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明主演的《大唐玄奘》,差不多我是和昆汀的《八惡人》同時間看的。
所以當我看《大唐玄奘》的時候,滿腦子裡都是自帶彈幕:這對白真夠爛啊!
我們知道昆汀的影片,除了滿滿的惡趣味和情節上的反轉反轉再反轉之外,還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對白非常的牛,片子裡的角色往往都是叨逼叨叨逼叨的話嘮——即使是聽起來像是大段大段的廢話,也讓人覺得十分精彩,當然,事實上這些看似廢話的對白,其實都是起到推動劇情發展,豐富人物性格的作用。
反觀《大唐玄奘》,對白乏味不說,而且對話還總是說不到點子上,看的我都替編劇捉急。
而《大唐玄奘》的劇情,更是莫名其妙。我原本想著這編導再不濟,按照歷史把一件件事串起來,好歹也是個冰糖葫蘆吧?誰知道人家連冰糖葫蘆都不做,直接就是一把天女散花。更為神奇的是,雖然編導對玄奘同學生平事跡進行了創作和加工,然而這個再創作的總體思路卻是大段大段的省略和裁剪。其實我佩服編導的,正是這一點,因為他們在省略、拼接的時候,往往能把最精彩的內容省略掉,而且還能把原本流暢連貫的一件事給搞的四分五裂——也真是不容易。
因此,如果你去翻《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這本書,都會發現比這個電影精彩。
同時,片子裡關於宗教、文化方面的硬傷也比比皆是。至於黃曉明的演技——黃曉明其實只要負責裝二就行——反正我是第一次發現,他的只要一說臺詞,都能讓人出戲。
既然是這麼一部影片,我為什麼又要看呢?
這倒不是我有自虐的愛好,而是我這篇文字要說的重點:《大唐玄奘》裡,有著大量的新疆風光。
這也難怪豆瓣上很多人評價:這是一部旅遊風光片;或者:適合觀看此片的人群為攝影愛好者。
我覺得,這些評價都很客觀而科學,這部片子也就只剩下風光了,如果有人拿著刀架在我脖子上,硬要讓我說這部片子優點的話,我也只能說:這部片子攝影還真不錯。
《大唐玄奘》的新疆風光部分主要在前半部分和最後的結尾處,因為前半部分玄奘是從甘肅到新疆,然後從夏特古道就翻出了今天的國境線了,玄奘本來是打算進入新疆,抵達伊吾後,再往今天的吉木薩爾走,也就是打算一直沿著天山北麓走,但是因為當時的高昌王麴文泰,將玄奘給接到了吐魯番,所以他後來的路線就是一直在南疆走了。
影片倒是對玄奘在南疆的情況著墨不多,所以南疆的景色很少,唯一一個辨識度很高的景點,是克孜爾尕哈烽燧。
這個烽燧今天的位置是在阿克蘇地區的庫車縣,建於漢宣帝時期,搞13.5米,是一個連體的雙塔造型,我曾經在一個3月份去過一次,而3月份,剛好是南疆浮塵天氣的時候,放眼望去,天空昏蒙蒙的漫天都是土,整個世界都像是在一桶渾水裡。這樣的天氣下,我拍出來的烽燧也因此而灰頭土臉。
除了這個烽燧之外,《大唐玄奘》中基本就沒有辨識度高的南疆景物了。
而在整部影片裡,出現最多的新疆風光首推大海道,而且是反覆出現。大海道這個地方以前倒是很少在影視作品中出現,事實上大海道這條線,也是近幾年才在自駕、攝影愛好者中熱起來的。
所謂大海道,其實和大海根本沒有關係,之所以起了大海這麼個名字,用的是沙海之意,也就是沙漠戈壁像海洋一樣無邊無際。這條道,位於今天新疆最東邊的哈密、吐魯番一帶,這條路的確也是玄奘當年進新疆的路。其實別說是唐和尚了,當年從漢代開始,人民群眾進新疆,走的都是這條道,只不過到了宋代後,便荒廢了,改為走今天的蘭新線,也就是從大海道的北邊走了,這個原因,一是因為大海道雖然裡程段,但沿途自然條件惡劣;二是因為吐蕃對新疆的佔領。到了今天,大海道再次走紅,其實就是因為那裡面有著壯闊的雅丹,或者叫風蝕城地貌。
《大唐玄奘》中還有一個出現頻率非常高的地方,是庫木塔格沙漠。
和大海道不同,庫木塔格沙漠基本上是吐魯番地區上鏡率最高的外景地。在新疆只要是一拍沙漠什麼的,十有八九就是庫木塔格。
我最早在電影裡看到庫木塔格沙漠,是在姜文、趙薇主演的《天地英雄》裡。好像是在電影剛開始的時候,姜文穿著一身阿拉伯人的服裝在庫木塔格沙漠上瞎轉,然後遇上沙塵暴什麼的。庫木塔格沙漠之所以頻頻出現在電影裡,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這個沙漠的沙丘高大,連綿起伏,線條很優美,另一個原因則更重要,是因為這個沙漠離城鎮太近了,完全就是緊緊挨著鄯善縣城,一腳跨進去是沙漠,一腳跨出來就是馬路邊的超市。
需要搞清楚,新疆有兩個沙漠都叫Kumtag,通常挨著鄯善的這個寫作庫木塔格,而另一個則寫作庫姆塔格,以前我發過一篇關於兩個Kumtag的文字,沒看過或看了忘了的請點擊藍色字體《以訛傳訛,新疆沙漠的三個著名謬誤》。
正因為鄯善縣城邊上的庫木塔格沙漠挨得近,所以補給啊、食宿啊什麼的都方便,加上沙漠又漂亮,自然大家都選這裡拍沙漠。
《大唐玄奘》中,有一大段都是表現玄奘在沙漠中打翻水袋,差點渴死的情節。這也是真實的歷史。在電影裡,是這樣表現這一段的:先是玄奘自己喝完水再給馬喝,不過奇怪的是,他是先將水倒到手裡,給馬餵水——水這麼珍貴,你倒在手裡是個什麼意思?滴滴答答的漏一地很好玩嗎?
然後玄奘便失手打翻了水袋——其實不是失手打翻,整個是一個拋物線給扔出去的。水自然是沒了,然後黃曉明,不,是玄奘抓著沙子糊了一臉痛不欲生,接著就是表現玄奘吃東西,乾咽不下去,正做便秘裝咽不下去的時候,突然沙漠裡下起了雨,玄奘於是欣喜若狂,一個鯉魚打挺站在雨水下做耶穌基督狀——我擦,你不知道趕緊接點水嗎?你以為在沙漠裡遇上梅雨天了嗎?果然,人家是陣雨,意思了一下就沒了,玄奘依然缺水,終於昏死過去,夢到他媽,夢境裡,出現的外景是開滿杏花的山野,竟然是伊犁吐爾根的杏花溝。
最終,是識途的老馬搞醒了昏睡的玄奘,將玄奘帶到了一個水坑跟前——也許就是所謂的野馬泉吧。
然而真實的歷史是怎樣的呢?《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的確是打翻了水袋,而且更要命的是迷了路,也就是找不到途中唯一的水源補給點野馬泉了,這種情況下,再往前走,就是死路,所以玄奘決定返回到進入沙漠時的哨卡,但是往回走了十裡地後,他又後悔了。為什麼呢?是因為當初玄奘取經之前曾發過誓,就是一旦往西去取經,就絕不能往東再退回一步,因此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依然掉頭,繼續往西,往沙漠裡去,所謂「寧可就西而死,豈歸東而生」,就是寧可往西走死了,也不能往東退回而活著。
這樣,沒錢也任性的唐和尚一口氣在沙漠走了四五天——你這是鬧著玩的嗎?於是任性的玄奘再也扛不住了,他的辦法是躺在沙漠裡絮絮叨叨的抱怨觀音菩薩,說:我這麼虔誠,現在都這樣了,菩薩你是不知道呢還是不願意來救我呢?
這時候玄奘因為極度缺水,眼睛都看不清東西了,也就是說眼睛裡都快沒水了。玄奘就這樣昏昏沉沉的睡了過去,倒是也的確做了個夢,但不是電影裡說的夢到他媽,而是夢到了一個長相兇惡的神,手裡拿著一根長戟,對玄奘大喝:你咋不再走兩步呢?睡你娘的頭,快起來嗨!
玄奘一下就給嚇醒了,趕緊,那就按照夢裡的指示走吧,沒想到剛走了幾裡地,一直跟隨者玄奘,也已經奄奄一息的老馬,忽然瘋了一樣往一個地方跑,一通狂奔,就將玄奘帶到了一個青草密布的水坑旁邊,唐和尚因此絕處逢生,不僅喝了一個痛快,而且還在水坑裡扎紮實實的洗了個澡,做了個SPA,直接在這裡住了兩天,才繼續啟程,走出了沙漠,抵達了伊吾。
好吧,看了原版的故事,你再比較一下電影的改編吧。反正我怎麼看怎麼覺得電影的玄奘和黃曉明一樣二。
影片裡另一個出現較多的場景,則是五彩灣。
如果說庫木塔格沙漠是吐魯番地區上鏡率最高的外景地的話,那麼,這個五彩灣則是整個新疆上鏡率最高的外景地。五彩灣的位置是在今天昌吉州的吉木薩爾縣以北的卡拉麥裡荒原上,也就是所謂的黑戈壁。
不過也需要注意一點的是,很多人會把五彩灣和新疆另一個景點五彩灘搞混,五彩灘的位置是在今天阿勒泰地區的布爾津縣境內,額爾齊斯河的河邊,五彩灘和五彩灣相距三四百公裡,不過兩個地方有點類似,都是雅丹,或者叫彩丘地貌,只不過五彩灘在河岸上,而五彩灣在荒原中。
以我個人來看,荒原中的五彩灣實際上要比五彩灘上鏡的多,五彩灣更高大,色彩也更鮮豔,感覺上更加神秘原始。所以很多片子,包括李安的《臥虎藏龍》,吳鎮宇、段奕宏、吳京、夏雨等一票爺們主演的《西風烈》等等,都大量在這裡取景。所以《大唐玄奘》安排黃曉明在這個地方來來回回走上幾趟也就毫不意外了。
《大唐玄奘》中還有一個出現頻率高的地方,就是吐魯番的火焰山、吐峪溝一帶了。
吐魯番這個地方,只要你拍唐和尚的事兒,就不可能迴避,因為當年玄奘和高昌王麴文泰,一對好CP基情四射的故事基本上是千古典範啊,就算是小說《西遊記》,火焰山也繞不過去,你要是拍《西遊記》不提火焰山的話,你叫孫猴子怎麼三借芭蕉扇?孫猴子還怎麼鑽到他嫂子的肚子裡?
(火焰山下修建的萬佛宮景點)
在《大唐玄奘》裡,專門就給了一個火焰山的全景,畫面拍的很美,只是後期調色不知道為什麼把火焰山給調成了紫紅色,火焰山從來也沒出現過那樣的顏色——也許是後期的調色師剛喝完櫻桃汁吧。
其實在大多數風光照片中的火焰山,都是被後期加深了色的,火焰山本身沒有那麼紅,而且也不是一直都紅,一般情況下是天氣越炎熱,山體就愈發的顯得紅,陰天的時候則接近於土黃。
除了正兒八經的讓火焰山在片中露了個臉,片子裡還大量展示了火焰山附近的維吾爾民居,比如影片中表現石磐陀追隨玄奘的場景,就放在吐魯番的民居。
而最後石磐陀疑似要殺玄奘的情節,是安排在一個吐魯番的葡萄乾晾房裡面。其實晾房根本不是住人的地方,記得《爸爸去哪兒》中吐魯番的一集中,胡軍和他兒子抽到一個最差的住處,便是晾房,那只不過是搞怪。
在影片裡,編導將胡僧達摩夢到玄奘東來,與玄奘在廟中交流,之後遇上石磐陀,直至石磐陀意欲殺害玄奘改的是亂七八糟,互不關聯,這個我也懶得吐槽了。影片中倒是出現了一個電腦製作的高昌城,不過凡是了解一點吐魯番的人一看就知,歷史上的高昌城絕不會是這個樣子,先不說這個城的風格非常西式,就算樣式好像《魔戒》的山寨版,吐魯番也不會有那麼多石頭來修建城堡,建築材料只能是以黃土為主。
至於高昌王麴文泰和他老婆,一張口就南腔北調,故意學外國人說中國話的樣子,則根本沒有必要,所以豆瓣上有人說,片子裡的新疆人都感覺是日本人在說中國話。
其實麴文泰本身就是漢族人,是今天甘肅蘭州人,你讓他們兩口子大大方方的說漢語不行嗎?搞個日本口音是什麼意思?編導不知道麴氏高昌王國是個漢人政權嗎?
除去這些外景,《大唐玄奘》中還出現了一幕天山的景色,因為天山實在是太長,所以也不好判斷是哪一截,從植被情況看,應該是伊犁段的天山可能性最大。
看完整部影片,很顯然導演是很有野心想拍一個史詩級別的人物傳記,事實上玄奘取經的故事本身,也完全可以擔當起一部史詩巨著,只是編導功力不夠,眼高手低,才拍成了現在這幅模樣。好在,還有新疆風光,當然也有印度風光,還能當一部旅遊風光片來看。其實我們看看本片導演霍建起的履歷就知道,他是幹美術指導出身的,所以在風光拍攝上,總算沒有辱沒自己的美術功底。
點擊右上角,進入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可閱讀往期內容。
圖文內容均為原創,任何組織、媒體及微信平臺使用需經本人授權。
個人轉發,註明是從我這兒轉發的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