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生了娃,我都沒辦法跟朋友一起吃飯!」
前段時間,孫儷工作室曬出了一則小視頻。
視頻裡,孫儷正在跟周圍人「抱怨」等等太黏人:自己正跟朋友一起吃飯,還沒說上幾句話,等等就上演了奪命連環催——
「可以回來了嗎?」
「你看都幾點了?我要睡覺了!」
「你可以回來了!」
此話一出,瞬間獲得了媽媽們的共鳴。
只要媽媽一出門,孩子就一直找媽媽。在家的時候,更是恨不得媽媽去哪孩子就跟到哪,一眼看不見都不行。
有人問:孩子太黏人,到底是因為他不乖,還是媽媽太溺愛?
答案其實有點暖,又有點心酸。
1、
為什麼孩子總黏著媽媽?
弗洛伊德說過:「幼兒最初的焦慮,莫過於他感到將會失去他所愛的人。」
對3歲以前的孩子而言,這一階段又被稱為「個體分離時期」。
由於心理和生理快速發育,他們逐漸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媽媽原來不是一個整體,媽媽是另外一個人。
這種心理上的分離,會讓他們產生焦慮感。
所以,3歲前的孩子會通過黏著媽媽的方式緩解內心的無助、矛盾和挫敗。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而超過3歲的孩子表現出過度黏人的行為,原因往往更複雜一些。
不久前,傅首爾和老劉上了一檔綜藝。
節目裡,老劉談起傅首爾的童年,曾因為太想見到媽媽,喝洗潔精,故意讓自己生病。
極度缺乏安全感,正是孩子黏人的一大原因。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在別人面前都很懂事,唯獨見了媽媽就變得任性,動不動撒個嬌。
這種對媽媽獨有的依戀,往往是因為媽媽在孩子心裡的地位特別高。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裡提到:
「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家人或者保姆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千萬別急著高興,這或許是因為孩子對他人不信任,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孩子見到娘,有事無事哭一場。
說到底,不過是因為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所以才用這種彆扭的方式,吸引媽媽的注意力,想要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愛。
2、
黏人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共情
表妹平時工作很忙,一回家又要忙著做飯、打掃衛生、給孩子洗澡,可偏偏越忙孩子越「添亂」。
以至於表妹總是抱怨孩子:「你怎麼這麼麻煩,也沒見別的小朋友像你這樣啊!」
一次,表妹正在廚房炒菜,孩子說什麼也不肯自己去玩,非要抱著媽媽的大腿。
結果表妹一不留神把油濺到了孩子胳膊上,當場燙出來個紅印子。
表妹慌亂地關了火,看了一眼沒事以後,往孩子屁股上拍了兩下,就要把孩子往廚房外面推。
這時候孩子也不哭了,就緊緊抓著媽媽的褲子不撒手。
說完這件事,表妹眼圈都紅了。
其實孩子任性黏人,各種撒嬌使小性子的時候,往往也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那些看似不可理解的小動作背後,都藏著一顆渴望被關注,渴望被愛的心,他們想要的不過是一個擁抱而已。
這時候,父母的態度很重要。
學會共情,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就是最好的辦法。
當孩子黏人的時候,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不是共情,而是動怒: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
「這麼大還撒嬌!」
「怎麼老是吵著要媽媽?」
這一類家長既看不見孩子情緒,也不認同孩子的需求,只是恨不得讓孩子立馬停止哭鬧。
但事實上,這種怒氣沒能解決問題,反而關閉了孩子表達情緒的通道。
會共情的父母,會陪伴孩子安穩度過「黏人期」;
反之,不會共情、也沒有耐心的父母,只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3、
我們該如何應對黏人的孩子?
黏人,和懂不懂事,和乖不乖都沒有關係。
這只是孩子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不應該被制止,更不應該指責、被批判。
面對這樣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嘗試從這三點入手:
1. 通過安撫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
擁抱可以有效消除沮喪,提升人體免疫系統的功效。家人間的擁抱,還能加強關係,緩解摩擦。
對孩子而言,父母溫柔的安撫就是一種直接表達愛的方式。
這種看似無足輕重的舉動,卻拉近了心的距離,孩子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確認父母的愛,獲得安全感。
2. 多一點儀式感
《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說:「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強,但解讀能力卻很差。」
當孩子看見最愛的爸爸媽媽頭也不回地關上門去上班的時候,內心總會產生各種擔憂:
爸爸媽媽還會回來嗎?
他們是不是再也不要我了?
爸爸媽媽還愛我嗎?
……
這些想法會驅使著孩子用盡力氣也要留在爸爸媽媽身邊。
如果這時候簡單粗暴地拒絕孩子黏著自己,孩子就會進一步解讀為:爸爸媽媽果然不愛我了。
為此,家長可以多一些生活的儀式感。
比如出門前的一次親吻,回家後大喊一聲「我回來啦」,都能讓孩子更明白父母對自己的愛依舊不變。
3. 高質量的陪伴
前段時間看了一則新聞:
湖北十堰,一個14歲男孩報警稱媽媽家暴自己,逼得自己要跳樓。
等民警了解情況後才發現,原來是因為媽媽總是看電視、玩手機,男孩覺得媽媽不關心自己。
其實,最好的教育,就是愛的陪伴。
當父母因為孩子的黏人感到頭大的時候,或許孩子也正因為父母的敷衍而感到傷心。
4. 循序漸進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獨立成長的意願。
但有的時候,因為父母不夠「狠心」,所以剝奪了孩子獨立的能力。
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如果還是像小時候那樣黏人,父母一定要學會放手,不再充當孩子的溫室。
只有經歷過嚴寒酷暑的考驗,孩子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4、
美國心理治療專家鮑恩指出:「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模式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人會傾向於複製早期原生家庭中建立的關係模式。」
面對孩子的情感訴求,如果父母能給予及時的回應和陪伴,孩子就會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他們往往獨立又自信,能很快適應不同的環境。
但如果父母只是一味指責孩子,給他們貼上「黏人」、「不懂事」的標籤。
那麼孩子很可能會變得敏感、多疑,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甚至會通過極端的方式獲取關注。
其實很多時候,黏人也不過是孩子一種表達愛意的方式。
他們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能看見爸爸媽媽。一個親吻,一次擁抱就是組成快樂的全部。
所以,請好好珍惜孩子對你的依戀。
等很多年以後,再想起這些「甜蜜的負擔」,一定會覺得負擔不再,甜蜜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