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校尉作品
首發於微信號 烏鴉校尉
微信ID:CaptainWuya
前段時間,韓國明星李孝利辱華一事,在微博上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起因是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李孝利被談到給自己取一個藝名的時候,稱為了國際化,就給自己取個中文名字吧。
但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這個字一出來,大家的第一反應絕對是我們的圖書管理員。
尤其是在國外,這代表的根本不是一個姓氏,而是一個特指。
再加上李孝利說出這話時的神態和語氣,無不充滿著戲謔和諷刺,怎麼看都是不懷好意。
李孝利有不少中國粉絲,節目播出後,有一部分人就跑到李孝利的社交帳號下面,希望她能夠對節目中的行為進行解釋。
畢竟專輯我也買了,應援我也做了,現在想要個解釋,不過分吧?
可粉絲們的合理訴求,卻被韓國人搬運到了一個韓國國內名為「theqoo」的論壇上。
短短半小時內,貼子下面的留言全都是辱罵中國的。於是粉絲跑到李孝利的INS帳號下面留言,提出自己的質疑。
結果,這一下引來了許多韓國網友和港臺廢青的謾罵,再加上李孝利惡意刪除評論,導致評論一邊倒全都在詆毀中國。
所以網友們紛紛祖安起來,把李孝利、韓國網友和港臺廢青們一起罵了個遍。
就算李孝利刪得再快,評論數量還是一度突破了20萬條。
後來,節目組也只發了一個不痛不癢的聲明,說是工作失誤,沒有想那麼多,連個道歉都算不上。
韓國JTBC電視臺在報導這件事的時候,甚至倒打一耙,把事情描述成了中國網友網暴李孝利。
於是,有不少粉絲都發聲說,希望限韓令能夠繼續,讓這些韓國人尤其是辱華的那些,不要再來中國賺錢了。
還有粉絲在微博下面創建了話題#限韓令請不要停,我家愛豆我自有辦法#,來奉勸大家要理智,追星有底線。
不過,有一位博主認為,所謂的限韓令是不對的,他認為站在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限韓令並不是對韓國的懲罰。
因為中國市場的限制,反而促使了韓國明星紛紛去往歐美發展。
無論是韓國明星還是韓國電影,在歐美國家都獲得了很大的成功,韓國在世界流行文化中得到了話語權。
所以在他看來,限韓令除去政治意義上以外,對於國內文化發展並沒有什麼好處。
的確,韓國對外的文化輸出是不錯的,拿下奧斯卡獎的《寄生蟲》也經常被人拿來說道。
但這位博主有兩點說錯了,一是韓國是因為中國限制才全力往歐美發展的,就是完全錯誤的。
從韓國確定「文化立國」戰略的那一天開始,他們就是削尖了腦袋想要被西方認可。
其次,官方也從來沒有什麼限韓令,只是民間對韓國的部分行為有所不滿而已。
2012年紅遍大街小巷的《江南style》,鳥叔PSY因此在歐美音樂圈一戰成名,登上公告牌榜首,並且拿獎拿到手軟。
之前不少女生一直都在追的EXO,也很早就進軍過歐美市場,拿下過獎項。
國內各大論壇也依舊能看到關於韓國流行的討論。
當然,我也同意博主的說法,只靠抵制是無助於國內文化產業發展的,發展好自己才是王道。
不得不承認的是,韓流文化近些年確實勢頭很猛,在積極對外進行輸出。
但韓流輸出的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
韓流之所以能在二十年時間內全球開花,背後離不開韓國政府的大力推動。
從1960年起,韓國就開始推進現代化進程了。時任的樸正熙政府(1963-1979)強調,隨著經濟發展,現代化步伐加快,國內要更加重視文化、教育和傳媒的作用。
樸正熙政府認為,文化是第二種經濟,它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
1983年,韓國政府制定了《第五次經濟社會發展5年修改計劃》,文化政策成為韓國的社會發展戰略之一。
1992年8月24日,中韓兩國正式建交,第二年,央視就率先引入韓劇《嫉妒》,韓流開始進入中國。
因為初來乍到,這部劇雖然在韓國國內反響不錯,但在國內並沒有掀起什麼水花。
1997年,由崔真實和安在旭主演的《星夢奇緣》在中國播出,這次,高富帥男主和灰姑娘女主的狗血愛情故事火遍了中國。
安在旭飾演的「小民哥」,雖然留著在今天看來是洗剪吹殺馬特的髮型,讓人忍不住想要幫他把劉海往上捋一捋。
但在當時,卻迅速成為了年輕人們最愛的髮型,從韓國席捲了中國。
安在旭也成為了第一個敲開中國市場的韓流明星。
」
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的傳統製造業受到了重創,命脈還被美國捏在了手裡。
1998年,金大中出任總統,正是在經濟不景氣,產業升級的空間很小的情況下,韓國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國」的戰略。
此後,韓國啟動了多項政策、法規、資金等多方面支持,來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光相關的法律法規就出臺了《電影振興法》、《演出法》、《出版與印刷振興法》等等。
同時政府內部還設立了文化產業局,下設電影、影響等科室,還有遊戲綜合支援中心等等,成立了韓國文化振興院。
韓國藝人可代言各種政府機構組織,韓國電視劇可作為國禮送出,政府幫忙營銷。
更不用說相關產業的優惠政策,減免稅負,免除建設相關的土地費用等。
同時,韓國全國各大院校開設的相關專業超過900個。既有2-3年的專科,也有4年制的本科,還有研究生院和網絡教育,保證能夠可持續發展。
在這種全方位的扶持下,韓國的文化產業想不強都不可能。
1999年,安在旭、金喜善主演的《泡沫愛情》播出,讓這對金童玉女成為了韓劇中最經典的熒幕情侶,賺足了不少觀眾的眼淚,也讓「白血病」成為了韓劇屢試不爽的萬金油。
比如後來宋承憲和宋慧喬主演的《藍色生死戀》,就不知道讓多少男男女女哭瞎了雙眼。
伴隨著韓劇,韓國音樂也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中。
比如《星夢奇緣》播出後,男主角安在旭演唱的片尾曲《永遠》大受歡迎,之後又接連在北京、瀋陽等地開起了演唱會。
不過韓國流行音樂K-pop真正席捲中國,是韓國第一代偶像團體H.O.T。
2000年2月1日,韓國第一代偶像團體H.O.T在北京工人體育館開演唱會,整場尖叫連連、歡呼聲不斷。
第二天,北京各大報紙的文藝娛樂版頭條,幾乎都刊登了這件事。
在此之前,工體並不是一個開演唱會的好地方,幾乎是辦一場賠一場;而在H.O.T之後,能在工體辦一場演唱會,成為歌手實力的一個標杆。
2001年,韓國電影也進入了中國市場。
這一年,電影《我的野蠻女友》被引入中國,全智賢也成為了全民女神,女孩兒們紛紛模仿,爭先恐後「毆打」男朋友。
男主角車太賢,則成為了「最佳男友」的代言,劇中的臺詞「如果她打你,一定要裝得很痛,如果真的很痛,那要裝得沒事」,也成為了大家中二時期寫情書很容易想起來的情話。
2004年開始,韓國明星更是開始有計劃、有規模進入中國市場。
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張娜拉。
2005年,張娜拉與國內演員搭檔,出演電視劇《刁蠻公主》女一號,在當年收視率成功破2,讓全國觀眾都記住了她。
早年在韓國,張娜拉影響力並不如宋慧喬等人,充其量只能算是個二線女星。
但自從她和她的團隊選擇了進軍中國市場了,反而能分到很多在韓國國內分不到的蛋糕,在之後的8年裡,她一共參與了13部影視劇,只有3部在韓國。
在中國商演時,唱3首歌就能賺個20萬左右,比在韓國高得多。
另一個代表是因為出演《浪漫滿屋》而爆紅的Rain,憑藉這部劇,他還入選了《時代》雜誌「世界最有影響力100人」。
正當紅的他特意籤了中國代理公司,演唱會幾乎場場爆滿,國內的演出商也很看好他的市場號召力。
2005年左右,電視臺的限制被放開了。除了引進電視劇外,電視臺也可以做相關的娛樂節目了。
2012年到2016年,是韓流在中國走向頂峰的幾年。
在偶像劇上,韓劇用新鮮元素代替老舊劇情,重新吸引了大家的視線,比如《繼承者們》《來自星星的你》《請回答1988》《太陽的後裔》等等。
音樂上,大熱的BIGBANG、EXO帶領韓國流行音樂的走向。
不過,隨著內地電視劇、偶像的崛起,韓娛市場被慢慢擠壓,沒有了前幾年那種的火爆局面。
中國國內電視臺,也積極地去學習韓國綜藝的思路。
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又或者是《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等》,都來源於韓國綜藝節目。
在愛優騰和搜狐等視頻播放APP上,也有不少韓劇、韓綜的視頻。中國資本更是相繼進入韓國,收購韓國娛樂公司的股份。
這幾年,韓流沒有往年那麼火了,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文化產業慢慢有了點起色。
但從頭到尾,韓國和中國的文化交流就沒停過。
2017年,韓國的文化產業出口也有68.9億美元,同比增長14.7%,遊戲、出版、漫畫等增長全面均衡,只有電影同比減少了7.2%。
包含購物、追星、整容等全方位的韓國文化產業鏈就這樣形成。
這套東西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是不小的,相信不少人在國外旅遊的時候,都曾經被誤認為是韓國人。
流行性很好,這是韓國文化輸出的優點,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沒有什麼內涵,稍微有一點的都是從中國或者日本偷來的。
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博物館裡,有一個由韓國財團投資拍攝的視頻。視頻主要講述的是唐高宗時期,烏茲別克斯坦的輝煌歷史。
在這段視頻裡,介紹了博物館中一副名為「萬國來朝康國(即烏茲別克斯坦)國王」的壁畫。
唐使臣和高句麗使臣被並列,並且稱高句麗使臣為古代韓國人。中國東北和遼東都算成了韓國的故土。
每個烏茲別克斯坦的孩子都會被組織參加這個博物館,並且觀看這個視頻。
其實高句麗根本就不是韓國人的祖先,但韓國人老這麼宣傳老這麼宣傳,宣傳多了有的人就被誤導了,真以為高句麗跟他們有關係。
同樣的騷操作在孟加拉國的首都博物館裡也出現了。
在展示海外文化的展廳裡,第一個出現的就是韓國展區,面積是中國展區的兩倍大。
在地圖中,「渤海國」成為了韓國人的故土,而圖上的部分只包括中國東北,俄羅斯部分完全沒敢畫上。
按理說,韓國有這麼強大的對外輸出,為什麼卻不輸出點兒自己的正經東西?
因為韓國的文化在古代和中國就分不開,但他們為了政治原因廢掉了漢字,新搞了一套文字,結果就是自己毀了自己的歷史,在歷史文獻都讀不懂的情況下,又談什麼傳承文化呢?
其結果就是韓國輸出的東西集中在流行文化和宗教上,歷史積澱不夠,缺乏深度,有時候還有很深的西方印記。
一位名叫林均澤的韓國歷史學家公開宣稱,中國有80%的領土曾經被韓國統治。
由於隋煬帝曾三次討伐高麗,於是在隋煬帝被殺後,高麗聯合朝鮮寶島南部的百濟和新羅一起發兵進攻中原,很快就打下了當今中國80%的領土。
高麗更是厲害,連蒙古和俄羅斯遠東地區都被收入囊中。
這段編造的歷史誤導了很多人,2006年韓國熱播電視劇《朱蒙》,就照搬了《韓國史》裡的這個扯淡的觀點。
就算是流行文化裡,也離不開中國文化的影子。
比如韓國團體ACE的新專輯《胡蝶之夢》,稱自己運用的是「東洋風」。
但網友們看了都怒了,因為蝴蝶之夢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中國文化裡來的,幹嘛遮遮掩掩說是"東洋"的?
同樣還有VIXX的《桃源境》,採用的典故明明就是《桃花源記》,卻偏偏說自己是東洋奇幻。
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文化是中國來的,當然就只能硬造了一個指代中日韓三國的「東洋風」。
還有韓國目前打入歐美市場的K-pop,其實是從日本的J-pop中受到啟發而來的。
而J-pop則是從歐美而來的Hip-pop發展出來的。
K-pop能在歐美國家找到自己的受眾,因為本來就源出於此。
而《寄生蟲》之所以能夠拿下奧斯卡獎,也是因為這部電影很符合美國的主流價值思想。
作為一部批判貧富差距的電影,它的幕後推手其實是韓國最富家族的成員。
仔細想想電影裡的那些角色,富人被描繪成了傻白甜,除了有錢以外非常好騙,窮人反而被描繪成了一群奸詐小人,為了錢無所不用其極。
這種對於窮人的醜陋刻畫,其實並沒有真正反思貧富差距問題,反而是在討好富人對底層人的想像。
縱觀韓國的文化輸出歷史,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但也有很多需要我們也注意的問題。
20年前,韓國曾經禁播了風靡亞洲的《還珠格格》,沒有誰比韓國更清楚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
隨著國內文化產業的逐漸崛起,我們不僅要記得把屬於我們的文化從韓國人手中拿回來,更要會取長補短,創造出一個超越韓國,也超越美國的文化輸出模式。
烏鴉校尉整理編輯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烏鴉校尉(ID:CaptainWuya)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
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請隨意
參考資料:
姜黎:韓流入侵中國 進入3.0時代
淺談「韓流」
韓國:「文化立國」成就後起之秀
大西洋鰻魚:韓國真的是「東亞之光」嗎?
知乎問題「客觀來看,韓國有什麼地方超越了日本和中國」下,「大西洋鰻魚」的回答
豆瓣:韓國kpop在外大量挪用/剽竊中國文化,已經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希望引起足夠的重視!
烏鴉校尉的表情包第二彈
在微信表情包商城上線啦!
在微信表情包裡搜索「烏鴉校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