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深海紀錄片,僅4個人就拍出頂級視效

2020-11-17 澎湃新聞

原創 馬香玉 獨立魚電影

《星際迷航》系列裡有這麼一句話:

宇宙,人類最後的邊疆。

然鵝,就目前而言——

還不是。

別說廣袤無垠的太空,就咱們這個地球家園都還沒探索完全。

今天,香玉要說一部特別的紀錄片。

帶領大家見識一片神秘而又美麗的奇異世界——

《極度深海》

The Deep Med

這部深海紀錄片,上線之後口碑優異。

在豆瓣上評分高達8.5。

只是目前看的人還不多,只有寥寥幾百評價。

海洋,一直是個神秘的領域。

我們對於深海裡的世界,曾有過無數種想像。

紀錄片由4名世界頂級的潛水專家與海洋生物專家組成。

沿法國海岸,進行為期28天的不間斷深潛探索。

下潛深度達到海下100米。

在四名隊員中,最著名的當屬法國海洋生物科學家勞倫·巴列斯塔。

世界海洋探險的推進者。

不斷挑戰人類極限,突破專業潛水領域的紀錄。

同時,他也是一名出色的水下攝影師。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常客。

曾經在水下與700多隻鯊魚共度了24小時。

就是為了拍下一場鯊魚跟石斑魚的生存大戰。

這回,他將跟另外三名傑出隊員一起合作。

在深海拍到更多的驚人之景。

神奇動物哪裡找,還得去往深海裡。

比如這個——

遠看像是一片蘆葦花,隨著水流輕輕擺動身姿。

以為是什麼海草開出來的白花。

近看才發現,這其實全都是一種動物,羽毛管蟲。

它們身體呈管狀,從中伸展出白色的、如羽毛般的觸角,用以呼吸,捕食。

而一旦感知風吹草動,危險來臨,就會立刻把觸角回縮。

堪稱海洋生物版的含羞草。

再比如這個——

身形較小的納瓦爾蝦,上身呈紅色,腹下呈藍色。

兩種鮮豔的顏色碰撞在一起,格外靚麗,富有衝擊力。

它們喜好群居。

大量又細又長的觸角,相互交織在一起。

組成了獨屬於群體的信息網絡。

當捕食者接近時,信息就會通過觸角迅速傳播。

還有這個——

體型較大的翻車魚。

看似威武有力,卻有一個煩心事:

沒有鱗片,皮膚黏膜經常被寄生蟲攻擊。

因此,翻車魚最喜歡的就是尋找它的好夥伴,一種小魚。

這些小魚靈活機動,總是可以十分高效地幫翻車魚吃掉正在騷擾自己的寄生蟲。

你看它笑得多開心啊。(不是)

上面這些已經足夠奇特。

但給香玉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下面這位。

還記得《奇異博士》裡面,博士初次見到古一法師時面臨的幻境嗎。

那個手指上長出手掌,手掌再長出手指,無限分形的畫面。

實在太具有衝擊力,久久縈繞在心頭無法散去。

接下來要說的這種生物,並不是幻境,而是真實存在的。

它一共有五條腕足,均勻分布在身體周圍。

每條腕足又可以分裂成N條。

分裂出來的這些,還可以繼續分裂下去。

最終,一個小小的身體,隨著觸手的分裂和生長,變成一個龐然大物。

當觸手全部盤繞起來時,直徑只有10釐米那麼大。

而當它全部展開時,體型則擴大10倍之多。

畫風那是相當克蘇魯。

前方高能預警!!

san值狂掉有木有!!

它的名字叫筐蛇尾。

它的外形容易讓人聯想到希臘神話中的蛇髮女妖。

能把看到她們的人都變成石頭。

所以也被稱為「深海美杜莎」。

但在經過研究後發現,這種生物其實是無害的。

它跟海星有著親緣關係,在深海裡十分常見。

因為我們對水下的世界了解太少,才會屢屢感到驚奇。

人類對海洋的探索,有著天然的屏障。

雖然我們已經擁有潛水艇這樣的工具。

但就像去山裡探索,不能一直坐在坦克裡不出去一樣。

對海洋的探索,也需要科研人員近距離地接觸和操作。

最好的方式仍舊是人體潛水。

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去世界各地潛水的愛好者也越來越多。

包括考潛水證,也都有了系統的課程。

看起來,潛水好像已經成為了一個門檻很低的活動。

不過,這些都屬於休閒潛水。

深度一般不會超過水下18米。

如果想要依靠肉體下潛到更深處,並且需要長時間作業。

就要像片中的團隊所做的:

人工增壓。

在海平面以下,每下潛10米,壓力就會增加大約一個大氣壓。

下潛時,潛水員需要在特殊的增壓倉內,事先增加氣壓。

讓身體組織溶解更多的氣體。

等到達水下100米的位置,再出倉入水。

這時候,身體內部的壓力與水壓大約一致,才能安全進行探索。

這種潛水方式也被稱為,飽和潛水。

但它也有一個限制。

人體能承受的增壓速度較快,可以在短時間內適應水下100米所需求的11個大氣壓。

而減壓速度,卻是很慢的。

需要至少5個小時的時間用來慢慢上浮。

如果減壓過快,就會導致血液中形成巨大的氣泡。

輕則患上嚴重的減壓病,重則當場送命。

這次的潛水任務,時間有限。

持續28天,每天要下潛2次。

為了實現增壓之後長時間作業。

潛水員在完成每天的作業之後,並不直接上浮。

而是進入到高壓艙內,跟隨高壓倉一起出水,並一直在艙內生活。

直到完成所有的潛水作業,再進行一次減壓就夠了。

換句話說,這4名隊員要在高壓倉內持續生活28天。

在這28天內,只有在水下100米的位置,他們才可以自由活動。

一旦回到陸地,就要呆在這個狹小的艙內,不能出去。

這種飽和潛水的辛苦程度,遠超想像。

首先,就算是身體始終保持在高壓狀態。

每次入水還是會帶來很多痛苦。

其次,深海的高壓讓熱量流失迅速。

出艙作業,都會讓人凍得瑟瑟發抖。

而且水下100米處,氧分壓也隨之變高。

為了不產生氧中毒現象,潛水員吸氧也有限制。

吸入的氣體是3%的氧氣混合了97%的氦氣。

於是所有人說話的聲音都變尖變細,跟小黃人一樣。

需要外部進行調音後,才能大概聽清他們都在說什麼。

但這樣的困難,甚至風險,都沒有讓他們退縮。

從潛水員,到船上隨時輔助他們的整個工作團隊。

都用極大的熱情,來面對這次潛水計劃。

甚至,把這個計劃當成一個夢想。

這是等了18年才等來的那一天。

只有真正的熱愛,才足以讓人在這種高壓與逼仄的環境裡生活28天。

才足以讓人在條件簡陋的船隻上,風餐露宿。

才足以支撐完成這樣高難度的壯舉。

這些專業潛水員,是不折不扣的海洋科研先驅。

人類對於陸地的探索正在日復一日的擴大。

不管是險峻的山脊,神秘的沼澤,還是茂密的叢林,都正在揭開面紗。

但對於海洋的探索,到目前也只有5%而已。

人類自開始探索太空以來,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有12人踏上過月球。

而能夠深入大洋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的人類,卻一度遠遠落後於這個數字。

直到今年的6月份,這個全球最深處才迎來了第12個造訪者。

我們所熟知的大導演卡梅隆,就在2012年潛入過此地。

成為人類歷史上第3位下潛至馬裡亞納海溝的探險家。

還把當時的整個過程拍攝下來,製作成紀錄片《深海挑戰》。

而這,只是浩瀚秘密的一處細小角落。

這顆藍色星球上,有71%的部分是海洋。

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全長超過2500公裡,平均寬度則在70公裡。

這裡一片漆黑,光線無法到達。

是否還存在我們無法想像的事物,一切都是未知。

對於生命的了解,我們還面臨著大量的謎題。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在這浩瀚的世界面前,我們還是太過渺小。

不過,也正因如此。

探索未知的腳步,永遠不會停下。

全文完。

原標題:《僅4個人,拍出了今年最頂級的視效大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明晚8時紀錄片《深海救援》登錄央視4套《國家記憶》
    紀錄片《深海救援》登錄央視4套《國家記憶》由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南京電影製片廠、江蘇蘇影傳媒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攝製的電視紀錄片《深海救援》,將於4月17日晚20:00在中央電視臺4套《國家記憶》欄目中中英雙語播出,片長30分鐘,獻禮人民海軍。
  • 海洋紀錄片推薦 BBC紀錄片《向深海出發》
    幸好有了這些海洋類紀錄片,用畫面和音樂,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探索海洋的大門,完整呈現海洋的壯美與遼闊。  傳播海洋文化,共建海洋生態,海洋網推出《海洋紀錄片》欄目,為喜歡海洋熱愛海洋的人士,推薦那些精彩的海洋紀錄片。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海洋紀錄片是《向深海出發》又名: 海洋探秘 / 海洋。
  • 揭秘頂級幕後班底!頂級團隊、頂尖專家,攜手打造史詩級紀錄片《中國》
    當「神級」紀錄片《河西走廊》的原班導演和撰稿,《芳華》《我不是潘金蓮》的攝影指導,《花樣年華》《2046》《十面埋伏》的配樂大師,《畫皮2》《唐山大地震》的後期團隊,以及近十位國家頂尖歷史專家們薈萃一堂,會拍出一部怎樣的歷史紀錄片?答案就是——《中國》。
  • 豆瓣9.4!Netflix這部匯集頂級設計師的紀錄片,簡直拍成了美劇的級別
    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4,國外爛番茄網評分也高達92%的紀錄片,以奇妙的拍攝,帶你了解關於設計、創意、和為未來的一切。這部由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Moegan Neville執導的紀錄片一共有八集,探訪了活躍於世界不同設計領域的八位頂級設計師。
  • 上映三天全球票房1.4億,李冰冰主演的怪獸大片,帶給你深海恐懼
    8月10號有三部大熱電影上映,《一齣好戲》、《愛情公寓》以及號稱斥資1.5億美元打造的怪獸災難大片——《巨齒鯊》。說起鯊魚,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1975年上映的《大白鯊》。由於70年代特效技術尚未成熟,電影中大白鯊甚至沒有露出過全貌,僅依靠著音樂的烘託和氛圍的渲染,觀眾們未見其形就被嚇得不輕,至今仍被奉為經典。
  • BBC紀錄片 || 50部:頂級世界地理紀錄片(在線播放)
    本片一上映,就被譽為「BBC史上最美紀錄片」,由大衛·愛登堡爵士主持,在長達4年的拍攝過程中, 製作團隊共執行了125次的探險,水下拍攝時數長達6000多個小時。第1集 同一片海洋第2集 深海第3集 珊瑚礁第4集 海底花園第5集 碧海藍天第6集 海岸
  • 推薦 | 必看50部頂級世界地理紀錄片
    為大家準備了一系列精神食糧——頂級世界紀錄片本片一上映,就被譽為「BBC史上最美紀錄片」,由大衛·愛登堡爵士主持,在長達4年的拍攝過程中, 製作團隊共執行了125次的探險,水下拍攝時數長達6000多個小時。
  • 匯集中國頂級文物,這部中英合拍紀錄片火了
    兼具真實性與藝術性的紀錄片,既是我們了解傳統文化的一面鏡子,也是我們探索現代文明的知識寶庫。前不久熱播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呈現了中國頂級文物,將「過去」與「現在」聯繫起來,為觀眾提供了一個了解傳統和現代中國的窗口。
  • 這部評分9.9的神作,讓我只想迷失深海
    BBC自然歷史紀錄片《藍色星球II》。16年後,BBC帶著《藍色星球II》再度回歸,自然歷史組耗費4年跨越了四大洋。全面使用6K攝像機、潛水艇等最新科技。從浩淼的南極洲冰層穿越到浩瀚的深海海底,從海底火山爆發的墨西哥灣飛躍到紐西蘭海岸,深入地球表面被70%的海洋所覆蓋的令人生畏又神秘的「藍色星球」。
  • 《地獄男爵》持續燃爆影院 頂級視效震撼大銀幕
    地獄男爵1905電影網訊好萊塢超英特效巨製《地獄男爵:血皇后崛起》正在全國熱映中,在上映首日便票房破1400萬,成為當天單日票房冠軍,截至目前票房累計7800萬,這部11月僅有的好萊塢超英大片憑藉頂級特效、驚險刺激的動作元素和前所未見的超英劇情,持續燃爆影院贏得觀眾的一致好評。
  • 中國少年拍出日式熱血,這部院線紀錄片讓人沸騰!
    少年》是「矬子裡面出高個」,在本屆FIRST影展中,它的突出是一種「斷層式」的優秀;相比於入圍最佳紀錄片的其他電影,這部電影反而像一部劇情片,擁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更有著日式動漫的熱血感,激奮之餘棒球少年的故事令人感動。在這群小少年中,有兩個孩子吸引到人們的目光。一個是棒球隊中的反叛者,馬虎;另一個是團隊中的乖孩子,上進生,梁正雙。
  • 《馬丁·伊登》將虛構人物傳記拍出紀錄片的意味
    去年在威尼斯看首映的時候,就被這部電影的復古氣質深深打動。16毫米膠片拍攝的影片總是帶有這種迷人的粗糙感,仿佛是時光在畫面上留下的烙印,使觀眾迅速墜入導演的影像世界裡難以自拔。而同屬於這個陣營的導演現在又多了一位:皮耶特羅•馬切羅(Pietro Marcello),這位拍攝紀錄片起家的義大利導演將這部虛構人物傳記拍出了不少紀錄片的意味。影片裡有不少陳舊的歷史檔案記錄素材,這些年代久遠的畫面記錄了行走在大街小鎮上的普通人,鏡頭對準了他們的臉孔和身姿,透過表情和服飾還原出逼真的年代感。
  • Top50 | 人生必看50部頂級世界地理紀錄片
    為大家準備了一系列精神食糧——頂級世界紀錄片,供大家享用。從地理到人文,從藝術到歷史,在家裡就能看遍世界,漲知識。
  • 關於拍電影的那些門道,全在這部紀錄片裡.
    比如,這部紀錄片到底是講述熱愛,還是揭露現實的,抑或直白地歌頌或吐槽?但看過之後你會明白,在這些以電影人的經歷為線索串聯的故事裡,故事並沒有那麼簡單。五集紀錄片,每集由不同工種的一位電影人帶來15分鐘的分享。你會看到他們的熱愛,也會看到這一代電影人的成長與處境:中國電影人,怎樣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下,製作中國電影。
  • 科幻巨製電影《末日戰士》今日開機 頂級團隊掀起極致視效新浪潮
    超一萬五千平米實景搭建「末日奇景」 頂級團隊構築屬於中國的科幻電影近些年,隨著好萊塢科幻大片帶來的全球風暴,「做科幻」成了中國電影人心中難以言說的痛點。由於硬核科幻電影對視效呈現的要求極高,完善的攝製流程以及高水準的後期製作標準缺一不可。據了解,電影《末日戰士》主創團隊,自2017年末提出影片核心創意起,到如今置景面積超過15000平方米,歷時三年,潛心打磨,所有後期工作前置到位,從臺詞到道具、從場景到構圖、從燈光到美術,力求在電影的每一個製作環節做到推陳出新,做到現階段所能完成的最高標準。
  • 來看看這部BBC頂級紀錄片
    還別說,真讓我扒到了一部超讚的BBC頂級紀錄片——《邏輯的樂趣》。邏輯理論並不難整部片並不長,只有1個小時。這就是這部紀錄片最棒的地方。在帶領孩子熟悉這種相對複雜和難以直接講明白的道理的時候,生動的場景應用尤為有效。更加貼心的是,這紀錄片很會用「孩子的語言」去講道理。
  • 影單|10部深海驚悚片,深海恐懼症慎點!
    那些關於深海的電影,也或多或少的以個人真實故事或者生活中的深海事件為籃本,造出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嘆的海上奇案。有人不顧80高齡孤身遠渡太平洋,更有人為了修船中的水管不下心命喪深海...來自《怒海救援》今天,再送上10部發生在深海中的電影,看完還想出海,算我輸。
  • 我們想為這部叫《出·路》的紀錄片尋找出路
    今天,大象要非常認真地向大家推薦一部紀錄片,它的名字,便叫《出·路》。,這部紀錄片戳到了中國教育的最痛處》、《六年才拍完的良心國產片,最近就這一部》、《她用6年,拍出了中國13億人的命運》……中國新聞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一條、新世相都曾撰文力薦,其中一條採訪導演的短視頻,在微博被觀看了近2500萬次。
  • 《獵捕》被這部拍「動物世界」的紀錄片看哭
    回過頭來說一下剛剛看完的這部在豆瓣上達到9.8分的作品《獵捕》,這是我第一次因為看「動物世界」淚溼眼眶。《獵捕》總共7集,近7個小時,前6集都是介紹來自世界上各個生態中的動物界頂級獵手,像北極熊、跳蛛、行軍蟻、非洲野狗、獵豹、老虎、獅子、角雕、藍鯨等等。
  • 15部81集頂級的自然&動物紀錄片滿足孩子整個童年的觀看
    想要了解海洋世界,一定要從這部優秀的紀錄片《藍色星球》開始。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們都會為生老病死的生命偉大曆程而感嘆,被生命的堅強與力量所震撼。  整部紀錄片是以季節的變化為主線的,記錄了地球兩極在一年內展現出的各種場景。攝製組採用了可以在低溫下工作的特殊攝影機進行拍攝,耗時5年才問世,捕捉了很多珍貴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