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姐姐飾演的《花木蘭》真人版的豆瓣評分又雙叒跌了。
從一開始的 5.9 ,跌到了 4.9 ,現在已經是 4.7 的超低分了…
這部命途多舛的迪士尼公主真人電影,先是經歷了新冠疫情,延後上映,又經歷了各種檔期調整,最後還是扛不住在北美流媒體應用程式 Disney+ 上以點播的形式上線了。
一開始一切都好,海外口碑可以說是爆棚,Disney+ 下載量上升了 68% ,達到 89 萬次,評分高達 4.1(總分 5 ),爛番茄鮮度 78% ,在阿聯上映的首個周末票房甚至比諾蘭新片《信條》還多了 31% !
結果後面先是被網友扒出,實際票房大概一千多萬美元,賠個底兒掉。
後來豆瓣一開分,更是形勢急轉直下,還一度被網友質疑在豆瓣上疑似鎖分來保口碑。不過這個 flop 的形勢似乎已經無法逆轉,4.7 的現狀已經說明了國人對它有多麼不待見。
再回過頭來看看外國職業影評人首映的高度評價:
「 我太喜歡這版《花木蘭》了,打戲很精彩。」
真是讓人覺得有點兒分裂。
這部電影怎麼能做到海內外的口碑如此的兩極分化?
原來,國人對《花木蘭》最不滿意的主要就是文化輸出問題。
很多人都覺得,這部電影是一次很好的向外國傳達中國傳統之美的機會,但這個團隊很顯然沒有做足功課。
比如最受爭議的一個鏡頭:
這個鏡頭裡,嬪妃們在議政殿門口閒逛,而能像男子一樣大張旗鼓的出現在宮中。
大家都知道,古時候嬪妃的地位並不高,也不宜見除了皇帝之外的男性。後宮後宮,就是專門給嬪妃們居住的。這一個鏡頭足以暴露出團隊的敷衍。
還有電影場景中經常出現的大紅燈籠,網友發出質疑:誰家的紅燈籠是掛室內的?為了鏡頭美感隨便亂拍嗎?
更有著名的「 雙兔傍地走 」詩句。
眾所周知出自《木蘭辭》,沒想到迪士尼真的把兩隻兔子搬上了熒幕,還配上了英文的解說…
兔子還有另一重含義是暗喻木蘭男扮女裝「 安能辨我是雄雌 」,但這樣直接展現,真的一點感覺都沒有,外國人看到這段不會很疑惑嗎?
最後還有列文虎克女孩發現了對聯的問題,「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 「 望世間眷屬全是有情人 」 ??
這對聯放在我國,小學生都能寫出來吧?
不僅是這些拍攝細節,這兩天木蘭的妝容也被詬病了,原因是外網開始進行木蘭的仿妝 tag ,每個人慘不忍睹。
其實平心而論,《木蘭辭》中確實有提到: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這個「 花黃 」,就是將額頭塗成黃色。這種額黃妝起源於南北朝時期,一直到唐朝都能看到。
但電影中的化妝手法給人一種小白的感覺,腮紅沒暈開,花鈿畫法很一般,額黃也塗得亂七八糟,並不值得模仿啊!
作為給不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外國人展現的部分,是不是原本可以更加認真些呢?哪怕是動畫裡的木蘭,也沒有化這麼技術不佳的妝啊。
其實這些問題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拍攝團隊是西方人,文化撞擊很正常。也難怪外網對於《花木蘭》豆瓣評分很低這件事也不太理解。
但作為文化根源的本國人士,看起來當然心裡不太舒服。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輸出以後,就這?
真想拿個大喇叭循環播放:「 別信!別信!別信!」
其實這類西方導演拍攝的東方文化衝擊問題也不是第一次了。
年初王子逸導演的《別告訴她》,使主演奧卡菲娜獲得金球獎最佳女主角,也是海外一片好評。國內一片唱衰,總票房不到 400 萬人民幣。
導演王子逸身為華裔,在美國長大,對中國僅有小時候的一些記憶。
本身這部電影是想探討「 死亡 」對東西方來講不同的意義和看法,但很多本土觀眾認為,電影裡隱隱約約的傲慢視角充斥影片各處。
例如,父女去大保健按摩、捏腳,囉裡八嗦的賓館前臺,專業的哭喪團隊,廚師把龍蝦私自換成螃蟹,事後又不承認等等。
這種「 他者 」視角鏡頭的大量使用,令很多人產生強烈不適感。
我們都知道,在多個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文化傳播,信息的確不可能對等,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努力希望將國家內最正確、最好的部分對外展示,才能有一個良性的文化輸出循環。
如果在老外眼中,我們的額黃妝是電影裡那樣亂七八糟,我們的對聯如此大白話,我們的每個廚師都會坑蒙拐騙…真的是電影這樣的文化載體應該做的嗎?
但換言之,如果中國人真的能拍好中國故事,還有迪士尼什麼事?
你或許聽過一個段子:
- 疫情讓華語電影倒退三十年?
- 還有這等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