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修丨劇場四大要素

2021-02-08 演員圈

作者簡介:

李國修(1955—2013)

著名戲劇家,當代華人劇壇少有的多面手,集劇團經營者、劇作家、導演、演員於一身,對臺灣現代劇場做出了卓越貢獻,有「鬼才」之稱,是臺灣藝術界最高榮譽文藝獎(戲劇類)的第一屆得主。早年參與蘭陵劇坊、表演工作坊的創辦和演出,與李立群合演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曾引起巨大轟動。1986年創辦屏風表演班並擔任藝術總監,堅持原創戲劇,搬演臺灣本土的生命故事,共創作了《京戲啟示錄》、《三人行不行》系列等27部劇本。因格外關注戲劇中的悲喜關係,被譽為「臺灣的卓別林」。

此外,李國修在戲劇教育方面也耕耘不輟。他獨創了一套系統的編劇、導演、表演訓練課程,常年在各地舉辦文藝講座,在高校開設戲劇課,影響了眾多臺灣文藝工作者。

近年來,我一直在推廣‌「流眼淚運動」。我不是要教大家濫情,而是我認為這個社會太過壓抑,充滿許多負面的情緒,我們應該培養‌「表達自己感性的能力」。我先跟各位分享兩個小故事:在臺灣有個婦人,因為從小當養女,從小被打罵長大,成長過程中受盡委屈,她就發下重誓,今生不再掉一滴眼淚。後來她被診斷罹患了乳癌,病床上的婦人在臨終前告訴兒子她很後悔,因為她現在想要為自己的一生掉一滴眼淚,卻哭不出來,醫生告訴她,‌「你太久沒哭,淚腺已經斷了」。

第二個故事是一則舊金山的外電。某家電視臺訪問一個一百多歲的人瑞有什麼長壽的秘訣,這位老爺爺因為年紀太大,由他80歲的女兒代為回答:‌「哪有什麼秘訣?我爸爸就是愛哭,他很會處理自己哭泣的情緒。

哭泣一直以來被視為軟弱的象徵,尤其是中國人的文化中更有‌「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傳統包袱,但哭泣其實是一種抒發情緒很好的方式,可以傾瀉心裡的垃圾,讓自己的負面情緒代謝掉,維持身心的健康。我必須強調,我所提倡的是‌「感性」的眼淚,而不是‌「非理性」的眼淚。所謂的‌「非理性」,可能包含著‌「憤怒」的情緒或是‌「歇斯底裡」的情緒,這是不健康的。

「流眼淚運動」背後的信念是‌「對生命的熱愛」,當你開始關心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你自然會感受到你和周遭的人之間情感開始交流,於是乎悲有所感,歡有所感,離有所感,合有所感,你參與了別人的生命,別人也參與了你的生命。當你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就不會覺得在劇場或電影院裡哭是一件丟臉的事,你反倒要哭得很驕傲,因為你終於看懂了劇中角色的生命。

我的創作素材來自於對現實生活的體悟與觀察,透過作品反映人心與社會現象,這樣的創作概念,比較偏向寫實主義。在我的認知中,劇場構成的四大要素分別是劇本、表演者、劇場和觀眾

‌「劇本」指的是故事,戲劇的本質是衝突,若干個衝突構成事件,若干個事件構成情節,若干段情節串聯成故事。

狹義的‌「表演者」指的是演員,但廣義地來說,舞臺布景、服裝、燈光、音樂等一切在劇場裡出現的視覺與聽覺的調度,都算是表演者。

‌「劇場」指的是演出「發生」的空間,至少包括了表演者演出的舞臺和觀眾席。若以觀眾席的形式來區分劇場的空間,通常有以下幾種劇場:鏡框式舞臺、單面式觀眾席、雙面式觀眾席、三面式觀眾席、四面式觀眾席、扇形觀眾席、圓形劇場及環境劇場。若以觀眾席的數量來區分的話,可分為大型劇場(1000人以上)、中型劇場(300~1000人)和小型劇場(300人以下)。

因劇場演出的特性是‌「當下發生」,是一種‌「正在進行」的藝術,表演者與觀眾處在同一個時間與空間,觀眾可以親眼看見表演者的肢體動作,表演者可以親耳聽見觀眾的掌聲與笑聲。所有的互動交流是‌「立即的」,無法被複製取代的,也因此,觀眾的參與成為演出的一部分

 -本文摘自- 

《李國修編導演教室》

李國修 著

黃致凱 整理

他是相聲大師馬季在臺灣的獨門弟子

他是蔡康永、金士傑、林懷民倍加推崇的鬼才藝術家

他主演了《光陰的故事》《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大半個臺灣演藝圈受惠於他的表演訓練法

劇場修行四十載,創作心得盡在本書

歡迎來到戲劇大師李國修的編導演課堂

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 事情就功德圓滿了。

而這一生我只想做好一件事,那就是——開門、上臺、演戲。

——李國修

-內容簡介-

《李國修編導演教室》是李國修四十年劇場修行筆記,也是完整呈現其一生創作思維、導演理念及表演歷程的第一手資料。全書根據李國修編、導、演的教學講義整理而成,以第一人稱撰寫,儘量還原其在課堂上的口吻。李國修通過自身的舞臺經驗、作品範例、人生經歷等,系統地闡述了其創作理念。這些理念歷經實踐的檢驗,並在失敗的教訓中不斷地得到修正。編劇課上,他深入淺出地示範了「說什麼,比怎麼說重要」,讓劇本回歸「人味」;導演課上,他提出「導」引創作概念並整合「演」出元素,倡導永不滿足的創作精神和不斷建立與推翻的導演風格;表演課上,他主張透過認清第二自我找到正確的生活態度,達到演員與角色的心靈契合。他始終相信,戲劇是一門關於「人」的藝術,無論呈現何種美學形式,其核心都是在探討人性。因此,本書不僅是一本戲劇創作的實用手冊,也能使讀者更新對人生的體認。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即可購買

 -演員圈微信群- 

經驗分享×創作交流

添加拍電影網為好友

邀請你入群

相關焦點

  • 蔡藝芸丨李國修老師是我堅持做戲的動力
    文丨蔡藝芸(獨立戲劇導演、詩人)2011年李國修的《京戲啟示錄》首次來大陸演出,我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後還保留著看戲的習慣
  • 樊光耀復排李國修《三人行不行》,隆福劇場連演20場
    新京報訊(記者 劉臻)仙童戲劇致敬華語經典——原創編導李國修先鋒喜劇《三人行不行》將於11月13日起在隆福劇場開始第二輪的演出。演出開始前,《三人行不行》在隆福小劇場舉行了新聞發布會,臺灣屏風表演班監製王月女士,與本劇導演樊光耀共同向媒體及觀眾分享屏風表演班的歷程、《三人行不行》的創作緣起。
  • 即將開票丨經典喜劇——《三人行不行》臺灣劇作家李國修經典之作!
    原創編導:李國修李國修(1955~2013)臺灣劇作家,祖籍山東萊陽,集編、導、演及劇團負責人為一身,榮獲多項戲劇大獎,是當代華人深具成就的全方位劇場藝術家。李國修於1986年創辦了「屏風表演班」,一生為世人留下二十七部經典劇作,如《三人行不行》系列作品、《徵婚啟事》、《莎姆雷特》、《京戲啟示錄》、《西出陽關》等。除了創作了諸多經典作品,李國修在提攜後進及發展戲劇教育事業方面更是不遺餘力。2013年7月18日,在他的告別追思會上,馬英九先生親自頒發褒揚令,肯定了他對臺灣現代劇場的卓越貢獻。
  • 蔡藝芸:李國修老師是我堅持做戲的動力
    文丨蔡藝芸(獨立戲劇導演、詩人)
  • 新年薦新書 | 李國修的編導演教室
    從小喜歡表演,愛聽相聲,到了大學時期,他很積極地加入了話劇社,開始投入劇場創作和演出。當時是80年前後,他成為了臺灣小劇場運動的先驅——蘭陵劇坊的第一代成員。蘭陵劇坊可以說是影響著臺灣近四十年表演藝術的團體,從這個團體裡湧現出一大批臺灣非常重要的劇場創作人才。
  • 全國巡演 | 原創編導李國修 經典喜劇《三人行不行》,即將全國爆笑登場!
    作為李國修衣缽傳人,樊光耀深得其劇場美學和創作方法之精髓,可以說是復排本劇的絕佳人選,他也確實不負眾望。——《北京青年報》原創編導 李國修李國修(1955~2013)臺灣劇作家,祖籍山東萊陽,集編、導、演及劇團負責人為一身,榮獲多項戲劇大獎,是當代華人深具成就的全方位劇場藝術家。
  • 三人行,必有笑聲 | 臺灣喜劇大師李國修的「二進京」
    許多觀眾期盼著能過再次在劇場感受他的魅力。仙童戲劇致敬華語經典,原創編導李國修經典作品《三人行不行》北京二輪來襲!李國修先鋒喜劇《三人行不行》11月13日-17日11月27日-12月25日北京隆福劇場《三人行不行》海報
  • 原創編導李國修《三人行不行》, 笑出內傷概不負責~
    32年後,李國修仍與我們心意相通。《三人行不行》這部經典喜劇由仙童戲劇再次復排上演,復排導演是1999年就加入屏風表演班、後成為屏風表演班首席演員的樊光耀。作為李國修衣缽傳人,樊光耀深得其劇場美學和創作方法之精髓,可以說是復排本劇的絕佳人選,他也確實不負眾望。
  • 戲劇大師李國修去世7周年紀念 言承旭等弟子齊聚
    來源:新浪娛樂李國修弟子齊聚新浪娛樂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戲劇大師李國修2日逢辭世7周年,昨曾國城、導演黃毓棠偕同師弟黃致凱、《昨夜星辰》導演樊光耀及《莎姆雷特》演員群,與過去屏風表演班的夥伴與志工等近百位屏風家人,共同前往恩師長眠地虔心參拜
  • 李國修的另類教養:孩子,我要你輸在起跑點
  • 周四上演丨打工人的都市病,著名劇作家李國修早已看透
    在李國修的編排下,演員與角色的界限被模糊掉了,但又不是完全割裂。當三人想將汽車內部恢復成正常狀態時,演員「順利完成演出」的邏輯主導著這一行為,但同時,他們仍然保留著各自的角色身份和角色之間的權利關係。這一段落幾年前被李國修的大陸弟子張一馳豐富發展成為獨立的舞臺作品《三昧》。《三昧》將故事發生的地點移至北京,時間延續到當下,現代精神頑疾與前現代天真童趣的並置構成強烈的戲劇張力,延續並突出了《三人行不行》中的懷鄉病。第三個故事的喜劇效果最為強烈,三位演員需要扮演多個角色,並迅速完成角色之間的切換,結果左支右絀、顧此失彼。
  • | 編導 | 李國修 ——「屏風」內外,劇場亦人生
    屏風創辦之前,李國修是臺灣家喻戶曉的電視喜劇諧星,也是影視走進千家萬戶的大發展時期。可是他卻掉轉向了最心儀的劇場。如今令人豔羨的編導演身份,又何嘗不是屏風草創艱辛的寫照。沒有劇本可以演,李國修由演員發展到編劇,也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導演,又擔綱起了導演。真正讓屏風贏得掌聲,是因為在其他劇團走翻譯外國戲劇改編路線之時,李國修堅定堅持臺灣本土原創,寫當下臺灣人自己的故事。
  • 開票丨《演員實驗教室》,金士傑與蘭陵劇坊的40周年
    3月6日 10時丨演出時間丨4月29日-5月1日 19:30丨演出票價丨80、280、380、480、680、880元《演員實驗教室》首演於1983年,這是一出關於「時間」的戲。首演後25年的《演員實驗教室》,團員們再度聚首,延續當年集體創作的方式,爬梳他們如何走進劇場,如何成為蘭陵人的故事,藉由對於生命與靈魂的探問,對劇場以及表演的回顧
  • 先鋒喜劇《三人行不行》再度爆笑開演 劇場經典小作品大魅力
    談及即將再度登上隆福劇場、二輪演出20場的《三人行不行》,北京希肯琵雅國際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丹女士表示,感謝製作人段嶸,感謝大清華傳媒的授權、屏風表演班王月的信任以及樊光耀導演的悉心執導、隆福劇場的大力支持以及各位演員的辛苦付出。
  • 收藏丨2016實驗劇場已開票演出排期
    *已售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化身丹麥王子哈姆雷特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世界最著名的復仇故事創10萬張門票數分鐘內售罄的英國票房奇蹟英國國家劇院現場 莎士比亞單元·奧賽羅——兩大奧利佛獎得主完美演繹「男人的嫉妒」
  • 「藝惠劇場」丨打破常規的舞蹈劇場,舞劇《微縮空間》開票!
    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舞蹈編導系,2016年先後加入候瑩舞蹈劇場、北京現代舞團項目演員。北京現代舞團《十二•生肖》首演及國內巡迴、並隨團作品《二十四節氣•花間十二聲》以色列及北美巡迴;北京「覓劇場」戲肢體劇劉正的《夜•班》國內巡迴;中國「培青計劃」戴劍舞蹈作品《Mo舞道》於國家大劇院首演;中國「扶青計劃」杜彥浩作品《微縮空間》於上海國際舞蹈中心首演;北京鷹劇場作品《O》《M》於北京多維劇場首演; 北京十口無團新作《遷徙》。
  • 錯過李國修最後抱抱 曾國城紅了眼哀「沒看懂王月暗示」
    記者蕭雅玲/臺北報導王月日前上衛視中文臺《一袋女王》錄影,主持人曾國城爆料李國修生病時,曾與老婆一起南下臺中探望,要離開前在電梯裡遇到外出剛回來的王月,王月還問他走之前有沒有抱抱李國修,曾國城回說沒有,王月還特地再次提醒要不要抱一抱李國修再走
  • 賴聲川和他的「黃金時代」丨壹讀精選
    對戲劇極度熱愛的金士傑,一面說服曾在美國有過劇場創作經驗的吳靜吉開班授課,一面到處尋找團員,招兵買馬。卓明、黃承晃、劉靜敏(後更名劉若瑀)、李國修、蔡宏榮、杜可風、金士傑的姐姐金士會等,都是最早的蘭陵劇坊成員。
  • 讀者劇場實踐三大要素--全國師訓廣州場展演花絮
    讀者劇場三大要素Sound & Gestu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