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et完美展示橫向世界與縱向世界
走出電影院以後,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這拍得什麼呀,完全看不懂。」
有的朋友則描述看這部電影好像在進行物理考試,而且考的題目,全不會。
打開朋友圈,近期刷過《信條》的朋友,大多是這樣的分享:「逆熵,時間鉗形,祖父悖論,原諒我一把年紀,看個電影好像還得課前狂補物理。」
tenet
不得不說,諾蘭對《信條》在時間的操控上相比與其他作品,顯得更加出色了,這種混亂無序就是熵增。
少部分朋友其實也注意到了,《信條》並不是一部單純的融入了科幻的諜戰片,從影片的整體展現來說,更深層次隱喻著哲學。
影片接近尾聲的部分,男主看到逆時空的尼爾死掉了,在正時空中想要提醒他。
然而尼爾卻對他說:「過去的一切都是早已註定的,任誰都無法改變。」
其實,尼爾早就知曉了自己的命運,在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之時,依舊坦然面對,這其實是一種哲學的人生態度。無懼死亡,坦然面對。
而在尼爾在之前曾經向男主承諾過:假如成功制止了薩塔爾的計劃,大家成功的活了下來,那麼就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答案告訴他。
尼爾最後的一句話就是整部電影的答案:「我是未來的你找到來幫助你拯救世界的人,而這個世界是屬於你的世界。」
這句話恰好對應了電影結束時,男主為了拯救凱薩琳而擊殺了軍火販首領後說出的那句話:「這是我的世界。」
在凱薩琳向男主訴說真羨慕那個從郵輪上跳下的女人時,逆時空的劇情線正在悄然展開,那個跳下郵輪的女人,正是凱薩琳自己。
逆向世界
因為在未來,凱薩琳被薩塔爾用逆時空的子彈擊中,造成了無法修復的傷口,而薩塔爾也即將在未來獲得足以毀滅世界的數據。
因此,男主將女主逆轉時空,送回到了過去,一是為了穩定凱薩琳的傷勢;二是為了防止程序啟動前,阻止薩塔爾自殺,因為他的死亡會立即讓世界毀滅。
時間鉗形
當正時空的凱薩琳帶著孩子離開了郵輪,逆時空的凱薩琳趕緊溜上去,並找人向薩塔爾傳話,自己想見他,並且希望兩人能夠回到以前幸福美滿的生活。
薩塔爾
而此刻的男主正和軍隊前去阻止程序的設置,必須防止程序組裝啟動。
終於,在時間鉗形的幫助下,正逆時空同步進行,剷除障礙,最終順利阻止程序組裝,凱薩琳也成功擊殺了薩塔爾,世界得以被拯救。
離開之前,男主又一次利用時間鉗形,告訴凱薩琳如果將來遇到危險,可以提前把時間地點告訴他。
就這樣,影片結束時,奉命擊殺凱薩琳的軍火首領被及時趕到的男主消滅,成功的拯救了凱薩琳和她的兒子。
整部電影的關鍵其實就是在這個橋段,至於影片開始男主服毒自殺的反轉,以及策劃開著波音747衝入大樓引發火宅給自己製造機會等場景,只是在為高潮做鋪墊而已。
當然,《信條》裡面隱喻的東西非常多,比如說基輔歌劇院的恐怖襲擊事件其實是真實發生過的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
基輔歌劇院恐怖襲擊
普利亞在片中提到了奧本海默和曼哈頓計劃,這兩個名字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因為奧本海默就是曼哈頓計劃的領導者,這項計劃就是研究製造核武器,奧本海默被稱為:「原子彈之父」。
普利亞
凱薩琳把戈雅的一幅贗品畫作賣給了自己的丈夫薩塔爾,但知情的丈夫就此抓住了她的把柄,讓她難逃自己的手掌心,戈雅其實就是諾蘭多年內心的映照。
暗黑的戈雅
所以,諾蘭的很多作品,有些人可能終其一生也看不明白,從早期的《蝴蝶效應》,到中期的《盜夢空間》,再到現在的《信條》都是如此。
正如同真理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一樣,有些電影也只是拍給能夠產生共鳴的人觀看的,這類作品恰恰並不適合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