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AssBook設計食堂
ID:assbookgroup
作者:北野見海
不知道生活在一線城市的大家,有沒有感受到不同年齡層生活上的割裂?
面向白領上班族的單身公寓,白天空蕩蕩、靜悄悄,晚上7、8點開始陸陸續續有人回家。
面向老年人的舊小區,6、7點開始熱熱鬧鬧晨練,再過兩個鐘頭,就是提著大菜籃子滿滿當當回家的阿姨大爺。晚上9點開始,一戶戶開始滅燈入睡。
在「細分」下,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大家在各自的軌道裡,活成了隔絕的世界。
漫展、創意集市、買手店的年輕人,公園、廣場、菜市場的中老年人……城市生活,就是無數平行宇宙。
但在東京都心,卻有一個綜合性集合住宅試圖打破這種平行,建立一個休戚與共的理想國。
江古田之杜集合住宅,2019年日本GOOD DESIGN AWARD獲得者。
近年來,這種綜合性集合住宅社區,已經逐漸成為日本面對老齡化社會進行住宅設計規劃的一種趨勢,在全國各地興起。
相比傳統租賃市場下根據用戶年齡層「精細化分」的養老院、單身公寓,綜合性集合住宅又回歸到了以往的「大家庭時代」。不同年齡層,不同成長環境下的人,一起聚集生活在同一個社區,由此組成一個新的大型「家庭」。
這種後現代城市生活下的「大家族」,不是靠傳統的血脈連接,而是靠日常生活的交織建立「羈絆」。在是枝裕和執導的電影《小偷家族》中,已經提出了超越血緣的「家庭」概念。
我們今天分享這個位於東京都內的江古田之杜集合住宅,也許可以為即將到來的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城市養老問題提供思路。
01
老齡化社會離我們遙遠嗎?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應該認清一個問題:老齡化社會離我們遙遠嗎?
不如看看前幾個月的微博熱搜:獨居老人家中摔倒4天靠敲盆獲救。
一直以來,我們提到老齡化、孤獨死,想到的就是日本。但其實,這種境遇離我們並不遙遠。
沒有人能永遠年輕。離鄉背井、紮根城市的年輕人在年老後,該如何度過一個不孤獨、體面的晚年?
在探討這個話題時,我們有必要看看鄰國的經驗:2019年,日本65歲以上的老人,人口比例佔到了27%,老齡化程度居全球第一。
他們的現在,也許就是我們的未來。
孤獨死一直是日本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問題。由此甚至誕生了一個新的產業:特殊清掃公司。專門打掃孤獨死老人的遺居和遺物。
2018年,這樣的特殊清掃公司在全日本已經有5269家。
產業「繁盛」的背後,是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在人生最後時刻經歷著不體面的死亡。
紀錄片《無人知曉》,就跟隨清掃隊,記錄了幾例「孤獨死」現場。
75歲的宮川先生,在死亡三周後,直到屍體發出臭味才被鄰居發現。
宮川終身未婚,有1個哥哥、3個弟弟,但兄弟之間都有各自的生活,平時很少來往。
特殊清掃隊來到宮川的住所,一推開門,是堆積了滿屋子的垃圾,空氣中充斥著奇怪的味道。
宮川死亡的房間裡,還有屍體腐壞,體液留下的痕跡。
放棄了社交生活的宮川,生前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場所,終日與垃圾作伴。沒人知道,在人生最後這段時光,他曾想過什麼?
死後,房子裡一切東西被清空,這些曾經記錄著宮川人生點點滴滴的物品,被當作廢品統一處理掉。
仿佛,他不曾來過。
也許你會說,還是因為不夠有錢啊。我現在努力掙錢,銀行帳戶裡帶著長串數字高貴而孤獨地老去,總沒問題吧?
紀錄片裡,有一位死者,生前是股票經紀人,有著豐厚的收入。死後,清掃隊在他家裡發現了一袋現金,以及12萬美金的存款。
他有錢,有子女,但還是孤獨地死在了家裡。
在日本,每年有3萬人,這樣孤獨地死在家裡,直到屍體發臭,才被人發現。
如何才能避免在生命的最後一程,陷入失去尊嚴的生活?誰都不想讓「養老」問題成為逼迫我們結婚、生子的最後一個理由吧。
02
不同世代混居,
會是老齡化社會的解題新思路嗎?
東京江古田之杜集合住宅就是建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孤獨死成為社會問題,育兒家庭越來越少,早在2016年,東京已經有超過一半的「家庭」只有一個人。
1、江古田之杜給出的核心解題思路是什麼?
如果去過養老院的讀者,應該能感受到,當一個社區裡面只有老人,氣氛會是多麼絕望。
「人氣」就是解決「孤獨死」最好的藥方。年老不意味著放棄社交和激情,隨著人均壽命越來越高,漫長的老年生活最要抵抗的就是寂寞。
江古田之杜的核心,就是在保證隱私的基礎上,創造一個不同年齡層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交流的場所。不止於年輕人之間的土嗨,年輕人可以向年長者請教經驗,老年人可以在周圍年輕人身上感受到青春活力。大家都能從彼此身上,感受到吸引力。
比如最近,江古田之杜就組織了定期的針對小朋友的語言會話教學課程(因為疫情,教學改成線上),有相關教育背景的老人,擔任講師。
相比傳統養老社區,江古田之杜更像一個小型社會,鼓勵老年人發揮自己的專長和價值,融入社會和社交,而不是過早地放棄人生。
2、一個綜合性集合住宅社區由哪些組成?
江古田之杜集合住宅社區的房子,大致可以分為4類。面向高校學生的出租公寓,面向有孩子的小家庭公寓,面向健康老人的出租公寓,還有一種是面向需要看護服務的養老中心。
因為吸引的是多樣群體,這裡不僅有臨時託兒所、幼兒園、圖書館,還有養老院、藥店,有獨立工作室、事務所,以及24小時便利店和超市。是一個健全的「迷你版」社會。
在地理位置上,江古田地處東京的中心地段——新宿中心圈5公裡內,旁邊就是池袋和JR中央線。
寫字樓林立,非常適合上班族通勤。同時,濃厚的商務氛圍,也讓年長者感覺自己沒有被世界落下。
但它不全是鋼筋水泥混凝土,旁邊就是江古田森林公園。
這片森林之前一直被用來作政府公務員的宿舍。因為地皮沒有被資本買下,所以這片市中心山林般的綠意一直得以保留。
而現在,以前遺留下的樹木被移植到了不同區域,向社區開放。並作為地區的防災基地,進行抗震等災難演習。還安裝了應急電源、防災倉庫、防災井等設施。
社區還有大型綜合型醫院,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看病就醫都非常方便。
甚至還有「客房」,專門為社區租戶過來拜訪的朋友和家人準備。
市中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綠植和綠地,健全的防災措施。這種地方不必宣傳,也自然會吸引到大批年輕人入住。
3、如何讓大家相互認識並「互動」起來?
城市「孤獨」問題的最大根源,就是大家相互不認識了。相比世代同住一方土地,同耕同作,相互串門、嘮嗑的村落生活,城市裡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太少了!
如何讓大家走出來,流動並連接起來呢?江古田集合住宅中有專門的地區管理組織——生活實驗室事務局。他們會定期組織舉辦音樂會、集市、節日聚會、防災講習等,讓大家相互認識並交流起來。
社區裡有面向小朋友的活動中心,有孩子的家庭,可以在這裡相互認識,交朋友。
咖啡店、小餐廳,周末在這裡加班工作,或者見見朋友,聊聊天。
小型的工作室對外出租,社區的人可以預定下來,舉辦各種各樣的沙龍和活動。
無論是老人、小孩還是青年人,都是要吃飯的。日常生活中,社區有巨大、寬敞食堂,將所有人聚集起來,成為大家交流、閒聊的最佳場所。
「今天李太好像沒出門?」、「好久沒和王二爺切磋象棋了。」
遠親不如近鄰,身邊有人記掛,才是最好的安全保障。
4、老有所用,有價值感才能尊嚴地活著!
因為傳統的農業社會,以耕作等體力勞動為主。到了一定年紀,體力下降,老人基本就失去了工作的能力。
現代社會的工作中,閱歷、人脈和財富成為極其重要的資源。從這個層面上,完成了一定人脈和財富積累的老年人,其實是具備搞事業的優勢的。
與其用道德綁架社會和子女來「養老」,早早放棄生活,去發揮自己的價值,才是獲得尊重和尊嚴的重要來源。
東京另一個集合公寓,「荻窪家族」的運營理念則是:
「每個人,無論什麼年紀,都隱藏著無限的可能性——創意、經驗、技術、知識,這些存在所需的東西。將每個人所擁有的潛能聚集起來,生活將會變得更加自由和豐富。」
這個公寓在一樓公共空間實行「會員制」,加入會員的的入住者,可以在這裡舉辦沙龍。別看地方不大,這可是大樓裡居民進出的必經場所。相當於全社區最火爆的一個「廣告位」。
這個會員制的公共空間,還有個響亮的名字,叫做「百人力沙龍」,力圖打造成為當地交流的中心地點。
「會員制」通過將接觸人群「縮小」化的方式,大大提高大家交流和相互認識的欲望,實現「有效社交」。
當然,你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線下版的「知識星球」。大家通過付費,在這裡找到自己的興趣小組,分享圈內知識,交換人脈和資源。
「荻 (dí) 窪 (wā) 家族」一開始的定位就是加強當地人之間的聯繫,讓不同年齡層的人「互動」起來。而它名字中「家族」兩字,也表達了它的決心——建立像家人那樣的羈絆。
在多災多難的2020年,我們越發能感受到,這種打破脆弱的單一世代構成的綜合性集合社區,在非常時期可以和鄰居展開互助,是一種非常有效、安全的解決方式。
03
文明的社會,是擁有更多選擇權
別讓養老成為綁架你結婚、生子的最大理由
雖然現在有勇氣選擇單身,找不到喜歡的人就不結婚的新一代越來越多,但總有「長輩」這樣勸你:老了總要有個人照顧,養老院的護工會欺負你。
關鍵是,面對這樣的「人生忠告」,我們竟然無力反駁,現有的社會狀態下,甚至自己都懷疑:老了後,我一個人能行嗎?
70歲以上不能租房、不能買理財產品,不能買藥,甚至不能去公共浴室洗澡。
有些酒店和消費場所,明確限制年齡必須要在65歲以下。
有問題存在,應該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讓人委屈自己,去適應問題。一個文明的社會,應該是讓每個人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大家可以有底氣選擇任何一種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解決養老問題的關鍵不是形式上的婚姻,不是一年見不到兩次的兒女,而是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它可以是工作夥伴,也可以是友誼。
從現在開始,關注新時代的養老問題,願我們每個人走進婚姻,都是因為喜歡,而不是因為害怕。願我們年老,也還是可以有選擇有尊嚴的生活。
除特別標明,資料和圖片來自網絡,
AssBook設計食堂重新編寫
原標題:《老齡化社會解題新思路:東京都心的「理想國」——江古田之杜集合住宅》
本文經授權轉載,如需二次轉載,請與原作者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