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吐槽兒子戳中無數媽媽:孩子哭鬧黏人,這樣做比吼他更管用

2021-01-10 親子派

「自從生了娃,我都沒辦法跟朋友一起吃飯!」

前段時間,孫儷工作室曬出了一則小視頻。

視頻裡,孫儷正在跟周圍人「抱怨」等等太黏人:自己正跟朋友一起吃飯,還沒說上幾句話,等等就上演了奪命連環催——

「可以回來了嗎?」

「你看都幾點了?我要睡覺了!」

「你可以回來了!」

此話一出,瞬間獲得了媽媽們的共鳴。

只要媽媽一出門,孩子就一直找媽媽。在家的時候,更是恨不得媽媽去哪孩子就跟到哪,一眼看不見都不行。

有人問:孩子太黏人,到底是因為他不乖,還是媽媽太溺愛?

答案其實有點暖,又有點心酸。

1、

為什麼孩子總黏著媽媽?

弗洛伊德說過:「幼兒最初的焦慮,莫過於他感到將會失去他所愛的人。」

對3歲以前的孩子而言,這一階段又被稱為「個體分離時期」。

由於心理和生理快速發育,他們逐漸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媽媽原來不是一個整體,媽媽是另外一個人。

這種心理上的分離,會讓他們產生焦慮感。

所以,3歲前的孩子會通過黏著媽媽的方式緩解內心的無助、矛盾和挫敗。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而超過3歲的孩子表現出過度黏人的行為,原因往往更複雜一些。

不久前,傅首爾和老劉上了一檔綜藝。

節目裡,老劉談起傅首爾的童年,曾因為太想見到媽媽,喝洗潔精,故意讓自己生病。

極度缺乏安全感,正是孩子黏人的一大原因。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在別人面前都很懂事,唯獨見了媽媽就變得任性,動不動撒個嬌。

這種對媽媽獨有的依戀,往往是因為媽媽在孩子心裡的地位特別高。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裡提到:

「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家人或者保姆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千萬別急著高興,這或許是因為孩子對他人不信任,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孩子見到娘,有事無事哭一場。

說到底,不過是因為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所以才用這種彆扭的方式,吸引媽媽的注意力,想要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愛。

2、

黏人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共情

表妹平時工作很忙,一回家又要忙著做飯、打掃衛生、給孩子洗澡,可偏偏越忙孩子越「添亂」。

以至於表妹總是抱怨孩子:「你怎麼這麼麻煩,也沒見別的小朋友像你這樣啊!」

一次,表妹正在廚房炒菜,孩子說什麼也不肯自己去玩,非要抱著媽媽的大腿。

結果表妹一不留神把油濺到了孩子胳膊上,當場燙出來個紅印子。

表妹慌亂地關了火,看了一眼沒事以後,往孩子屁股上拍了兩下,就要把孩子往廚房外面推。

這時候孩子也不哭了,就緊緊抓著媽媽的褲子不撒手。

說完這件事,表妹眼圈都紅了。

其實孩子任性黏人,各種撒嬌使小性子的時候,往往也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那些看似不可理解的小動作背後,都藏著一顆渴望被關注,渴望被愛的心,他們想要的不過是一個擁抱而已。

這時候,父母的態度很重要。

學會共情,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就是最好的辦法。

當孩子黏人的時候,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不是共情,而是動怒: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

「這麼大還撒嬌!」

「怎麼老是吵著要媽媽?」

這一類家長既看不見孩子情緒,也不認同孩子的需求,只是恨不得讓孩子立馬停止哭鬧。

但事實上,這種怒氣沒能解決問題,反而關閉了孩子表達情緒的通道。

會共情的父母,會陪伴孩子安穩度過「黏人期」;

反之,不會共情、也沒有耐心的父母,只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3、

我們該如何應對黏人的孩子?

黏人,和懂不懂事,和乖不乖都沒有關係。

這只是孩子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不應該被制止,更不應該指責、被批判。

面對這樣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嘗試從這三點入手:

1. 通過安撫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

擁抱可以有效消除沮喪,提升人體免疫系統的功效。家人間的擁抱,還能加強關係,緩解摩擦。

對孩子而言,父母溫柔的安撫就是一種直接表達愛的方式。

這種看似無足輕重的舉動,卻拉近了心的距離,孩子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確認父母的愛,獲得安全感。

2. 多一點儀式感

《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說:「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強,但解讀能力卻很差。」

當孩子看見最愛的爸爸媽媽頭也不回地關上門去上班的時候,內心總會產生各種擔憂:

爸爸媽媽還會回來嗎?

他們是不是再也不要我了?

爸爸媽媽還愛我嗎?

……

這些想法會驅使著孩子用盡力氣也要留在爸爸媽媽身邊。

如果這時候簡單粗暴地拒絕孩子黏著自己,孩子就會進一步解讀為:爸爸媽媽果然不愛我了。

為此,家長可以多一些生活的儀式感。

比如出門前的一次親吻,回家後大喊一聲「我回來啦」,都能讓孩子更明白父母對自己的愛依舊不變。

3. 高質量的陪伴

前段時間看了一則新聞:

湖北十堰,一個14歲男孩報警稱媽媽家暴自己,逼得自己要跳樓。

等民警了解情況後才發現,原來是因為媽媽總是看電視、玩手機,男孩覺得媽媽不關心自己。

其實,最好的教育,就是愛的陪伴。

當父母因為孩子的黏人感到頭大的時候,或許孩子也正因為父母的敷衍而感到傷心。

4. 循序漸進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獨立成長的意願。

但有的時候,因為父母不夠「狠心」,所以剝奪了孩子獨立的能力。

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如果還是像小時候那樣黏人,父母一定要學會放手,不再充當孩子的溫室。

只有經歷過嚴寒酷暑的考驗,孩子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4、

美國心理治療專家鮑恩指出:「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模式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人會傾向於複製早期原生家庭中建立的關係模式。」

面對孩子的情感訴求,如果父母能給予及時的回應和陪伴,孩子就會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他們往往獨立又自信,能很快適應不同的環境。

但如果父母只是一味指責孩子,給他們貼上「黏人」、「不懂事」的標籤。

那麼孩子很可能會變得敏感、多疑,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甚至會通過極端的方式獲取關注。

其實很多時候,黏人也不過是孩子一種表達愛意的方式。

他們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能看見爸爸媽媽。一個親吻,一次擁抱就是組成快樂的全部。

所以,請好好珍惜孩子對你的依戀。

等很多年以後,再想起這些「甜蜜的負擔」,一定會覺得負擔不再,甜蜜加倍!

相關焦點

  • 孩子被吼時,在想什麼?最傷害孩子的行為,90%的父母都在做!
    吼孩子的時候特別生氣、特別狠,吼完後又真心心疼,特別後悔!天底下吼娃的媽媽都是這樣,沒一個例外。 你吼孩子,孩子聽到的是什麼?根據美國社會學者默裡·史特勞斯的一項研究,有90%的父母表示曾經吼過孩子。很多媽媽表示,吼娃之後不怕他哭不怕他鬧,更不怕他跟你頂嘴、講道理。就怕孩子調成了靜音模式: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他心裡在想什麼?
  • 哈佛醫學院:被吼的孩子大腦易受傷變形,這樣做比吼叫有用
    相信很多家長都這樣吼過孩子,迫切的想讓孩子明白這麼做是不對的,得按照我的方法來,但奈何孩子就是聽不進去,不僅如此這麼一說還會哭鬧不止,著實令人生煩。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家長不能只是一味地去吼孩子,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同時還改正不了,這樣其實是無濟於事的,更有甚者還會氣急攻心,動手打孩子,事後又悔恨不已,但事情已經發生。
  • 碰上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這樣做比吼罵更管用
    其實很多父母不知道,孩子一生中會遇到3次叛逆期。在孩子的叛逆期,怎麼來管教是個大問題。1、兩歲叛逆期如果家有2歲的孩子,應該最清楚,可怕的兩歲到底有多煩惱。不管是吃飯,還是洗臉刷牙,都必須鬼哭狼嚎一番。這個時候的孩子最容易發脾氣,動不動就摔東西,撒潑打滾。
  • 媽媽只要一離開,寶寶就會哭鬧,寶寶太黏人不是好事
    可是有了孩子之後,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自由時間,每天24小時都要為孩子「服務」,孩子也對媽媽格外依賴,不讓媽媽離開自己半步,有些寶媽很享受這種被寶寶需要的感覺,但是孩子太黏人,會產生一些危害。小芬把寶寶照顧得很好,寶寶也特別依賴媽媽,哪怕小芬離開寶寶一會兒,寶寶就會哭鬧起來,小芬剛開始覺得寶寶需要自己,感覺很幸福。可是時間久了,小芬發現寶寶有點太黏人了,家裡有好幾個人,可是寶寶就讓她抱著,她想上趟廁所都不行,只要她一離開,寶寶肯定會哭鬧。
  • 哈佛醫學院:被吼的孩子大腦易受傷變形,這樣做比你吼叫更管用
    二、進行有效的親子溝通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激勵往往要比打壓更有用,俗話說得好「好孩子都是誇出來」,沒見過哪個名人是被父母打罵出來的,所以家長要多和孩子進行有效的親子溝通,將負面的話語變成正面的引導,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 寶寶太過「愛媽」,出生後成「黏人精」,網友:甜蜜的煩惱
    以前都是自己帶孩子,現在是交給婆婆帶。婆婆帶孩子時,孩子不哭不鬧,但是一看見媽媽回家,他就馬上扯開喉嚨號啕大哭。原本小林還以為自己帶孩子生疏了,沒想到問題出在孩子身上。只要媽媽在,寶寶就會變為"黏人精",哭鬧是常態,還不肯睡覺,怎麼樣都不肯離開媽媽的懷抱。最後沒法小林只能每晚在隔壁房躲一躲,等婆婆哄孩子睡著了才回來。不少網友調侃:甜蜜的負擔。
  • 為什麼孩子愛黏媽媽,因為你是我敲了1000個肚子的門才找到媽媽呀
    神奇的生理機制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媽媽會比其他人更加及時地回應孩子的需求,比如嬰兒時期一哭媽媽就能泌乳。隨哭隨到,盡力滿足,這都是媽媽以外的人難以做到的,孩子對媽媽自然更加信任黏人了。而在外人面前,孩子很「識時務」地知道和這個人有距離,不能任性妄為。但在媽媽面前,孩子安心又放鬆。因為他知道,媽媽是帶我看這個世界的人,我的一皺眉,一流淚,一揉眼,一哼嚀,都能換來媽媽無條件的接納。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做,比吼一萬遍都管用!
    她開這種玩笑,是因為9歲的兒子特別不聽話:刷個牙、吃個飯,要催好多遍才肯動;警告了無數次離電視遠一點,還是恨不得把臉貼著屏幕看;寫作業能拖到12點,一邊聽媽媽咆哮,一邊抹眼淚「趕工」,成績自然也一落千丈。她崩潰地問:「他是聽不懂,還是故意想氣我啊?」
  • 「我也不想吼孩子啊!可是控制不住我自己!」暴躁媽媽怎麼扭轉結局?
    孩子正處在「狗都嫌」的年紀,精力太旺盛了,真是一刻都靜不下來。那天做作業,原本預計下午能搞定的內容拖拖拉拉到天黑,外出的計劃也為此取消,好說歹說都沒用,看他東戳戳西瞧瞧一幅心不在焉的樣子,一忍再忍,還是對他發了火。可能是他也困了煩了,被我一頓亂吼心生委屈,趴在桌子上倔強地抿著嘴,眼淚憋在眼眶裡打轉。
  • 孩子常大吼大叫、哭鬧不停?利用「情感引導」,教會孩子情感表達
    孩子在父母眼裡時而是天使時而是魔鬼,聽話乖巧時的他們就仿佛天使一般可愛美麗,可是大吼大叫的他們卻就像惡魔降臨一般,讓父母簡直崩潰。 聽話的孩子會更受歡迎,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小天使,但是我們身邊卻時常會有那些大吼大叫哭鬧不停的孩子,這時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 孩子一生要經歷三次叛逆期,第一次是兩歲,這樣做比吼一百句管用
    一說到叛逆期,很多人認為叛逆期就是孩子11、12歲的時候,那是叛逆期。但其實,有孩子的媽媽都知道,孩子不只有一個叛逆期,從2歲就開始經歷第一個叛逆期了。孩子的一生要經歷三次叛逆期,叛逆期的孩子應該怎樣管教?
  • 孩子愛哭、黏人、叛逆,真相竟然這樣心酸
    逛商場,她非要讓媽媽買一套近千元的樂高,同學很尷尬的拒絕,女兒就猛踢櫃檯,繼而對媽媽各種威脅、詛咒、耍賴,好不容易才勸回家,小公主又因為奶奶蒸了包子而沒做她做麵條而發飆,我至今都忘不了她指著奶奶的鼻子罵「你滾!」的樣子。我曾經很喜歡這個孩子,1歲多時,我見過她,那時她比較認生、害羞,花了很長一會時間才和她建立了信任,小姑娘又開始黏我。
  • 張子萱後,孫儷曬鄧超與兒子日常,也因忘給素人孩子打碼被吐槽
    11月10日,孫儷在社交平臺曬出老公鄧超與兒子等等的一組親子日常,並配文寫道:「來自老父親的愛」,文末不忘附上小紅心表白老公兒子,溫馨有愛。,老公鄧超頭戴棒球帽,身穿白色衛衣灰色運動褲,陪著兒子一起現身籃球場的他口罩遮面,俯身彎腰正在給打完球的等等擦汗,父愛滿滿。
  • 你吼孩子時,孩子聽到的是什麼?
    媽媽的耐心就這樣被日復一日,雞毛蒜皮的小事一點點消耗掉,越來越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每天都要吼幾次」,因為「溫柔一點兒、輕聲一點根本不管用」。「不知不覺中,不知道怎麼就變成了這樣。真心不是熊家長,卻養成了『熊孩子』……我是不是應該把他那些故意犯的錯誤視而不見輕描淡寫?還是應該繼續教育?」
  • 總是被孩子哭鬧「要挾」的家長,教你一招正確處理
    媽媽勸說了很長時間都不管用,她站了起來,甩開小男孩的手,怒氣衝衝地走了,很快就消失在拐彎的地方。小男孩一看媽媽真的走了,他馬上也衝進去找媽媽。一邊哭一邊喊「媽媽,等等我……」哭聲中分明帶著恐懼。他顯然以為媽媽不要他了。
  • 寶寶不滿足就哭鬧怎麼辦 如何糾正孩子這樣的行為
    媽媽不肯就範,孩子開始邊哭邊鬧,媽媽的說話分貝也一陣高過一陣。找到哭鬧核心原因有一位哲人說過:「在愛中長大的孩子,學會仁慈;在皮鞭下長大的孩子,只會產生仇恨。」棍棒教育只能摧殘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因此家長先尋找孩子發脾氣的根源,父母或帶養人是否容易脾氣暴躁?如果有的話,就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做到不當著孩子的面暴躁發脾氣。二、吸引關注。寶寶比較小喜歡黏媽媽,如果媽媽要去上班或者在忙其它的事情,寶寶會覺得自己孤單沒人陪玩,就會提一些無理的要求,大人不滿足自己,就發發脾氣大哭大鬧,希望引起爸爸媽媽的關注。
  • 兩歲的孩子「狗都嫌」?父母學會這3招,比吼叫孩子更管用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都遇到過這樣的煩惱,其實,寶寶會這樣,是因為他們進入了第一個叛逆期。情緒波動很大 孩子變得喜怒無常,父母的一句話很有可能就會引發孩子的情緒崩潰。孩子哭鬧的表現更加頻繁,當父母沒有滿足孩子的願望時,孩子會哭鬧,當父母批評孩子時,孩子也會哭鬧。總之孩子的情緒變得矯情、脆弱起來。 二、為什麼兩歲孩子多半脾氣不好?
  • 孩子哭鬧只會吼「別哭了」?高智商家長用這句話代替,趕快學起來
    孩子哭鬧只會吼「別哭了」?「哭哭哭,就知道哭,別哭了,長這麼大一點出息都沒有。」孩子在學校和別人打架受委屈,劉女士接孩子放學的時候,孩子的眼淚就已經不停的往下掉了。對此,劉女士並沒有表示安慰,一句話沒說,直接帶著孩子回了家。
  • 林志穎兒子Kimi給媽媽劃分生氣等級,剛吼完孩子的媽媽看這裡~
    其實媽媽每一刻的情緒孩子都能感知到,有些時候,他那些看似天馬行空的塗鴉,也會暗藏玄機~我本願母慈子孝,卻難免雞飛狗跳林志穎的妻子陳若儀在微博上曬出了一張兒子kimi的手繪,畫上是Kimi眼裡媽媽發火的變身過程~身為靈魂畫手
  • 孫儷7年當媽「育兒經驗」,教你如何對待孩子,管理孩子情緒
    孩子哭鬧總是表達不出為什麼這樣,一些家長就會特別著急地說:你到底在哭啥? 有些脾氣浮躁的家長,甚至會大叫起來,結果孩子愈哭愈傷心。 還有一些家長喜歡語重心長地講道理,結果孩子完全聽不懂,家長愈講愈生氣。孫儷就顯得特別聰明有智慧,她曾發微博表示在孩子鬧情緒的時候,最應該做的是擁抱他、理解他、支持他,而不是講大道理。