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可以沒文化,不能沒文化輸出

2021-02-13 烏鴉校尉

烏鴉校尉作品

首發於微信號 烏鴉校尉

微信ID:CaptainWuya

前段時間,韓國明星李孝利辱華一事,在微博上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起因是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李孝利被談到給自己取一個藝名的時候,稱為了國際化,就給自己取個中文名字吧。

但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這個字一出來,大家的第一反應絕對是我們的圖書管理員。

尤其是在國外,這代表的根本不是一個姓氏,而是一個特指。

再加上李孝利說出這話時的神態和語氣,無不充滿著戲謔和諷刺,怎麼看都是不懷好意。

李孝利有不少中國粉絲,節目播出後,有一部分人就跑到李孝利的社交帳號下面,希望她能夠對節目中的行為進行解釋。

畢竟專輯我也買了,應援我也做了,現在想要個解釋,不過分吧?

可粉絲們的合理訴求,卻被韓國人搬運到了一個韓國國內名為「theqoo」的論壇上。

短短半小時內,貼子下面的留言全都是辱罵中國的。於是粉絲跑到李孝利的INS帳號下面留言,提出自己的質疑。

結果,這一下引來了許多韓國網友和港臺廢青的謾罵,再加上李孝利惡意刪除評論,導致評論一邊倒全都在詆毀中國。

所以網友們紛紛祖安起來,把李孝利、韓國網友和港臺廢青們一起罵了個遍。

就算李孝利刪得再快,評論數量還是一度突破了20萬條。

後來,節目組也只發了一個不痛不癢的聲明,說是工作失誤,沒有想那麼多,連個道歉都算不上。

韓國JTBC電視臺在報導這件事的時候,甚至倒打一耙,把事情描述成了中國網友網暴李孝利。

於是,有不少粉絲都發聲說,希望限韓令能夠繼續,讓這些韓國人尤其是辱華的那些,不要再來中國賺錢了。

還有粉絲在微博下面創建了話題#限韓令請不要停,我家愛豆我自有辦法#,來奉勸大家要理智,追星有底線。

不過,有一位博主認為,所謂的限韓令是不對的,他認為站在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限韓令並不是對韓國的懲罰。

因為中國市場的限制,反而促使了韓國明星紛紛去往歐美發展。

無論是韓國明星還是韓國電影,在歐美國家都獲得了很大的成功,韓國在世界流行文化中得到了話語權。


所以在他看來,限韓令除去政治意義上以外,對於國內文化發展並沒有什麼好處。

的確,韓國對外的文化輸出是不錯的,拿下奧斯卡獎的《寄生蟲》也經常被人拿來說道。

但這位博主有兩點說錯了,一是韓國是因為中國限制才全力往歐美發展的,就是完全錯誤的。

從韓國確定「文化立國」戰略的那一天開始,他們就是削尖了腦袋想要被西方認可。



其次,官方也從來沒有什麼限韓令,只是民間對韓國的部分行為有所不滿而已。


2012年紅遍大街小巷的《江南style》,鳥叔PSY因此在歐美音樂圈一戰成名,登上公告牌榜首,並且拿獎拿到手軟。

之前不少女生一直都在追的EXO,也很早就進軍過歐美市場,拿下過獎項。

國內各大論壇也依舊能看到關於韓國流行的討論。

當然,我也同意博主的說法,只靠抵制是無助於國內文化產業發展的,發展好自己才是王道。

不得不承認的是,韓流文化近些年確實勢頭很猛,在積極對外進行輸出。

但韓流輸出的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

韓流之所以能在二十年時間內全球開花,背後離不開韓國政府的大力推動。

從1960年起,韓國就開始推進現代化進程了。時任的樸正熙政府(1963-1979)強調,隨著經濟發展,現代化步伐加快,國內要更加重視文化、教育和傳媒的作用。

樸正熙政府認為,文化是第二種經濟,它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

1983年,韓國政府制定了《第五次經濟社會發展5年修改計劃》,文化政策成為韓國的社會發展戰略之一。

1992年8月24日,中韓兩國正式建交,第二年,央視就率先引入韓劇《嫉妒》,韓流開始進入中國。

因為初來乍到,這部劇雖然在韓國國內反響不錯,但在國內並沒有掀起什麼水花。

1997年,由崔真實和安在旭主演的《星夢奇緣》在中國播出,這次,高富帥男主和灰姑娘女主的狗血愛情故事火遍了中國。

安在旭飾演的「小民哥」,雖然留著在今天看來是洗剪吹殺馬特的髮型,讓人忍不住想要幫他把劉海往上捋一捋。

但在當時,卻迅速成為了年輕人們最愛的髮型,從韓國席捲了中國。

安在旭也成為了第一個敲開中國市場的韓流明星。



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的傳統製造業受到了重創,命脈還被美國捏在了手裡。

1998年,金大中出任總統,正是在經濟不景氣,產業升級的空間很小的情況下,韓國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國」的戰略

此後,韓國啟動了多項政策、法規、資金等多方面支持,來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光相關的法律法規就出臺了《電影振興法》、《演出法》、《出版與印刷振興法》等等。

同時政府內部還設立了文化產業局,下設電影、影響等科室,還有遊戲綜合支援中心等等,成立了韓國文化振興院。

韓國藝人可代言各種政府機構組織,韓國電視劇可作為國禮送出,政府幫忙營銷。

更不用說相關產業的優惠政策,減免稅負,免除建設相關的土地費用等。

同時,韓國全國各大院校開設的相關專業超過900個。既有2-3年的專科,也有4年制的本科,還有研究生院和網絡教育,保證能夠可持續發展。

在這種全方位的扶持下,韓國的文化產業想不強都不可能。

1999年,安在旭、金喜善主演的《泡沫愛情》播出,讓這對金童玉女成為了韓劇中最經典的熒幕情侶,賺足了不少觀眾的眼淚,也讓「白血病」成為了韓劇屢試不爽的萬金油

比如後來宋承憲和宋慧喬主演的《藍色生死戀》,就不知道讓多少男男女女哭瞎了雙眼。

伴隨著韓劇,韓國音樂也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中。

比如《星夢奇緣》播出後,男主角安在旭演唱的片尾曲《永遠》大受歡迎,之後又接連在北京、瀋陽等地開起了演唱會。

不過韓國流行音樂K-pop真正席捲中國,是韓國第一代偶像團體H.O.T

2000年2月1日,韓國第一代偶像團體H.O.T在北京工人體育館開演唱會,整場尖叫連連、歡呼聲不斷。

第二天,北京各大報紙的文藝娛樂版頭條,幾乎都刊登了這件事。

在此之前,工體並不是一個開演唱會的好地方,幾乎是辦一場賠一場;而在H.O.T之後,能在工體辦一場演唱會,成為歌手實力的一個標杆。

2001年,韓國電影也進入了中國市場。

這一年,電影《我的野蠻女友》被引入中國,全智賢也成為了全民女神,女孩兒們紛紛模仿,爭先恐後「毆打」男朋友。

男主角車太賢,則成為了「最佳男友」的代言,劇中的臺詞「如果她打你,一定要裝得很痛,如果真的很痛,那要裝得沒事」,也成為了大家中二時期寫情書很容易想起來的情話。

2004年開始,韓國明星更是開始有計劃、有規模進入中國市場。

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張娜拉。

2005年,張娜拉與國內演員搭檔,出演電視劇《刁蠻公主》女一號,在當年收視率成功破2,讓全國觀眾都記住了她。

早年在韓國,張娜拉影響力並不如宋慧喬等人,充其量只能算是個二線女星。

但自從她和她的團隊選擇了進軍中國市場了,反而能分到很多在韓國國內分不到的蛋糕,在之後的8年裡,她一共參與了13部影視劇,只有3部在韓國。

在中國商演時,唱3首歌就能賺個20萬左右,比在韓國高得多。

另一個代表是因為出演《浪漫滿屋》而爆紅的Rain,憑藉這部劇,他還入選了《時代》雜誌「世界最有影響力100人」。

正當紅的他特意籤了中國代理公司,演唱會幾乎場場爆滿,國內的演出商也很看好他的市場號召力。

2005年左右,電視臺的限制被放開了。除了引進電視劇外,電視臺也可以做相關的娛樂節目了。

2012年到2016年,是韓流在中國走向頂峰的幾年。

在偶像劇上,韓劇用新鮮元素代替老舊劇情,重新吸引了大家的視線,比如《繼承者們》《來自星星的你》《請回答1988》《太陽的後裔》等等。

音樂上,大熱的BIGBANG、EXO帶領韓國流行音樂的走向。

不過,隨著內地電視劇、偶像的崛起,韓娛市場被慢慢擠壓,沒有了前幾年那種的火爆局面。

中國國內電視臺,也積極地去學習韓國綜藝的思路。

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又或者是《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等》,都來源於韓國綜藝節目

在愛優騰和搜狐等視頻播放APP上,也有不少韓劇、韓綜的視頻。中國資本更是相繼進入韓國,收購韓國娛樂公司的股份。

這幾年,韓流沒有往年那麼火了,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文化產業慢慢有了點起色。

但從頭到尾,韓國和中國的文化交流就沒停過。

2017年,韓國的文化產業出口也有68.9億美元,同比增長14.7%,遊戲、出版、漫畫等增長全面均衡,只有電影同比減少了7.2%。

包含購物、追星、整容等全方位的韓國文化產業鏈就這樣形成。

這套東西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是不小的,相信不少人在國外旅遊的時候,都曾經被誤認為是韓國人。

流行性很好,這是韓國文化輸出的優點,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沒有什麼內涵,稍微有一點的都是從中國或者日本偷來的。

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博物館裡,有一個由韓國財團投資拍攝的視頻。視頻主要講述的是唐高宗時期,烏茲別克斯坦的輝煌歷史。

在這段視頻裡,介紹了博物館中一副名為「萬國來朝康國(即烏茲別克斯坦)國王」的壁畫。

唐使臣和高句麗使臣被並列,並且稱高句麗使臣為古代韓國人。中國東北和遼東都算成了韓國的故土。

每個烏茲別克斯坦的孩子都會被組織參加這個博物館,並且觀看這個視頻。

其實高句麗根本就不是韓國人的祖先,但韓國人老這麼宣傳老這麼宣傳,宣傳多了有的人就被誤導了,真以為高句麗跟他們有關係。

同樣的騷操作在孟加拉國的首都博物館裡也出現了。

在展示海外文化的展廳裡,第一個出現的就是韓國展區,面積是中國展區的兩倍大。

在地圖中,「渤海國」成為了韓國人的故土,而圖上的部分只包括中國東北,俄羅斯部分完全沒敢畫上。

按理說,韓國有這麼強大的對外輸出,為什麼卻不輸出點兒自己的正經東西?

因為韓國的文化在古代和中國就分不開,但他們為了政治原因廢掉了漢字,新搞了一套文字,結果就是自己毀了自己的歷史,在歷史文獻都讀不懂的情況下,又談什麼傳承文化呢?

其結果就是韓國輸出的東西集中在流行文化和宗教上,歷史積澱不夠,缺乏深度,有時候還有很深的西方印記

一位名叫林均澤的韓國歷史學家公開宣稱,中國有80%的領土曾經被韓國統治。

由於隋煬帝曾三次討伐高麗,於是在隋煬帝被殺後,高麗聯合朝鮮寶島南部的百濟和新羅一起發兵進攻中原,很快就打下了當今中國80%的領土。

高麗更是厲害,連蒙古和俄羅斯遠東地區都被收入囊中。

這段編造的歷史誤導了很多人,2006年韓國熱播電視劇《朱蒙》,就照搬了《韓國史》裡的這個扯淡的觀點。

就算是流行文化裡,也離不開中國文化的影子。

比如韓國團體ACE的新專輯《胡蝶之夢》,稱自己運用的是「東洋風」。

但網友們看了都怒了,因為蝴蝶之夢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中國文化裡來的,幹嘛遮遮掩掩說是"東洋"的?

同樣還有VIXX的《桃源境》,採用的典故明明就是《桃花源記》,卻偏偏說自己是東洋奇幻。

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文化是中國來的,當然就只能硬造了一個指代中日韓三國的「東洋風」。

還有韓國目前打入歐美市場的K-pop,其實是從日本的J-pop中受到啟發而來的。

而J-pop則是從歐美而來的Hip-pop發展出來的。

K-pop能在歐美國家找到自己的受眾,因為本來就源出於此。

而《寄生蟲》之所以能夠拿下奧斯卡獎,也是因為這部電影很符合美國的主流價值思想。

作為一部批判貧富差距的電影,它的幕後推手其實是韓國最富家族的成員。

仔細想想電影裡的那些角色,富人被描繪成了傻白甜,除了有錢以外非常好騙,窮人反而被描繪成了一群奸詐小人,為了錢無所不用其極。


這種對於窮人的醜陋刻畫,其實並沒有真正反思貧富差距問題,反而是在討好富人對底層人的想像。

縱觀韓國的文化輸出歷史,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但也有很多需要我們也注意的問題。

20年前,韓國曾經禁播了風靡亞洲的《還珠格格》,沒有誰比韓國更清楚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

隨著國內文化產業的逐漸崛起,我們不僅要記得把屬於我們的文化從韓國人手中拿回來,更要會取長補短,創造出一個超越韓國,也超越美國的文化輸出模式。

烏鴉校尉整理編輯

首發於微信公眾:烏鴉校尉(ID:CaptainWuya)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

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請隨意

參考資料:

姜黎:韓流入侵中國 進入3.0時代

淺談「韓流」

韓國:「文化立國」成就後起之秀

大西洋鰻魚:韓國真的是「東亞之光」嗎?

知乎問題「客觀來看,韓國有什麼地方超越了日本和中國」下,「大西洋鰻魚」的回答

豆瓣:韓國kpop在外大量挪用/剽竊中國文化,已經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希望引起足夠的重視!


烏鴉校尉的表情包第二彈

在微信表情包商城上線啦!

在微信表情包裡搜索「烏鴉校尉」即可!

相關焦點

  • 韓國:可以沒文化,不能沒文化輸出
    國內各大論壇也依舊能看到關於韓國流行的討論。當然,我也同意博主的說法,只靠抵制是無助於國內文化產業發展的,發展好自己才是王道。不得不承認的是,韓流文化近些年確實勢頭很猛,在積極對外進行輸出。除了引進電視劇外,電視臺也可以做相關的娛樂節目了。2012年到2016年,是韓流在中國走向頂峰的幾年。
  • 我們的文化那麼好,為啥輸出就沒那麼順利呢?
    每當說我們該文化輸出前,其實不妨先想一下:我們不自覺接受的那些文化輸出。
  • 胃學很根本:論飲食文化輸出
    我就想到,80年代之前沒人吃日本餐,喝日本清酒的,不但中國這樣,在國際上也這樣,在此之前的日本形象並不是太好。90年代之前沒人吃韓國泡菜和韓國燒酒的,是這個時間點之後才在全球風行的。所以說白了還是經濟實力決定一切,國家有實力了,人民有錢了,你就成為標準了,成為標準就是怎麼做,怎麼對了。
  • 《有翡》迎來曙光,將在韓國播出,王一博成文化輸出代言人!
    導語:恭喜《有翡》成功登陸韓國電視臺,又是一部中華武俠作品的成功輸出!《有翡》可謂是開播後迎來最大的一次肯定!無論是國內的自嗨還是爆款,都不足夠如今這個消息來得讓人興奮!目前韓國電視臺已經購買了有翡的版權,並且採用原聲加字幕方式在雙臺播放,又是一次中華武俠文化的成功輸出跟認可!王一博在海外的知名度目前有口皆碑,從韓國作為男團成員UNIQ成員出道,這次又帶著全新作品亮相韓國,必然得到了非常多的韓迷的追捧!
  • 國產遊戲沒文化
    遊戲設計者視角,重新理解這個現實的世界作者:喬治王、地中海螃蟹要論有文化,國產遊戲在這方面可以說是天生太監,想藉助遊戲進行文化出海,遊戲從業者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國產遊戲作為一個文化產品卻根本沒有文化,一模褲襠空空如也。
  • 淺談我眼中的「文化輸入」與「文化輸出」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當今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的世界,文化交流已經成為一件越來越容易的事情,古時的人們需要使者、傳教士、探險家諸如此類的人物去和其它文明的人們交流,但在今天,我們只需要登上網際網路,便可以領略到各種文化帶給我們的衝擊感。
  • 韓國翻拍不能說的秘密,周杰倫導演處女作太火,網友:文化輸出
    12月24日,有媒體發布了一則關於電影《不能說的秘密》的消息。消息中指出,韓國製作公司hybrid media co-op將於明年翻拍周杰倫導演的華語電影《不能說的秘密》,引發回憶。網友更是表示對誰來演葉湘倫和路小雨表示好奇。
  • 外國人不理解中國文化,是文化差異還是宣傳沒做好?
    兩個小傢伙上床睡覺的時間到了,」不過他們愛看日本漫畫和卡通,我們的父輩是沒這些東西看的,雖然確實也有過一些古怪的蘇聯超級英雄「,娜斯佳繼續說著。老媽娜塔莉突然努力用儘自己所知道的英文,向我努力表達出,「可是對於中國,我們就知道阿里巴巴,知道馬雲,知道世界盃賽場上滿屏的中文贊助商,但你可以告訴我一本中國小說、一部中國電影和一位音樂家嗎?」
  • 聊一聊韓國流行文化如何成功輸出世界
    韓國的首都以前叫「漢城」,後來改名為「首爾」這其中的微妙,不言而喻。從韓國整個歷史來看,自古以來的韓國人被中國文化影響深遠,但到現代他們不但成功將外來文化本土化後,還能以流行的方式輸出給中國和全世界,所以嘴炮君其實是佩服的,所以也很想和大家聊一下。
  • 中國特色淫紋也能文化輸出?
    在半年以前,伏拉夫的廣告就已經上升到三萬一條了,別人要來賺國人的錢,這幾年國家總在提倡搞文化輸出,伏拉夫用愛國文化搞一波反向輸出,也沒什麼問題。網際網路時代,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場,有市場的地方就有需求,這種話讓外國人來說自然倍兒有面子。明眼人都明白,他蹦躂就蹦躂吧,也沒做什麼違法犯忌的事,放著就不管就好了,還能礙著我們沙雕網友過節不成?
  • 李子柒怎麼就不是文化輸出了?
    並且自豪,認為這是漢文化對外重要的文化輸出。為什麼務農就不算文化輸出呢?這明明是中華民族的優勢項目,怎麼就「貧窮」、「落後」、「不能代表中國了呢」,況且我們現在城市裡享受的一切便利,又有多少是中國發明的呢?城市裡大家吃的每一口大米飯,吃的每一顆新鮮蔬菜,不都是農民種出來的嗎?為什麼輸出農業生活,就不算文化輸出呢?大城市燈紅酒綠,又比田園牧歌高級在哪呢?
  • 死丫頭於正強勢回懟韓國網友:這群沒文化的
    接著就到了4號晚上,演員許凱發了一張自己的戲照,很快又被韓國網友不滿,再次加速了這場文化罵戰。而作為編劇的於正也在第一時間進行發聲:這妥妥的明朝漢服,不能因為當時作為大明屬國的高麗(之後被朱元璋賜名朝鮮,又稱李氏朝鮮)沿用了,就被沒文化的說成「韓服」了!
  • 死丫頭於正強勢回懟韓國網友:這群沒文化的!
    而作為編劇的於正也在第一時間進行發聲: 這妥妥的明朝漢服,不能因為當時作為大明屬國的高麗(之後被朱元璋賜名朝鮮,又稱李氏朝鮮)沿用了,就被沒文化的說成「韓服」了!漢服一事之後,多名韓國畫手還在外網發起「韓服挑戰」,又大言不慚地稱中國在歷史上曾是韓國的「地方政府」。這些迷之發言可氣又可笑,看來韓國不止是整容手術足夠發達,對於歷史的整形能力,也是有十足把握。再次想到編劇於正的強勢回懟,就明白了為什麼大家覺得喜形於色,嬉笑怒罵的他,如此適合「外敷」:他們連父母給的五官都可以隨意挪動,張冠李戴不已經很平常了嗎?
  • 韓國翻拍《太子妃升職記》爆紅,國劇也開始文化輸出了
    更別說還沒適應自己的女兒身,他就要和當時的王,哲宗圓房。對金昭容這個鐵直男來說,對方再帥也下不了嘴啊!他只能一邊在新婚夜灌醉對方,一邊吐槽自己怎麼就沒能穿越到王身上呢。這裡就不能不提到《太子妃升職記》為何能在2015年紅遍全國,甚至成為網劇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首次登上熒幕的「男穿女」魔性設定、跳脫破恥度的臺詞、誇張廉價卻有詭異美感的服化、新鮮又高顏值的男女主演、貧窮到用風扇做特效的後期,這些元素都極大地激起了觀眾的興趣。
  • 韓國文化輸出「三巨頭」,分別是BTS、孫興慜、Faker,大勢認證!
    韓國文化輸出「三巨頭」,分別是BTS、孫興慜、Faker,大勢認證! 說起韓國當代文化輸出三個領域,相信大家都會想到:韓娛、足球、電競,這是不得不承認的。在一檔韓國著名聊天節目中,主持人說出了將韓國文化帶向全世界的「三巨頭」,他們分別是:BTS、孫興慜、Faker。
  • 中國能像日本韓國形成強大的「日流」「韓流」向外進行文化輸出嗎
    在文化上,大家可以先有個認識:首先中國可以只在自己圈子裡玩,不需要輸出。  也就是說,怎麼爽就怎麼來。完全沒問題。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因為如果你老是想著文化輸出,會刻意地討好國外觀眾,國外讀者,從而失去了自己的特點。七龍珠,海賊王,火影忍者,這些動漫最開始也不會想著去搞輸出,而是把作品做好。
  • 淺談二次元文化與文化輸出
    但是,當亞文化逐漸向主流文化靠近,像二次元文化這樣極接地氣的內容,成了我們文化輸出的有力先鋒。近幾年咱們有很多優秀的動畫在國內外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全職高手》、《哪吒之魔童降世》、《霧山五行》,它們有吸引人的內容和優秀的製作團隊,獲得好成績理所當然。
  • 韓國日本紛紛翻拍中國劇,中國人的文化輸出終於到來了
    可以說,在中國的影視文娛產業起步的階段,因為各種人才的短缺,華語影視行業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受到其他國家優秀影視的作品影響,讓整個行業得以向上不斷的發展。也是因為影視劇翻拍一度佔據華語影視市場這樣的背景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的文化輸出問題,一直都是籠罩在眾多影視從業人生,導演以及編劇們的心頭病。
  • 談談文化輸出
    最近文化輸出四個字,又仿佛成了朋友圈的熱點。尤其以某個田園牧歌、歲月靜好的女性在外 網圈了幾百萬粉,收入過億為證。
  • 流水線女團二十年,這才是韓國最成功的文化輸出
    這也是Netflix的首部原創韓國流行音樂紀錄片,多少佐證了BLACKPINK的人氣和影響力,也映射了韓國女團的二十多年。這不可避免地讓我們思考:韓國女團是怎麼發展壯大,乃至成為一種文化現象的?韓流二十多年,聚光燈閃耀的時刻,就是女團們存在的唯一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