時間之旅,而是時空逆轉。看著這個簡單的介紹,就覺得這部電影的腦定跟《盜夢空間》有的一比。
  • 【影評】《信條》與時間之謎
    確實需要二刷時間是謎一般的存在,只能感知,無法觸碰。只有從計時器、進度條、一個人漸漸增多的白髮或皺紋上,才能察覺時間的存在與無情。時間永不停留。過去,已經過去;未來,不可預知。而現在,正在分分秒秒地流逝。
  • 二刷《信條》,時間管理大師又一次玩弄了時間
    就像《信條》的臺詞,第一遍,「不要試圖理解它,去感受它」。「逆向穿越」的奇觀。在《信條》的設置中,時間是不可跳躍的,當一個人要從現在穿越回10分鐘前的時間,他必須要逆向經歷著同樣多的時間。也就是,在他的眼裡,穿越過程中的世界是「倒放」的。
  • 「影評」《信條》與時間之謎
    確實需要二刷時間是謎一般的存在,只能感知,無法觸碰。只有從計時器、進度條、一個人漸漸增多的白髮或皺紋上,才能察覺時間的存在與無情。時間永不停留。過去,已經過去;未來,不可預知。而現在,正在分分秒秒地流逝。我們為過去後悔,為現在焦慮,為未來恐慌。讓時光倒流,是人類的永恆願望之一,但從未實現過。假如回到從前,你會重新選擇嗎?
  • 《信條》,概念玩過了頭的諾蘭新片
    估計大多數觀眾都無法完全理解這部電影,觀影門檻很高,儘管這與劇情無關,也跟觀眾的智力或理解力沒什麼關係。《信條》主線劇情簡單而直白,大概消化整個故事並不困難。理解的障礙來自人為,不過是導演兼編劇諾蘭本人在構建世界觀及行動邏輯的信息傳達不完整。是否刻意為之?天知道,反正結果如此。
  • 「逆時存亡」版預告揭秘特工極限任務,逆時空行動前所未見
    由傳奇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最新原創科幻動作奇觀大片《信條》將於9月4日登陸中國內地大銀幕。影片今日曝光「逆時存亡」版預告,當世界遭遇未來時空襲擊,陷入危急存亡的險境,特工們將刷新身體極限全力出馬拯救世界!預告在一種危機氛圍下開始。
  • 燒腦大片《信條》無劇透,硬核解析諾蘭的時間理論
    「時間大師」諾蘭這次的新電影《信條》依然沒有讓人失望。所以,穿越時間和我們是有關係的。」對於還未看過影片的朋友,推薦你們先了解一下「熵增定律」和「祖父悖論」。前者是影片中對於空間的理解說明,後者是對於影片的時間線上呈現出來的理論基礎。
  • 《信條》高估了觀眾,有些電影拍出來並不是給所有人看的
    打開朋友圈,近期刷過《信條》的朋友,大多是這樣的分享:「逆熵,時間鉗形,祖父悖論,原諒我一把年紀,看個電影好像還得課前狂補物理。」tenet不得不說,諾蘭對《信條》在時間的操控上相比與其他作品,顯得更加出色了,這種混亂無序就是熵增。
  • 《信條》裡的這十個燒腦細節,80%觀眾二刷才能看懂
    時隔三年,英國鬼才導演諾蘭又掀起了一場影迷的頭腦風暴,從《信條》片場走出後,許多觀眾直呼影片中細節太多,只刷一遍看不懂。諾蘭慣用的「魔術三步曲」 ,在《信條》中也運用得爐火純青。一上來就劍拔弩張的超高速劇情,正向和逆向時間並行的視覺奇觀,以及高信息量的臺詞,掩蓋住了藏在角落裡的細節。閱讀影片中的這十個易被忽視的細節,幫你撥開雲霧。
  • 《信條》裡的這十個燒腦細節,80%觀眾二刷才能看懂
    時隔三年,英國鬼才導演諾蘭又掀起了一場影迷的頭腦風暴,從《信條》片場走出後,許多觀眾直呼影片中細節太多,只刷一遍看不懂。諾蘭慣用的「魔術三步曲」 ,在《信條》中也運用得爐火純青。一上來就劍拔弩張的超高速劇情,正向和逆向時間並行的視覺奇觀,以及高信息量的臺詞,掩蓋住了藏在角落裡的細節。
  • 《信條》: 黃昏時分無故人——自由意志下的因果循環
    前一句對應了正逆時空並存的混沌現狀,後一句對應了未來之人來自過去,一切都會復盤的宿命感。 這是一部全新的諾蘭作品,有別於過去他在科幻電影裡,通過前期大量鋪墊和講解,帶領觀眾逐步接受理論設定,再展開高潮的敘事風格。
  • "信條"超級巨製版特輯實拍貫徹到底
    當談到這部電影的時候,諾蘭稱「這無疑是迄今為止我們製作過的規模最大的電影」,他想「帶觀眾到世界各地,使他們見到更多的事物及場景」,打造出一場規模宏大、穿梭於全球各地的國際化史詩級特工行動。因而全劇組輾轉七國,不惜動用封鎖高速公路三周、招募千名群眾演員等方式拍攝,才最終將正逆向連環追車的奇觀、大劇院緊迫高燃的打鬥等戲份最寫實地呈現。
  • 《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是創造了視覺的奇觀還是失敗的魔術?
    不少人認為,《信條》的驚豔之處在於創造了一次視覺奇觀,它的結構本身就是它的內容,它的形式本身就是它的意義。因此,所謂的故事與情感也就不再那麼必要。 這種口碑的分化,事關電影是什麼?以及電影可以是什麼?諾蘭感興趣的,或許從來都不是講故事,也不是人性或感情,他想借用電影探討的是時間、空間、宇宙這樣的命題。
  • 《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是創造了視覺的奇觀還是失敗的魔術?
    《信條》有著諾蘭一貫的「燒腦」設定,這當然也是不少影迷喜歡它的原因,但對於很多觀眾來說,「燒腦」只是淪為了宣發的噱頭。場面調度乏力、角色動機模糊、人物情感空洞......這些常被詬病的缺點在《信條》中更加凸顯,也由此使得不少影迷對該片大呼失望。另一方面,自然也有捧場的觀眾。不少人認為,《信條》的驚豔之處在於創造了一次視覺奇觀,它的結構本身就是它的內容,它的形式本身就是它的意義。
  • 《信條》電影什麼時候上映 中國內地定檔時間確定
    《信條》電影什麼時候上映 中國內地定檔時間確定  由傳奇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最新原創科幻動作奇觀大片《信條》(Tenet)將於9月4日登陸中國內地大銀幕。前有《星際穿越》(8月2日)及《盜夢空間》(8月28日)重映,後有這部最新力作震撼登場,「諾蘭三連」的連莊助力給復工不久的影院注入強心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