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條》看英美文化輸出

2020-09-10 王栩

為什麼說是『美英』文化輸出?重點是因為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英國人。最近一次看到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是著名的《敦刻爾克》英國大撤退。可能有些電影,導演是不喜歡拍的,有可能是政治任務,但既然拍了,也要拍出自己的風格《敦刻爾克》就是這樣的人子,講歷史故事。

克里斯多福.諾蘭

但個人認為,諾蘭最好看的電影,還是科幻。《蝙蝠俠:俠影之迷》、《蝙蝠俠:黑暗騎士》、《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另外就是《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這些電影奠定了克里斯多福.諾蘭成為大導演,成為超級票房的號召力!


回過頭來講《信條》。《信條》英文《TENET》信念、原則、堅持。講述的是一名超級特工任務失敗後加入了一個名為「信條」的神秘組織,這個組織歷史悠久,並且神秘。整個組織的成員各有自己的絕活,通過所掌握的逆轉時空從事阻止和改變全球災難事件的發生,而主角也是通過加入這個組織,阻止了所謂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過多的劇情就不講了,因為已經有許多文章介紹過。


當然,電影採用了IMAX膠片攝影機拍攝,代表著現在電影業製作的最高水準,電影中採用了280個視覺特效鏡頭,給觀眾很大的視覺衝擊感受。好的電影,基本上都是捨得在製作上下功夫投資的。

電影《信條》

美國電影中特有的幾個元素貌似已經定型:

1、 高科技渲染;

2、 軍方背景;

3、 沒有過去,只有未來;

4、 腦洞大開的思維;

5、 拯救世界和平;

6、 打不死的主角;

7、 複雜的國際串聯;

8、 正義戰勝邪惡;

9、 結束後的反思;


1、 高科技的渲染。回憶一下看看,凡是覺得好看的電影,有哪一部美國片不是擁有高科技的?且這些科技變態又不失為理性,你覺得美國將來會有這些武器嗎?比如說「空天母艦」?


2、 軍方背景。基本上都有美國FBI的影子,且都有美國大兵的身影,有時候還有飛彈、航空母艦、隱身戰機配合,展示美國軍事力量,我們稱為秀肌肉。


3、 沒有過去,只有未來。好看的美國大片,講述的都不是歷史,而是一群人開拓未來。因為美國建國只有200多年,他們的歷史就是屠殺印地安人,電影剛剛興起的時候,美國已經拍了許多南北戰爭,西部牛仔的電影,簡單來說他們的歷史已經拍完了,只能瞄向未來。


4、 腦洞大開的思維。什麼叫腦洞大開?比如說《信條》裡面的時光逆流,逆轉時空。再比如星際電影裡面的穿越黑洞,還有就《環太平洋》裡面的外星人入侵,再者就是培育出遠古巨獸恐龍,你覺得已經離你很遠的生物和事件,被搬上屏幕,看了讓你大呼快感!更有些人,看了也不懂,然後莫名的覺得高大尚,偽崇拜!


5、 拯救世界和平。美國人很喜歡拯救世界和平?這跟美國人是『世界警察』如出一轍?他們覺得全地球人都需要美國保護,現實中全地球的國家多半都受到美國的欺負。他們保護的歷來只是自己,可電影拍出來後基本上都是美國人拯救了全世界!

電影《信條》主角

6、 打不死的主角。打不死的小強。主角無論是武力值,還是智商遠勝常人,還有特殊技能,但又覺得他是個常人。因為在美國的所有電影中都強調了『團隊合作』這個概念,主角再強悍,也有幾個兄弟幫扶。再強悍的幾個主角聚一起,也要相互幫助。


7、 複雜的國際串聯。無論是《海王》還是《蜘蛛俠》還是《信條》,電影總是在全世界的好幾個國家和地區拍的外景,從而強調壞人的勢力有多麼的強大,正義的力量追隨著邪惡到了許多國家。這也從一個反面說明,美國始終從骨子裡都不信任其它國家。打黑,掃黑手也伸得很長。


8、 正義戰勝邪惡。唯一一部正義沒能戰勝邪惡的電影,大家估計都想起來了,滅霸打了一個響指。但是在後續的另一部電影裡面滅霸也被滅了。自古邪不壓正,天道輪迴,從沒放過誰,美國人骨子裡想的也是這樣。


9、 結束後的反思。不得來說美國是一個善於總結的國家,每部電影最後都會有『番外』也就是電影放出字幕後又出現的短暫鏡頭。這些鏡頭介紹結尾。如果是星戰,就是天空寧靜,繁星點點,主角和家人終於在一起。如果是諜戰,世界恢復平靜,人類得於生息!


其實這些都是美國文化輸出所帶的元素。也是讓許多人崇拜美國的原因。因為美國的軍隊不可能隨時到達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起到威懾作用;但是電影可以把美國的思想、文化、理念、軍事帶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並對其產生震撼!

相關焦點

  • 諾蘭:《信條》為大銀幕而生,英美影院:全面重啟
    早前有外媒透露,原本華納希望將《信條》推遲到秋季上映,退出暑期檔。但諾蘭堅持要在夏天和觀眾見面,華納為了讓諾蘭高興答應了對方的要求。近日歐洲電影展通過網絡在線方式舉行,諾蘭跟歐洲電影院主透露,影片已進入後期衝刺階段,很期待觀眾的反饋。
  • 文化折射國運---文化輸出思考!
    每當我們說文化輸出前,其實不妨先想一下,我們不自覺的接受的那些文化輸入!或許你可能不知道印度的《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部史詩如何偉大,但是,你現在走遍全世界都可以吃到印度的咖喱,都知道寶萊塢的電影動不動就會給你給你跳上一段。或許現在沒有幾個人能認真的讀一讀英國湖畔派詩人,還有哲學家比如培根和休謨的作品,但是全世界都看《哈利·波特》,007,福爾摩斯,英超。
  • 日耳曼文化影響下的「英美文明」
    準確說,現在我們所看到的 「西方文明」,核心是由:日耳曼文化、希臘/羅馬文明,以及基督教文化三者共同作用而成的。那麼,日耳曼人的徵服,為西方文明注入的究竟是哪些特徵呢?不同的視角,可以總結出很多特點來。不過追根溯源的看,這些特點的源頭都指向一點,那就是「自由主義」,再具體點說,則是「個體意識高於集體意識」。
  • 我們的文化那麼好,為啥輸出就沒那麼順利呢?
    每當說我們該文化輸出前,其實不妨先想一下:我們不自覺接受的那些文化輸出。
  • 英美文化:萬聖節相關的英語表達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美文化>正文英美文化:萬聖節相關的英語表達 2013-01-11 22:24 來源:英美者 作者:   萬聖節
  • 談談文化輸出
    最近文化輸出四個字,又仿佛成了朋友圈的熱點。尤其以某個田園牧歌、歲月靜好的女性在外 網圈了幾百萬粉,收入過億為證。
  • 淺談二次元文化與文化輸出
    但是,當亞文化逐漸向主流文化靠近,像二次元文化這樣極接地氣的內容,成了我們文化輸出的有力先鋒。近幾年咱們有很多優秀的動畫在國內外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全職高手》、《哪吒之魔童降世》、《霧山五行》,它們有吸引人的內容和優秀的製作團隊,獲得好成績理所當然。
  • 奇葩妝容的中國迪士尼公主,是正確的文化輸出嗎?
    一開始一切都好,海外口碑可以說是爆棚,Disney+ 下載量上升了 68% ,達到 89 萬次,評分高達 4.1(總分 5 ),爛番茄鮮度 78% ,在阿聯上映的首個周末票房甚至比諾蘭新片《信條原來,國人對《花木蘭》最不滿意的主要就是文化輸出
  • 英美文化: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的簡介(英語介紹)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美文化>正文英美文化: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的簡介(英語介紹) 2013-01-11 22:32 來源:英美者 作者:
  • 川普與英美特殊關係的嬗變
    本文將著重探討川普就任以來英美特殊關係有哪些新的變化,川普主義在哪些層面削弱了英美特殊關係,是否會使英美特殊關係面臨生存危機等問題。    一 維繫英美特殊關係的主要因素    1946年3月,邱吉爾在「鐵幕演說」中首次使用「特殊關係」這一概念來界定英美關係,此後這一概念一直被英美兩國沿用至今。
  • 《信條》如何成為了自己的悖論
    近日公映的電影《信條》沿著上述脈絡,大玩「時間遊戲」,卻導致口碑兩極分化,爭議嚴重。一是《信條》導演諾蘭的粉絲甘之如飴,在網上做了各種解析長文、時間線圖表以及視頻論文;另一種則是觀眾的質疑:看電影還要帶本參考書作輔助嗎?那看電影的意義又是什麼?《信條》略顯乾癟的情感戲難道不是硬傷嗎?
  • 李子柒怎麼就不是文化輸出了?
    這時候他們在說話但底下老外,就是一邊看不懂一邊看,一邊求翻譯一邊看:並且自豪,認為這是漢文化對外重要的文化輸出。為什麼務農就不算文化輸出呢?這明明是中華民族的優勢項目,怎麼就「貧窮」、「落後」、「不能代表中國了呢」,況且我們現在城市裡享受的一切便利,又有多少是中國發明的呢?城市裡大家吃的每一口大米飯,吃的每一顆新鮮蔬菜,不都是農民種出來的嗎?為什麼輸出農業生活,就不算文化輸出呢?大城市燈紅酒綠,又比田園牧歌高級在哪呢?
  • 通過電影鑑賞淺析英美文化
    作為當代大學生,尤其是外語系的學生,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是非常必要的。電影鑑賞能夠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了解到更多、更有價值、更實用的英美文化和風俗。  與其他傳播形式相比,電影是最直觀和引人入勝的,最容易跨越文化和國界的壁壘。電影是一種文化產品,這裡所指的「文化」並非狹義的藝術創作,而是「大文化」。
  • 從阿木爺爺到雪花飄飄……中國文化正在輸出
    這位63歲的爺爺,用視頻的形式展示了如何徒手打造魯班凳、蘋果鎖、木拱橋、會行走的小豬佩奇……被稱之為「當代魯班」,向世界各地網友輸出了一波來自東方手工藝文化的力量。在文化輸出方面,不得不提李子柒。去年12月,關於「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輸出」的話題在各大平臺引發的熱議。作為Youtube首位粉絲破千萬的中文視頻博主,李子柒用獨特的田園美食視頻徵服了老外。
  • 【影評】信條
    《信條》(英語:Tenet)是一部於2020年上映的英美合拍科幻動作諜報片,由克里斯多福·諾蘭編劇和執導。主演包括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伊莉莎白·戴比基、蒂普·卡柏迪亞、麥可·凱恩和肯尼斯·布萊納。《信條》由華納兄弟定於2020年8月26日開始先在海外市場上映,之後於2020年9月3日在美國上映。
  • 淺談我眼中的「文化輸入」與「文化輸出」
    也就是說,接觸一種新的文化並不代表會被它輕易所同化,而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時間點,我們過於害怕失去自己原先的文化和精神,害怕在多元的文化中迷失自己原先的文化記憶。現在,讓我們把視角放在「文化輸入」的輸出方,簡單探討一下「文化輸出」的過程和特點。退到最初我們討論的影視作品問題上,大多數的歐美影視作品是以何種方式傳播?
  • 英國為何甘願充當美國的馬前卒和跟班,英美特殊關係是什麼關係?
    英美之間之間的外交關係,也被稱為「特殊關係」。這種關係其實形成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只是在二戰的時候才形成,而且重要的一點就是,兩者之間的關係也並非主要因為文化或者血緣上原因,而是出於國家利益和共同價值的紐帶。
  • 銳評|《信條》成為了自己的悖論
    近日公映的電影《信條》沿著上述脈絡,大玩「時間遊戲」,卻導致口碑兩極分化,爭議嚴重。一是《信條》導演諾蘭的粉絲甘之如飴,在網上做了各種解析長文、時間線圖表以及視頻論文;另一種則是觀眾的質疑:看電影還要帶本參考書作輔助嗎?那看電影的意義又是什麼?《信條》略顯乾癟的情感戲難道不是硬傷嗎?
  • 《信條》:或許你該這樣看
    諾蘭對於國內的電影迷來說,幾乎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不信你看他豆瓣主頁的被關注人數,僅次於大陸頂尖流量小生肖戰。也不知道該說是誰的悲劇,總之事情就是這樣發生了。就比如說這次上映的《信條》,除了哈佛劍橋斯坦福的高材生,我猜應該沒人能在第一遍就看得懂,更別說平均學歷水平不超過小學三年級的豆瓣網友了,很容易被諾蘭的來自宇宙的未知神秘力量控制,才會沒來由的關注他。在去電影院看《信條》之前,我甚至自信到沒有提前看預告片,不僅如此,我還帶了一本博爾赫斯的《小徑分岔的花園》,想以此來打發地鐵上的時間。
  • 韓國:可以沒文化,不能沒文化輸出
    當然,我也同意博主的說法,只靠抵制是無助於國內文化產業發展的,發展好自己才是王道。不得不承認的是,韓流文化近些年確實勢頭很猛,在積極對外進行輸出。但韓流輸出的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因為韓國的文化在古代和中國就分不開,但他們為了政治原因廢掉了漢字,新搞了一套文字,結果就是自己毀了自己的歷史,在歷史文獻都讀不懂的情況下,又談什麼傳承文化呢?其結果就是韓國輸出的東西集中在流行文化和宗教上,歷史積澱不夠,缺乏深度,有時候還有很深的西方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