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劉亦菲版本的《花木蘭》,今天上午又看了諾蘭的《信條》,算是終於回復了疫情前每個周末去看新電影的習慣。對這兩個片子簡單的說幾句,首先是《信條》:
我個人對於諾蘭沒有特別的偏愛,當然他之前幾部片子我雖然談不上對它們有多狂熱(即使是也只是二刷而已),但總體印象是很好的。諾蘭導演喜歡在他的影片中突出時間元素,利用巧妙的剪輯手法將不同時空發生的時間串聯起來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前幾天在談論《信條》時就有很多小夥伴反覆談及《星際穿越》和《盜夢空間》,將它們拿來與《信條》做比較,我反倒是覺得大家怎麼會忘了提到《敦刻爾克》呢?難道是因為那個將一周、一天、一小時完美融合起來的電影不夠「燒腦」,所以不適合拿來討論嗎?
坦率的說,我雖然很佩服《信條》首次將「時空正序」與「時空逆轉」同框展示的驚人效果,但我也不得不質疑這片子是不是為了提升其「燒腦」程度而故意將很多東西說的不明不白,留給觀影的小夥伴們去「腦補」?看到有網友說《信條》才是「最諾蘭的諾蘭電影」,我怎麼覺著用這句話來評價《信條》其實是多少有些暗諷本片的形式大於內容呢?我從來不高估自己的電影欣賞能力,但也願意去嘗試和接受新興的電影語言與拍攝手法。可是,《信條》在毫不拖沓的場景轉換以及快如閃電的情節推進時是否有些過度凌厲,以至於我這種現代的「普通觀眾」確實很難靠只看一遍電影就徹底搞清楚故事的前因後果?
當然了,所有人都在說《信條》這種片子起碼是要「二刷」的,甚至還要「三刷」和「四刷」!我在B站上關注的幾個電影up主這兩天都好似打了雞血一樣的在影院裡反覆刷這部電影:之前被@來去之間 推薦的某up主的1.5w字的解析視頻已經出到了「四刷修改版」,而我比較喜歡的「大聰說電影」那篇長達2w字的解析文據說竟然是「九刷」後的成果!我們過去反覆觀賞同一部電影當然是因為是出於對它的喜愛,但現在「n刷」的目的卻只是為了「看懂」這部電影,這是否有些太誇張了?
至於除了「時間元素」外的電影本身,我倒是覺得《信條》並沒有預期中的那樣「神作」:主配角演員大多表現一般並沒有多少亮點,場景視效確實不錯但似乎也沒有特別震撼的地方——此前看預告片讓我抱有很高期望的「747撞大樓」片段實際看起來似乎也只是淺嘗即止;至於諾蘭電影的配樂,雖然這次不再是漢斯季默大神的交響樂而是換了配樂作者且以電子樂為主,但其總體風格還是一慣性的「與電影劇情很搭調,但脫離劇情單獨當音樂作品來聽就缺乏欣賞性」了。
此前當諾蘭導演接受記者有關「你的電影是不是對影迷而言太燒腦?」的提問時,他脫口而出「去特麼的...」——大有「管你們是否看得懂,你們愛看不看」的不屑。而這部《信條》表面上看起來是諾蘭導演將「玩弄時間」再次推向了一個新高度,實際則是將對觀眾腦力的「考驗」(抑或說是『折磨』)又增加了難度。當然,肯定還是會有很多「學霸」型的影迷會因此樂在其中並高呼「諾神牛逼」,但我相信同時也會有很多影迷和我一樣,對這種越來越「超綱」的考驗開始感到厭倦。
我只給《信條》打3星半,評分肯定會低於他的幾部過往作品。這就算是我這種現代的「普通觀眾」對於燒腦電影的一個小小報復吧。
————————
我倒是願意給2020版的《花木蘭》3星。因為感覺這個版本的《花木蘭》其實還行吧,作為動畫片的真人版也算是不過不失的完成任務。本片觀感確實不如《阿拉丁》但也不能說爛。
情節硬傷和人設都是為了保持和動畫片一致,畢竟是低幼兒童向的迪士尼影片——殺人連血都不能見,你還指望能怎樣的場景?當然,本片預算不高,所以場景和CG都比較寒酸了。。。好在本片的外景攝影還是很養眼的,主要還是我們國家山河壯麗的關係(但後來聽說外景多是在紐西蘭拍的?!)
必須要承認,劉亦菲還是挺給我驚喜的:無論是她的男裝還是女裝扮相都和我心目中的花木蘭差不多。不得不說,好萊塢的定妝還是很用心了!至於她的表演,雖然沒啥太大出挑但相比除了父親外其他所有配角都出色了(可憐鞏俐和李連杰——他演的皇帝,沒看出來吧[允悲])。
武打動作確實或許太柔美了,但還是和前面的原因一樣,迪士尼不許太暴力的動作出現。劉亦菲的動作底子還是在的,好希望她能不再只是「神仙姐姐」,未來能接一下楊紫瓊阿姨的班?
總之,請記住比較關鍵的一點是:迪士尼這些真人版電影有一個宗旨就是「嚴格復刻動畫片」!不求創新,嚴禁顛覆。這些真人版就是把當年動畫「高清真人重製」一下,以迎合新世代觀眾的審美與眼光。但是,當年那些經典動畫的基本框架、故事大綱、人物設定甚至美術風格是不會改變的!所以大家別指望真人版花木蘭能別出機杼,有什麼創新突破——它本質上還只是一個給孩子們看的老套動畫故事而已!只要心裡有了這種預設,再看現在這片子就容易接受多了。
最後,我原本以為中外是同時上映,沒想到線上流媒體先上了。[汗]下周我還是去買票請家裡人看這個片子,算是支持一下劉mm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