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深海救援》登錄央視4套《國家記憶》
紀錄片撰稿:田柳
拍攝團隊
田柳專訪老英模湯東徵
田柳專訪潛水員張恆銀
中國海軍援潛救生船
2018年4月23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69周年的日子。由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南京電影製片廠、江蘇蘇影傳媒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攝製的電視紀錄片《深海救援》,將於4月17日晚20:00在中央電視臺4套《國家記憶》欄目中中英雙語播出,片長30分鐘,獻禮人民海軍。
據該片撰稿兼編導田柳介紹,為了能夠製作好這部《深海救援》紀錄片,攝製組從2016年6月15日跟隨中國海軍艦艇編隊由浙江舟山某軍港起航奔赴美國夏威夷,全程記錄了這場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海上軍事演習——「環太平洋—2016」軍演。這也是中國第二次參加由美國主導的環太平洋軍事演習。來自26個國家的50餘艘艦艇、200餘架飛機、2.5萬人云集夏威夷海域,參加了這場聯合軍演。中國海軍防救部隊也是首次亮相在國際舞臺。
防救部隊的主要職責是援潛救生,就是對失事的潛艇進行救援,援潛救生能力也是評價一個國家軍事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援潛救生這一概念,幾乎伴隨著潛艇的出現同步孕育而生,潛艇失事始終像幽靈一樣伴隨著潛艇的發展,即使在和平時期,艇毀人亡的重大災難性事故也並不鮮見。1963年,美國海軍」長尾鯊」號核潛艇在進行海下深潛試驗時發生意外,129名艇員全部遇難。2000年,俄羅斯海軍「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失事,沉沒於海底。最終,艇中118名官兵全部罹難。這些事件都給世界各國海軍敲響了警鐘。一旦潛艇發生危險,艇上的人員能不能獲救,就要看海軍防救部隊的援潛救生能力是否過硬了。
據該片導演張磊介紹:在中國海軍參加的「環太平洋-2016」演習中,軍演方案策劃方在進行水下模擬潛艇平臺對接中給中國海軍出了個難題,演習現場,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海軍觀察員們神態輕鬆,他們要親眼看看中國海軍到底有沒有能力找到救援目標。面對世界軍事強國的懷疑,中國海軍防救部隊能否證明自己的實力?在由中方援潛救生船作為指揮艦的那場演習中,沉入海底重達4噸的直升機殘骸,他們是否有能力打撈出水?《深海救援》紀錄片讓觀眾看到了中國海軍防救部隊向世界展示出的過硬的水下救援能力和人民海軍開放自信、履職盡責、遂行使命任務的能力。
對於防救部隊的官兵來說,平日裡他們還需要參與多起失事漁船的救援工作。大海變幻莫測,水下危機重重,潛水員被漁網死死纏住,他們將如何脫困?紀錄片也讓觀眾看到了防救官兵在救助生命,撫慰傷痛中,有著一種用生命託起生命的希望,用血汗慰藉傷痛的心靈的信念澎湃於胸。
《深海救援》片中所記錄的中國海軍防救部隊。其實是一支組建不到5年的年輕部隊,但他們卻是海上防險救生的「種子部隊」,是我國8支應急救援「國家隊」之一,擔負著全海域應急救援使命。這支默默無聞而功勳卓著的部隊,出徵時並沒有火炮齊鳴、飛彈騰飛的快意瀟灑,卻往往與險情相伴、與生死相系。
從執行海拔4862米的高原潛水搜救,到創造飽和潛水330.2米記錄,從「東方之星」沉船救援到亞丁灣護航,執行國際搜索打撈任務,以及APEC會議和首都閱兵等多項重大活動水下安保,海軍防救部隊的官兵們用行動鑄造了一支敢打硬仗、惡仗的防救勁旅。(蘇視訊)
紀錄片 《深海救援》拍攝花絮
2018年4月23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69周年的日子。由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南京電影製片廠、江蘇蘇影傳媒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攝製的電視紀錄片《深海救援》,將於4月17日晚20:00在中央電視臺4套《國家記憶》欄目中中英雙語播出,片長30分鐘,獻禮人民海軍。
據該片撰稿兼編導田柳介紹,為了能夠製作好這部《深海救援》紀錄片,攝製組從2016年6月15日跟隨中國海軍艦艇編隊由浙江舟山某軍港起航奔赴美國夏威夷,全程記錄了這場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海上軍事演習——「環太平洋—2016」軍演。這也是中國第二次參加由美國主導的環太平洋軍事演習。來自26個國家的50餘艘艦艇、200餘架飛機、2.5萬人云集夏威夷海域,參加了這場聯合軍演。
珍珠港,太平洋上的明珠,地處太平洋的心臟地帶,是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指揮中樞。75年前,震驚世界的珍珠港事件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也讓這個以藍天、白雲、海浪、沙灘聞名於世的度假勝地載入了世界戰爭的史冊。這片海域歷來就是各國海上交鋒的角鬥場,一場場轟動全球的戰役,一次次決定著戰爭的走向,也一次次改變著國際關係的格局。
中國是第二次受邀參加環太軍演,風景依舊熟悉,環境卻陌生許多:美韓聯手在朝鮮半島部署「薩德」飛彈防禦系統、菲律賓掀起南海仲裁風波……,國際風雲的波詭雲譎也給此次任務籠罩上了一層無形的陰影。在這次的環太軍演中最大的看點就是海上的實兵演練階段,地點選擇在了夏威夷群島和南加州附近舉行,包括了西卡姆空軍基地、太平洋飛彈靶場、夏威夷陸戰隊基地等。對於中國海軍來說,一個最大的看點就是中國海軍防救部隊首次亮相國際舞臺。這其中,中國海軍綜合援潛救生船「長島船」與美方潛艇平臺的水下對接將成為最大亮點。而為了更好的拍攝多國潛水員水下打撈飛機殘骸的過程,攝製組也專門攜帶了水下攝像機進行了全程拍攝。完美展示了全軍第一支海上防救力量在國際場上的精彩亮相。
防救部隊的主要職責是援潛救生,就是對失事的潛艇進行救援,援潛救生能力也是評價一個國家軍事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據該片導演張磊介紹:為了更好的讓觀眾了解中國海軍防救官兵,攝製組也深入軍營進行了紀實拍攝,每天長跑10公裡,還要身穿密不透風的潛水服、胸掛30公斤重的鉛塊、兩腳踏著重達17公斤的銅鞋練行走,這些看似有些殘酷的鍛鍊方式卻是每名新潛水員入門的必修課.而整套裝具穿戴下來,重量驚人,達到75到80斤,僅一個頭罩就重達16公斤,氧氣瓶重30公斤,再看身旁有很多鉛塊,大的3公斤一個,小的2.5公斤一個,為了方便潛水員下潛到更深的地方通常都要帶5.6個鉛塊壓在身上。這對普通人來說,別說是救援,就是每移動一步,都要消耗很多體力。加之水下阻力大,暗潮、湧浪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潛水員們的水下作業往往比在陸地上完成同樣的工作要多消耗幾倍甚至十幾倍的體力。
隨著採訪的深入,我們發現,對於中國海軍防救官兵們來說,即使沒有這些先進裝具,當任務到來,再大的打撈難度,再危險的海域他們也依然會迎難而上。紀錄片的主創張磊,在拍攝防救官兵的同時,還見到了一位已年近7旬的老人,而他正是老英模湯東徵老人。他曾經因為成功打撈「阿波丸」號而榮立一等功。「阿波丸」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被美國擊沉的一艘12000噸巨輪,沉沒在臺灣海峽70米深的海底,船上載有橡膠、錫錠等大量貴重物資。當時的美、英、日等國垂涎三尺,躍躍欲試,但因為「阿波丸」沉在我國海域,海軍救撈中隊的官兵們受命出徵,而這次的打撈需要潛水員把40餘斤重的烈性炸藥送到水底去。對於潛水員來說,他們明白,此時他們不僅肩負著軍人的職責,更背負著祖國的主權和尊嚴。俗話說:「行船走馬三分險。」無論今天的潛水裝備比以往多先進,但潛水員在水下作業,始終如同在死神門前轉悠,表面平靜的水下,你永遠無法知道這裡面暗藏的未知險情。
潛水,是勇敢者的職業,隨時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險,為了圓滿完成每一次的任務,每天高強度的潛水訓練已經成為了海軍某防救部隊潛水官兵的日常.拍攝的現場,我們見到了下潛到水下330米極限挑戰的張恆銀。300米,是世界上大多數潛艇的極限深度,更是潛水員作業的生命禁區。2013年9月,張恆銀主動請纓,在經過一年多的高強度訓練後,他成為了參加此次試驗的4名潛水員之一。水下300米對於我們常人來說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北海艦隊某防救一支隊機動救生大隊大隊長邊旭生告訴我們:一個大氣壓就要受到一公斤的力。330米就是33個大氣壓,這個點就要受33公斤的力,可想而知,要是壓力內外調整不平衡的人是無法承受的。再來打個比方,按照每下潛10米為一個大氣壓,下潛到水下330米就是33個大氣壓,這種壓力足以將8毫米厚的鋼板壓彎。當然,與此同時在高壓艙不斷加壓下,精神恍惚,頭痛欲裂,呼吸困難等情況也會隨時出現.
張恆銀告訴我們:記得到了150米的時候就出現高壓深水綜合症。突然感覺頭有點暈,身上一點勁都沒有。就是想動一點也力不從心那種。想動動不了。到晚上,經歷了十幾個小時。當時到達300多米特別開心,終於挺過來了。到達這個深度。而他也創造了中國潛水的新紀錄,實現了人民海軍的又一次深度跨越。
但很少有人知道,從33個大氣壓減到恢復正常,張恆銀和兩名隊友在一個個長11米,橫截面僅2米的圓筒狀艙中整整度過了14天。
今天,無論年是嚴寒還是酷暑,海軍防救部隊官兵的的訓練從未間斷過,對於他們來說,高強度的基礎體能鍛鍊不僅僅是體力的較量,更是毅力和意志的比拼!從北海,東海,南海到深海大洋,從海拔4862米執行的潛水搜救紀錄到水下飽和潛水創造330.2米,從"東方之星"沉船救援到亞丁灣護航,執行國際搜索打撈任務,APEC會議和首都閱兵安保等多項重大任務,今天的海軍防救部隊的官兵們用行動鑄造了一支敢打硬仗,惡仗的防救勁旅。(蘇視訊、圖片田柳提供)
南京雙擁精彩回顧,歡迎在此點擊閱讀:
南京籍官兵立功光榮榜、戰鬥英雄韋昌進的人生啟迪
東部戰區與七省市攜手推動擁軍支前工作紀實
南京挖掘紅色和國防資源激勵官兵擔當強軍重任
南京打造鑄牢軍魂賡續血脈矢志強軍的時代課堂
《中國雙擁》雜誌回眸輝煌五年點讚南京雙擁
中央和各地媒體聚焦首屆「南京軍中好人」
8月1日起,軍人到南京可免費乘坐公交地鐵等
中國社會報:兵城南京,滿滿雙擁正能量
一組老照片,見證南京政治學院40春秋
《南京雙擁》公眾號,手指長按上面二維碼識別加關注(或掃描),投稿郵箱(請同時發兩個郵箱):shuangyongbao@163.com,shuangyong@jlwb.net(來稿圖片請掛到附件裡,感謝分享轉發,一起為雙擁加油)(歡迎媒體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