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高估了觀眾,有些電影拍出來並不是給所有人看的

2020-09-09 知影人生

tenet完美展示橫向世界與縱向世界

走出電影院以後,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這拍得什麼呀,完全看不懂。」

有的朋友則描述看這部電影好像在進行物理考試,而且考的題目,全不會。

打開朋友圈,近期刷過《信條》的朋友,大多是這樣的分享:「逆熵,時間鉗形,祖父悖論,原諒我一把年紀,看個電影好像還得課前狂補物理。」

tenet

不得不說,諾蘭對《信條》在時間的操控上相比與其他作品,顯得更加出色了,這種混亂無序就是熵增。

少部分朋友其實也注意到了,《信條》並不是一部單純的融入了科幻的諜戰片,從影片的整體展現來說,更深層次隱喻著哲學。

影片接近尾聲的部分,男主看到逆時空的尼爾死掉了,在正時空中想要提醒他。

然而尼爾卻對他說:「過去的一切都是早已註定的,任誰都無法改變。」

其實,尼爾早就知曉了自己的命運,在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之時,依舊坦然面對,這其實是一種哲學的人生態度。無懼死亡,坦然面對。

而在尼爾在之前曾經向男主承諾過:假如成功制止了薩塔爾的計劃,大家成功的活了下來,那麼就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答案告訴他。

尼爾最後的一句話就是整部電影的答案:「我是未來的你找到來幫助你拯救世界的人,而這個世界是屬於你的世界。」

這句話恰好對應了電影結束時,男主為了拯救凱薩琳而擊殺了軍火販首領後說出的那句話:「這是我的世界。」

在凱薩琳向男主訴說真羨慕那個從郵輪上跳下的女人時,逆時空的劇情線正在悄然展開,那個跳下郵輪的女人,正是凱薩琳自己。

逆向世界

因為在未來,凱薩琳被薩塔爾用逆時空的子彈擊中,造成了無法修復的傷口,而薩塔爾也即將在未來獲得足以毀滅世界的數據。

因此,男主將女主逆轉時空,送回到了過去,一是為了穩定凱薩琳的傷勢;二是為了防止程序啟動前,阻止薩塔爾自殺,因為他的死亡會立即讓世界毀滅。

時間鉗形

當正時空的凱薩琳帶著孩子離開了郵輪,逆時空的凱薩琳趕緊溜上去,並找人向薩塔爾傳話,自己想見他,並且希望兩人能夠回到以前幸福美滿的生活。

薩塔爾

而此刻的男主正和軍隊前去阻止程序的設置,必須防止程序組裝啟動。

終於,在時間鉗形的幫助下,正逆時空同步進行,剷除障礙,最終順利阻止程序組裝,凱薩琳也成功擊殺了薩塔爾,世界得以被拯救。

離開之前,男主又一次利用時間鉗形,告訴凱薩琳如果將來遇到危險,可以提前把時間地點告訴他。

就這樣,影片結束時,奉命擊殺凱薩琳的軍火首領被及時趕到的男主消滅,成功的拯救了凱薩琳和她的兒子。

整部電影的關鍵其實就是在這個橋段,至於影片開始男主服毒自殺的反轉,以及策劃開著波音747衝入大樓引發火宅給自己製造機會等場景,只是在為高潮做鋪墊而已。

當然,《信條》裡面隱喻的東西非常多,比如說基輔歌劇院的恐怖襲擊事件其實是真實發生過的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

基輔歌劇院恐怖襲擊

普利亞在片中提到了奧本海默和曼哈頓計劃,這兩個名字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因為奧本海默就是曼哈頓計劃的領導者,這項計劃就是研究製造核武器,奧本海默被稱為:「原子彈之父」。

普利亞

凱薩琳把戈雅的一幅贗品畫作賣給了自己的丈夫薩塔爾,但知情的丈夫就此抓住了她的把柄,讓她難逃自己的手掌心,戈雅其實就是諾蘭多年內心的映照。

暗黑的戈雅

所以,諾蘭的很多作品,有些人可能終其一生也看不明白,從早期的《蝴蝶效應》,到中期的《盜夢空間》,再到現在的《信條》都是如此。

正如同真理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一樣,有些電影也只是拍給能夠產生共鳴的人觀看的,這類作品恰恰並不適合所有人。

相關焦點

  • 《信條》都說看不懂,是真不好看,還是諾神高估了觀眾?
    反觀《信條》和《花木蘭》口碑、票房都很慘澹,《花木蘭》由於外國人不懂中華文化,拍不出花木蘭從軍的精髓,加上網絡上到處都是高清的資源,所以票房差就是必然。,所以前半部分有大量枯燥的臺詞,這些臺詞裡還藏了好多關鍵信息,內地觀眾聽懂英語的沒有幾個,只能看中文字幕,看著看著就睡著了,電影結束了也睡醒了,然後就說沒看懂。
  • 《信條》:這部關於時間的電影,也許不是拍給這個時代的人看的!
    該怎麼評價這部電影呢?這個時代的人去揣測、分析,褒獎或者詆毀,仿佛都有些不太恰當。因為,也許,這部電影,就不是拍給這個時代的人看的。不吹不黑,實話實說,我是沒太看明白,或者說,沒有完全的看懂。如果不是,逆轉時間與時間穿越又有什麼不同?還有一些細節,比如「飛機撞大樓」那段,主角與尼爾闖入「禁地」發現逆轉閘門的兩邊衝出來兩個人,這兩個人通過後面的介紹其實都是「主角」自己,一個是正向的,一個是逆向的,這是怎麼做到的?
  • 諾蘭的《信條》,高估了觀眾,也高估了自己
    這年頭,不學一下量子力學都不好意思去看電影。《信條》作為最近相當火的一部電影,擋住了許許多多影評人的嘴,也擋住了許許多多觀眾的嘴。看不懂不丟人,本片的主演約翰·大衛·華盛頓第一次讀到劇本時,把自己鎖在諾蘭的辦公室裡讀了整整五個小時劇本,因為實在是看不懂。那我們就用片中一句話來作為宗旨探討吧——不要去理解,而是去感受它。其實故事還是很簡單的,一個受過特殊訓練的傑出特工被派去完成一個拯救世界的任務,而派他去的人就是未來的他自己。
  • 拍《信條》用了解析度最高的攝影機,為何觀眾看不出來?
    上周日的時候拖著因為感冒略顯的疲憊的身體出了門,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八個月來第一次回到電影院,去看諾蘭的新電影《信條》。儘管被小夥伴鴿了,還遲到了幾分鐘,但重新感受到真正在電影院裡看電影帶來的視聽感受,依然覺得這種美好是十分值得回味的。
  • 來自現代普通觀眾的小小報復:《信條》和《花木蘭》觀後感
    昨晚看了劉亦菲版本的《花木蘭》,今天上午又看了諾蘭的《信條》,算是終於回復了疫情前每個周末去看新電影的習慣。對這兩個片子簡單的說幾句,首先是《信條》:
  • 諾蘭新作《信條》勸退觀眾:我看了場比加班還累的電影
    《信條》,又灰頭土臉,一臉懵地出來。兩個半小時看了個寂寞,也有小夥伴稱:我看了場比加班還累的電影。有些觀眾對諾蘭的上一部電影《星際穿越》記憶猶新,這部評分9.3的科幻神作,連首映加今年復映捲走了內地8億票房。
  • 《信條》不敵《八佰》,票房下滑嚴重評分暴跌,觀眾水平不行?
    八佰》不燒腦,而前者則是讓觀眾看完後苦不堪言。在網上,關於電影《信條》最多的三個字就是——沒看懂,難道是觀眾水平不行導致自己被諾蘭的電影勸退?最搞笑的一個話題莫過於有網友問:「如何假裝自己看懂了電影《信條》?」
  • 《信條》看「迷」觀眾
    影片在4日凌晨舉行了「跨時空連線」中國首映禮,導演諾蘭攜製片艾瑪·託馬斯、主演約翰·大衛·華盛頓、伊莉莎白·德比齊線上現身,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五城的觀眾進行映後交流,揭秘時空迷局。公映後,《信條》在各大平臺的評分也解禁。目前,該片在豆瓣的評分為8.3分,評分人數15258人。
  • 二刷《信條》,有些話不得不說
    2010年《盜夢空間》上映,多重夢境的建構與夢境之間的侵入設計一下子讓無數中國觀眾突然進入了頭腦風暴模式。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不少人看完後大呼「太燒腦,看不懂」,以至於10年之後電影重映,依舊有不少觀眾擠進電影院去看那個陀螺到底有沒有停下。「燒腦」也就是燒死腦細胞的意思,太複雜的建構,太艱深的理論都可以達到燒腦的程度。
  • 比《信條》更讓人看不懂的,是克里斯多福·諾蘭
    但出乎意料的是,其中「看不看得懂」成影片最大爭議。一方面有人認為《信條》「燒腦」「暗藏玄機」「值得二刷」;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看不懂」「故弄玄虛」「導演諾蘭跌下神壇」。之所以引起觀眾關於「看沒看懂」的爭執,首要原因在於人物情感的缺失以諾蘭此前的作品為例,《盜夢空間》裡的空間摺疊,《星際穿越》中宇宙黑洞的感覺都非常美妙,但真正動人的卻似乎不是這些。
  • 電影《信條》繞暈觀眾真的好嗎
    伴隨而來的,是該片的豆瓣評分也從開始的8.4分跌到了現在的7.9分,在諾蘭拍攝過的11部電影長片中,僅比《失眠症》高了0.4分。複雜糾葛的「時間逆轉」故事架構徹底繞暈了大部分觀眾。在影片公映之前,知名影評家周黎明寫道:這不是觀眾智商的問題。我剛剛瀏覽了幾十篇西方影評人的評論,沒有人敢聲稱完全看懂了。
  • 看不懂《信條》,怪這屆觀眾不行咯?
    ,還有很多人走出電影院後滿是困惑、質疑、甚至是埋怨。不過這並不是諾蘭的故事本身沒講清楚——事實上,《信條》不但整體邏輯嚴絲合縫,而且每一個關鍵設定都一定在某個地方搭配了解釋。假如把電影情節畫成流程圖,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細節都安排得井井有條。諾蘭似乎是在通過這種方式挑釁觀眾:「不是我電影沒拍好,而是你們這屆觀眾不行!」
  • 《信條》看不懂請二刷,我弱我有理是什麼鬼?
    1,能不能看懂和影片質量無關《信條》自上周五上映以來,就以其燒腦的劇情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的人買票再次二刷,有的人則在惡意刷差評。這個邏輯就很感人,什麼時候規定導演拍出來的電影觀眾看了必須要懂呢諾蘭有義務讓所有觀眾都看懂嗎?
  • 半邊電影人-神明的新衣《信條》
    《信條》劇照可是對很多人來說,兩方的智者也未必能解決到基本觀眾的需求,又或者《信條》這個電影帶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看不看得懂這個電影成了評價電影好壞的標準。而到了《信條》,這類的關卡也一個又一個地消失,當關卡也失去時,「燒腦」也即是看不懂這電影的感覺便會一一湧現,作為觀眾也會開始思考這個電影是否是一個好的電影。當然也有不少信眾會出來叫大家多看幾次,但是電影又帶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當我真正明白這個電影內的理論和情節時,是不是代表這套是一部好電影呢?
  • 宮崎駿電影中國票房和口碑不成正比?不是太高估,而是沒必要再看
    是因為電影不好看,但是電影評分也能說明這部電影還是很好的,難道大家都太高估了宮崎駿的這部電影?01一直不會被低估的宮崎駿熟悉宮崎駿的小夥伴都清楚,宮崎駿幾乎所有的動畫電影的評分都是不低的,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日本本土,很少有人說的他作品質量低,沒有什麼內容的。
  • 《信條》電影的主人公是誰? 影片信條細思極恐的細節解析
    如果一個人非常流利的給你倒背一篇文章,你的大腦要跟上他的速度將其轉換為正序,自然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信條》則隨著劇情發展,開始了大量的正向與倒向的穿插,甚至後期還讓大量正向與倒向的事件出現在同一時空。我估計就算是愛因斯坦來看,大概率也很難一刷就捋清楚所有事是如何發生的。
  • 從《信條》看英美文化輸出
    重點是因為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英國人。最近一次看到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是著名的《敦刻爾克》英國大撤退。可能有些電影,導演是不喜歡拍的,有可能是政治任務,但既然拍了,也要拍出自己的風格《敦刻爾克》就是這樣的人子,講歷史故事。
  • 看完諾蘭的新電影《信條》,你是什麼感受?《信條》到底好不好?
    看多了諾蘭的作品,你會發現他是不屑於說服你相信一個設定或者邏輯細節的。因為你但凡有一點點質疑,就會馬上被凌厲的跳切甩開,需要更費勁地跟上後面的劇情。偏偏諾蘭以往的作品其他長板都拉得極高,你不跟就是你吃虧,多數觀眾也就默默地接受,以至於發展出導演和觀眾「我就這麼拍了你愛信不信」「我看不懂一定是我的錯」的默契,大概這就是觀影PUA。
  • 《信條》上映首日 觀眾稱:做了功課依然看不懂
    由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電影《信條》於今日(9月4日)登陸中國內地大銀幕,影片放映後,紅星新聞記者採訪了多名觀眾及影評人。有觀眾表示,做了功課依然看不懂。而不少影評人則為電影打了高分。9月4日上午記者截稿時,根據貓眼票房的實時數據,《信條》票房超過了3000萬元。
  • VICE:《信條》是又一部建立於欺騙觀眾基礎上的諾蘭電影
    《信條》還同樣把諾蘭所有最喜歡的元素一次性打包:信仰、時間與空間、漂亮女主角、死亡、家庭、以及用車來放個煙花;然而卻缺少了在他大多數電影中都曾出現過的多愁善感(比如所有諾蘭電影裡瑪麗昂·歌迪亞出現的鏡頭,以及一整部的《星際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